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8846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济南市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济南市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济南市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济南市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市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文档格式.docx

《济南市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南市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工作介入文档格式.docx

农民工问题日趋严重。

学术界和研究界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部分学者认为,只要农民工群体可以留在城市定居,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三农”问题。

国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坚持认为,如何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制度环境,以将其社会角色从农民工转变为稳定的城市工人,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建国后三四十年前,农民工矛盾表现得尚不明显,但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建立了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今天,乡村与城市的矛盾便逐日显著起来。

相比与乡村农民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社会市场消息不灵通等历史和社会情况,长期稳定居住在城市的人则占据着文化水平领先、思维意识超前、各种政策制定的领导地位。

在社会风气中,当人们以富裕为第一目标时,进入城市谋求工作的乡村农民自然会受限于城市人所施加的相关政策,甚至会出现城市人强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赋予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概念、名词给进城务工的农民。

而视野转向了济南农民工在就业方面,济南制定了外来劳动力分类目录,该分类目录制定后,农民工的分工几乎等同于肮脏的贫困工作的专属。

出现这些限制和歧视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主流价值偏向,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以及决策者的意识不足问题。

二、基本概念

(一)、农民工

农民工一词,在当下虽然已被社会大众广泛地提及并运用,但对于农民工这个概念,眼下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已有的相关研究,也仅仅是不同的学者以各自不同的研究需要而对农民工这一概念作了不同的概念界定和解释说明。

由此可见,眼下社会对于“农民工”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都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国务院关于解决日间劳动力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年)对农民工的定义如下: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劳动力,他们仍然在农村登记注册,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淡季外出打工,但农业、流动性、一些长期的城镇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袁芳(1998)认为农民工是指仍然属于农民,但工资主要来自非农业生产的社会工作者。

杨思远(2005)认为,农民工是指那些没有完全从事或不再从事农民工身份的人,他们是具有农民身份的就业工人。

《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2006年)认为,农民工的户籍身份仍然是农民,承包土地,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工资收入作为劳动者的来源。

(二)、社会工作

当今世界上不同国家拥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这些差异也导致了社会工作领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在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社会工作这一概念本身的界定不论在科研学术界还是在社会工作界都很难达成一致。

台湾学者李增禄(2002)将许多社会工作定义为三种类型:

一是社会工作是一种由少数人出于人道主义或慈悲心理自发进行的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扶贫活动;

第二,社会工作是政府和民间组织为解决贫困、失业、老年、精神疾病、孤儿等各种社会问题而开展的有组织的活动。

第三,社会工作是由政府组织、私人团体和个人组织的专业服务,其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发挥最大潜力,过上最充实、最有效的生活。

李晓峰(2009)指出,社会工作应达成以下基本共识:

各级政府设立的福利机构和社会民间力量是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者;

在生活、经济、医疗以及教育等方面存在困难的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价值理念、理论知识以及行之有效的实行办法则是社会工作的手段;

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协助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改善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协助他们调整社会关系,以及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

(三)、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影响、改善和保证人际关系的有效性。

它主要发生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

关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有许多观点和表达。

根据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研究,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人际认知能力、人际情感控制能力、情感处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调节了人际关系的亲密性、稳定性和深度,使个体能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感知和影响彼此。

三、农民工的社会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一)、社会交往意愿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在社会中的发展,通常一个人的交往方式和水平反映了一个人的发展水平。

是加强与城市原住民以及他们的环境的交流则是新生农民工能够尽快融入到城市生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过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交流、与原住民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下进行工作、学习等,这一方面使得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出农民工这一群体融入城市的意愿强度。

通过访谈不难看出,城市是大部分农民工所向往的,城市生活也是其热衷的,农民工群体有着与城市居民交往、沟通互动的意愿,但即便如此,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仍然有着一层“隔膜”---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又使他们与城市居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以及享受社会福利的过程中都缺乏一定程度的情感互动,基本的交流方式都出于生产活动和日常交往。

案例1:

受访者:

社工:

刚才说,有空的时候,会找朋友一起玩。

他们是什么样的朋友?

李:

很大一部分人基本上是同学和小时候的玩伴。

社会工作者:

哦,基本上是家乡的朋友吗?

是的,还有一起工作的同事。

那你很受欢迎,你在城市有朋友吗?

我没有机会在这个城市结实朋友。

而且有的时候,我也没法听懂本地话。

您想在城市里结交朋友吗?

