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详情旅游版Word格式.docx
《故宫详情旅游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宫详情旅游版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六宫――承乾宫,景仁宫,延禧宫,景阳宫,永和宫,
毓庆宫斋宫
皇极殿
故宫,世界五大宫之首(凡尔赛宫、白金汉宫、白宫、克里姆林宫)。
明清两代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以南京故宫为蓝本。
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72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000多间。
它周围有高10米的城墙,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四面各有一座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紫禁城内由外朝、内廷两大部分组成。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为两翼,是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
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此外,东侧还有宁寿宫区域,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做太上皇退位养老之所。
正门为午门,其平面为凹形。
午门后有五座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
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
南――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俗称五凤楼。
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
有1组建筑。
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
这组城上的建筑,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
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
它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
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
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
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北――神武门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
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
神武门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
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
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东华门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
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
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
故宫宫殿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为两翼,是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是外朝宫殿的正门。
建成于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太和门。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
门前列铜狮一对。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
清初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平方米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
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习称内金水桥。
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西朝房,有协和门和熙和门东西对峙。
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
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
称奉天殿,俗称“金銮殿”,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檐角安放10个走兽。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
皇帝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
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
位于太和殿后,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建筑面积580平方米。
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
保和殿(谨身殿、建极殿)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
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
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
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
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
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
文渊阁,是文华殿后的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浙江藏书名楼“天一阁”建造。
阁分上下两层,黑色琉璃瓦覆顶,绿色琉璃瓦剪边,色调深沉雅致,又寓含五行中黑色主水,以水克火的用意。
阁内藏《四库全书》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清代乾隆朝以后,除了皇帝来这里读书外,也允许臣工和学士们来此查阅图书。
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
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
体仁阁高25米,座落于崇基之上,上下两层,黄色琉璃瓦庑殿顶。
下层面阔9间,进深3间。
康熙年间,曾诏内外大臣举荐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清代各朝御容也曾收藏于此。
乾隆年间重建后,此处作为清代内务府缎库,内设收贮缎绣木架143座。
弘义阁高23.8米,属前三殿区。
黄琉璃瓦,庑殿顶,面阔9间,进深3间,上下二层,四面出廊。
弘义阁侍立于太和殿西南侧。
初建于明永乐年,名为武楼,明嘉靖朝改称武成阁,清初改为今名,意为弘扬大义。
清代的弘义阁长期用于收储宫廷使用的金银器具等。
现辟为“皇朝礼乐展”展厅。
内宫与外廷的交界点乾清门
内廷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米,单檐歇山屋顶,座落在高1.5米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
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
乾清门东为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边内右门及军机处。
门前广场东西两端为景运门、隆宗门。
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前半部建筑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
后半部内廷建筑多是自成院落。
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9个。
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清顺治、康熙也在此居住。
雍正以后,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康熙、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交泰殿,约为明嘉靖年间建。
方形,深、广各3间。
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
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
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
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
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
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坤宁宫,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
清代改为萨满教祭神场所。
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
