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专题训练16生物的进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0913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专题训练16生物的进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专题训练16生物的进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专题训练16生物的进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专题训练16生物的进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专题训练16生物的进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专题训练16生物的进化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专题训练16生物的进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专题训练16生物的进化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专题训练16生物的进化Word文档格式.docx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A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a的频率

0.01

0.19

0.51

0.75

0.84

0.90

A.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B.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

C.基因a决定的性状是适应该环境的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6.(福州一模)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

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

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

原因是(  )

A.青霉素使用量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

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抗性的增强是定向突变的结果

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

7.(开封二模)某生物基因(a)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下说法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基因a的产生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

B.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

C.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

D.不同地区的群体有着共同的进化方向

8.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

下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1与新物种2基因库不同

B.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C.图中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D.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9.(潍坊一模)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0.(合肥三中月考)无花果具有隐头花序,其花托的顶端有一个很小的开孔,专有的、高度特化的榕小蜂雌蜂进入小孔后在花上产卵,雌蜂在花序上爬行时能进行传粉,无花果隐头花序是榕小蜂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为决定了无花果的变异方向

B.两者的依存关系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C.花序的特化是无花果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两种生物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二、非选择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2分)

11.(哈尔滨模拟)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12.(南昌一模)德国小蠊(二倍体)是广东常见的室内昆虫,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剂,其抗药性增强。

(1)长期使用杀虫剂,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抗药性主要是由基因S突变成抗性基因s导致的,科学家检测德国小蠊是否具有s抗性基因,先用________技术将其扩增,再用________技术进行检测。

(3)德国小蠊的性别决定为XO型,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体细胞仅含有1条X染色体)。

某正常德国小蠊,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则该个体的性别是________,其减数分裂后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

下面表示该个体减数分裂过程示意图(表示部分染色体,含性染色体),则符合该个体分裂过程的选项是________,请在下面的框内画出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

 

(4)随机取样的德国小蠊个体中,ss个体数为6,SS个体数为26,Ss个体数为18,则抗药性基因频率为________。

                        

1.(课标全国理综Ⅰ)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

2.(北京理综)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导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3.(安徽理综)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

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B.50%C.42%D.21%

4.(江苏单科)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5.(四川理综)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6.(陕西咸阳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7.(云南昆明模拟)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其原因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8.(湖南常德一模)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只有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

B.若两个动物可以进行交配并产生后代,则说明它们之间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C.在进化中,捕食者的存在会避免出现少数生物占优势的局面,不利于物种的多样性形成

D.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为生物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前景

9.(山东烟台期末)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连续4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发生生物进化B.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C.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基因库没有变化

10.(河北衡水四调)某小麦种群中,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则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

A.50%和40%B.50%和62.5%

C.50%和80%D.62.5%和50%

11.(辽宁大连20中月考)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12.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

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

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________等。

(3)变异、________和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

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

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  )

A.0≤N≤100%    B.0<N≤50%

C.0≤N<50%D.N>50%

(5)下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据图分析:

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________。

16 生物的进化

1.解析: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发生进化但不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

答案:

B

2.解析:

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是因为男性只要携带一个色盲基因就会患病,而女性必须携带两个色盲基因才患病,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和女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相等;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而非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Aa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A、a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相等;

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没有突变就没有进化。

D

3.解析:

b的基因频率为

×

100%=9%。

4.解析:

假设一开始该种群有100个个体,已知其中AA占25%,Aa占50%,aa占25%,则AA的个体数为25个,Aa的个体数为50个,aa的个体数为25个;

因为环境的变化,每年aa的个体减少20%,AA和Aa的个体分别增加20%,则一年后,AA的个体数为25×

(1+20%)=30个,Aa的个体数为50×

(1+20%)=60个,aa的个体数为25×

(1-20%)=20个,所以一年后,aa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20/(30+60+20)×

100%≈18.2%。

C

5.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A和a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遵循遗传平衡定律的群体中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而表格中基因频率不断变化,因此不能依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型频率;