张:

肯定啊。

如果可以结识更多的当地人,将会更加方便,但他们可能会轻视我们这帮农民工。

上述信息充分表明,新一代农民工具有融入城市生活的强烈愿望,知道如何通过与城市居民的互动来获取社会资源,与城市居民建立社会联系。

然而,新一代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沟通相对冷淡,这也影响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以及情感积极性和信心的建立。

(二)、人际交往范围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农村结构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每个家庭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被一个圆包围,圆的大小取决于中心的力量”;

在不同顺序的模式中,每个人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网络。

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进湖里,以这块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形成一圈圈的涟漪,涟漪的距离可以表示社会关系的亲密程度。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异模式”思想,与当地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精神相契合。

案例2,王某,男,38岁,小学文化,某小餐厅老板

“我来这个上海十几年了,但一直到前年才有了自己的房子。

开餐厅虽然有好几年了,利润也还可以,单一直没有舍得买房子。

刚来上海那几年比较辛苦,一开始都是睡大街,没办法,租不起房子,舍不得太贵了。

后来接触来餐厅做厨房师傅,跟着之前的老板干了几年,和客户熟悉起来积累了交际网,才慢慢的自己开店。

一开始生意不好,但大多是老顾客。

后来因为老顾客的帮忙宣传以及自家餐厅名声起来了生意才渐渐好转起来。

朋友都是在餐厅认识的,一来二回大家熟悉也就聊开了,也认识不少餐厅行业的人。

其他人都是家乡的亲戚,现在我弟弟和我妻子的家人,正在我们的餐馆帮忙。

王可以称为新一代农民工中的精英,以自己勤劳灵活的心态去拥有一份事业,能够在上海定居。

他现在在农村交往的人远远超过他的社交网络,大多数在城市。

王安忆的社会领域主要集中在由职业关系和利益关系建立起来的人际圈,这也表明现阶段中国农民工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以血缘关系和离乡前的地缘关系为基础的;

进入城市后,以职业关系和利益关系为代表的次级关系在原有的主要关系网络上进入农民工的社会网络。

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年轻一代农民工倾向于维持一个为亲属关系和地域关系建立的社会网络,而年轻一代则试图打破传统的农村社会网络,建立城市化的社会网络。

然而,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比如四张,仍然面临着就业流动性高、接触面窄、行业内男女农民工比例失衡的现状,这使得他们没有时间交朋友,没有人可以谈恋爱,也没有人可以交谈。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社会人际交往的必要性

关于企业社会工作者参与农民工人际沟通障碍的具体问题,目前在相关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相对较少。

因此,笔者希望对农民工所面临的人际交往障碍进行研究,并通过社会工作方法帮助他们,以期实现该群体在工作中的人际交往障碍并摆脱社会困境。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实践中并不长久。

目前处于发展阶段,理论和实践经验还不够。

其中,农民工从事社会工作的做法更为罕见。

如果社会工作还没有完全本地化,那么在为新一代农民工发展社会工作实践方面确实存在许多困难。

另一方面,农民工的社会工作也将受到企业,政府,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进行必要的探索才能开展工作。

作者通过社会工作方法来分析农民工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有利于丰富新一代农民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提高农民工人际交往质量和水平

在社会生活中,对农民工的社会工作进行适当合理的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的人际交往质量和水平。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组织和指导,他们可以释放社会生活中的压力并开始与他人接触。

这样可以有效解决人际关系动力不足和社交恐惧症的问题。

此外,它还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增加心理咨询可以改善干预对象的心理状况,增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信心,从而提高团队的整体效率,有效防止团队成员中途退出的问题。

从农民工的角度来看:

帮助农民工解决人际沟通障碍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完成角色转换,以促进他们早日适应城市的生活并融入工作岗位。

良好的社会关系不仅可以造福农民工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促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为企业创造效益。

大多数民工的户口很难迁到当地,因此,他们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流动人口。

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工作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社会大环境下容易陷入被动,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由于异地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质量低下,业务管理体系薄弱,朋友圈薄弱等因素,人际交往障碍容易在工作中出现,最终导致丢失许多新的工作机会。

“平等接纳”和“同理心”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价值理念与职业伦理而被社会会工作着所坚持着,社会工作者需要主动与服务对象建立并保持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且平等对待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将社会工作介入到农民工群体的人际交往中去。

服务农民工需要尊重、认可和接受的精神和技能,以及快速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能力,以便新一代农民工感到珍贵并愿意表达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这样,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调整因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失衡,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认同感,逐步消除阻碍其自我发展的困难,并从根本上解决新的城市适应问题。

与此同时,在新时期和现代社会,中国的农民工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人口超过1亿。