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
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
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
园内的松、柏、竹与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御景亭位于园内东侧的假山顶上。
御景亭是皇帝、皇后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地方。
自亭上可俯瞰宫苑,远眺紫禁城、景山、西苑。
内廷西路--养心殿、西六宫、重华宫、漱芳斋
养心殿,西六宫南面。
嘉靖年间初建,做为皇帝的便殿。
清雍正朝开始,做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成清代皇帝正寝。
养心殿在宫中的位置比较便利,殿内空间布局丰富而功能集中,厅堂、书房、寝室以及分别用来批阅奏折、密谈、休憩、礼佛的小室等一应俱全,比大殿宇更宜于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间,是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更适宜皇帝起居活动的场所。
养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亲贤”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东暖阁的晚清垂帘听政处。
长春宫,西六宫之一,1420建成,咸丰九年(1859年)拆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
长春宫、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
长春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
殿前左右设铜龟、铜鹤各1对。
东配殿曰绥寿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间,前出廊,与转角廊相连,可通各殿。
翊坤宫,西六宫,明清妃嫔居所。
建于1420年。
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
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
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
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
储秀宫,西六宫,明清妃嫔所居。
建于明1420年,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
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
太极殿,西六宫,建于1420年。
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嘉靖更名启祥宫,清晚期改称太极殿。
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回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永寿宫,西六宫。
建于1420年,初名长乐宫。
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
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令德淑仪”,东壁悬乾隆《圣制班姬辞辇赞》,西壁悬《班姬辞辇图》。
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下令,内廷东西十一宫的匾额“俱照永寿宫式样制造”,自挂起之后,不许擅动或更换。
咸福宫,西六宫。
为两进院,正门咸福门为琉璃门,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制高于西六宫中其它五宫,与东六宫相对称位置的景阳宫形制相同。
后院正殿名“同道堂”,室内设落地罩隔断,顶棚为海墁天花。
咸福宫为后妃所居。
道光帝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
重华宫,西六宫以北,原为明代乾西五所之二所。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住地赐名“乐善堂”。
弘历登极后,名重华。
三进院落格局,前院正殿为崇敬殿。
殿内正中悬弘历为和硕宝亲王时亲笔书匾额“乐善堂”。
此后嘉庆皇帝将重华宫茶宴联句作为家法,于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十期间举行。
道光年间仍时有举行,咸丰以后终止。
漱芳宫,原为乾西五所之头所。
乾隆即位,改乾西二所为重华宫,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
漱芳斋为工字形殿,前殿与南房、东西配殿围成独立的小院,其间有游廊相连。
乾隆年间,逢万寿节、圣寿节、中元节、除夕等重要节日,常侍奉皇太后在后殿进膳、看戏,并赐宴于王公大臣。
宣统皇帝逊位后,同治帝瑜妃、瑨妃曾居漱芳斋芝兰室,遇太妃诞辰日,仍于此处传戏,直至溥仪被迫“即日出宫”。
慈宁宫,内廷西路隆宗门西侧。
始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
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
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
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
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
内廷东路--奉先殿东六宫
奉先殿,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
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彩绘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按清制,凡遇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及国家大庆等,大祭于前殿;
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上香行礼;
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后殿。
承乾宫,东六宫之一。
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
宫为两进院,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
明代贵妃所居。
清代为后妃所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等都曾在此居住。
景仁宫,东六宫。
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
明代嫔妃居所。
康熙帝生于此宫。
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东六宫,建于1420年,初名长寿宫。
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
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
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
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
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景阳宫,东六宫,1420年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阳宫。
明代嫔妃所居。
清代改作收贮图书之地。
永和宫,东六宫,明代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
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
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等先后在此居住。
毓庆宫,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允礽所建,后作为皇子居所。
同治、光绪两朝,此宫均作为皇帝读书处,光绪皇帝曾在此居住。
斋宫,东六宫之南,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之所。
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斋戒均在宫外进行。
凡祭天祀地及祈谷、常雩大祀前,皇帝致斋于此。
遇皇帝宿斋宫,恭设斋戒牌、铜人于斋宫丹陛左侧。
斋戒日,皇帝与陪祀大臣佩戴斋戒牌,各宫悬斋戒木牌于帘额。
斋戒期间,不作乐,不饮酒,忌辛辣。
皇极殿,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初名宁寿宫。
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
殿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
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
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
畅音阁,宁寿宫区的中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戏楼。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
阁高20余米,从城墙外也能望见楼阁的绿琉璃瓦顶。
“畅音”即尽情赏乐音之意。
高阁分上、中、下三层,分别为福、禄、寿台。
寿台台面有五口井通地下室,上有三个天井通禄台。
此阁朝北,与帝后等赏戏的阅是楼相对。
每逢年节,宫中即在此开演大戏,台上、台下都热闹非凡
乘坐地铁1号线在“天安门东”站下车,步行约900米,即可从午门进入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