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情况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1597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动情况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活动情况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活动情况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活动情况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活动情况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活动情况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

《活动情况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动情况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动情况记录Word文档格式.docx

朱月芽全面负责起领题作用;

蒋涛、吴燕华、盛捷三人具体负责课堂实践活动;

殷建峰负责软件维护。

2、讨论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3、实践内容安排:

蒋涛负责高一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对比实践;

盛捷负责高二年级,以同一班级内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对比实践;

吴燕华负责其班级的辅助实践活动。

4、酝酿开题报告和课题方案。

2009.12.15地地点:

收集材料主持人:

2、讨论数字化实验教学在新课程理科实验教学研究方面理论文章如刘炳升教授的“高中物理课程的功能与价值”、“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与功能”、“科学探究与高中物理实验”和“新课程中的高中物理实验”等,案例探究学习教学研究如:

张崇善的“探究式:

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信息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研究文章如周世平的“论DISLab系统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等。

总之,对“数字化技术在探究性实验中的应用与研究”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少。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努力将现代技术引入中学教学之中,但由于资金及领导教师认识的程度不同,各学校在信息化硬件的建设和利用方面情况差别较大等方面的原因,很多象我们这样的学校还没有完整的学生数字化,只够做演示实验的器材,大部分理科教师还不习惯使用新的设备。

3、讨论思考我们这个课题要研究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效果。

4、进一步酝酿开题报告和课题方案。

2010.3.15地地点:

理论学习主持人:

学习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教育和社会科学类上有关于数字化技术和新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文章如:

葛洛蒂的《数字化世界》、李克东的《数字化学习》、韦钰的《信息技术如何改变着教育》还有钱扬义的《手持技术在理科实验中的应用研究》。

刘炳升教授的“高中物理课程的功能与价值”、“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与功能”、“科学探究与高中物理实验”和“新课程中的高中物理实验”等,案例探究学习教学研究如:

2010.3.29地地点:

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主持人:

了解现有的JQY数字化实验设备1、了解传感器在数字化实验设备中作用;

2、初步学习使用本校现有的JQY数字化实验设备的操作。

2010.4.12地地点:

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位移传感器)主持人:

培训应用JQY数字化实验设备中的位移传感器并完成实验1、用速度感器,培训用JQY数字化实验设备测速度的操作过程;

2、用速度感器,培训用JQY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加速度的操作过程;

2010.4.26地地点:

蒋涛、吴燕华、盛捷内容:

培训应用JQY数字化实验设备中的位移传感器并完成实验1、用位移传感器,探讨加速度与力关系实验过程;

2、用位移传感器,探讨加速度与质量关系实验过程。

2010.5.17地地点:

江苏省宜兴中学活动主题:

参加数字化实验设备厂方专家的使用培训主持人:

蒋涛、盛捷、殷建峰内容:

参加数字化实验设备厂方专家的使用培训

2010.5.24地地点:

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力传感器)主持人:

培训应用JQY数字化实验设备中的位移传感器并完成实验1、用力学传感器,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培训用JQY数字化实验设备的操作过程;

2用力学传感器分析斜面上重力的分解实验。

2010.6.14地地点:

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压强传感器和光电门)1、用压强传感器,以气体的压强与体积为例,培训用JQY数字化实验设备的操作过程。

2、用压强传感器,以气体的压强与温度为例,培训用JQY数字化实验设备的操作过程;

3、用光电门传感器,以碰撞实验为例,培训用JQY数字化实验设备的操作过程。

2010.9.15地地点:

确定开题报告及课题方案及公开课主持人:

一、确定“开题报告及课题方案”,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课题预计可达到的水平2、现有研究基础条件3、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4、项目详细计划及进度本课题计划在三年内初步完成。

大概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009.11~2010.2)确立课题,讨论和制定课题的研究计划,完成本课题的开题报告及通过。

(2)实施阶段:

A、(2010.2~2010.6)为准备阶段,在此期间主要是收集理论材料,组织学习和培训;

B、(2010.9~2011.6)为初步课堂实施阶段:

在初步课堂实施阶段我们想主要在高一年级和高二选修物理班级中进行,采取下面的形式来实施。

高一年级以蒋涛老师为主,以班级为单位分别进行传统的实验教学和利用课件、数字化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的实验教学相比较,以探讨学生对实验目的、方法及过程和知识点的掌握及理解的效果。

其中主要以研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牛顿定律等为重点研究内容;

高二以盛捷老师为主,以同一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实验和知识点的掌握及理解的效果,以迎接中期评估。

C、(2011.9~2012.12)主重实施过程中的检测和反馈,开拓思路,认真积累。

跟踪原来蒋涛老师所教二个班的学生直到小高考结束,分析他们由于二种教学方法引起的物理知识掌握方面的情况;

跟踪盛老师所教地班级中的三个层次的学生在高中物理的第三和第五模块的整个课程学习中,二种实验教学对各模块的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第二轮教学实践研究,以迎接成果检测评估。