如果社会工作能够以此为服务对象,将极大地扩大社会工作在城乡的影响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二)、综合改善农民工作人际交往

时下,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伴随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日渐突出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因此使得社会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挑战性,社会管理与社会公共服务的任务更加繁重,国家迫切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管理工作和公共服务体系。

而提髙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能力则是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较为明显的出路之一。

要使农民工群体真正融入城市,首先要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其次农民工群体的社会生活中较为关键的人际交往问题也至关重要;

同时,家庭子女教育以及医疗保障等方面也需要有所突出进展。

如今中国的社会工作干预主要在城市社区进行。

有关群体主要是具有永久居民身份的城市居民。

关于农民工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很少,社会工作者的干预更为罕见。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可以开始关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农民工,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而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和工作效率。

同时,这也有利于社会工作对农民工,特别是新一代农民工的影响。

这样,形成了社会工作与农民工群体的良性互动,可以进一步帮助农民工解决与个人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其他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可以丰富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五、农民工社会人际交往介入方案

(一)、案例背景

接案日期:

2019年4月25日

病例编号:

小杰,男,22岁,来自湖北省,2012年10月来到深圳工作。

资料来源:

社工主动联络在某展览活动期间不敢参与人群活动的案主,并介绍服务中心的主要服务。

之后,案主通过QQ心理热线告诉社工他的个人困难,希望得到个人服务。

案主表示,过去一年,他每月有5至6很难拥有良好睡眠,并且感到抑郁;

后得知该服务对象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父母在意财产以及学习更好的弟弟:

多余案主本人,因此案主觉得生活压力太大。

在日常交际中,又难以处理好的人际关系,加上刚来深圳缺少朋友,觉得很孤独,面对异性朋友,会不知所措。

(二)、介入过程

(1)第一阶段:

与客户建立专业关系;

引导服务对象交谈并缓解情绪

在开展社区活动时,社工主动与办案人员交谈,介绍服务中心的相关情况,并邀请办案人员参加活动,让办案人员感受到办案人员的积极关怀。

对社工的真诚无条件的照顾使委托人逐渐信任社工,并通过QQ积极地与委托人联系,谈论其个人困境。

良好的关系在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之间建立起来了。

通过引导服务对象进行情绪宣泄的技术,社会工作者倾听对象的内心烦恼,并给对象提供发泄其负面情绪的机会。

社工了解到,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服务对象感到很大的压力,无法在公众面前站起头来。

该项社会工作服务对象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在乎自己,而是偏爱弟弟,觉得很不公平,服务对象想做的一切都比他的弟弟好。

(2)第二阶段:

强化案件主体,增强变革动力

第一阶段后,社工与顾客建立了良好的职业关系,顾客情绪放松,顾客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服务期望。

社会工作者赞赏个案工作者为变革所做的努力,并鼓励个案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参与制定服务计划。

社工与案主的关系进一步加强。

社工及个案拥有人订定以下三项服务目标:

个案拥有人会参与社区/小组活动,结交新朋友;

来减轻受害者的噩梦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3)第三阶段:

问题介入

目标一:

结识朋友并扩大社交圈

社会工作者邀请客户在中心做志愿者,并参加中心的社区活动。

通过几次社区活动,服务对象结识了一些朋友,并经常和朋友们保持联系。

在与城市居民保持接触时,该服务对象从一开始就经历了紧张,茫然,逐渐开始结识新朋友,参加小派对的过程。

案主说,他渐渐地变得自信起来,同时,他也不知不觉地开心了许多。

目标2:

为了帮助减轻噩梦的困扰,社会工作者了解到,并不是所有业主提到的“噩梦”都是完全糟糕的,其中一些是业主和他们祖母的美好回忆。

通过叙事疗法,社工引导受试者和她一起成长,找出亮点,重构故事,减轻受试者因为最后一次见到她而后悔的情绪。

这也为客户提供了一个发泄和发泄情绪的渠道。

鼓励箱主意识到可以经常在梦里看到奶奶,是对奶奶的思念却不一定是噩梦。

目标3:

协助案件负责人识别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学习调节情绪的技巧。

社会工作者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主讨论非理性的信念。

逐渐可以发现,他们消极情绪的根源在于对自己的要求太过完美,他们认为自己必须做得足够完美才能获得他人的赞赏。

通过四次访谈,我们基本掌握了案例的认知行为理论,可以简单地应用于工作和生活,减少自己的低落情绪。

(三)、评估分析

结案原因:

基本上达到了约定的服务目标,并且提高了服务对象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客户状况:

