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旅游经济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经济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恩施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中列69位。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显示:
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无论从劳动人口比重还是从国民收入比率来看,均有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进而向第三次产业推移之势。
恩施市产业结构也按这一规律发展着,并呈现出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在波动中上升,第三产业快速上升的特点。
1980-2008年,恩施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63.3:
22.3:
14.4演变为27.8:
30.8:
41.4。
其中第一产业比重由63.3%下降到27.8%,下降了35.5个百分点,呈逐渐下降趋势,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8年分别为63.3%、48.8%、48%、36.4%、34.3%、32.6%、27.8%;
二产业比重由22.3%上升到30.8%,上升了8.5个百分点,呈波动上升特点,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8年分别为22.3%、25.4%、23.6%、33.9%、31.1%、24.9%、30.8%;
第三产业比重由14.4%上升到41.4%,上升了27个百分点,呈快速上升趋势,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8年分别为14.4%、25.8%、28.4%、29.7%、34.6%、42.5%、41.4%。
1980年,市产业构成63.3:
14.4,“一二三”特征非常明显,第一产业比重比第二产业比重高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第三产业比重高7.9个百分点;
1985年以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一三二”特征比较突出,如1990年产业构成为48:
23.6:
28.4,第一产业比重比第三产业高1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第二产业比重高4.8个百分点;
2000年以后,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进一步上升,呈现“三一二”发展趋势,如2005年产业构成为32.6:
24.9:
42.5,第三产业比重比第一产业高9.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比第二产业比重高7.7个百分点;
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27.8:
41.4呈现“三二一”的特点。
在整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市近几年抢抓两路即将开通的机遇加快旅游业发展,大力打造“大峡谷、土家女儿会和玉露茶”三张名片,工作中,突出抓了大峡谷景区建设,积极支持梭布垭石林、恩施土司城等3A级景区提档升级创4A工作,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市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
但我市旅游与其他旅游强市旅游发展的差距较大,仅从接待海内外游客和旅游收入来看,2008年,云南丽江为625.49万人次、69.54亿元,湖南张家界为1679.13万人次、83.49亿元,鄂州市为162.5万人次、10.46亿元;
钟祥市为226万人次、8.5亿元,义乌为595.2万人次、47.4亿元,而我市仅为125.02万人次、2.02亿元,旅游综合总收入8.7亿元,占GDP的14.8%。
二、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与旅游配套建设不够,旅游六要素配套乏力。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可进入性。
而交通是制约恩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恩施交通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地游客的进入,旅行社及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如此,极不完善。
酒店的接待能力存在不足:
一是条件差,上星级宾馆少,二是酒店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在接待上显得力不从心,市旅游经济表现出单边发展,六要素配套乏力现状。
正如有些游客所说的,是“一流景观、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由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配套功能不够完善,未形成产业带动、龙头拉动、服务联动、行政推动的格局。
二是市面临区域竞争威胁。
地区旅游业属于一种“弱、小、散、差”产业,经营方式较为粗放,特别是各县市受地区利益驱动和企业有限理性缺陷的影响,普遍存在着无序开发(功能性、结构性的重复开发)、无序竞争(切分资源、争夺市场)、无序管理(条块分割、地方保护)的突出问题。
由于武陵地区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较低,各自为政、一厢情愿的开发热情,造成遍地开花,景区各自孤立开发现状,同时恩施周边的长阳、湘西、重庆纷纷推出了民俗旅游产品,其中长阳和湘西亦为土家族聚居地域,虽具体风俗不同,但在民俗旅游节庆的开发上存在很大的竞争。
如湘西州以“神秘湘西”旅游品牌,突出神秘主题,展示湘西的原生态和民族文化,长阳县大力发展和推介的清江风光游、巴文化、土家族文化旅游与旅游资源开发上形成了直接竞争与冲击,这些相邻区域的旅游产品开发给恩施的民俗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三是财政困难,旅游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几年来,对旅游业的投入还是很多的,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对市内的丰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长远规划所需资金还相差很远。
由于资金缺乏,使旅游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有的景区因缺乏资金,其开发还处于原始状态,更别说投入广告,加大宣传力度了。
