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3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599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语学院3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外国语学院3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外国语学院3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外国语学院3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外国语学院3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语学院3文献综述.docx

《外国语学院3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语学院3文献综述.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语学院3文献综述.docx

武汉纺织大学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外国语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_

文献综述

黑色幽默(blackhumor)文学是二十世纪60年代主要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学派。

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约瑟夫·海勒(JosephHeller,1923-1999)的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下简称《军规》)作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和“欧美各大学文科学生的必读书”,对许多中国作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代中国因此出现了一批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作品。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产生了一个“黑色幽默”流派。

比较和赏析中美黑色幽默小说就成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1.中美黑色幽默流派的发展

中美黑色幽默流派发展的里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61-1969,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开始问世,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BruceJayFriedman)提出“黑色幽默”这一概念,概括其内涵,并归纳这一流派的美国作家。

从此,这一文学流派风靡起来,60年代中、后期达到全盛。

第二个阶段1970-1975,70年代以后“黑色幽默”声势开始减弱,但这一流派的作家不时仍有新的作品问世,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

第三阶段1976至今,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被翻译成汉语,并对中国本土文学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丰富了中国本土的文学创作样式和表现手法,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韩少功的《爸爸》、王蒙的《说客盈门》都与《军规》等黑色幽默小说有着或密或疏的关系。

而中国当代的“荒诞小说”,如王蒙的《杂色》、张贤亮的《浪漫的黑炮》、谌容的《减去十岁》等在美学风格上是一种黑色幽默式的悲剧喜剧化。

但是,社会制度、文化渊源、既往历史、发展程度、时代氛围以及作家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在中国的土壤上发展出来的是一种别具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作品。

1965年3月,美国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编辑了一本作品集,收录了当代美国十一位重要作家和一位法国作家的作品片断。

这些作家并没有共同一致的主张,他们的作品风格也不完全相同,但弗里德曼从中看到了一些共同的特征,把书名定为《黑色幽默》。

几个月后,另一个作家康拉德·尼克伯克(ConradKnickerbocker)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致命一蜇的幽默》(HumorWithaMortalSting),也把他们的小说称作“黑色幽默”。

自此以后,“黑色幽默”一派的名称广为流传,逐渐为社会所接受,与“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等提法一样,成了一种文学流派的标志。

弗里德曼因此被尊称为“黑色幽默”的司令官,尼克伯克则被称为它的理论家。

收集在《黑色幽默》文集中的作家有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ThomasPynchon)、约翰·巴思(JohnBarth)、詹姆斯·珀迪(JamesGardne)、弗里德曼和尼克伯克等十二位。

以后又有作家被列入这个行列,如库尔特·冯格尼特(KurtVonnegut)、唐纳德·巴塞尔(DonaldBarthelme)等。

这批小说家便被称为“黑色幽默”派,这一文学流派便风靡起来,60年代中、后期达到全盛,70年代以后声势已经减弱,但这一流派的作家不时仍有新的作品问世,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

“黑色幽默”并不是弗里德曼创造的。

早在1937年,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者安德烈·布勒东(AndreBreton,1896-1963)和保尔·艾吕雅(PaulEluard,1875-1952)就合写过一部《黑色幽默》的论著,首次将“黑色”和“幽默”两个词语拉郎配对。

1940年他们合编了一部《黑色幽默文选》,1950年布勒东又编了一部《黑色幽默文选》,只是当时流传不广,鲜为人知。

东西方评论界对黑色幽默文学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从美学上讲,“黑色幽默”属于喜剧范畴,但它是一种“绝望的喜剧”,带有浓重的悲观情绪和悲剧因素。

所谓黑色幽默,就是用丑角的冷漠、逗笑的嘲讽态度来对待现实中一切荒谬、丑恶、残酷、阴暗等“黑色”的东西,视荒谬的人生为痛苦的玩笑。

因此,黑色幽默含有绝望、痛苦、恐怖、危机的意味,又被称作是“病态幽默”、“绝望的喜剧”、“骇人的笑”、“绞刑架下的玩世不恭”、“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2.有关《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研究

2.1国外的研究

《军规》被认为是黑色幽默派的扛鼎之作。

该书1961年的问世迅速激起了评论界和文学界的轩然大波,从最初的嗤之以鼻到最终被誉为“最早,最富有创意的后现代派作品之一”,受到英、美等国读者的推崇,相继被翻译成各种西方语言和许多东方语言,该书名Catch-22已由一个鲜为人知的词语进入了美国日常语汇,成为英语的一个惯用表达。

国外研究《军规》的文献不可胜数,从主题、人物、形式特色到文体特征和叙述方式,可以说是囊括了方方面面。

其中比较权威的专著有以下四本:

1987年罗伯特·美林(RobertMerrill)所著《JosephHeller》,1991年朱迪丝·卢德曼(JudithRuderman)所著《JosephHeller》,1989年大卫·西德(DavidSeed)所著《TheFictionofJosephHeller:

AgainsttheGrain》,1991年斯坦福·品斯特(StandfordPinkster)所著《UnderstandingJosephHeller》。

罗伯特·美林分别在第二章、第三章探讨了《军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看似凌乱的结构以及作品的深层意义。

朱迪丝·卢德曼从语言上研究黑色幽默,通过大量实例揭示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并指出黑色幽默的语言特色正是其展示的非理性世界的超现实表征。

大卫·西德致力于研究书中荒诞的叙事方法和扭曲的逻辑,逐一分析《军规》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画廊。

斯坦福·品斯特则试从海勒式的黑色幽默视角,去探索约瑟连这一反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作品的主题。

这些文献无疑为国内《军规》的研究工作铺平了道路。

2.2国内的研究

在中国,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于“文革”后期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并被翻译成汉语。

