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件Word文档格式.docx
《政治经济学课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课件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们可以认识、利用经济规律
(三)经济规律作用的特点
(四)经济规律的类型
⏹在各个社会形态起作用的规律
⏹在几个社会形态起作用的规律
⏹在某个社会形态起作用的规律
(五)经济规律体系
⏹基本经济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第二节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商品的价值量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一)商品
v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
v1、含义:
指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v2、属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v3、特点:
通过交换供他人使用。
(三)交换价值
v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1担米=10尺布
v两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由什么决定?
Ø
“效用论”?
“供求论”?
(四)价值
1、含义: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2、属性: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体现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3、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1、商品的二因素互相依存,缺一不成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都不可兼得:
v购买者:
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但必须支付价值
v生产者:
目的是价值,但必须让渡使用价值
(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v每一种劳动的目的、对象、方法、手段、结果都各不相同,正是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才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
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v不同商品之间同质的价值,只能由同质的劳动——抽象劳动创造。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v统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v对立:
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都存在的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的社会生产关系。
(四)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v是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和基础
v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v为其它政治经济学原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决定
v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因此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来决定。
v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同种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不同种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复杂劳动——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二)变化
1、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2、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v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
v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长,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v社会分工:
劳动具有社会性
v私有制:
劳动的私人性
(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它是简单商品经济各种矛盾的根源
v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交换
v抽象劳动是不同商品能够比较的基础
2、它决定着小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能否在市场上卖出去,能否在卖中赢利,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三节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
v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v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出现后,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在地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商品——商品商品——货币
(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v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v货币能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v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v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叫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v货币的计量单位及其等分,叫价格标准,即商品价格的计量标准。
v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的区别:
(1)价值尺度:
衡量各种不同商品的价值。
价格标准:
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数量
(2)价值尺度:
在商品经济中自发产生。
通常由国家法律规定
2、流通手段
v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1)商品流通
v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公式:
商品——货币——商品
(W——G——W)
v商品流通一方面促进了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包含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形式
v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只能是现实的货币。
v货币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的形式出现的。
v随着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铸币。
v铸币在长期流通中,实际价值与所标明价值的分离,使纸币的产生成为可能。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v现代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信用货币,即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如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
它们也被称为现代纸币。
v现代纸币制度的特点:
(1)由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而不是由政府直接发行。
(2)它是一国流通中的合法通货,其发行数量与黄金储备没有联系。
(3)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日益加强。
v二战后,现代纸币从有形发展到无形,出现了电子货币,即贮存在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
它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
因此,有人认为货币本质的定义应改为:
“货币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
”
3、贮藏手段
v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
v贮藏货币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的流通量。
4、支付手段
v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在交换中出现了赊帐买卖的现象。
当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货币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v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减少了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促进了交换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内部的矛盾,包含了经济危机的更大可能性。
5、世界货币
v货币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
v职能:
一是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贸易的差额;
二是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v随着货币形式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形式已大大减少。
v随着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作为世界货币职能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国际货币形式,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集体结算单位——“特别提款权”。
v“特别提款权”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特别支付权利。
它只是一种帐面资产,可以作为会员国的国际储备资产,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以及会员国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
但它不能兑换黄金,也不能当作现实的货币用于国际的一般支付,所以也被称为“纸黄金”。
三、货币流通规律
(一)货币流通规律
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其公式是: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
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货币流通量的公式需要补充:
(二)纸币流通规律
v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流通量的规律。
v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
反之则通货紧缩。
v物价指数:
反映两个时期物价水平变动的相对指标。
第四节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一)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二)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为什么会出现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
v供求影响价格“物以稀为贵”
v价格影响供求
价格上涨获利增加生产扩大供过于求
供不应求生产缩小获利减少价格下降
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v商品价格的变动始终以价值为轴心
v从长期的平均的角度看,商品的价格仍然与价值相符
二、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
(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v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有利可图、增加投资
v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无利可图、减少投资
自发性:
造成资源浪费和市场波动
案例:
“倒奶事件”
(二)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v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v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促使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并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第三章市场经济
第一节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一)社会经济运行的中心环节是资源配置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配置的两大目标:
●比例
●效率
●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计划
●市场