如今,服务中心的活动客户会经常选择性地参加,并逐渐成为众多志愿者的核心,通过他们的反馈,社会工作者可以得知,服务对象参与活动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服务结果。

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结识了新的朋友,他们也经常会组织一些小型聚会。

案主现在很少失眠,对于家庭关系,并且案主意识到过去自己对父母有一定程度上的偏见,案主还主动联系了自己的弟弟,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帮助他。

(四)、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人际交往的优势和不足

社会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念的体现,是提供专业服务的步骤。

社会工作干预可以使改善农民工人际关系的过程更加直观。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农民工人际交往障碍,有助于改善农民工精神孤独的现状,也有助于寻求社会工作视角下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形成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脉络。

在对个案尊重的基础上认识到个体的特殊性,选取恰当的社会工作技巧与路径,并结合小组工作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独农民工人际交往障碍,值得借鉴,技巧与路径是能够被更多实务工作者复制与提升。

社会工作介入独居老人人际交往障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个案以及小组介入模式对于解决独居老人问题有着不可替代性。

然而,社会工作侧重于实践,导致对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被忽视。

大多数人认为社会工作是在操作层面积累经验,不需要理论建设。

显然,这种认识不是正确的。

理论对实践经验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可以预测实践经验的结果。

(五)、未来工作

在未来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政府也应该进一步完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

社会各界需要改变身份观念,继续农民工关爱和温暖,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农民工社交障碍的现状。

从理论上说,社会工作者应该扮演支持者、治疗者、协调者、管理者等等角色,这些角色,让社会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以某一种身份去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所服务的对

象或群体。

在未来工作中,由于案主的问题不同,所需要的帮助不同,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其介入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也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扮演不同的角色,不管是作为社区的服务者、还是活动的督导、又或者是教育者,都有可能会遇到显性的和隐性的角色冲突。

在社会工作者作为一名倡导者时,他不仅要去引导案主作出积极的行为,而同时也需要扮演支持者的角色,支持鼓励案主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来主导自己的行为意识,

六、结束语

城市社会的适应是农民工一个长期的过程。

与他们,尽管农民工相比于父辈有着更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理想追求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但他们在城市中生存依然面对着较为明显的困境:

一方面他们渴望尽快融入城市、定居在城市,但如今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社会整体对于农民工的认可度、接纳度不足,都使得他们难以完全融入城市社会;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逐渐远离农村生活,缺乏农业经验,再加上良好的城市生活,使他们不愿意回到农村。

由此,一种“双重边缘化”便逐渐产生了,因此农民工也逐渐成为了游离在城乡之外的特殊群体。

发展面向新一代农民工的社会工作服务是解决日工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

而社会工作者的加入无疑为农民工社会服务工作提供了一个可上手的、具备实操性的模式,并且新生代农民工个体能够切实地感受到社会政策的红利。

社会工作作为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的桥梁,对于解决劳资矛盾,营造和谐的就业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严谋春,胡文倩,张梦玥,朱吕缘,庄浩然.社会工作视域下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以烟台市Y区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8):

181-184.

[2]卢磊,黄小娟.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基本议题——一个本土社会工作发展领域[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9(04):

10-15.

[3]汤夺先,任嘉威.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05):

5-11+2.

[4]龚紫钰,徐延辉.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市民化:

需求及干预策略[J].兰州学刊,2018(07):

179-189.

[5]姚进忠.福利多元:

农民工城市融入服务体系建构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01):

30-38.

[6]岳天明,朱志刚.我国农民工增能发展型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7(12):

106-113.

[7]卫小将.压制、矫正与赋权:

社会工作与农民工治理术的理路[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3):

110-118.

[8]孙奎立,谭灵芝,杨扬.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J].荆楚学刊,2016,17(05):

40-44.

[9]李苏琴.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

[10]李明月.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路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1]晏巧灵.社会工作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融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2]卢云龙子,张世勇.返乡农民工社会适应困境及其社会工作介入初探——以江西省泰和县T村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16(01):

19-24.

[13]马洪波.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工作视角及其路径[J].社会工作,2015(03):

45-57+125-126.

[14]王燕倩.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SWOT分析[D].重庆大学,2015.

致辞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确定论题、建立框架以及论文写作方面的种种指导,我才可以更顺利地完成论文,并使我体会到论文写作对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在山东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回想这段边工作边学习的经历,太多的感慨难以言表,虽然付出了很多的艰辛的努力,但深深的感受到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自我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学到了很多,也从周围的教师和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最后,非常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和指导我的任丽新老师,感谢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