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对应故事.doc
《《弟子规》对应故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对应故事.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弟子规》易解及故事
【总叙】
概述: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故事】 孔 子 讲 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
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
教学的次第是:
德行、言语、正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
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
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
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
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易解: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1、宋濂诚实守信
宋濂:
顶风冒雪不失约
明代名臣宋濂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
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所以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借到了一本书,越读越爱读,就想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
当时正是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母亲见小宋濂这么辛苦,就劝他说:
“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扬起头来,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
“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了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
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求教,因为找这位学者求教的人很多,所以事先就确定好了见面的日期,谁料到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但宋濂就好像没有看见一样,挑起行李就准备上路。
母亲惊讶地拦住他说:
“孩子啊,这样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
再说,老师那里早巳经大雪封山了,路肯定不通。
你就这一件旧棉袄,怎么能抵御得住深山里的严寒呢?
”宋濂耐心对母亲解释道:
“娘啊,我也知道天冷雪大路不好走,可是今天要是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是失约。
失约,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啊!
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
当宋濂冒着严寒出现在老师面前时,老师由衷地称赞道:
“这样守信好学的年轻人,将来必定有出息!
”
2、齐景公关心百姓
春秋齐景公时,有一年数九寒冬,北风呼啸,鹅毛大雪搅得天昏地暗,连下几天都不停。
漫山遍野都是银装素裹,齐国百姓啼饥号寒,到处可见冻尸饿殍。
齐景公裹着轻软名贵的银狐皮袍,坐在温暖如春的画阁里欣赏宫外的雪景,旁边摆着烧得通红的炭炉,面前陈列着山珍海味,玉液佳酿。
喝了半晌,景公额上不觉沁出薄薄一层汗水。
正在这时,晏子披着一身白雪从外面走进来。
景公对他说,“今年真奇怪,大雪连下这么多天,却没有一点寒意。
”
晏子说:
“天气真不冷吗?
”
景公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了,微笑不语。
晏子缓过一口气,说道:
“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肚子吃饱就会想到百姓的饥饿,身上穿暖就会想到百姓的寒冷。
可是要做到这点真难啊!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大王您是一点也不知道吧?
”
景公接受了晏子的劝谏,立刻叫人把自己身上的银狐皮袍脱掉,并命人打开国家的粮仓,发放粮食,救济挨饿的老百姓。
人生哲理:
养尊处优者是很难体察到老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的,不同的阶级是没有共同语言的,由于生活条件和经济地位的不同,对同一件客观事实也会得也不同的结论。
3、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时间:
三国时期。
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
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
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易解: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
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
母亲说:
“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
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
”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房景伯的孝心:
房景伯做清河太守时,具丘有位妇女,举出事实,告她的儿子不孝顺。
房景伯的母亲崔氏,把这妇女叫到自己家里来,和她对著吃饭。
并叫妇人的儿子规规矩矩站在门边上,观看房景伯为他们添饭上菜。
不到十天,儿子认错,请求放他回去。
崔氏说:
‘他现在脸面上觉得惭愧,心里并不以为然,没有真正认错。
’仍然让他呆在那里,这样过了二十几天,这位儿子叩头认错,头破血流,母亲也流著泪请求回家。
后来这位儿子成了有名的孝子。
(《列女传》、《历史感应统纪》)
(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易解:
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
扇枕温衾 :
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煽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易解: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
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故事1】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
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
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
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
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解:
家里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满足,更应该考虑到长辈。
水果或菜肴也都要和长辈一起分享,不能吃“独食”。
(推而广之:
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我们自身而不好的习惯,都要把它去除掉。
【故事2】戏彩娱亲[亲所好力为具]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故事3】拾椹异器[亲所好力为具]蔡顺丧父,世乱岁荒。
奉母,赤黑分筐
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
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
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
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
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
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
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故事4】陆绩怀橘六岁,作客归来。
母性所爱,怀橘三枚。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告辞回家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
"橘子是我母亲吃,并非自已贪心,还请太守原谅!
"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同学们!
陆绩时时想着母亲,希望母亲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感动!
我们对父母亲不仅不私藏东西,更要能体贴亲心啊!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易解: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
(曾子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故事1】卧冰求鲤[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
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
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
虽然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
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
当时天寒冰冻,河面都结冰了,一般渔民都已经不出去捕鱼了。
王祥为了捉到活鱼,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鱼。
(神话色彩的情节是)这时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只鲤鱼,于是拿回去供母。
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就格外关心起来了。
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谐起来。
原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
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