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相关术语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8743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相关术语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相关术语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相关术语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相关术语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相关术语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相关术语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相关术语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相关术语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相关术语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在确定车间、库房通风口位置时,比空气轻的气体,通风口应设在空间的上方;

比空气重的气体,通风口应设在空间的下方。

某有机物的蒸气对氢气的相对密度是54”,则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8.相对密度即相同条件下密度之比,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所以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54=108,也可由pV=nRT推出.

饱和蒸气压在密闭条件中,在一定温度下,与固体或液体处于相平衡的蒸气所具有的压强称为饱和蒸气压。

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饱和蒸气压,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大于溶液的饱和蒸气压;

对于同一物质,固态的饱和蒸气压小于液态的饱和蒸气压。

在30℃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4132.982Pa,乙醇为10532.438Pa。

而在100℃时,水的饱和蒸气压增大到101324.72Pa,乙醇为222647.74Pa。

饱和蒸气压是液体的一项重要物理性质,液体的沸点、液体混合物的相对挥发度等都与之有关。

如:

放在杯子里的水,会因不断蒸发变得愈来愈少。

如果把纯水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并抽走上方的空气。

当水不断蒸发时,水面上方汽相的压力,即水的蒸汽所具有的压力就不断增加。

但是,当温度一定时,汽相压力最终将稳定在一个固定的数值上,这时的汽相压力称为水在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力。

当汽相压力的数值达到饱和蒸汽压力的数值时,液相的水分子仍然不断地气化,汽相的水分子也不断地冷凝成液体,只是由于水的气化速度等于水蒸汽的冷凝速度,液体量才没有减少,气体量也没有增加,液体和气体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临界温度

使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最高温度叫临界温度。

每种物质都有一个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增大压强,气态物质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就是临界温度。

另外有生态学也有对于临界温度的释义。

1.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叫临界温度。

2.物质处于临界状态时的温度。

3.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

4.高于临界温度,无论加多大压力都不能使气体液化。

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必须的最低压力叫临界压力。

5.临界温度越低,越难液化。

通常把在临界温度以上的气态物质叫做气体,把在临界温度以下的气态物质叫做汽。

临界温度物质处于临界状态时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降温加压,是使气体液化的条件。

但只加压,不一定能使气体液化,应视当时气体是否在临界温度以下。

如果气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无论怎样增大压强,气态物质也不会液化。

例如,水蒸汽的临界温度为374℃,远比常温度要高,因此,平常水蒸汽极易冷却成水。

其他如乙醚、氨、二氧化碳等,它们的临界温度略高于或接近室温,这样的物质在常温下很容易被压缩成液体。

但也有一些临界温度很低的物质,如氧、空气、氢、氦等都是极不容易液化的气体。

其中氦的临界温度为-268℃。

要使这些气体液化。

必须具备一定的低温技术和设备,使它们达到它们各自的临界温度以下,而后再用增大压强的方法使其液化。

临界压力物质处于临界状态时的压力(压强)。

就是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小压力。

也就是液体在临界温度时的饱和蒸气压。

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物质的摩尔体积称为临界摩尔体积。

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的状态称为临界状态。

各种物质的临界压力(压强)不同,如氧是4.87兆帕(49.7公斤力/厘米2),氨是11兆帕(112.2公斤力/厘米2),氯是7.46兆帕(76.1公斤力/厘米2)等。

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表

气体名称

临界压力

 

MPa

-240

1.29

-118.56

5.04

-146.9

3.39

空气

-140.5

3.766

一氧化碳

-140.2

3.50

二氧化碳

31.1

7.38

二氧化硫

157.8

7.88

374.3

22.12

甲烷

-83

4.64

氩气

-122

4.86

辛醇-水分配系数,是指有机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两相中的平衡浓度之比。

是一个无量纲值,分配系数的数值越大,有机物在有机相中溶解度也越大,即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小。

辛醇-水分配系数是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影响的关键参数之一,具有某些内在意义,因为它表示了化合物分配在有机相(如土壤、鱼类)和水相之间的倾向,具有较低值的化合物(如小于10),可以认为是比较亲水性的,因此具有较高的水溶性,在土壤或沉积物中的标化分配系数d)以及在水生生物中的富集因子(BCF)相应较小。

相反,如果化合物具有较大的,那么该化合物表现出很强的憎水性。

辛醇-水分配系数(Kow)

