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点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考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考点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
为田开阡陌封疆"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从而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做法;
⑤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⑥普遍推行县制;
⑦"
燔诗书而明法令"
⑧改革社会习俗。
★商鞅变法的评价
(1)商鞅变法的积极方面:
①在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的制度,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②为秦国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的局限性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罚严酷;
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也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③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
④坚持改革,不屈服于旧势力。
★★★三、王安石变法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财政危机
原因:
军队数量增多;
官僚机构臃肿;
统治者大兴土木,皇室开支不断增大;
岁币负担沉重。
表现:
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到英宗时已经入不敷出了。
2.阶级矛盾尖锐
土地兼并严重,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各地农民、士兵起义不断,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3.民族危机严重
北宋政府的军事部署实行"
守内虚外"
政策,对辽、西夏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
澶州战役后,与辽签订"
澶渊之盟"
,与西夏作战屡战屡败,每年给辽、西夏大量"
岁币"
。
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考点133概况
时间: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目的:
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以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
以富国、强兵、育才为核心。
1.富国(指导思想是积极开源,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
规定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
市易法:
设"
市易务"
,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
青苗法:
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
募役法:
废除以前按户等轮流充当差役的办法,改为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
农田水利法:
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居民照户等分派,财力不足的农户可向官府贷款,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方田均税法:
规定清丈土地,然后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2.强兵(目的是使军队对内足以镇压,对外足以御敌)
将兵法:
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将官,分别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保甲法:
每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保丁农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和正规军相参为用。
保马法:
废除牧马监,把原占牧地归还民户,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并规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军器监:
在开封城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3.育才
重点是改革科举和改革学校制度,以经义取士,并撰流域《三经新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考点134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影响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③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④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⑤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2.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在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②新法过与急进,触犯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③宋神宗动摇了变法的决心,对王安石两次罢相。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做宰相,新法被废除。
★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点135改革的背景
俄国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具体表现有:
①在农奴制下俄国的农民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不断发动起义,阶级矛盾尖锐;
②俄国的工业发展艰难,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③俄国国内新思潮出现;
④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得俄国的国际地位下降,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1861年改革
(1)改革的酝酿
①公开讨论;
②秘密讨论;
③公开方案。
(2)主要内容
①废除人身的控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②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通过赎买的形式得到一块份地;
③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规定加强对村社制度,由村社负责农民的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3)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在沙皇领导下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的专制独裁统治,挽救统治危机。
(4)改革的影响
①改革使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②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五、日本明治维新
考点137改革的背景
①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之下,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③幕府的腐朽的统治导致了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④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了日本的门户,西方列强纷纷加强了对日本的侵略,加剧了日本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⑤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明治维新
(1)改革的根本目的明治维新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
(2)主要内容①政治上废除旧体制;
②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③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
④军事上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改革的影响①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命运,成为日本发展的转折点;
②但日本明治维新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也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侵略,给这些国家和人民带了灾难。
★六、戊戌变法
改革的背景
(1)社会条件: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阶级基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又发展了维新思想;
(4)政治基础:
维新变法得到了一部分官僚和光绪帝的支持。
★维新变法过程
(1)兴起: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改革的序幕
(2)发展:
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3)高潮: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改革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但并未涉及维新派要求的开国会,设议院的主张。
(4)失败:
标志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改革的性质维新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失败原因
(1)主观上:
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2)客观上:
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将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②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顽固势力的强大。
★历史意义①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革运动;
