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9269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12、床:

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

古代内城叫做城;

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

银河。

3、长歌、短歌:

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

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

周公:

周武王之弟姬旦。

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

指代书信。

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成木盒,中夹书信。

故称鱼书。

必修二

《阿房宫赋》

1、四海:

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后指全国各地。

《赤壁赋》

1、既望:

过了望日。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所以“既望”指小月十六,大月十七。

2、美人:

古人常用来指有才德的人。

3、羽化登仙:

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

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4、无尽藏:

佛教语,意谓包罗万有。

《项脊轩志》

1、先大母:

已逝世的祖母。

2、先妣:

已逝世的母亲。

3、归宁:

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

《与妻书》

1、卿卿:

古代夫妇间的爱称,多用于女方。

2、如晤:

古代书信用语,如同面对面。

3、司马青衫:

白居易贬至至江州,其《琵琶行》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太上忘情:

古人传说达到最高境界就能忘却人的情感。

《消遥游》

1、六气:

阴、阳、风、雨、晦、明。

《兰亭集序》 

1、修禊:

一种消除不洁的祭礼。

古人习俗,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临水而祭,祓除不祥,之后饮酒游戏。

曹魏后固定在三月三日。

2、流觞曲水:

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

必修3

唐诗五首

1、女墙:

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

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

2、望帝:

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蜀道难》

1、六龙:

古代神话,羲和驾着六条龙所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

2、锦城:

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琵琶行》

1、司马:

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

2、善才:

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后变成对乐师的通称,是"

能手"

的意思。

3、《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是唐玄宗所作。

4、教坊:

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秋娘:

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有时用为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

6、缠头:

本是古时歌舞的人把锦帛缠在头上作妆饰,古代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以罗锦为赠, 

后来又作为赠送妓女财物的通称。

7、长句:

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8、京都声:

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9、出官:

(京官)外调。

10、五陵年少:

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

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宋词四首、诗词三首

1、长亭:

古时路旁亭舍,供人歇息,亦是送别的地方。

2、经年:

指经过一年或多年

3、黍离:

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元曲三首

1、车驾:

指皇帝的车辆。

2、庙号: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

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必修四

《林黛玉进贾府》 

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季氏将伐颛臾》

1、东蒙主:

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

主管祭祀的人。

2、社稷: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

3、国家:

国:

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家:

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4、萧墙:

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

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萧:

古通“肃”。

借指宫廷。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

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

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3、河东:

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王道:

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5、庠序:

都指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6、孝悌:

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7、黎民,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

《师说》

1、巫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 

句读:

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

句读在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3、六艺经传: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过秦论》

1、崤函:

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连衡:

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3、 

合纵:

又写作"

合从"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4、战国四公子: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

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

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

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

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5、至尊:

最尊贵,最崇高。

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

九"

和"

五"

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

九五至尊"

6、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7、氓隶:

犹贱民。

旧时对劳动人民的贬称。

8、谪戍:

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9、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10、九州:

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11、七庙:

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晏子治东阿》

1、乞骸骨:

告老还乡。

2、上计:

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

《谏太宗十思疏》

1、神器:

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2、元首:

泛指古代的帝王。

3、三驱:

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4、九德:

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5、无为:

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6、上疏:

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必修五

《鸿门宴》

1、左司马:

官名,职责是执行军法。

2、云气:

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

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陈情表》

1、期功:

在宗法制度中,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指关系近的亲属。

期,周年,指穿一周年丧服的人。

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的人。

2、孝廉:

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举行为。

3、秀才:

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

后也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4、郞中:

秦汉时是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是尚书省的属官。

5、洗马:

太子的侍从官,掌图藉,祭奠先圣先师,讲经,太子出行则为先驱。

6、皇天后土:

皇天:

古代指天,天帝。

后土:

古代指地,土神。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段太尉逸事状》

1、逸事:

世人不太知道的事迹。

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琐事。

2、行状:

称“状”,以后称之“行状”或“行述”(也谓之“事略”)。

古代人死后,在写“墓志铭”或“传”之前,先写一篇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3、署:

暂时代理。

《游褒禅记》

1、浮图:

梵语的音译,也作“浮屠”或“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的意义,也常指和尚。

2、父(fǔ):

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

3、临川王某: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写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来。

《郑伯克段于鄢》

1、雉:

古代度量名称,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都城大小:

按古时制度,城市之大小,大城市不得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城市不得超过九分之一。

《报任安书》

1、太史公:

汉代史官太史令的通称。

2、牛马走:

旧时自谦之辞,指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

3、足下:

对人的敬称。

4、轩辕:

黄帝。

传说中我国远古的君王,复姓公孙,因居住在轩辕,故名。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

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

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

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

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其亮之。

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毕:

全部 

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

本来,原本

C. 

可谓至大至庶矣 

庶:

众,众多 

D. 

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②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

(4)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答案】

(1)B

(2)B

(3)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

(4)国家经常出现灾情;

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

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

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解析】【分析】

(1)B项,“原”,结合后面内容“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分析,译为推测,动词。

故选B。

(2)B项,结合文本内容“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分析可知,“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错误。

指的是酒糟米糠之类。

(3)①“涵濡”,滋润、沉浸;

“之”,助词,的;

“以”,连词,来;

“邀”,求取;

“功”,功劳;

“而已”,罢了。

②“大丈夫有学术才谋”(定语后置句);

“常”,经常;

“患”,担忧;

“时之不遭也”(宾语前置句);

“既”,已经、……以后;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用”,被采用、被重用。

(4)本题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结合“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分析,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

由“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分析可知,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

由“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

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分析可知,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故答案为:

⑴B;

⑵B;

⑶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⑷国家经常出现灾情;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

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

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

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

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

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

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

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

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已经白骨遍野了。

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

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

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

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之结合起来的办法。

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

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

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

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

而今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

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

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

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

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

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

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不逢时;

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

只是您没有做而已。

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因为此。

请您明鉴。

王安石再拜。

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草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2)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________》(作品名),后来有成语“________”形容颜回这一品质。

(3)作者举颜回的事例有何作用?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2)论语;

安贫乐道

(3)用颜回的箪食瓢饮、甘居陋巷与自己的疲累现状对照,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的道理。

(1)本题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

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

“颜子”做主语,此前应断开;

“私以为虽不欲仕”省略主语“我”,此前应断开;

“然”、“尚”、“而”,连词,引出下一话题,此前应断开。

(2)本题中,要求掌握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知道“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此书,然后根据这一句话找出相应的词语,即“安贫乐道”。

(3)本题中,作者举颜回的事例,从手法上看,是为了与下文“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相对比,从效果上看,为了揭示本段文末的道理“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即:

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

⑴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⑵论语;

⑶用颜回的箪食瓢饮、甘居陋巷与自己的疲累现状对照,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的道理。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⑵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

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