基因a的频率不断增大,故其决定的性状是适应环境变化的;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环境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实现的,即对个体进行选择实现的。

6.解析:

青霉素只起到选择作用;

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淘汰掉了不抗青霉素的个体;

突变是不定向的;

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前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

7.解析:

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杂合子(Aa)的频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

不同地区的群体进化方向不一定相同。

8.解析:

新物种1与新物种2的基因库不同;

图中显示了经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的方式;

种群产生不同性状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有利性状个体保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表示若干次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9.解析: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生物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而产生了适应性;

进化过程中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0.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为只是起了选择作用,A错误;

榕小蜂和无花果之间互利共生,两者的依存关系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花序的特化并未产生生殖隔离,故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误;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11.解析: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

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

(2)原来的基因频率分别是D=10%+1/2×

20%=20%,d=70%+1/2×

20%=80%;

第二年种群的基因频率分别是D=4%+1/2×

32%=20%,d=80%;

由于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所以生物并未发生进化。

(3)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没有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

12.解析:

(1)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有抗药基因的昆虫生存下来,没有抗药基因的昆虫被淘汰。

长期使用杀虫剂的结果就是留下有抗药基因的昆虫,从而造成杀虫剂的杀虫效果下降。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可用PCR技术扩增,对目标基因检测可以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3)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的正常德国小蠊,缺一条X染色体,为雄性。

其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含X染色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1+X,不含X染色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1。

(4)抗药性基因频率为(6×

2+18×

1)÷

[(6+26+18)×

2]×

100%=30%。

(1)经自然(杀虫剂)选择作用,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 

(2)PCR DNA分子杂交 (3)雄性 11+X和11 B 做图要求:

细胞质均等分裂,染色体的形态、数目、颜色及染色体序号均正确才得分

(4)30%(或0.3)

加餐练

(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

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

(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AA)致死现象。

由第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

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

(2×

1/3×

2/3)∶(2/3×

2/3)=1∶1。

(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

强毒性病毒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

病毒和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

病毒的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60%)÷

2=70%,a基因频率=(20%+40%)÷

2=30%。

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

70%×

30%=42%,故选C。

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确;

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甲、乙两个物种杂交,得到的幼苗丙是异源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得到的幼苗丁,可能是未加倍的异源二倍体(含18条染色体,不可育),也可能是加倍后的异源四倍体(含36条染色体),所以幼苗丁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其染色体数目可能是36条或72条,B正确;

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丁自交产生的戊是可育的异源四倍体,与物种甲和物种乙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属于新物种,D错误。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已有个体发生突变,青霉素的使用只是对细菌进行了选择,A项错误;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的形成是生物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的,使生物之间相互适应,B项正确;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项正确;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项正确。

A

害虫的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个体因为突变而具有抗药性,故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不是杀虫剂诱发的结果,是本来就存在的,A项错误;

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

抗药性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B项正确;

使用杀虫剂后害虫不死,不是因为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而是因为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能存活的都是抗药性的个体,C项错误;

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有的具有抗药性,有的不具有抗药性,D项错误。

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不随机交配、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等,A项错误;

若两个动物可以进行交配并产生后代,若产生的后代没有繁殖能力,则也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是两个物种,B项错误;

在进化中,捕食者的存在会避免出现少数生物占优势的局面,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C项错误;

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能为生物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前景,D项正确。

该种群开始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因此A、a的基因频率相等,都是50%,自交4次后,Aa的频率为

,AA和aa的频率均为

,因此A的频率=

,a的频率=

,自交前后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该生物没有发生进化,C错误。

感染锈病之前,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1/2×

60%=50%。

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3/4,T的基因频率是1/4+1/2×

3/4=62.5%,B正确。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

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也有较大的差异;

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化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可能部分相同。

(1)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叫这个种群的种群基因库。

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突变和基因重组等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物种形成和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