②改革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当时是进步的;
③抨击了封建文化,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历史教训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中国近代抗争与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概括了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的地位所进行的斗争及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国建国,选择各种方案、探索各种道路的历史。
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识内容有:
(1)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
(2)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主要有抵抗派的抗争、洋务运动等;
(3)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主要有维新派的戊戌变法、革命派的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维护中华民国的斗争以及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新文化运动等;
(4)无产阶级进行的抗争与探索,包括“五四”运动、中共的诞生、国民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1.复习本专题,首先要清楚其主要内容,并能按不同的阶级或派别分类归纳,如上所述可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四大类进行分类归纳,从而形成对本专题的宏观认识。
2.各阶级进行抗争与探索的历程,特别是各阶级奋起探索的原因、探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通过探索所提出的救国方案以及探索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等,既是本专题的重点,同时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复习时,可从各阶级或派别所处的阶级立场及时代背景等角度进行概括。
如分析中国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可首先从其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得出其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的双重特点,而正是由于这种双重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抗争与探索不能成功;
其次,中国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抗争与探索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时代背景不仅决定了其选择用改良和革命的办法作为抗争的途径,选择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作为探索的方向,而且同时也决定了其抗争与探索的进步性。
3.中国无产阶级进行的抗争与探索,即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部分内容较多,可再划分为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
如:
一种思路是按历史发展的阶段将其划分为①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③抗日战争时期④解放战争时期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复习;
另一种思路是按抗争与探索的不同内容将其划分为①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②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③统一战线④土地革命等四部分来复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是20世纪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C.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本题除了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掌握情况外,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专制制度”(或君主专制制度)这两个不同历史概念掌握的情况。
“封建专制制度”是封建制度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辛亥革命主要是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它并没有完全彻底结束封建制度。
如辛亥革命后,占中国社会主导地位的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所以,考生要想答好此题,一是必须准确把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是把握的时候,必须注意正确区分“封建制度”和“封建专制制度”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
答案C本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考查了学生对历史概念掌握的情况。
导致本题失误的可能性是:
或不能够准确把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或是掌握了,但不求甚解,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
故避免失误的方法是:
既要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准确把握,同时又要注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例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此先后进行了哪些重要活动?
这些活动有何突出特征?
其结局说明了什么?
本题为分析型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归纳历史事件以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应认真进行审题,明确本题的题型、时空范围、分析评价的对象以及要回答的具体内容。
其次,应按题目的要求分四部分回答。
回答第一问时,要注意中外历史的结合。
回答第二问时要特别注意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的活动。
后两问教材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概括、归纳。
再次,本题属大跨度试题,答案要求高度概括。
答案主要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扩张,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重要活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进行了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突出特征和影响:
体现了要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愿望和民族资产阶级中不同阶层要求的差异;
是先进的中国人又一救国的方案。
它们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寻找新的救国方案。
本题容易出现思维失误的地方有:
一是把握不住其中的时间概念;
二是不能把握要回答的是资产阶级的活动;
三是概括不出活动的突出特征或概括的不是特征。
避免失误的方法是:
(1)学会分析历史问答题,掌握答题的要领,如时间、空间、对象、答项均为答题的关键要素;
(2)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特别是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一、选择题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伟大的革命高潮。
据此回答1~3题。
1.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最主要是因为()A.其规模和延续的时间均属空前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对中国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②都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运动③都试图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④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是否定又是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同以前有较大的不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阶级
B.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C.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抗争都是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近代前期,在外国侵略和国内人民反抗斗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此回答4~6题。
4.促使道光帝认识到鸦片贸易的巨大危害的直接原因是()
A.人民反抗B.工商业萧条C.林则徐上书D.银两短缺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内部的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主要在于()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镇压人民反抗斗争
C.抵抗外侮,维护天朝大国D.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6.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
“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
”这反映了光绪帝()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B.变更国体的主张
C.向西方学习的思想D.大兴民权的意向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
据此回答7~9题。
7.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的过程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尚未完成的工作是()
A.确立党的名称和党的纲领B.明确党的性质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C.确定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性质D.选举产生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8.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成熟的时期。
