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复习资料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9077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复习资料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复习资料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复习资料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复习资料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复习资料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复习资料第一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复习资料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复习资料第一单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复习资料第一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北京的春节》

一、关于作者(复习)

老舍(1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二、 文章背景

关于北京的春节: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里,寓意着福到了。

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

北京人喜欢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有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三、 字词

1. 必会字词

初旬蒜瓣米醋翡翠饺子榛子蜜饯掺和熬夜杂拌栗子风筝鞭炮

寺院娴熟麦芽糖逛庙会万象更新

2. 需要注意

轻声:

饺子(zi)榛子(zi)栗子(zi)风筝(zheng)规矩(ju)掺和(huo)红火(huo)

儿化: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3. 近义词、反义词

近:

充足——充裕 娴熟——熟练 万象更新——焕然一新

反:

充足——缺乏 娴熟——生疏 万象更新 成不变

四、 关于文章

1.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2.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

时间顺序。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腊八初旬、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四天写得详细,其他略写。

3.课文分别写了哪些时间?

每一个时间里有哪些习俗?

时间

习俗

腊月初旬至二十三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元宵

张灯结彩、挂花灯、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残灯末庙、春节结束

4.文章的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6节):

腊月初旬开始到除夕之前,人们为过年做准备。

第二部分(7节):

介绍除夕这天的热闹景象。

第三部分(8—10节):

介绍初一至十五之间人们过年的一些活动。

第四部分(11—12节):

介绍元宵节人们观灯、放鞭炮、吃元宵的习俗。

第五部分(13节):

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5.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通俗易懂。

此文的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就像同读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自然。

语言生动、活泼、准确,又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文章的又一个特色。

如引用北京的谚语: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象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残灯末庙”等,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课后补充:

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传承发展中,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1. 小年:

腊月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2. 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掉尘扫房子"。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按民间的说法: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3. 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

传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

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

4. 腊月廿五,做豆腐:

民谚称: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个别地区有这样的传说:

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5. 接玉皇:

民间传说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6. 腊月廿六:

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

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割年肉"是因为部分地方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7. 腊月廿八,年谣云: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道遢”,意思是说在农历十二月廿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贴年红(挥春),迎接新年。

二、《腊八粥》

一、关于作者(新)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来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了一系列小说《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自命为“乡下人”,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以及后来还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

二、文章背景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其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蕙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如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芸豆等)。

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来自印度天竺,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关,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

如今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三、字词

1. 必会字词

腾建油瞰卷子沙售吞胃孳浴茶个塞津搀和渗倒哪噗月T职照费深申色染伊顾水 铤子

(yin(咽唾沫)咽{ydn(咽喉)

(y4(呜咽)

浓密

2. 多音字

.(zang(脏水)

脏< ,

(zang(心脏)

3. 近义词、反义词

近:

浓稠——稠密、

反:

浓稠——稀薄

六、关于文章

1.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作者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2. 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盼粥 >分粥 >猜粥 粥 吃粥

3. 课文2T9段细腻描绘了八儿等粥、盼粥时的馋样儿。

读课文,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趣?

作者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人物心理。

从等待、猜想到最后见到腊八粥,八儿的自言自语和与妈妈之间的对话,体现孩童天真可爱的童趣,家庭氛围的其乐融融。

4. 文章的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

(1)写腊八粥对人们的吸引力。

第二部分(2-19)写八儿被锅中的腊八粥吸引,迫不及待地想吃粥。

第三部分(20-21)写八儿同家人吃粥。

5. 沈从文的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

作者言辞间平易近人,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吃腊八粥"画面,犹如两幅工笔国画,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甚至是哈叭,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

6. 赏析题

(1)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赏析: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说明八儿要吃腊八粥欢喜的程度之深和八儿迫不及待的心情。

(2)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赏析:

“才”写出八儿已经等了很久很久,说明他着急吃粥的心情。

(3)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呻吟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赏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腊八粥在锅中熬煮的诱人样子形象写了出来,从侧面写出八儿的嘴馋。

(4)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

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

的也行 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赏析:

这是对八儿的语言描写,说明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极其强烈,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聪明可爱。

(5) 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鼓胀病那样子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

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

赏析:

这是对八儿的心理描写,是八儿对锅里的粥的美妙的猜想,写出了八儿的天真与嘴馋。

七、课后补充:

腊八粥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就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

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

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

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最后,她叹一口气说:

"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

那时我只有十四岁。

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

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O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

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子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

“( )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

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

”我笑了,心想

这些孩子们真馋。

我说:

“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

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