二、讨论设计实践课: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活活动情况记录时时间间:

2010.10.18地地点:

物理实验室一、三活动主题:

实践课“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开课人:

蒋涛参加活动人员:

“第二章第一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究位移传感器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堂课中在哪些方面能提升课堂效益。

1、第二节课高一(3)用轨道小车和打点计时器进行探究实验(物理实验室三)2、第四节课高一(5)用位移传感器进行探究实验(物理实验室一)

分析“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主持人:

分析“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践课的结果探究位移传感器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堂课中在哪些方面能提升课堂效益。

2010.10.25地地点:

讨论设计“斜面上重力的分解”实验主持人:

设计“力的分解”这节实践课中用力传感器来演示“重力在斜面上的分解”这一实验的课堂教学。

这个实验仅是这堂课的一个例子,书上并没有这个实验,但以往学生在重力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有时还是会出一些差错的,所以我们想利用力传感器与普通的自制教具在不同的班级来分别完成这个实验,比较一下学生对重力分解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010.10.28地地点:

实践课“力的分解”开课人:

1、第二节课高一(3)用自制教具进行重力在斜面上分解的探究实验2、第五节课高一(5)用力传感器进行重力在斜面上分解的探究实验

2010.11.5地地点:

分析“斜面上力的分解”主持人:

分析“斜面上力的分解”实践课的结果在这二节课中,我们分别运用了自制教具和力传感品来探究斜面上重力的二个分力的大小。

在高一(3)我们用了自制教具那只能是粗略地感觉一下压力下滑力的大小,但在高一(5),用二个力传感品来分别测量压力和下滑力的大小,虽然没有理论上的那样效果好,但总是能够大概在数量是有个比较,从这方面上说高一(5)班这堂课中提供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力的大小的感觉,使得学生对重力的二个分力体会更深,从而对提升课堂效益有所帮助。

2010.11.15地地点:

实践课设计“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主持人:

分析设计“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节课例作为重点要研究的内容,所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授课的方法的多选性,计划将这节课分成三种方法来进行对比教学,以分析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有哪些作用。

讨论探究课安排如下:

1、蒋涛高一(3)用轨道、小车和火花式打点计时器的传统但能得出精确数据的方法来做这二实验;

2、蒋涛高一(5)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来做这二个实验;

3、吴燕华高一(6)用牛顿二定律实验演示仪来做这二个实验探索。

这节课的如果用传统的实验器材来进行探究,根据以往的经验时间上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设计在三班和六班的课上我们只取三组成比例的值来进行实验。

2010.11.22~23地地点:

实践课“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开课人:

蒋涛、吴燕华参加活动人员: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22日第二节课蒋涛高一(3)用轨道、小车和火花式打点计时器的传统但能得出精确数据的方法来做这二实验;

2、22日第四节课蒋涛高一(5)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来做这二个实验;

3、23日第二节课吴燕华高一(6)用牛顿二定律实验演示仪来做这二个实验探索。

2010.11.29地地点:

评课“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主持人:

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如下:

这三堂课下来主要差别在于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的时间和实验得出的依据数据的充分性方面,从而影响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

下面我们将这三堂课的结果在这二方面作一个粗略的比较:

知识准备时间器材介绍及调节时间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时间数据组数作图得出结论课堂训练时间作业掌握程度3班5分钟3分钟30分钟各3否粗略无差5班5分钟4分钟15分钟各5能精确15分钟好6班6分钟2分钟14分钟各3否粗略14分钟一般高一(3)班和(5)班从上面表格中的情况来看,这节内容用数字化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时,因为省去了求加速度和描点作图的时间使得它在实验时间上占了绝对的优势,使整节课既能充分完成教学任务还有足够的时间做一定的训练练习;

同时因为(5)班实验中的数据和作图都是由计算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样对学生在本节课内容上的其它知识的干扰也少,使本节课的内容显得更简洁、清晰。

(5)班的课堂上不仅让五组真实的数据成现在学生眼前有充分的说服这有直观的图像呈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具体的实验结论,对结论的理解也更深刻,这就进一步反应在课后的作业和考试中了。

而(6)班的方法虽然时间上也有一定的优势,但因为它只是用比较位移S的方法来得到加速度a的,只是粗略地定性比较一下,且由于时间和实验仪器的关系,我们只能每个实验获三组值,也不能作出直观形象的图,所以这样得出的结论多少有点渗进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味道,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就没有(5)班学生那样深,同时也在潜意识里影响了学生对科学探索求精求细求真的认真思想。

2010.12.13地地点:

实践课设计“力的相互作用”主持人:

设计用力传感器探究“力的相互作用”本节课内容不是很复杂,在初中和前面的受力分析教学中已为这节内容打下了伏笔,这节课主要是定量地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这节内容以往都是用二个弹簧秤直接对拉,因为我们在空中(省摩擦力影响)水平拉,但是因为弹簧有自重及弹簧秤不是很灵敏、弹簧秤读数的精度等原因,使得这个实验结论不是很精确,另外在拉的过程中也不能如力传感器那样可将每个瞬间的读数形象地用表示在图上,所以我们想用传统仪器和用力传感器分别来完成这个实验。