”这里“成熟”的表现是指()
①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②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的道路③形成了独立自主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④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9.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土地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B.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C.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D.中国革命纲领的变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曾两次实现合作。
据此回答10~11题。
10.国共两次合作的共同基础是由()
A.社会性质决定的B.中华民族的利益决定的
C.中国革命的性质决定的D.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11.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方面的显著特点是()
①中共有独立的军队,但在形式上服从国民政府②有自己的政权,但承认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③结束“工农武装割据”,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④联合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打击国民党内的亲日派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7年6月30日,陈独秀操纵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通过国共合作十一条决议:
“国民党,当然处于国民革命领导地位。
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分子,虽然参加政府工作,而只是以国民党党员的资格参加,不是以共产党员资格参加。
工农等民众团体受国民党党部之领导与监督。
工农等民众之要求.应依照国民党大会与中央会议之决议案及政府公开之法令。
武汉现有之武装纠察队,为避免政局之纠纷与误会,可减少或编入军队。
”
──摘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在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中共中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统一战线工作中的策略思想有了重大发展,创造性地确定了几条重要的策略原则:
……
(二)在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应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理。
……
(三)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四)在争取时局好转的同时,充分地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任何地方性和全国性的突然事变,使全军在精神上有所准备,在工作上有所顺利。
否则就会再犯1927年的错误。
材料三1941年3月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第二届会议上发表演说,“保证”决不再有“剿共”的军事行动。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第二次国共合作比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分析,中共中央制定策略原则的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说明中共中央政策的作用。
【综合能力训练】
1.中国近代史前期,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活动与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活动。
参考答案
【知能达标训练】
1.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正确评价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要明确决定农民革命水平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标准可以包含它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的程度、它延续时间的长短、革命规模的大小、是否建立政权等,但最根本的还是革命中反映了农民反封建的最高理想,是否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明确提出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因而是比较完整的反封建纲领,故C是正确答案。
答案:
C)2.D
3.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的能力,另解题时还要注意此题是个逆项选择题。
因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是不正确的。
C)4.D
5.A(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顽固派和洋务派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派别。
本质上毫无区别。
因此,B、C是二者的共同要求,D则是二者共同反对的,其分歧只能在学习西方这个问题上,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顽固派则排斥一切外来的东西,答案:
A。
)6.C(本题属材料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
该题材料重点强调“西”,反映了光绪帝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故C项最符合题意。
C。
)
7.C8.A(本题为历史结论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结论的阐释能力、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
题干是历史结论,要求进行阐释,但教材上没有具体的内容,所以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再认再现有关的历史事实,得出新的结论。
①②③④都能表明中国共产党达到了成熟,故为正确答案。
9.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有的能力。
正如上题所言,能够根据国内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党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土地政策,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
10.D11.D
12.
(1)维护统一战线的方针的进步,以“竞争赢得团结”代替了以“妥协求团结”。
(2)出发点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维护统一战线是有可能的。
(3)使中国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消灭新四军的阴谋,蒋介石被迫放弃剿共,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
1.
(1)变化:
①探索者的阶级属性有了新变化:
由地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分子和农民阶级的代表转到民族资产阶级。
②探索的内容有了新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前,地主中的开明分子提出学习西方技术以富国强兵;
农民阶级提出了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初步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资政新篇》。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在经济上提出振兴资本主义工商业,政治上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进而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要求,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开始运用西方的政治学说。
(2)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建立一个能够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拯救民族危机,并能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权。
(3)评价:
①民族资产阶级的这些活动在当时是进步的,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也是爱国的。
②他们的活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来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③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行不通,不可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④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7.2008年5月10日,胡锦涛主席访问了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
该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的历史,当初是为从唐朝来的鉴真和尚建的道场。
以下研究鉴真东渡历史的方法和途径中最不可靠的是()
A.查阅历史文献B.参观唐招提寺
C.咨询专家学者D.观看故事片《鉴真东渡》
8.某蜡像馆工作人员欲按年代先后给下列历史人物的蜡像排序,正确的是()
①屈原②徐光启③司马光④司马迁
A.④①③②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①③④②
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宗教改革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10.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
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
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时间
主要事迹
评价
20世纪20年代
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