资金不足所引起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根本性的,是必须解决的
四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正面临人才短缺的严重挑战。
市旅游人才短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对产业发展的人才关键作用的认识和对旅游人才培养开发战略规划;
二是用人机制不完善,重使用轻开发、重效益轻培训、重成本少激励的现象,同时旅游人才缺乏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三是学生对旅游职业认可度较低,旅游人才培养教育规模受到一定制约,旅游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四是人才总量不足,且学历结构、能力结构不合理,现有从事旅游工作人员,特别是服务人员多是当地老百姓,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服务水平不高,上不了档次。
三、加快发展市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一)用生态文化理念统领恩施市旅游发展规划。
我省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鄂西旅游业的发展规定了基本内涵,即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护与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和谐发展的观念成果的总和。
市在实际操作中应“立足特色,挖掘特色,发展特色”,突出生态、文化内涵,同时尊重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把握比较优势,把我市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与建设,放在湖北“一江两山”和整个武陵地区,如三峡、张家界、乌江画廊、黔江小南海等黄金旅游产品的背景下来规划、定位和建设,确保重点、突出特色、消除盲目、提高效益。
(二)强化政府主导职能,明确政府的着力点,走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市政府应真正把旅游业放在先导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走政府主导型战略,是符合市旅游业发展特点的。
一是恩施市政府应用足用活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扶贫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如吸引外资或社会力量共同开发建设等模式,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解决交通不便、路不畅,住宿、餐饮、通讯等配套设施跟不上的问题。
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大力兴办一批能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旅行社。
三是要进一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打造品牌和精品,加大精品线路和景区、景点的建设,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要求,着力提高恩施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行业,重点做好优势资源的论证、研发,加速优势资源向优势产品转化的步伐。
(三)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恩施旅游业特色,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特色是旅游的生命力所在,要以特色建精品、以特色树品牌,增强景区景点的吸引力。
而景区景点赖以生存的源泉和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文化内涵上。
旅游是产品,是品牌,也是文化。
文化是旅游产品、品牌和游客互动的产物,是旅游品牌之魂。
在品牌的价值内涵中,文化的力量对市场、消费者影响十分重要,我市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对我市民族文化中的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建好本土特色文化,要给肉连响、茅谷斯、摆手舞、《三口茶》等土家世族歌舞,女儿会等民族文化节庆,西兰卡普及土家族、苗族服饰等,打上深深的“土家族、苗族”的烙印;
给哭嫁、跳丧等生活习俗,贴上“恩施”标签,使其成为具有鲜明土家族、苗族特色和恩施地域特色的文化标志,进而打造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盛竞争力的旅游文化品牌。
旅游业的高关联度仅次于工业,据有关经济专家分析表明,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饮食、交通等行业就可增加收入4.3元,旅游业直接就业者每增加1人,间接就业至少可增加5人,旅游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3.7倍,就业可扩大0.9倍。
恩施市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因此更应该下大力气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恩施市新兴支柱产业,要围绕市委、政府工作思路重点打造好旅游名片--“大峡谷”“女儿会”,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建成湖北省旅游经济强市、生态休闲避暑胜地和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加大市在旅游市场营销广度和深度,制定可行的营销策略,实行走出去战略。
拓宽客源市场是旅游业一切要素运行的核心。
加强市场研究,制定市场开发策略,研制适销产品,是加快旅游发展的重要措施。
而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促销的广度和深度,则可树立恩施旅游整体形象,让神秘的恩施更让人所知,让人更加想来。
首先要支持或引进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开发具有恩施地区民族特色、能引起游客消费意愿的产品;
其次要采取广告、电话、网络等手段,宣传恩施形成恩施旅游新形象;
再者运用市场细分策略,把国内外游客按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及兴趣爱好等分成若干目标市场,根据各个目标市场的特点,针对性推出旅游商品;
最后结成民俗旅游产品营销统一战线,团结恩施旅游产品的开发商、中介商、演艺人员、餐饮业主、政府部门及所有社会力量,使之成为恩施旅游的销售者或者宣传推介者。
就具体营销策略有
(1)参与互动式营销。
