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13单元 单元总结 岳麓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7573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13单元 单元总结 岳麓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13单元 单元总结 岳麓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13单元 单元总结 岳麓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13单元 单元总结 岳麓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13单元 单元总结 岳麓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13单元 单元总结 岳麓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13单元 单元总结 岳麓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13单元 单元总结 岳麓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13单元 单元总结 岳麓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消极影响:

由于经济区域集团的排他性,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一些经济区域集团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因此使南北差距、南南差距加大,国家间的不平衡加剧。

专题三 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广义)的形成

基本过程

时间

推动原因

主要表现

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

15、16世

纪之交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初步形成

19世

纪中期

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市场的

最终形成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输出

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

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

体系形成

二战后初期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经济全

球化

20世纪

90年代

科技革命;

两极格局结束;

跨国公司

区域性经济组织;

国际贸易大增;

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流程

材料解析题的特点是提供给考生一定的新材料、新情境,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作答。

材料解析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史料部分,是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数字材料构成;

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地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从近几年的高考趋势看,材料解析题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图片材料、文字加图片、图表等混合材料这几类;

按照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两类。

典例 (xx·

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

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300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6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来源:

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右图为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

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

(2分)根据你的认

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

度。

(4分)

►解题流程

※粗读(先材料后设问)

1.材料:

本题有三则材料,第一则是纯文字材料;

平衡的世界经济?

第二则是数据表格材料;

第三则是漫画图片材料。

2.设问:

共有三问,第

(1)问考查早期殖民扩张;

(2)问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的变化;

第(3)问考查经济全球化。

3.“轴心”:

全球史观统领下的世界经济与同期中国经济发展。

※精析(逐设问审材料)

(1)问

⊙设问——①答题依托:

“结合所学知识”。

要求在通读材料一的基础上再现教材基础知识。

②答题方式:

“指出”,强调是什么,无需深刻剖析,侧重简明扼要地回答是什么;

“概述”即概括叙述,具体讲就是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还要有实际的史实表述,忌空洞无物。

③中心词:

“国家”、“方向”、“影响”。

中心词告诉了我们答题的大方向,中心词的数量也确定了答题的层次。

④限制词:

在明确中心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限制词确定答题的知识范围。

“材料中所涉及”限定了所答“国家”的特殊范围界定;

“两个”限定了所答国家的数量;

“对世界”限定了所答“影响”的内容范畴;

“直接”限定了“影响”的程度。

⑤看分值:

“量体裁衣”,参考分数定要点定长度。

本问三个答题中心词共6分,应当是各占2分,及两个国家答对各占1分,各自的扩张方向各占1分,直接影响占2分。

答案语句不会太长。

⊙材料——材料一为纯文字材料。

解题关键是把握“1493年”和“1494年”(时间信息)、“佛得角群岛”(地点区域信息)、“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是此时两国关系的核心。

(2)问

“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怎样”侧重描述,对表格信息的提炼和归纳;

“分别说明”要注意把握两点,“分别”要对应上一步对“变化”的提炼,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出口比重出现的变化至少有两个要点;

“说明”要求明确说明的对象,要想说明白就要再现和运用基础知识。

“怎样的变化”即变化的状况是什么;

“关系”,切忌单纯地像回答语文知识那样答成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等,要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语言归纳,从知识本身的契合上体现出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时间范围;

“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为答题区域和方面范围。

“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是知识限定。

分数在三问中最多,所以在答题长度上也与其它两问相比答案要适度地增多些。

第一小问3分,变化要归纳成三个要点,各占1分;

第二小问“关系”分值比上一步高,答案长度上要多一些,具体要点取决于“变化”的要点,上步有三个要点,本步也相应地有三个要点,各占2分。

⊙材料——材料二是数据表格型材料,获取信息的关键是从时间的推移中结合数据升降起伏再现相关知识来回答。

一般这类题目从三方面设计问题: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有何影响?

