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言文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孝公:
秦孝公。
②卫鞅:
人名,即商鞅。
③虔;
人名。
④黥:
古代的一种肉刑。
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
【方法指导】“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可断开。
“刑”和“刑”是两个相同词语连用,第一个“刑”是名词,作动词“施”的宾语,意思是“刑罚”,第二个“刑”是动词,意思是“处刑”,“刑刑”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应当从中间断开。
“傅公子虔”是名词,作“刑”的宾语,应在“傅公子虔”后断开。
“黥”,名词作动词,“师公孙贾”作“黥”的宾语,“黥其师公孙贾”不能断开。
所以此题的断句为: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应考虑这些字的后面点断。
2.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开,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一般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断句。
3.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例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散。
4.注意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汉语语法知识来断句。
例如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者宾语,遇到名词、代词作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
若名词、代词作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
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一般来说,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5.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讲究互相照应,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往往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
6.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热身训练】
1.阅读下面语段。
请用“/”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
推贤举能,抑恶扬善;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2.阅读下面语段,请用“/”给下文画线句子断句。
(断五处)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
“我诚邦士也!
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疾。
”优莫曰:
“君勉之!
不及纣二日耳。
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襄子惧,谓优莫曰:
“然则吾亡乎?
“不亡。
”襄子曰: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
”(西汉·
刘向《新序·
刺奢》)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桀为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君。
被商汤灭
纣王为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暴君,被周武王灭。
3.请用“/”给下文画线句子断句。
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
“无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者曰:
“臣请三言③而已矣!
益④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
“海大鱼。
”因反走⑤。
君曰:
“客有于此⑥。
”客曰: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
“亡,更言之。
”对曰:
“君不闻大鱼乎?
网不能止⑦,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战国策·
齐策一》)
注:
①将城薛:
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
②无为客通:
不要给纳谏的人通报。
③三言:
三个字。
④益:
增加。
⑤反走:
撒腿就跑;
⑥有于此:
留于此。
⑦止:
捕获。
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提示:
1.句译:
对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追究他的短处;
对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不责备他的小毛病。
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
2.句译:
桀王纣王灭亡了.遇到汤帝、武帝,现在的天下是属于桀王吗?
还是纣王?
如果是桀王和纣王一起称雄哪会相互征战呢?
可是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3.句译:
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
文言文的节奏包括文言断句和文言停顿两个方面。
要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必须先分清断句和停顿的概念。
一、文言断句
1.断句和句读的概念
所谓文言断句,就是指给文言文划分句读(读,音为dò
u相当于给文言文加标点)。
那么,什么又是句读呢?
所谓句,是指古文中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句话,一般用句号表示;
所谓读,是指句子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一般用逗号、顿号表示。
根据句读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就叫做断句。
2.怎样断句(或划分句读)
断句是必须要根据语意来完成的,因此,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
至于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就看学生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程度了,这包括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的学习积累,还有文言语感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关于句读分不清而引起麻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以前,有一个小伙子,二十好几了还没有娶上媳妇,于是他就托媒婆帮忙。
媒婆帮他物色了一个女孩子,小伙子问媒婆未来的媳妇长相如何。
媒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了一行字给他——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小伙子一看,心想:
“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肯定很好啦!
”于是就答应下来。
等到迎娶新娘后,小伙子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时却傻了眼——新娘是个秃子,而且满脸麻子。
原来,媒婆那句话意思是说:
“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二、文言停顿
1.什么是文言停顿
所谓文言停顿,就是指朗读文言文时的节奏。
它包括句间停顿和句内停顿。
句间停顿就是按照句读来读,以标点符号为标志;
句内停顿就是根据句子间的内在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等)来划分语气停顿。
2.怎样划分文言停顿
划分文言停顿(句内停顿),一般要从句子语法结构和语意关系来进行。
(1)从句子语法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①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
如:
例一、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地”(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千里”(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
B项中“蔽”(受蒙蔽)是动词谓语,“甚”(严重)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再如:
例二、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②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2)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例三、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蜀之鄙/有二僧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
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
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
再如下例b就与例三的C句一样,a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a.人之为学有难易乎b.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②在现代为一个词,但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组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
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③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若、夫、乃、若夫、至若等)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④表示完整语意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割裂开了)。
例五、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
”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
“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六、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七、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
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
C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
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八、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⑤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九、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a.虽千里不敢易也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这里a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虽千里”(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才对;
b项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
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下,才能突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例十、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D.烨然/若神人
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
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
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
D项是突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断句和停顿的基本知识,我们要在弄清其基本概念和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在学习和应试中灵活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
遇见考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必须要明确区分,是要求断句(划分句读)还是要求停顿(句内朗读停顿)。
如果一个句子还没有加过标点,基本上就是要求去划分句读;
如果句子已经加好了标点,那么基本上是要求划分句内朗读时的停顿。
例十一、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很明显,这个句子还没有划分句读,并且题目要求也说得很明白——断句,因此,对这个句子是要划分句读,根据句意应该这样断句: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例十二、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
秦王坚自河东还
这个句子就是要划分句内朗读停顿的,主语是“秦王坚”(秦世祖苻坚),谓语是“自河东还”,因此应该这样停顿,“秦王坚/自河东还”。
停顿小技巧:
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至于”“夫”“若夫”“盖”等。
例: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2.句首关联词后面应停顿。
然则/何时而乐耶?
