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1696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21 大小:1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2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1)能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交流。

(2) 

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

(3)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学写书信。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初步学习使用冒号、引号、顿号。

教材分析

1、思想内涵丰富。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3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

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

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

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

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爱护动物的教育;

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

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

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2、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

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编者们,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和研究,在小学中年级段四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

那么,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是如何安排的呢?

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主编张庆、朱家珑提出的编排原则是“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3、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

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

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阶段;

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着“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启下”的问题。

那么,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材编排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

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

(2)注重读写结合。

(3)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一、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激发爱好

我先来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托尔斯泰是俄国闻名的文学家。

他有个习惯,就是天天晚上临睡前都要记日记,通过日记总结一天的生活和学习。

他从19岁开始,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写了51年的日记,他早年的小说《昨天的事》,就完全是从日记里构思出来的。

请看图(图1)。

在咱们中国也有这样的人,鲁迅先生一生坚持写日记,直到逝世前3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雷锋同志也写下了大量的日记,《雷锋日记选》中就留下了自己成长的足迹。

很多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都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这对他们事业成功很有帮助。

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假如养成了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对今后的成才也是大有帮助的。

二、自主思考明白需要

1在我们班有没有曾经记过日记的同学?

谁能谈谈记日记有什么好处?

2教师总结:

日记不仅能为自己提供写作的机会,提高写作水平,还能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成绩或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从而提高自己的熟悉水平。

一些事情时间长了总是会遗忘的,写日记可以克服这一点,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

三、互动交流发表见解

1那么怎样才能坚持写好日记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请看图(图3)。

教师在黑板上总结了三条:

(1)要持之以恒。

(2)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3谁能说说你对这三条的理解?

4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

(1)俗话说: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暴十寒。

写日记尤其如此,贵在坚持。

坚持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看看图上的几篇日记(图4),都写些什么?

(和家人寻找春天、学会了打字、描写自己心爱的礼物等)日记里不仅可以写景、记事、状物,还可以写些什么?

写人、写读后感、写诗……一年有四季,人也有七情六欲,只要善于观察,善于体验,处处是日记的好材料。

(3)日记是什么?

经常写,但未必天天写。

摊开本子,记下几笔几十笔的,就成了。

叶圣陶曾说:

“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

一句两句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要勉强拉长,也不要硬缩短。

”要害是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想说的话,真实就成了日记的灵魂。

(4)还有一点必须提醒同学们:

你瞧图上的这位同学坐姿很端正,桌上的文具摆放得很整洁,字也写得很工整。

这一点很值得大家学习。

5日记作为一种文体,也有它固定的格式,谁来说说。

(开头要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天气怎样等)

四、激发鼓励总结全文

总之,写日记就是练笔,全在一个“练”字上,勤学苦练,才可能笔下生辉。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勤奋耕耘,就一定有收获!

1、讨论:

如何写好作文?

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喜欢读书吗?

你喜欢看哪一类的书?

书籍是知识的结晶,是前人的劳动成果,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高尔基就曾说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健康的图书,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鲁迅年轻时发愤求学,他购书数千卷,日夜攻读,学识日长,以至达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的博学程度。

他以烧饼充饥,辣椒御寒,节衣缩食省钱购书。

因为成绩优秀而获得的勋章,鲁迅都拿去换书,从不保留。

古今中外的许多闻名人士也许正因为熟悉到书所具有的价值,往往嗜书如命。

宋代的司马光,既是政治家,又是学问家,藏书达万册以上,故人称“藏书癖”。

大诗人陆游把自己的居室取名“书巢”,因为他藏书之多使书籍堆满房间,“或栖或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非无书者”。

二、切入话题

1那么对于给予我们精神食粮,带给我们快乐的书籍,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它呢?

