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6072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2、学生描红仿影。

作业设计:

1、了解一些名人勤奋的故事

2、书写生字、形近字组词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才,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童第周、司马光等的勤学故事。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2)投影出示:

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是勤奋。

认识设问句——自问自答。

(3)理解通往理想的桥梁是指"

实现理想的途径"

(4)将这句设问句换一种说法:

勤奋是通向理想的桥梁。

(5)小结:

是啊,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6)出示: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

鲜花:

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

艰辛的劳动。

说说读了这句话之后的感受

古今中外指:

中国外国古代今天,就是说所有的

成功者的成功是他们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勤奋是他们的成功之路,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作者说得对不对哪?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文章中作者给我们举了那两个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勤奋是通向理想的桥梁。

(2)出示自学要求:

A、认真朗读2、3自然段,看作者主要写了谁的勤学故事?

B、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说说他们的勤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C、有感情地朗读你最感兴趣的人的故事。

(3)交流:

A、围绕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材的故事。

B、我认为司马光是个聪明过人又勤奋好学的人,从他小时侯砸缸救人,从他在别人玩的时候专心读书可看出。

警枕"

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

C、有感情地朗读司马光的故事。

(板书:

司马光天资聪明勤奋成材编成《资治通鉴》)

(4)出示句子:

(5)听完了这个小故事,我想你对这两句话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6)小结并过渡:

司马光从小聪明过人,加上他的勤奋学习,最终取得了伟大成就。

而童第周的情况并不与他相同,谁来说说童第周是个怎样的人。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勤能补拙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7)交流:

A、认为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但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B、从"

17岁才进中学,学习成绩很差"

可看出他的基础很差;

从"

终于"

可看出他的成绩得来不易,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毫不气馁"

、"

急起直追"

天刚亮……就"

睡觉前……总要"

都可以看出他的成功来之不易。

同时也证明了一个道理: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C有感情地朗读童第周的故事。

3、指导背诵:

有感情地背诵2、3自然段。

4、小结:

勤奋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材,反之也会流于平庸;

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

作者通过古今两个人的生动事例证明了勤奋是成功的秘诀,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5、课前老师让大家查阅名人勤奋的故事,那你知道哪些外国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指名讲故事。

引述:

难怪说:

三、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

(1)指导学习第三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2)引读: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____,才能____。

(3)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交流:

这一段主要讲了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在文中起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出示第一节中心句。

那你看到我们有些同学不认真学习,你想把那句话送给他?

积累有关名人名言。

1、抄写一句名人名言勉励自己。

2、准备一个名人勤奋的小故事,故事会。

          15、说勤奋

    司马光  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童第周  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第三课时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朗读课文。

练习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

多媒体

一、复习检查

1、只有一生勤奋,才能____,才能____。

2、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是勤奋

二、感情朗读课文。

三、完成课后第四题。

四.讲故事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不论是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能成才。

今后,希望同学们以司马光和童第周为榜样,勤奋刻苦学习,相信你们也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学目标

通过研读课文,充分感受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通过资料拓展,对《本草纲目》有一定的了解,更深层次的让学生感受李时珍为了医学事业不懈追求,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为重点,培养学生分段和概括段意为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了解李时珍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初读课文感知苦。

1、同学们,在中国的医药学史上,有一本空前巨著,板书《本草纲目》,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作者就是,板书:

李时珍。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

学生自由畅谈。

老师简介李时珍

3、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在创作《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写全课题:

李时珍夜宿古寺,引导写好“珍、宿”

4、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试着解决刚才的问题。

2、出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察访、破败、断垣残壁、行囊、呃逆、涎滑、无涎”等词语,学生读准字音,说说自己对词的理解。

3、选择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

外出察访—夜宿山寺—寺中谈苦—连夜记录

三、再读课文

1、 

学生再次读文,从文中找到一句能体现全文的句子。

(出示:

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他们到底吃的是什么苦?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并能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就更好了。

(生读文)

2、学生自由交流,师相机点拨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词语特点读出他们的艰辛。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厚厚的蜘蛛网。

对比感悟: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旧的古寺。

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课文哪些地方能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古寺的破败呢?