对这三方面问题的回答依托有区别,一般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靠对图表的观察;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和“这一变化有何影响”要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再现。

具体观察数据时将表格数据转换为简图的抛物线形式更显直观。

第(3)问

“所学知识”和漫画。

“根据你的认识”其实就是据所学知识。

“指出”;

“谈谈……态度”,其实就是要简明扼要地指出所应坚持的立场是什么,不可把“谈谈”误认为可以长篇大论,随意发挥。

“寓意”(图片信息链接相应的历史知识)和“态度”(可转换个问法:

“我们应该……或者我们要……等”)。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是“态度”的知识限制词。

寓意2分,答案力求简短,一语破题。

最后一步4分,从命题立意上看注重考查发散思维,要点尽量“求全”,争取找到4个要点,每点1分;

答案长度上要超过上一步漫画寓意的归纳。

⊙材料——漫画的主题是“有关经济全球化”的;

揭示漫画寓意的关键一是图片中三个几何体所指及其形状;

二是图片下的“平衡的世界经济?

”这一反问句的内涵。

※行文

求答项(段落化)+标注序号(条理化)+中心词(针对性)+史、论(表达完整)(见下面的答案,注意体会什么是规范化答题)。

规范答案

(1)国家:

葡萄牙和西班牙。

方向:

葡萄牙向“教皇子午线”以东;

西班牙向“教皇子午线”以西。

直接影响:

在地理上将世界连成一片,促使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

(2)变化:

原料出口比重增加;

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

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关系:

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

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

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3)寓意:

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态度: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

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

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

在融合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第13单元第26讲《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岳麓版必修2

[考纲]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课标]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随着二战胜利之日临近,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2)二战冲击了______的世界中心地位,改变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

(3)实力的膨胀使美国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2.建立

(2)组织的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①时间:

______年。

②宗旨

易混易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异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调节机构

短期贷款

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汇率

发展机构

长期贷款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都是1945年成立;

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总部都设在美国华盛顿;

在战后初期都由美国控制

3.特点

(1)两个组织的资金都来自成员国的认缴资金,并根据认缴资金的______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2)各会员国的货币与______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______的比价固定。

4.评价

(1)积极: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______________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2)消极:

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______地位;

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思维拓展 “二战”后初期,美国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谋取世界经济霸权

(1)在国际金融领域,1944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

(2)在世界贸易领域,1947年倡导建立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进行经济扩张。

(3)在国际关系领域,于1948年推行马歇尔计划,从经济和政治上控制了西欧。

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1.原因

2.建立:

______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________________》,简称“关贸总协定”。

3.目的:

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__________,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影响

1.形成:

________、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__________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

2.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主题1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1929年发生经济危机时,各国面对恶化的形势,转嫁危机,设置关税壁垒,从而引发了倾销战、关税战,使危机程度更加严重。

各国以邻为壑的利己主义政策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日逐渐勾结并结成了法西斯联盟,走上了战争道路。

为此,二战后人类社会形成了一些共识。

史料 有人认为,世界经济的混乱、各国利己主义的政策,是导致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并由此促使德意日三国走上使用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道路。

史料旨在说明,吸取历史的教训,战后应当协调世界经济;

稳定经济秩序;

防止战争悲剧重演。

主题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

(1)成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

(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制度,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永久性的国际货币金融机构。

主题3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不同点

比较项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性质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作用

稳定世界金融秩序

稳定国际贸易秩序,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

主题4 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表现

(1)《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

各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即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

(4)战后初期,美国认缴资金最多,从而拥有最大的表决权和对重大问题的否决权,从而取得对两个国际金融机构的绝对控制权。

主题5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作用

(1)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2)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3)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

(4)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资本主义贸易体系

主题1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立的意义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新的环境;

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增长。

主题2 关贸总协定的局限性

史论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对发达国家十分有利,它可以大量地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是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史料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一个准国际组织。

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最后只是缔约方的联合行动,至今仍没有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

这也是许多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无法真正解决的重要原因。

美日贸易战旷日持久,美欧农产品之争相持不下,而总协定对此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其局限性也可窥见一斑。

