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8464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笔记: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读书笔记: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doc

《读书笔记: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笔记: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doc

《心灵、自我与社会》

米德著,霍桂恒翻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2003年7月北京第3次印刷

第一章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

一、社会行为主义(本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起点)

1、行为主义的意涵:

科学地分析与研究可观察到的个体行为

与华生的行为主义的不同:

华生:

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完全是外显的、可以观察的行为;根据外显行为说明内部领域,无视内省式的主观经验;不承认心灵或意识的存在;

米德:

重视个体的内隐行为,它是个体的经验和态度。

把完整的活动或者社会活动考虑在内,而且必须把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生的东西当做个体活动组织的开端而包括在内。

例如:

拿锤子之前的肌肉准备;接近马时,对马的态度(由以前的经验决定,如和马的关系)决定接下来的外显行为是什么样的

2、社会的意涵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内容成分的社会活动;研究处于社会内部的个体的活动和行为,只有根据个体作为其成员的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才能理解个体的行为;社会先于个体存在,只有依据社会的有组织行为,才能理解个体的行为和价值;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内容成分的社会活动;研究处于社会内部的个体的活动和行为,

(2)研究个体及其所从属的群体之间的关系;

(3)群体对决定个体的经验和行为所具有的作用。

三、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拓展

生理心理学家:

中枢神经系统——比较心理学、行为主义:

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活动——

行为主义者:

行为过程,条件反射(经验)

四、姿态gesture——使社会进程得以进行的基本机制是否身体语言?

使不同个体对对方的行为做出适当反应,可以表达情绪,如用眼睛瞪着某个人,表达对他的愤怒

意图:

包含在我们正在运用的姿态或者态度之中的观念

例如:

为刚进屋的客人拿一把椅子,传递一种“欢迎”的态度,也是一种姿态

五、身心平行论

意识中发生的事情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生的事情是平行的

注意:

选择过程和组织过程,如,注意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即将要做的活动

有机体不断活动并且决定其环境,它并不仅仅是一组被动的、受外部刺激影响的感觉器官。

平行的双方:

一方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对象(一个相同的硬币)——物理世界

一方是由于经验不同,每个个体看到的不同的硬币——意识

中枢神经系统正在发生的事情VS个体的经验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经验vs使这些经验得以出现的条件。

社会心理学:

条件是社会条件

行为主义心理学:

对经验的研究通过研究人的行为举止来实现

第二章心灵

一、冯特的平行心理学

观点:

平行的二者——生理【身体内部(中枢神经系统)的东西】vs心理【经验内部(过往经历)的东西】

缺陷:

心理只能从生理方面得到完善

二、姿态gesture——asignificantsymbol有意味的符号

1姿态的早起阶段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一只狗用姿态引起了另一只狗的注意并使其受到刺激,并作出某种反馈,完成二者之间的交流;拳击或击剑中的佯攻;

父母和婴儿;诗人和听众

2姿态对内在和外在表达的意义

从狗到人的进化:

导致适当反应的姿态:

无意识的姿态

A狗对B狗做出嘲讽的表情,B心理感觉愤怒(内在态度theinnerattitude),然后也做出愤怒的表情(外在态度)但这些应该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是下意识的即时动作。

一种符号,不仅与a的经验中存在的意义相一致,而且还可以导致b想到这种意义:

有意识的姿态

A人对B人做出挥拳的动作,B就知道a可能打他(敌意的态度和打b的想法<这种想法是根据其经验判断出来的>)

语言:

当姿态到达第二种状态,就变成为一种有意味的符号,并且表示某种意义

有意识的姿态使社会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那里具有同样的意义,使其能够明白彼此的意思,并做出适当调整和反馈

三、心灵

有意义的姿态是心灵产生的前提

思维:

利用这些姿态与他自己进行的一种内在的或者潜在的对话,其本质是对存在于经验之中的、个体与其它个体进行的外在姿态对话的内化。

在这种情况下,内化的姿态是有意义的符号,因为他对该个体所属的社会群体具有同样的意义。

冯特的问题:

认为心灵先于沟通而存在

米德:

心灵是一般地,从沟通过程和社会经验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现象

身体本身并不是自我,只有当它在社会经验的脉络中发展了某种心灵的时候,他才会变成自我。

四、语言的起源

有意义的姿态包括合作性的活动,在合作性的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不可缺少。

从智力intelligence的角度讲,动物的行为举止不具有任何有意味的符号,不存在任何对意义本身的表达;而人类与其不同。

当一种符号被一个群体认为它具有某种特定意义,那么它就可以成为这个群体内部进行沟通的基础。

但对这种特定意义的共同认可如何达成?

达成的机制?