参与型民俗旅游是现代旅游的趋势之一,游客可以以自己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而不是传统的接受旅行社定制化服务。
鼓励游客与本地居民亲密接触,体领恩施地区的民俗、民风,使旅客融入到土家人的生产生活中,重点突出互动、参与和体验。
(2)纪念品营销。
旅游过程结束后需要有一种媒介将旅游过程中被激发的美妙体验积极的延续,这种媒介往往是富有创意的本土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它通过后续效应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口碑和记忆。
旅游纪念品要体现土家族的特色,切忌与其它旅游市场的纪念品雷同,种类应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充分的选择余地。
恩施旅游系列纪念品可以开发西兰卡普、土家服饰、装饰品、手工艺品等等,还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纪念品的制作,这样的纪念品对游客来说更有着永久保存的意义(3)名人营销。
实践证明,借助名人的声望与地位来宣传旅游产品是一条提高旅游产品或服务销售量的捷径。
一是利用与恩施景区景点有关的今古名人的文学作品、遗物古迹等进行开发,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
二是借助当今的名人包括政界元首、社会名流、娱乐偶像等为恩施市旅游宣传造势。
(4)高科技营销。
恩施的青山绿水,景色宜人,各景区景点选择合适的地点,辅以高科技手段,再现各景区景点的历史与特色,无疑是旅游开发的一个亮点,将带给游客们全新的感受。
(五)加强教育培训,按照“以人才支撑品牌,以品牌振兴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谋划旅游业发展。
旅游企业是一种涉及面极广的服务性产业,对旅游专门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因为旅游人才是所有旅游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必要条件和结合点,也是旅游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最主动、最活跃的因素。
恩施旅游正面临人才短缺的严重挑战其中包括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人才。
旅游文化的体现从根本是人的主观性体现出来的,没有人观念的改变就没有文化的体现。
因此培养优秀的旅游人才至关重要,也迫在眉睫。
市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发挥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及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优势,加强旅游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各旅游服务技能人才;
构建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岗位培训,实施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建立和培育旅游人才市场;
二是广泛宣传,动员更多的有志人才投身于旅游事业;
三是重视人才的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化,要健全旅游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人才信息工程,建立完善配套的旅游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优秀人才引进、使用的优惠政策措施等等。
(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旅游环境。
创新是保持长久发展、形成持续效应的“发动机”。
恩施市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选择好的旅游项目对外招商,广泛吸引境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市旅游资源综合开发。
鼓励我市旅游企业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周边城市为重点,主动走出去,开展跨区域合作。
二是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融资机制。
在不破坏生态资源和文物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鼓励集体、个人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投资旅游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鼓励支持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三是在有利于加强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放开搞活旅游经营机制。
环境是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土壤。
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城市建设等硬环境要好,而且旅游经营的政策环境、行政环境、法制环境、治安环境等软环境更要宽松。
全市上下应真正把游客当作上帝,大力培育“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热情待客,与人方便”的旅游新风尚。
要规范旅游经营秩序,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宰客、强买强卖、违规违法经营等行为,加大市场执法检查力度,确保旅游市场秩序优良。
以优质服务、游客满意为目标,提高旅游服务标准,规范旅游服务行为。
使游客住得舒心、吃得放心、游得顺心、购得称心、玩得开心。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选择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处理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最大的发挥恩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并使其具有竞争优势是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捷径。
市相关决策层应高瞻远瞩,及时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借力”造势、“借景”联动和“借线”串珠,密切旅游区域合作,做大做强市的旅游产业,不断开创旅游工作的新局面,实现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新跨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