——《关贸总协定知识读本》

本史料主要表明,关贸易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组织,规则不严密,不具有法律约束性。

其局限性决定了它将被世界贸易组织所替代。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主题1 三大支柱及影响

史料 有人曾形象地如此比喻:

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GATT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基本准则,IMF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保证公平交易,如果出现支付困难,则请世界银行帮助贷款,WB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这一形象比喻表明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其形成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主题2 图解

   二战后初期美国谋取世界霸权的举措

1.经济上

(1)在国际金融领域,1944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

(2)在世界贸易领域,1947倡导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

(3)1947年推行马歇尔计划,从经济上控制了欧洲。

2.军事上:

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政治上:

1945年联合国成立,且美国暂时控制了联合国,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例1(xx·

福建高考)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

据此,对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90年代,欧元的发行和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答案 B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将图表数据走势与基础知识相链接。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初期实行美元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总量仍居世界之首;

欧元发行的过渡期是1999年1月1日起到2001年12月31日,从图示中并不能看出是由于欧元发行导致了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

例2(xx·

天津高考)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

A.实现“凯恩斯计划”

B.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据图上的“WORLDBANK”准确判断这一国际机构的职能。

这一机构是世界银行。

例3(xx·

广东高考)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

美国这样做

的目的应该是(  )

A.维持美元价格B.赚取更多英镑

C.支持浮动汇率D.制造金融混乱

答案 A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理解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为什么会使美国的黄金储备遭受损失。

解答需要进一步联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美元地位的确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

能力立意上注重考查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经济现象和基本概念的理解。

从命题趋向看,由于近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呈现了一些不确定性,因此,相对其它部分经济的考查来说,本讲命题呈淡化趋向。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关注近年世行改革

1.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2010年4月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下列世行投票权排名显示(  )

A.世行改革使日本成最大赢家

B.美国失去了“一票否决权”

C.世界一超多强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改革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现实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美元的主导地位

2.下表为1盎司黄金与美元的兑换变化表下述变化反映了(  )

1933

1934

1973

xx

28.35美元

35美元

42.22美元

997.8美元

A.美国长期利用美元优势掠夺世界财富

B.美国操纵世界经济的能力完全丧失

C.美国黄金储备的持续减少

D.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日益丧失

题点 核心概念——布雷顿森林体系

3.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动摇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美元的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最早体现在(  )

A.布雷顿森林体系中B.关贸总协定中

C.北美自由贸易区中D.《北大西洋公约》中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运用全球史观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

4.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

“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

他这里针对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B.马歇尔计划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运用中国入世的历程解读材料

5.某年8月26日,合众国际社日内瓦的一份电稿中写道:

“一些西方官员今天说,中国可能在准备谋求加入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机构——关税贸易总协定。

……一位西方官员说,苏联与东德从未表示有兴趣参加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而中国人‘一些时候以来一直在做出友好的表示’。

”这份电稿最有可能出现于(  )

A.“一五”计划时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

C.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D.进入新世纪后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生说明了(  )

A.世界经济中心与政治格局直接相关

B.美国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C.苏联和美国形成了争霸局面

D.欧洲经济中心的地位开始动摇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实质上反映了美国(  )

A.控制了国际金融支配权

B.操纵了国际贸易权

C.控制了国际关税支配权

D.操纵了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

3.xx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对中外记者说:

“我现在所忧虑的是,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

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它的经济走势会走到什么地步?

”美元在历史上曾经确立过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其最早体现在(  )

A.布雷顿森林体系中

B.关贸总协定中

C.北美自由贸易区中

D.《北大西洋公约》中

4.美国独立后,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

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无形边疆的扩展。

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美国进行“无形边疆扩展”的经济行为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③④D.④

5.自1981年起,中国曾多次获得世界银行的贷款,用于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等,这主要说明(  )

A.世界银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B.世界银行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成立的,目的在于维护国际经济的稳定

C.世界银行贷款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

D.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6.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①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②为世界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④美国掌握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大约1/3的决定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下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最能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