不是模仿,因为具有某种独立和自觉的模仿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

模仿的根据:

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这种行为使其他人产生的感受相同。

这种反应过程会被选择出来并且得到强化。

言语(沟通)的发展过程:

从A到B

A只存在语音性叫声的情境

B运用有意味的符号的情境

(个体对自己发出的刺激i的反应方式a=其他人对他的刺激i的反应方式b)

语言的重要性:

它可以像影响其他人那样影响说话的人自己,这种机制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的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自我意识与相互调整相联系。

沟通起源于无意识的姿态对话,当姿态具有了某种意义(significance)而变成了指号(sign)时,有意识的沟通的就出现了。

动物和人类作为反思的个体之间是有区别的,动物不思考,不使自己实际上处于他人的地位之上。

五、意义

人们在较低进化水平上,利用各种姿态进行沟通;

在较高水平上,利用具有意义的符号进行沟通,这里的核心要素就是意义。

意义产生的基础及本性潜在与三重关系(姿态、调整性反应、既定的社会活动的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潜在于社会活动的结构之中

姿态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意义的特征:

参与、可沟通性communicability(a的行为可以导致b的反应,也能导致自己深处产生与b同样的反应)

六、普遍性

思维是根据各种共相发生的,而一种共相则是一种可以与对象区别开来的、我们用来思考对象的存在者entity

意义是在社会经验中产生的

思想和理性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非个人性,是某一个体对一般化的特定他人(generalizedother)的态度和观点进行结晶的结果。

七、反思性智力

反思或反思性行为只有在自我意识存在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它使个体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自我组织的内容:

(1)自己所能采取的,对自己所在的环境的态度;

(2)将自己当做环境之中的一部分,从环境的观点出发看待自己的态度。

明智的行为就是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关于选择性的问题。

延迟反应是明智行为不可缺少的。

智力的本质:

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根据现在的状态,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解决目前的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记忆,也包括预见。

能够识别“此物可以导致彼物”,并且能够把握某种姿态。

智力的特征:

具有一组符号,利用这些符号标示特征,在标示特征的过程中把它们与它们的直接环境分离出来,并且只使一种关系清楚地表现出来。

符号并不单纯是一种与条件反射有关的刺激,因为条件反射不一定有意义,但对符号的反应则必然包含意识。

条件反射+意识=语言——为思想和明智的行为奠定基础

心灵包含了着这样一种情境:

A影响其他人的过程,被转移到受到影响的其他人的经验当中。

心灵的社会性:

心灵的内容和意义取决于社会生活过程

心灵的定义:

人所具有的,可以与低级动物的智力区别开来的反思性智力。

这种智力使人能够根据各种概念指涉未来的存在,将未来可能的事情作为目前决定的重要因素。

心智是有机体与情境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许多组符号为媒介的。

八、心灵、反应与环境的关系

有机体对环境的决定与环境对有机体的决定同样重要,有机体的反应过程是导致以前并不存在的整整一组对象出现的原因。

有机体内部存在一种结构,或者叫格式塔,它有选择地、相对地决定了有机体所能感知的外部对象的特征。

意识就是有机体根据自己的生理敏感性对环境进行构造性选择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机体是环境存在的原因。

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决定。

当有机体能够向自己和他人指出各种意义时,心智才会出现,心灵也才会突现emerges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

有机体与他自己根据自己的敏感性而选择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通过语言沟通机制来控制这种关系,这种沟通机制不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之中,而是存在于事物与有机体之间的关系之中。

也正是这种控制意义的机制,构成了我们的心灵。

心灵虽然存在于个体,但它却是社会性的,因为:

心灵是在社会过程内部、在社会互动的经验基础内部不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这种发展,只有存在于社会过程内部,而非脱离了其它个体而单独存在的个体,才可能完成。

只有但社会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入一个人的经验,个人才有可能变成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心灵的个体。

因为在此过程中,个体可以明白其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馈,并且根据这种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反身性reflexiveness是心灵在社会过程内部发展比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章自我

一、自我和有机体

1、自我的概念:

自我是它自己的一个对象

2、自我的特征:

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发展的;在社会经验过程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出现和发展的,具有社会性;具有反身性

3、沟通提供了一种行为形式,个体利用这种形式可以变成他自己的对象

4、自我的两种形式:

客我和主我

5、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我,表现出哪种自我,由他所面对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性反应决定;统一完整的自我在社会过程中出现,包含各种不同面向的自我;这些不同面向的自我共同构成完整的自我,分别与个体参与的社会过程的不同方面相对应;这些不同面向的自我也就是他在社会过程中所从属的不同社会群体。

人格分裂就是把完整自我包括的各个不同面向的自我分裂开来的过程和结果。

二、自我的发生背景

1、姿态G导致个体A产生反应Ra,也导致其他个体BCD产生同样的反应Ra,然后,A对Ra做出回应Rb,Ra成为影响和决定A下一步行动的因素之一。

和自我的关系

2、原始人:

区分灵魂和有机体,灵魂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概念

3、游戏play:

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承担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自我意识

4、自我在社会进程或社会合作中产生、发展和进化的过程

(1)一般化的他人thegeneralizedother:

个体参与其中,并能帮助个体获得自我统一体的共同体或者社会群体U如棒球队之于棒球队员A

(2)具体形成过程

在打棒球的过程中,A的行动取决于他自己对U中其他队员行动的假定

假设U要参与一个比赛,

当A对这个比赛的态度和整个U对这个比赛的态度一致时,A才有可能发展出完整的自我。

U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A的控制,并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到A的思维过程;A通过这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A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让自己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并形成自己的人格。

一个人之所以有人格,是因为它属于某个共同体,他接受这个共同体的制度并转化成自己的行为。

当一个个体在影响其他人时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反应,就唤醒了他的自我。

要想成为一个自我,就必须成为某个共同体的成员。

自我确立的依据,就是共同体中所有人都具有的共同反应。

个体的自我,只能存在于他自己与其所属的公共体其它成员之间的关系之中,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