(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三)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1、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2、区别
●属于不同序列的经济范畴
●商品经济:
劳动交换形式
●市场经济:
经济运行方式
●属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现代商品经济
●反映的经济关系层次不同
商品经济:
抽象、本质
市场经济:
具体、现象
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一)基本功能
●资源配置功能、市场导向功能、利益刺激功能、不断创新功能、优胜劣汰功能
(二)局限性
●盲目性、滞后性、浪费性
第二节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
一、市场机制
(一)含义:
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与作用。
(二)特点
●利益制约性、内在性、相互制约性
(三)内容
1、价格机制2、竞争机制3、供求机制4、信贷利率机制5、工资机制
二、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通过市场机制的综合作用来实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
市场调节价格
市场调节生产
市场调节需求
第三节市场体系和市场格局
一、市场体系
●三大支柱:
商品经济、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
二、市场格局
●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
●均衡市场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最初产生:
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二)促进作用:
商业的发展
(三)加速作用:
资本原始积累
1、方式
•用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使农民变成无产者
•掠夺殖民地
2、实质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初步确立:
资产阶级革命
(二)完全确立:
产业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
•简单协作:
许多劳动者共同参加某一生产过程,有计划地进行劳动,但彼此没有分工。
•工场手工业:
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协作。
•机器大工业
特点:
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机械化的劳动代替了手工劳动
作用:
奠定了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统治地位。
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货币当作商品交换媒介时的流通是简单商品流通
W(商品)——G(货币)——W(商品)
•货币当作资本时的流通是资本的流通
G(货币)——W(商品)——G(货币)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
(G´
=G+ΔG)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这一公式概括地说明了各种资本形式的实质都是追逐剩余价值,所以称为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产生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发生矛盾。
(三)剩余价值的产生
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第一、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第二、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G——W——G´
•剩余价值不能发生在作为资本的货币本身;
•剩余价值也不能发生在公式的第二阶段;
•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公式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只能发生在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劳动力)
2、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2、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3、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一切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
•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中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马克思:
“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一、劳动过程
•在一切社会中,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创造新的物质财富即使用价值的过程。
•在不同社会里,劳动过程又具有不同的特殊性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1、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二、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
三、剩余价值的实质
•剩余价值(m):
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第四节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资本的本质
•马克思: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如何看待资本这一历史范畴?
•资本的社会属性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鲜明的社会制度属性。
•二是从商品经济一般和价值运动一般的层次分析,资本是在运动中带来价值的价值,是不断增殖的资金,是特殊形式的商品。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划分的依据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这一划分是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依据的。
•不变资本(c):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可变资本(v):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W=c+v+m(c为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v+m为新创造的价值)
(二)划分的意义
1、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质)c:
生产m的物质条件v:
m的唯一源泉
2、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量)
三、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m´
=m/v
•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明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资本家得多少,工人得多少。
第五节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延长而使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二)工作日的界限
•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但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变动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
生理界限
社会和道德界限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二)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三)过程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各部门的个别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
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怎样才能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
•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带来了相对剩余价值。
三、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和基础
•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一)战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条件和劳动力再生产条件的新变化
(二)“机器人”仍然是机器,是不变资本,它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1、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只有这种抽象劳动才形成价值。
•2、“机器人”作为不变资本,只能依赖活劳动转移其价值,而不能增殖价值。
(三)使用“机器人”能带来更多剩余价值,是由于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增长
1、劳动的含义拓展了,劳动者的概念扩大了。
2、使用“机器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
大多数资本家:
少数发达国家:
五、剩余价值规律
(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马克思: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
1、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第六节资本主义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一)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二)假象: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一般是在工人劳动以后。
•工资随工作日的长短变化而变化。
•工资随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效率的高低而不同。
(三)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要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关键是区分劳动力和劳动这两个概念。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一)基本形式
1、计时工资
小时工资单价=劳动力日价值/工作日小时数
=日工资额/工作日小时数
如:
劳动力日价值或日工资为6元,劳动日长度为12小时,则每小时工资单价为6元/12元=0.5元。
2、计件工资
公式:
每件工资单价=日计时工资额/平均日产量
劳动力日价值为6元,工作日长度为12小时,产品24件,实行计时工资时,每小时工资单价为6元/12元=0.5元;
实行计件工资时,每件产品工资单价为6元/24=0.25元。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3、其他工资形式
第五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本章揭示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生产和再生产
☐再生产就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生产过程
(一)再生产的内容
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二)再生产的规模
☐简单再生产:
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在扩大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
外延扩大再生产:
表现为生产要素量的增加,这是向生产的广度进军。
内含扩大再生产:
表现为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这是向生产的深度进军。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家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二)意义: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2、原因
第一,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
(内在动因)
第二,由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决定。
(外在压力)
3、实质:
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以继续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因此,在m总量已定时,资本积累量取决于m分割为积累基金和资本家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即积累率。
反之,在分割比例已定时,资本积累量则取决于m总量。
第一,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即m′。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
第四,预付资本的多少。
5、西尼尔的“节欲论”
☐西尼尔是19世纪3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他把资本归结为资本家的节欲,把利润说成是对资本家节欲美德的报酬。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积累的真正来源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在m量已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