学生交流,师点拨:

(到处是灰尘——很脏;

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

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

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

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理解这么到位一定也能读好是吗?

指读第4小节

引导理解环境的苦:

理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

为什么?

(室内很脏;

四处都没有人,让人害怕;

房子很破了,很危险……)

3、 

可李时珍为什么愿意住进这个荒凉甚至危险的古寺呢?

请快速读前面课文,找原因。

引出:

“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这里的“一心”可以换成哪些词?

(专心、认真……)哪个好,为什么?

联系生活用“一心”说句话。

“一心赶路”是为了什么?

(察访药材)

4、是啊,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没有减缓李时珍师徒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鸟儿都飞回到树林中,他们怎样?

引导读句子,读出他们的焦急心情。

小结:

原来,为了察访药材,李时珍一心赶路;

又因为一门心思都扑在了修好《本草》上,所以面对这样的古寺,他对庞宪说:

“我们就在这儿住一夜吧。

5、你认为当时李时珍在说这句话时会是什么表情?

引导从“就”字,你读出“随便、毫不犹豫”)

看来,李时珍真像他所说的——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他吃的是一点点苦吗?

从中你看到什么?

三、拓展延伸

自学课文,思考:

他们还吃了那些苦呢?

下节课交流。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夜宿古寺

第二课时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根据课文中一些精彩词句展开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一、复习导入

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他们吃了那些苦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

指名回答,出示句子

(联系“找枯枝、生火、舀水、煮水、啃干粮”等动作体会)

你还可以想像,他们还吃了什么苦?

3、吃这样的苦仅仅是一天?

一个月?

或是一年?

理解“长年累月”和“50岁”

补充资料:

李时珍35岁时就开始编写《本草》了,时至今日,已经有15个年头,在这5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在这长年累月的奔波中,你认为这还是“吃点苦”吗?

4、出示: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明白李时珍所吃的苦)

学生写话

5同学们的描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种艰难困苦。

然而李时珍在谈到这寻访之苦时却还说——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6在这里你注意到他说话时的表情了吗?

(笑着说)那此刻这句话该怎么读?

(指读、齐读——读出以苦为乐的精神来)听了这句话,你认为他是——人。

1、其实,要想编好《本草》,除了要承受着各种生活之苦,还要承担更为繁重复杂甚至危及生命的编写工作。

接下来老师就请同学们去细细的品读课文8——13小节,从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中去体会李时珍在编写中还要吃什么苦?

(1)学生交流:

(整理各种各样的草药;

每一种都要仔细地观察其颜色、形状,回忆它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进行详细记录;

亲自品尝草药)

对比感悟:

李时珍端详了一阵。

李时珍看了一阵。

随文理解“端详”,回答中穿插小故事:

《李时珍尝曼陀罗》的故事。

感受他的“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呢?

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

(2)通过文中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丝深情,听了老师的故事,你对李时珍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呢?

(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

(3)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照在李时珍的脸上,只见见他......(学生想像——叙写)

(4)小结:

这就是李时珍,对于生活的苦,生命的危他早已置之度外,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齐读——读出崇敬之情)

2、认识《本草》

(1)读到这儿,李时珍这个人物和一本叫《本草纲目》的药书有着密切的关系。

你们对《本草纲目》又了解多少呢?

(2)出示:

《本草》是李时珍花30多年的时间写成的,全书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

李时珍对旧书上的错误记载加以纠正,如旧书上记载穿山甲是靠鳞甲来诱捕蚂蚁的,李时珍就去捉了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后,发现穿山甲是用舌头吃蚂蚁的。

《本草》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传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一部“东方医学巨典”。

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凸现人物形象

(1)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

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

此时,瞻仰着他的像,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2)你知道哪些中药?

知道它有什么用嘛?

三复述课文

作业设计

收集资料,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讲一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张衡与地动仪

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

爱迪生与电灯

_______与______

板书设计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师徒谈话 

以苦为乐

月下记录 

认真严谨

18、维生素C的故事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一些重点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的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和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认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性。

课件

2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条理,了解人们发现维生素C的经过;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简介维生素C。

同学们,你吃过维生素C吗?