根据研究发现,辛醇对有机物的分配与有机物在土壤有质的分配极为相似,所以当有了化合物在辛醇和水中的分配比Kow以后,就可以顺利地计算出Koc。

通常,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往往可以通过它们对非极性的有机相的亲和性反映出来。

亲脂有机物在辛醇-水体系中有很高的分配系数,在有机相中的浓度可以达到水相中浓度的101~106倍。

例如常见的环境污染物PAH、PCBS和邻苯二酸酯等。

在辛醇-水体系中的分配系数是一个无量纲值。

Kow值是描述一种有机化合物在水和沉积物中,有机质之间或水生生物脂肪之间分配的一个很有用的指标。

分配系数的数值越大,有机物在有机相中溶解度也越大,即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小。

Kow反映了有机物的疏水性或脂溶性大小:

Kow越大,表明化合物越容易溶于非极性介质中,越容易被生物体细胞吸收;

另外,Kow反映了有机物在水中环境行为的重要参数:

有机物的水溶解性、土壤沉积物吸附系数、生物富集因子及毒理学性质都与起Kow有关。

闪火点闪火点又叫闪点,是材料或制品与外界空气形成混合气与火焰接触时发生闪火并立刻燃烧的最低温度。

表示材料或制品的蒸发倾向和受热后的安定性。

是材料或制品贮存、运输及使用中安全防护的重要指标。

闪点高的材料或制品不易起火引起火灾;

闪点低的贮运时需注意安全。

闪火点又称闪点。

物质在规定条件下受热到开始被火苗引起闪火时的温度。

物质闪点的高低主要与其蒸发性有关;

馏分愈轻,愈易蒸发,闪点就愈低。

物质的闪点愈低,就愈容易被火苗点燃引起燃烧,火灾的危险性就愈大。

所以,闪点可以被看为防火安全指标。

各种液体是易燃还是可燃,就是根据其闪点高低分组的。

测定重质油料如润滑油的闪点,如发现其闪点急剧下降,可判断其混入了轻质燃料油。

沥青在规定的闪点仪中加热至产生一瞬即灭的闪火时的最低温度。

最常采用的布林肯开口杯闪火点、克利夫兰开口杯闪火点和潘马氏闭口杯闪火点等。

我国现行标准采用布林肯开口杯闪火点。

从消防观点来说,液体闪点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

闪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缓慢加热物质至一定温度,如出现火苗,即闪火而燃烧,但瞬间熄灭,此温度就称为闪火点(flashpoint).但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其所发生的挥发组分足以继续维持燃烧,而火焰不再熄灭,此时的最低温度称为物质的着火点(ignitionpoint)或燃点。

闪火点的高低,取决于可燃性液体的密度,液面的气压,或可燃性液体中是否混入轻质组分和轻质组分的含量多少。

可燃性液体使用过程中若闪点突然降低,可能发生轻油混油事故或水解(对某些合成油而言),必须引起注意。

可燃液体的闪点随其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闪点的高低与油的分子组成及油面上压力有关,压力高,闪点高。

闪火点是防止油发生火灾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敞口容器中,油的加热温度应低于闪点10℃;

在压力容器中加热则无此限制。

从防火角度考虑,希望油的闪点、燃点高些,两者的差值大些。

而从燃烧角度考虑,则希望闪点、燃点低些,两者的差值也尽量小些。

溶解性溶解性是物质在形成溶液时的一种物理性质。

它是指物质在一种特定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种属性。

溶解度是指达到(化学)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是指物质在特定溶剂里溶解的最大限度。

在特殊条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情况多,这时它便成为过饱和溶液。

每份(通常是每份质量)溶剂(有时可能是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值就是“溶质在这种溶剂的溶解度”。

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够被溶解的程度。

发生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他物的液体(一般过量)叫溶剂,或称分散媒,生成的混合物叫溶液。

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如果一种溶质能够很好地溶解在溶剂里,我们就说这种物质是可溶的。

如果溶解的程度不多,称这种物质是微溶的。

如果很难溶解,则称这种物质是不溶或难溶的。

溶剂通常分为两大类:

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

溶剂种类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可被概括为:

“溶其所似”。

意思是说,极性溶剂能够溶解离子化合物以及能离解的共价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则只能够溶解非极性的共价化合物。