实践课由蒋涛老师分别在高一(3)和高一(5)进行。

2010.12.15地地点:

实践课“力的相互作用”开课人:

蒋涛参参加活动人员:

“力的相互作用”1、第二节课蒋涛高一(3)用弹簧秤来完成探究力的相互作用的实验;

2、第四节课蒋涛高一(5)用力传感器来完成探究力的相互作用的实验;

2010.12.26地地点:

评课“力的相互作用”主持人:

为了对比用不同的实验工具对实验的结论形成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所起的作用,我们在高一选择了二个平行班由同一位老师进行对比实验,在高一(3)班蒋涛老师是选择了用二把弹簧秤对拉来完成实验,而在高一(5)班蒋涛老师选择了利用二个力传感器来完成实验。

二个班的实验时间相差不多,但一(3),只能做二个弹簧秤相互拉力的实验,在实验中能粗略地显示二个力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小;

另外接力的方向也是相反的,这点学生也是能够很好地体会的;

2011.3.28地地点:

实践课设计“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主持人:

本节课原来一直是用气垫导轨上放了小车,利用当光片的距离和数字计数器读出过当光片的时间,再由v=S/t,求得小车过当光片的平均速度,再用速度来“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因为我们只有宁波这套老的数字化实验设备,上面没有直接测动量守恒的实验软件,所以现在我们只能利用数字化实验室中直接测速度来“探究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这样获得的速度不需要计算,想利用这样的实验设备起到省时且准确的作用。

2011.4.7地地点:

实践课“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开课人:

焦雪君参加活动人员: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第二节课焦雪君高二(4)用光电门(传感器)来测瞬时速度以“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

2011.4.18地地点:

评课“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主持人:

这节课实践下来,时间是能省一些,如果测得好数据也比原来的实验设备更精确,只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运动速度大,在二米多的气垫导轨上一次要采集三组数据有时往往采集不到,给实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能用上升级了的软件那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应该说实验效果也会有所提高,课堂上不管是实验时间的节省上、还是实验结论获得上都会更好。

实践课设计“气体的等温变化”主持人:

气体的等温变化本节内容原来一直是用气体定律演示仪来演示实验的,当然也可以做分组实验。

但是实验的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原因是有多个,特别是压强不能够精确读数,这是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针筒内外壁间的摩擦、漏气以及手接触处的温度略有变化等原因。

现在我们想利用压强传感器来测量压强,使压强的数值得出能够尽量接近于真实值以减少偶然误差以提高实验效果。

2011.4.21地地点:

实践课“气体的等温变化”开课人:

盛捷参加活动人员:

“气体的等温变化”1、第二节课盛捷高二(3)用气体定律演仪来探究气体在等温状态下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

2、第四节课盛捷高二(4)用压强传感器来探究气体在等温状态下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

2011.5.9地地点:

评课“气体的等变化”主持人:

气体的等温变化这节课的主题思想是选择一定质量的气体将其密封在针筒内,让它处于等温状态下探究它的压强与体积的变化关系。

以前我们一直是用气体压强演示仪来演示这个实验的,但由于在实验中压强的读数不能够很精确,这是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针筒内外壁间的摩擦、漏气以及手接触处的温度略有变化等原因使得实验结论的得出有点勉强,往往只是模糊地告诉学生由于误差大或是仪器漏气,但教师知道其实实验不理想的真正原因是压强的读数不能精确,事实也是如此,我们在高二(3)这节课上测的数据魏不理想,在P-V图线是形状离开曲线的点较远。

说明效果不理想。

但在高二(4)班这节课上,因为运用了压强传感器,所以压强的采集是由传感器采集,数值较好,作出来的图线比较符合理想状态,使学生对实验的事实的可信度高,同时由于是传感器直接将数据采集在计算机中,所以计算,描点等时间就省去了,且能直接在计算机上得出P-V曲线和P-1/V直线,使在等温状态下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反比关系一目了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观念,也加深了对课内容的理解,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011.5.23地地点:

布置总结前阶段开课情况主持人:

分工:

高一由蒋涛和吴燕华负责,做好以下工作:

(1)整理好所开课的备课笔记(蒋涛负主要责)

(2)收集二个平行班级实验的效果分析(蒋涛负主要责)高二由盛捷和殷建几根负责,做好以下工作:

(1)整理好所开课的备课笔记(盛捷负主要责)

(2)收集所教班级中各层次的实验的效果分析(盛捷负主要责)朱月芽做全面的收集整理工作酝酿写中期评估报告。

2011.6.13地地点:

讨论中期评估主持人:

朱月芽活动人员:

讨论中期评估报告的内容:

2011.9.12地地点:

讨论中期评估初稿主持人:

讨论中期评估报告的初稿

2011.9.19地地点:

讨论中期评估报告定稿主持人:

讨论中期评估报告的定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