请看屏幕。

2屏幕上显示5幅照片:

(1)一位学生无视类别,将书随意插放。

(2)一位学生将书折角。

(3)一位学生读书时将书卷起。

(4)一位学生放书时用力过猛,书角已折坏。

(5)一位学生正用软刷轻轻刷去书上的灰尘。

3请学生说说,5幅照片,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

教师进而总结:

(1)图书要分类整理和摆放。

(2)看到某处不能随便打个折,而应用书签或者书中的丝线。

(3)不可将书随意卷起来看。

(4)翻看图书动作要轻,放置时不能硬塞。

(5)要保持书架的整洁,营造良好的藏书环境。

4假如书不小心损坏了,怎么办?

图上(图2)的这些同学正在干什么?

(修补图书)

(1)他们使用哪些工具?

(胶棒、胶带、剪刀、白纸等)

(2)你知道如何修补吗?

假设:

假如图书卷起角,假如图书被撕坏,假如书壳已脱落……怎么办?

(3)现场请同学示范,教师给予指导,并用实物投影显示其修补的效果。

三、总结话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事都应该防患于未然,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用实际行动教育四周的人要懂得爱护图书!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1走,我们去植树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放录音《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在音乐声中,老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

(想)

2、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

(板书课题:

《走,我们去植树》)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讨论。

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A、和煦是什么意思?

B、音符:

表示音调高低的符号。

C、版图:

户籍和地图,引申为国家的疆域。

D、植树有什么好处?

E、为什么说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4、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B、纠正学生的读音。

C、自由练读课文。

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

(1)讲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的活动。

(二)、(2-6)讲植树的重要。

(三)、(7)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和煦”

4、“迈开轻快的脚步”说明了什么?

(说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参加植树的情景。

5、指导朗读,要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预习下一段。

一、复习旧课

1、回忆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说说第二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

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地方——“到处”

4、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5、细读3-6小节,思考:

植树有什么好处?

6、讨论、交流并板书:

   绿色工厂

   绿色宝库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

7、进一步理解词句,并指导朗读。

A、结合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B、“绿色宝库”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

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好处?

指导读好第四小节。

C、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什么是“绿色的希望”。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6节。

D、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

(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齐读第7段。

四、背诵指导

1.放课文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

2.指导朗读技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组背诵课文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植树还有哪些好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

2第一朵杏花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

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

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

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

说说段意。

第一段(1-5):

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

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

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

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

(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

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

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

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

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

“竺爷爷!

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

“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2)读第二遍:

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

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

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

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

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

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

BR<

p>

一丝不苟]师述:

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

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

(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

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

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3《燕子》

一、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生词,注意积累,赏析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同学们,每当春姑娘到来的时候,她的使者--燕子(板书课题)就会从南方赶来,你看到过吗?

在你眼中,燕子像什么呢?

2.我们再来看看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眼中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了课文之后,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你想不想看到更多的东西?

请读课文。

2.自读课文。

字串9

3.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个生字;

(2)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用;

(3)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

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4)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

读后其他组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三、小组研读

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四个方面。

(1)出示:

外形美 

春之美 

飞行美 

歇息美

(2)你们小组最想研读那一方面的美?

(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出示研读方法: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

练读。

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并参与研读。

四,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外形关”

1.研究外形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的外形美在哪儿?

(2)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

01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成员评价。

2.练习。

出示:

一身()的羽毛,一对()翅膀,加上()的尾巴,凑成了()的小燕子。

(二)汇报交流“春之关”

1.研究“春之美”的小组汇报。

(1)这一节通过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你们认为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

为什么?

(3)最后一句写小燕子对表现“春之美”有什么作用?

(4)这一节的四句话顺序能不能颠倒?

(5)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6)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组成员评价。

这一节描写了--、---、---、---、---

等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飞行美”

1.研究“飞行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4)推荐一名成员读本节。

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在( 

)中,在( 

)中,燕子( 

)在天空里( 

),唧唧地叫着,有的( 

),( 

)飞到了( 

);

有的( 

),尾尖( 

)水面,就看到波纹( 

)荡漾开去。

(四)汇报交流“歇息关”

1.研究“歇息美”的小组汇报。

(1)你们觉得这一节中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2)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

(4)推荐一名成员读,评价。

说话:

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

请你把歌词写出来。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生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