那你知道你身边的人谁吃过?

为什么要吃?

课前,让同学们了解了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知识。

那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2、导入。

关于维生素C的发现,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回到16世纪,了解维生素被发现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2)指名认读,齐读。

3、自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4、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哥伦布是16世纪意在得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为人类开辟了许多新的航线。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帮助人们发现了维生素C,这是怎么回事?

请大家读课文。

2、学生自读思考。

指名说说维生素C被发现的经过。

(“海上凶神”降临船队——含泪弃病号于荒岛——返航发现被弃船员还活着——将奇迹告诉医生——研究发现维生素C)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18维生素C的故事

拖累 

艰苦 

浑身无力

神秘 

危险 

不治而愈

第二课时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

总结全文,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复述课文主要意思

二阅读理解 

(一)品课文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指名反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发生的事) 

2、16世纪的航海生活不仅艰苦,还很危险。

在哥伦布的航海队伍中也常常有不速之客到来,人们把它称为“海上凶神”,人们为什么这么称呼这种疾病呢?

请大家读读第2自然段。

画出有关句子。

3、读后讨论。

4、指导朗读。

5、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其实种怪病就是坏血病,是船员们体内缺乏维生素C而导致的。

船员们的体内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C呢?

(船上生活,吃的是黑面包和咸鱼,很少、甚至吃不上蔬菜和水果,这就导致了船员体内严重缺少维生素C。

)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结果船员就会慢慢死去。

6、小结:

仅仅是因为缺少维生素C,不知有多少船员葬身于茫茫大海,真是太可悲了。

(二)品读课文2—5自然段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讨论交流。

一份感动 

一份悲伤 

一份伟大 

一份无私…… 

(1)你是从段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有这么一份情感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指名反馈。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份感动、悲伤、伟大…… 

3、小结:

无私的船员,为了不拖累船队舍弃了生命,主动要求弃于荒岛。

这份伟大、无私深深打动了哥伦布,也令哥伦布倍感愧疚,所以船临近茺岛,他的心情更沉重了。

这时有个奇迹发生了,是什么奇迹哪?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6到8节,找到答案。

(三)品读课文6—8自然段 

1、什么奇迹出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请大家自读第6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船员们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使哥伦布知道他们的病愈和他们天天吃野果子联系在了一起。

出示:

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

(1)指导朗读。

(读出疑问语气) 

(2)改为陈述句。

3、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读课文7、8自然段。

是啊,这就是船员们奇迹般存活的秘密。

和船员们的生命密切联系着的原来就是维生素C。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1、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结合实际,劝导大家要均衡饮食。

2、总结:

是啊,《维生素C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不仅有饮食习惯方面的,还有做人方面的。

老师祝福你们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调查生活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18、维生素c的故事

沉重

海上凶神 

擒着眼泪 

更沉重

又惊又喜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用“奇妙”“甚至”造句。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以了解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指导学生朗读为主。

教学备:

教学时间: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语言叙述,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背了很多古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进行一次赛诗会,我说上半句,你接下半句,敢接受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海内存知己

(1)会对吗?

齐对(天涯若比邻)

连起来读两遍。

(3)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也会觉得我们是天天见面的邻居。

当然“天涯若比邻”只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

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做到

(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齐读

(2)找出两组反义词远(近)天涯(咫尺),天涯是说距离远,咫尺是说距离近。

(3)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在朗读时,我们应该强调前半句,还是后半句呢?

(4)指导朗读,用上关联词语说句话,一会转折关联词语突出的重点。

2、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3、你想走近国际互联网吗?

你想了解它吗?

你想到网上漫游,让我们再次读课题,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过渡:

真是没想到呀!

同学们家中都有电脑,也会上网,那就来说说你对电脑的认识吧!

二、学生质疑,自学课文

1、那么你想知道国际互联网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2、生质疑。

学生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还真不少,限于课文有限内容,我想我们只能解决其中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了。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

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19奇妙的国际互

蜘蛛 

跨越 

熟悉 

邮递 

付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文中引号的作用;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理解国际互联网与我们息息相关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

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2、指名读,出示: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

(大)它像什么?

(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

(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