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得到很多益处。
11、呼朋引伴: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12、花枝招展:
比喻姿态优美。
13、弱肉强食:
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14、莽莽榛榛:
草木丛生的样子。
15、踉踉跄跄中:
走路不稳的样子。
1、小说:
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升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典型的艺术形象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散文的含义和特征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散文通常指除诗歌、小说、戏剧、曲艺等以外的其他所有文章。
狭义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章体裁。
近年来,杂文、报告文学、回忆录等已从散文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这一概念的外延逐步缩小。
这里所说的散文就是狭义范围内的散文。
根据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散文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当然也有将记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样式,有以下特征:
(1)取材广泛散文的题材包罗万象,大千世界中具有认识意义、思想价值、美学意蕴的人、事、物、景,都能成为散文的题材范围。
散文的这一特点使它能够迅速地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又叫形散神不散,是大多数散文的基本的特征。
形散指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手法灵活、思路开阔,从内容到形式要散得开。
神聚指文章整体结构严谨,材料层次井然,有统一的主题。
散文贵“散”,但要散而不乱,思路清晰,首尾一贯,做到撒得开,收得拢。
(3)形式自由
散文无定体,笔法无定格,凡写人、叙事、议论、抒情,兴之所至,挥洒自如,涉笔成趣。
这使得散文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随笔、游记、札记、访问记……都是散文家族的成员。
只要能很好地表现内容,在形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4)富有文采
好的散文总是和优美凝练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讲究对语言美的追求。
一般来说,散文的语言应当简洁、凝练、自然、优美。
在遣词造句上,讲究朴实而不贫乏,华丽而不做作,丰富而不堆砌。
既追求文采斐然,又蔚为天然,使读者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5)情真意切
散文和诗歌一样,侧重于抒发情感,表达情志。
散文之所以能产生一种迷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作者在散文中所精心描绘的诗情画意和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
散文中的情贵真、贵深、贵实,忌假、忌浅、忌浮。
要为情造文,不要为文造情。
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3、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很多。
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话剧以对话为主,如《雷电领》;
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
舞剧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
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另外,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
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
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3)适合舞台演出。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4)有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4、诗歌
诗歌,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
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练、形象地反映生活,富于想象,构思精巧,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常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是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来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既有别于其他一切文体,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
从原始歌谣的不定型,发展到四言、五言、七言诗基本定型,又发展到宋、元的词和曲,以至于今天的新体诗。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1)乐府
乐府原指朝廷所设置的音乐机构。
它的任务,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制成曲谱,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新的歌舞;
二是采集民间歌谣,陪上音乐演唱;
三是训练演奏人员和歌手。
以供郊祀、饮宴、游观娱乐的需要。
后来,把乐府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
这样一来,“乐府”一词就由专业机关而变成诗歌的名称了。
最早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后来文人仿照这种体裁创作的乐府诗,不管配不配乐,都一律称之为“乐府”。
(2)歌行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多用歌、行、曲、引、叹、吟、怨、弄、操等,其中以用“歌”、“行”为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3)古体诗
古体诗有两种含义。
一指诗体名,也称为古诗、古风。
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格律诗)相对应。
其表现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多种,且不讲究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也较为自由且可换韵。
在多种体式中,以五言、七言为多。
二是对于古体诗歌的泛称。
又,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
(4)近体诗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律诗”。
是唐代以后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近体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讲究平仄,双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五言仄起式首句不用韵)。
律诗除首联尾联外,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还要求对仗。
“今体诗”一名是唐人为区别以前的诗体而采用的说法,为后人沿用,现代则多称为格律诗。
(5)四言诗
四言诗指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为主的诗体。
四言诗在殷商时代形成,是我国古代诗歌总最早形成的诗体。
四言诗(这里主要就《诗经》而言)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功绩。
除了语言的准确精练而外,赋、比、兴的运用,开创了我国诗歌“形象思维”的先河。
东汉以后,“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逐渐衰微,为民间新兴的杂言、五言诗所取代。
(6)律诗
律诗是一种每首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格律非常严谨的诗。
它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到唐代初期基本发展成熟,盛唐以后是它的黄金时代。
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或“长律”)三种。
此外,还有少量的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诗。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每首的字数、句数、压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些规定可以归纳如下:
1、每首限定八句。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3、每句的句式、平仄都有规定,而且讲究粘对。
4、每首必须用对仗。
(7)绝句
绝句是律诗的一种。
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
基本格式仅为四句,绝句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六绝”较为少见。
绝句分“古绝”和“律绝”两大类。
其中不讲平仄、连对,压韵又可平可仄的,叫古绝;
讲究平仄、连对并压平声韵的,叫律绝。
(8)五言诗
五言诗是由五字句构成诗篇的一种诗体。
五言诗是在民谣和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从汉代形成一直到近代,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五言诗既能反映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又能流漓酣畅地抒发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而且节奏鲜明,音韵铿锵。
五言诗可分为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等形式。
(9)七言诗
七言诗是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的一种诗体。
它同五言诗一样起源于民间。
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之作,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和魏晋曹丕的《燕歌行》。
此后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初期成熟,终于在诗坛上确立了与五言诗抗衡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可分为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等。
(10)杂言诗
杂言诗也是古风的一种,具有古风的一切特点,跟“五古”、“七古”惟一不同之处就是一个“杂”字。
说它“杂”,主要表现在句式上,其次表现在用韵上。
杂言诗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随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奔放而无所拘束地纵情放歌。
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随意换韵;
它的句式可以毫无限制,可以时而三言、四言、时而五言、六言、七言;
句子长的可达十字以上,全篇短的可以只有四句,长的可以长到数十句乃至百句以上。
正因其“杂”,所以有时还允许夹用少数散文式的句子。
杂言诗不论表现形式多杂(但多数还是以七言句为主),在古代诗歌分类上都把它归入“七言古风”这一大类,即使全篇只有一个七言句。
(11)词
词,诗歌的一种。
是伴随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两宋。
从词的句式来说,称为“长短句”。
词之所以采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是出于音乐上的要求。
词有词牌,就是填词时所依据的词牌,词牌对声与韵以及句式与结构有明确规定与严格要求,故有“填词”之说。
依照每首词的字数多少,通常把词分为三类,即小令、中调和长调。
由于词调不同,它可分为: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种不同形式。
(12)小令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中产生最早的一种体式。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很像一首句式参差的小诗,更近似于词。
小令主要是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变化而来的,其中也有少数脱胎于诗词。
它以句式长短不齐而与诗(尤其是近体)迥然不同。
与词相比较,则有同有异。
主要特点有:
用韵比词更密、平仄比诗词更严、通首只有一段、可以另加衬字,这是小令与诗词不同的更显着之点。
以字数多少来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其体式短小精悍,便于使用,所以在元代散曲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它都占据只要地位。
(13)中调
中调:
自《草堂诗余》按词的字数多少为词分类以后,词家通常把59至90字的词调称为中调。
因为中调的字数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所以得名。
如《蝶恋花》、《渔家傲》等词调。
(14)长调
长调即长词。
自《草堂诗余》以91字以上的词调为长调后,一直为后人所沿用。
如两段的《满江红》、《水调歌头》和三段的《兰陵王》、四段的《莺啼序》等词调,都称为“长调”。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
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见瓴的分析。
如: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伟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
王维诗含蓄生动,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柳永词缠绵悱恻,苏轼词雄健豪放,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二、掌握几类常用的赏析术语
1、常见的意境:
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
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
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
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