3.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
当/先主/屯新野。
4.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后要停顿。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
篇二:
常见文言文归纳总结
【一】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
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
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
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B、益慕圣贤之道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婉言辞谢
2、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2分)例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与“”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摘录原文回答)(2分)
5、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答:
【二】南海之帝为①倏②,北海之帝为忽③,中央之帝为浑沌④倏与忽时相与⑤
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⑥。
倏与忽谋⑦报浑沌之德⑧,曰:
“人皆有七窍⑨以视听食息⑩,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注释】
①为:
是。
②③④:
倏、忽、浑沌,人名,具有寓言性质。
倏和忽是短暂的意思。
浑沌即纯朴自然之意。
⑤时相与:
常常一起。
⑥善:
好。
⑦谋:
商量。
⑧报混沌之德:
报答混沌的德行。
⑨七窍:
指一口、两年、两目、两鼻孔。
⑩视听食息:
看、听、吃、呼吸。
参考译文】
在传说中南海的君王叫做“倏”,北海的君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
倏与忽经常作客于浑沌的国土,接受浑沌丰盛的招待,倏与忽欲报答浑沌这样热情的款待,想着人都有七窍而浑沌却没有,就想要一天凿出一窍,让浑沌也能跟他们一样享受美食、音乐、愉人的景色等,没想到等七天凿完七窍后,浑沌却也因此死了。
【三】[甲]纪渻子①为王(宣王)养斗鸡。
十日而问:
“鸡已乎?
”曰:
“未也,方虚骄而恃气②。
”十日又问。
曰:
“未也,犹应响影③”。
十日又问。
“未也,犹疾视④而盛气。
“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示鸡矣,其德(精神)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庄子〃达生》
[乙]人有操舟者,其始折旋⑤疾徐,惟身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⑥之间,所向莫不知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⑦鼓径进,亟犯在险⑧,乃四顾胆落,坠浆失柁⑨。
①渻:
读shěng,人名。
②方:
正;
恃:
凭着,依靠。
③犹:
仍然;
响:
声响,指鸡的啼叫。
影:
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④疾视:
怒目而视。
⑤折旋:
调头:
旋:
转变。
⑥洲渚(zhù
):
水中小块陆地。
⑦椎:
用椎敲。
⑧亟:
突然;
犯:
碰到。
⑨柁:
读tuò
。
译文。
甲:
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
十天后,宣王催问道:
“鸡训练完了吗?
”纪渻子说:
“还不行,它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过了十天,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
纪渻子说:
“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再过了十天,宣王又问起训练鸡的事。
“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再过了十天,宣王问起那只鸡。
纪渻回答说:
“现在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
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了。
”
宣王于是就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于是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就转身逃走了。
乙:
楚国有个人学习驾船,开始时,学习折回、转弯、快走慢走,都是船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一回,他试着驾船在河里的小洲之间行进,前后左右没有不如意的,于是他就认为自己把驾船技术都学到手了,立即谢过船师去了。
于是,击着鼓快速前进,很快地去迎冲大风浪,他四下张望,这才吓破了胆。
桨也掉了,舵也使不上了。
1.用“/”线标示朗读的节奏。
(2分)
①方虚而恃气②于是小试洲渚之间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地点的词。
①鸡已乎②反走矣
③四顾胆落④坠浆失柁
3.翻译下列句子。
(3分)
①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②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4.甲文的纪渻子训养斗鸡,侧重训练斗鸡的,“斗鸡”达到了不怒自威的气质,而且“”;
乙文中的楚人学舟(驾船),只学习师傅的,“楚人”却在实战中演出的丑态“,。
”(2分)
5.结合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四】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
“往矣!
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
禄位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