当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国出版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主要局限于越南、老挝、柬埔寨、莫桑比克、巴勒斯坦、阿尔巴尼亚、朝鲜、古巴等国,在中国当时的文学多元系统中,美国现当代作品基本上没有存在的空间。

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美国黑色幽默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约瑟夫·海勒的《军规》和《烦恼无穷》(SomethingHappened)却得以在1976年就被译介到中国大陆。

1976年8月,复旦大学的内刊《现代外国文学》第二期推出了约瑟夫·海勒的专辑,内容包括“前言”1篇、《军规》(摘译9章,10万字)、《烦恼无穷》(摘译第一、二部分,4万字)、评论资料1万余字。

1981年9月,同一出版社出版的由南文、赵守垠、王德明翻译的《军规》与读者见面,初版印数就达93000册。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极左思潮的不断纠正,出版界思想进一步解放。

1997年1月,译林出版社推出了杨恝等翻译的《军规》,这是继上海译文出版社之后推出的又一个版本。

随着汉译版本的日趋完美,国内学者对《军规》的研究兴致日趋高涨。

据统计,仅1990至2000年人大复印资料的索引中,有关《军规》的评论文章就有近30篇,比如何昌邑先生的《评“黑色幽默”及第22条军规》、薛玉凤女士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偏离现象阐释》、万石华先生的《黑色的人物画廊——第二十二条军规人物评析》和周黎平先生的《“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成功运用》,而在80年代这部伟大的作品只在美国文学史等章节被简单地提及和介绍。

3.对《黄金时代》的研究

3.1国内的研究

素有“文坛外高手”之称的作家王小波(1952-1997),是“当代中国文学、乃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位独特且重要的作家。

王小波生前出版过不少小说集和杂文集,但直到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其作品也未能进入大多数文学评论家的视野。

然而,同年5月花城出版社举行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首发式之后,该书在各地竟十分畅销,甚至盗版书也卖得热火。

此后,作者生前未能结集出版以及未能正式完成的作品,经其妻李银河博士与中山大学艾晓明教授共同整理得以出版,从此掀起了一股“王小波热”。

王小波曾说过:

“写出《黄金时代》之前,我从未觉得自己写得好,而《黄金时代》一篇,自觉写得尚可。

……这篇小说是我的宠儿。

”因此《黄金时代》自然而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

艾晓明教授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批评家,她在王小波生前名声不噪时就发现王小波作品的文学价值。

在《地久天长——关于王小波中短篇小说、剧本合集》中显示出她对其生活经验、创作意图、文学作品达到了熟谙的程度。

另外一部引用频率较高的著作是著名学者王毅主编的论文集《不再沉默——人文学者王小波》,该书收录了崔卫平的《狂欢、诅咒、再生——关于〈黄金时代〉的文体》,在研究王小波的自由主义思想和创作理念等方面的重要性十分突出。

除了上述两篇评论集,十年间(1997-2007)产生的具有相当影响力、被引用频率较高的重要评论包括:

《试论黄金时代的荒诞意识》、《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黄金时代男女主人公形象浅析》、《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试析黄金时代中呈现的荒诞逻辑》、《黄金时代的戏谑艺术》、《王小波和黄金时代》等。

上述评论中:

《王小波和黄金时代》是以对作家原意的把握和具体作品分析见长;《黄金时代的戏谑艺术》是以语言的戏谑为表征,引发人们对生活意义的全新阐释;《试论黄金时代的荒诞意识》则兼顾文本分析与思想研究两个方面。

除此以外,还应提及的是《中国作家王小波的“西文资源”》,该文从家庭、学校教育、自修阅读三个方面介绍了作家王小波如何获得了丰富的“西方资源”,以及“西方资源”如何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王小波思维方式和文学观念。

3.2国外的研究

王小波在中国文坛倍受推崇,在西方却名不经传。

1984至1988年间,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度过了4年多的留学生涯,也就是在美期间,王小波开始以唐传奇为蓝本写作小说。

但由于各种原因,王小波的作品一直为国外文学界所忽视。

直到2007年年初,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其英译本小说《王二的爱欲枷锁》(WanginLoveandBondage),他的作品才首次以英译本的形式介绍给美国读者。

该书收录了王小波的三部中篇小说:

《2015》、《黄金时代》和《东宫西宫》,由旅美华人作家张洪凌和美国诗人杰森·索摩(JasonSommer)历时5年合作翻译完成。

欣慰的是,该书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陈腐偏见,还得到了美国《出版周刊》和著名汉学家葛浩然的高度评价。

有评价说他是“足以和冯内古特媲美的黑色幽默大师”。

美国读者推崇王小波作品中的黑色幽默以及对自由、人权的追求,认为“在面对危害个人的自由和价值时,王小波是胜利者。

张洪凌相信,随着《王二的爱欲枷锁》的面世,王小波荒诞不经的想象力和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在英语世界里当会赢得更多会心的微笑。

虽然目前西方世界还未出现有关《黄金时代》或王小波其它作品的文学评论专著,但笔者坚信王小波作品走向西方,面向世界的潮流势不可挡。

本文试图以黑色幽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为切入点,主要从语言表层结构和作品深层意义两方面对约瑟夫·海勒的《军规》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黑色幽默进行探讨。

到目前为止,比较分析王小波和海勒黑色幽默的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在这方面,刘雄平先生的《荒诞的黑色与灰色的有趣--海勒与王小波的幽默之比较》无疑在总体框架上为笔者提供了良好的指导,理清了笔者的思维,激发了灵感。

通过赏析比较两种黑色幽默领略作者勇攀高峰,逢山开路的精神,以期从作品中得到教益,开阔了视野。

两种黑色幽默的高低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赏析和评析推动黑色幽默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