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练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0946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练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练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练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练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练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练兵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练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练兵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练兵Word文档格式.docx

C.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选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错误;

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4.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5.某灌木(称m灌木)是一种寄生在猫爪藤上的荒漠植物,如图是在干旱季节里,此灌木对猫爪藤果实产量影响的数据统计。

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寄生灌木不影响猫爪藤的果实数。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当干旱现象不出现时,猫爪藤和m灌木种群都将呈现出“J”型增长曲线

B.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每棵猫爪藤果实数量如上图所示

C.假设猫爪藤受到m灌木影响程度逐年增加时,猫爪藤的数量将先增后减

D.荒漠被不断治理改良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有机物的总量将增加

选D 当干旱现象不出现时,由于其他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猫爪藤和m灌木种群都将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A错误;

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寄生灌木不影响猫爪藤的果实数,不会出现题图所示的柱状图,B错误;

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猫爪藤是处于稳定阶段还是增长阶段,故当猫爪藤受到m灌木影响程度逐年增加时,猫爪藤的数量变化无法判断,C错误;

荒漠被不断治理改良的过程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随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增加,有机物的总量将增加,D正确。

6.如图中两条曲线表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①可表示森林火灾后的演替过程

B.曲线②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

C.M、N点物种组成不会发生改变

D.①类型的演替速度明显快于②类型

选C 曲线①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也是次生演替,因此①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A正确;

曲线②演替开始时,物种数为0,因此该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B正确;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不断发生改变,图中M、N点处的物种数目相同,但物种组成不同,C错误;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D正确。

7.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

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

D.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8.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没有影响

选D 一荒地被改建成果园后,若以果树为食的农业害虫的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会使果树的产量增加,或者在果树开花期,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所以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是有影响的,D错误。

9.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B.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会发生变化

D.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将逐渐增加

10.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选D 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参与,因此该丝瓜地的碳循环不仅仅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还有分解者等的参与;

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应以该种群全部个体为调查对象,而不能只统计成虫的数量;

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的能量之比,而非个体数量之比;

根据题图信息,甲数量增加后会导致乙数量增加,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因此该生态系统存在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当乙数量增加时,甲的数量会减少,进而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1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

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空间特征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

12.某科研小组研究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

A.T2~T4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T4~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C.该池塘对草鱼的最大容纳量应出现在T5时且数值保持不变

D.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时,该草鱼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答案】B 【解析】T4~T5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速率依然大于零,即在此时间段内种群数量依然增大,A项错误;

根据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该草鱼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增长曲线,而对于“S”型增长曲线来说,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项正确;

当环境遭到破坏时,环境容纳量K值是变化的,C项错误;

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最大)时,该草鱼的年龄组成应属于增长型,D项错误。

13.下图为某鱼塘中一段时间内一种浮游动物与一种草食性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两种群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草食性鱼在a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此鱼塘中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草食性鱼和浮游动物在鱼塘中存在竞争关系

D.人们填鱼塘造田,此举不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

【答案】C 【解析】草食性鱼在a点时种群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A错误;

浮游动物在此鱼塘中呈“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B错误;

草食性鱼和浮游动物所需食物种类有部分相同,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正确;

人们填鱼塘造田,此举改变此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错误。

14.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000个

15.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可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C.不同的群落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玉米或竹子高矮不齐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A 【解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A正确;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不同的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错误;

玉米或竹子属于种群,未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16.如图中两条曲线表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①可表示森林火灾前后的演替过程

17.下列措施中属于控制有害动物生物防治的是(  )

A.施加农药杀死害虫

B.释放性外激素干扰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降低出生率

C.直接打捞湖水中蓝藻,减轻水华危害

D.烟草受到蛾幼虫攻击后,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吸引蛾幼虫的天敌

【答案】B 【解析】施加农药杀死害虫属于化学防治,A不符合题意;

释放性外激素干扰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降低出生率,属于生物防治,B项符合题意;

直接打捞湖水中蓝藻,减轻水华危害属于机械防治,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属于烟草本身具有的一种本能保护,无人为因素的参与,不属于生物防治。

18.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人类活动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错误;

生态系统稳态的基础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19.某植物害虫寄生于棉花与月季的花瓣中,专家连续统计了不同寄主的害虫数量,并绘制了如图曲线。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B.分布在月季上的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总是大于零,且先增后减

C.长期喷洒同种杀虫剂也难以改变抗药性基因的频率

D.该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与寄主的生活状态有关

20.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答案】D 【解析】一荒地被改建成果园后,若以果树为食的农业害虫的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会使果树的产量增加,或者利用捕食关系,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由此推得D项错误。

21.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如图为某地5年内主要植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因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故其在此地将持续呈“J”型增长

B.此地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有关

C.此地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且植物丰富度呈不断增大

D.因巢藻数量不断减少,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在植株密集处多取样方

22.甲、乙、丙三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别分布于某山地的A(高山草原)、B(亚高山灌木丛)、C(针阔混交林)三种不同的栖息地中。

取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种子均匀混合,再平分为三组,分别种植于A、B、C三种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消除其他植物,种植方式相同,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对各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所结种子数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

A栖息地:

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

B栖息地:

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

C栖息地:

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

请回答:

(1)混合种植后,A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种子的比例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当年的________不同(填种群特征),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B实验地块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种实验过程中,需用样方法连续多年对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为统计准确应如何对每个样方内的植物进行计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结束的若干年后,A实验地块演替的结果是形成______;

C实验地块演替趋势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和______结构都向复杂化发展。

(4)每年输入丙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丙的______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

此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过程的一部分。

【解析】 

(1)“三种植物种子”是新产生的子代,代表出生率;

在B栖息地乙种子最多,说明乙适应该环境,以后几年内乙的数量逐渐增加,而甲和丙产生的种子少,竞争力弱于乙,以后几年内甲和丙的数量逐渐减少。

(2)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植物个体,样方法计数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故计数时应计样方内和上边、左边及其夹角上的植物个体数。

(3)群落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侯条件决定,A地为高山草原环境,由于环境的影响A地最终只能演替形成高山草原;

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都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4)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在自身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答案】 

(1)出生率 乙的数量逐渐增加、甲和丙的数量逐渐减少 

(2)统计样方内和上边、左边及两边交点(两个相交边和其交点)植物个体数 (3)高山草原 营养 (4)生长、发育和繁殖 碳、氢、氧或C、H、O(缺一不可,多答N、P、S不扣分)

23.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为云岭向南的延伸,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元江和阿墨江分水岭。

回答下列问题:

(1)哀牢山森林中的植物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哀牢山森林中有很多珍稀植物,如水冬青,为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是__________;

对水冬青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

(2)元阳梯田位于哀牢山南部,梯田可起到一定的蓄洪防旱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当地引入小龙虾后,在前几年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J”型增长的形式。

若刚引入时小龙虾数量为N0,一年后其数量为2N0,则按“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推测三年后的数量为__________。

由于小龙虾的大量繁殖,导致梯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不是无限的,后来通过生物防治

的方法控制其数量,如投放小龙虾的天敌鲶鱼、黄鳝、鲤鱼等,这样做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阳梯田位于哀牢山南部,梯田可起到一定的蓄洪防旱作用,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数量增长率保持不变,若刚引入时小龙虾数量为N0,一年后其数量为2N0,λ=2,则按“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推测三年后的数量为N0×

λ3=8N0。

由于小龙虾的大量繁殖,导致梯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后来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其数量,如投放小龙虾的天敌鲶鱼、黄鳝、鲤鱼等,这样做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

【答案】 

(1)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 就地保护 

(2)间接 8N0 自我调节 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