在有机化学中一般会用到的溶剂有丙酮、乙醇、水和苯。

水以及非极性溶剂是不能互溶的,特例水和乙醇任意比互溶;

如果你非要这么做,它们也不会形成均一的混合物,最终会分离为两层,这时称作悬浊液,又或者将油中加入相应的助剂(农药中常用),入水后形成水包油或油包水的均一乳状液体。

①是指物质在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②溶解性是物理性质,多数溶解是物理变化(也有的溶解是化学变化,比如苏打溶于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③溶解性是由2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决定的。

(固体)

溶解性判定表

溶解性

20℃溶解度

备注

难溶或不溶

<

0.01g

微溶

0.01~1g

可溶

1g~10g

易溶

>

10g

④利用溶解性可有以下应用:

a、判断气体收集方法

可溶(易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取气法

CO2

而H2,O2溶解性不好,可用排水取气法。

b、判断混合物分离方法

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明显不同时,可用过滤法分离。

KNO3(易溶)与CaCO3(难溶)可用过滤法分离;

而C与MnO2二者均不溶NaCl、KNO3均易溶,都不能用过滤法分离。

溶解度算法: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通常为水)

单位:

g/100g水

溶解性口诀一

①,钾钠铵盐溶水快

②,硫酸盐除去钡铅钙,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③,硝酸盐溶液都透明。

④,口诀中未有皆下沉。

注:

①钾钠铵盐都溶于水;

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微溶于水,溶解度为0.0041克/100克水(20°

C))、硫酸钙不溶;

③硝酸盐都溶于水;

④口诀中没有涉及的盐类都不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二

钾、钠、铵盐、硝酸盐;

氯化物除银、亚汞;

硫酸盐除钡和铅;

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溶解性口诀三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口诀中未提到的硅酸(硅酸盐)难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四

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

(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

另有几种微溶物,可单独记住。

溶解性口诀五

钾钠铵盐硝酸盐

完全溶解不困难

氯化亚汞氯化银

硫酸钡和硫酸铅

四种物质不溶解

生成沉淀记心间

氢硫酸盐和碱类

碳酸磷酸硅酸盐

不可溶解占多数

可溶只有钾钠铵

溶解性口诀六

钾钠铵硝溶

强溶弱不溶

溶解性口诀七:

碱溶钾钠钡钙

钾钠铵硝全溶

碳酸盐溶钾钠铵

盐酸盐除银不溶

硫酸盐除钡银不溶

特例:

1.高氯酸的钾、铷、铯盐溶解度很小.

2.高氯酸银溶解度很大,5570g/L

3.氟化银溶于水,且溶解度较大.1800g/L

4.四苯硼钾、三钛酸钠、重铀酸铵不溶于水。

tlvtn车间空气有害物质接触限值,是为保护作业人员而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害物持含量的限定值,其具体方法有多种

(1)高容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

指任何有代表性的采样中均不得超过的浓度,在我国范围内应用。

(2)阈限值(thresholdlimitvalue,TLV):

指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mericanConferenceOF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ACGIH)推荐的接触限值,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hresholdlimitvalue-timeweightedaverage,TLV-TWA)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在此浓度下反复接触对几乎全部工人都不至于产生损害效应(adverseeffect)。

②短时间接触阈限值(thresholdlimitvalue-shorttermexposurelimit,TLV-STEL)在此浓度下工人能够短时间连续接触而不至于引起:

1)刺激作用;

2)慢性或不能恢复的组织改变;

3)麻醉的程度达到足以增加意外伤害的危险、自救能力减退或工作效率明显降低。

STEL是指每次接触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的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至少要间隔60分钟。

③上限值(thresholdlimitvalue-ceiling,TLV-C)瞬间也不得超过的最高浓度。

阈限值是空气中一种物质的浓度,其所代表的工作条件是,几乎所有的的工人长期在这样的暴露条件下工作时,不会有不良的健康影响。

阈限值的类型有若干种:

(1)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LV-TWA):

对时间不确定时的连续暴露的极限值,按每天8小时每周5天来计算;

(2)短期暴露水平阈限值(TLV-STEL):

空气中有害物含量的最大浓度。

超过此限后,工人允许的最大暴露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3)最高阈限值(TLV-C):

这是由TLV-TWA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转化而来的,且在任何时间都不应超过的阈限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