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养鸡技术docWord文档格式.docx
《现代养鸡技术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养鸡技术docWord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饮水设备
(三)增温设备
(四)通风换气设备
(五)消毒设备
(六)饲养用具
四、饲养方式选择
(一)垫料平养
(二)网上平养
(三)笼养
五、养好肉仔鸡的基本条件
(一)温度
(二)湿度
(三)通风换气
(四)光照
(五)密度
六、饲养管理要点
(一)进雏前管理要点
(二)雏鸡管理要点
七、饲养作业规范
第三篇鸡场卫生和主要疾病防治
一、生物安全制度
二、免疫程序
三、带鸡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带鸡消毒优点
(二)消毒药物
(三)带鸡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
(二)新城疫的防治措施
五、传染性支气管炎
六、大肠杆菌病
七、肉鸡猝死综合征
目前辽宁省蛋鸡品种主要以国外引进的良种为主,如海兰、罗曼、伊莎、迪卡、海赛克斯等品种,地方优良鸡种如庄河大骨鸡、黑羽绿壳蛋鸡及一些地方土种鸡等也有一定比例,养鸡户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鸡种。
在订购雏鸡前首先要对种鸡场进行考察,笔者认为目前市场上的优良品种生产性能都很接近,关键是看种鸡场对种鸡饲养管理水平如何。
种鸡场之间差距很大,所以选种不如选场,对种鸡场要了解种鸡的日龄及免疫是避免免疫失败最好的办法(青年母鸡和老龄母鸡的后代免疫程序不同),所以购入的鸡雏必须来自于防疫严格、种鸡质量高、抗体水平高、出雏率高的种鸡场,并选择活泼、眼睛有神、大小整齐、腹部收缩良好、脐环闭合完全、无血迹且肛门干净的健康鸡雏。
只有把好这几关,才能确保雏鸡质量优良。
(二)卫生消毒
1、进鸡前舍内的消毒消毒是预防疾病的一项最有效措施。
应采取的消毒程序是清扫、冲洗、药液浸泡和熏蒸,消毒后要空舍2周;
进雏鸡前5天再一次熏蒸消毒,消毒要彻底,不留死角,要选用低毒高效的消毒药。
熏蒸消毒灭菌率达99%,既方便又快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消毒措施。
正确的熏蒸方法是舍内清扫洗刷干净后将所有用具及垫料等全部放到舍内,门窗关闭(门窗不严的要用塑料膜封严),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30毫升、高锰酸钾15克的比例放在一起,封闭熏蒸24~48小时。
注意事项:
(1)舍内温度24℃。
相对湿度70~75%;
(2)舍内必须封严、否则影响消毒效果;
(3)药物盛装禁用塑料制品,以防着火;
(4)先将高锰酸钾置于容器后,迅速倒入福尔马林溶液。
2、进舍后的带鸡消毒带鸡消毒每周1~2次,常用消毒药有过氧乙酸、百毒杀、毒威等。
消毒药要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3、保持舍内空气清新雏鸡10日龄后随着饮水和采食量的增加,排泄物也随之增多,有害气体如氨气和硫化氢等浓度提高。
如果不及时解决,鸡将发生呼吸道、消化道及眼病等,严重者引起死亡。
所以要注意舍内卫生,粪便要及时清理,并适当地通风换气,以保证雏鸡健康发育。
4、鸡舍门口设消毒池消毒池要始终保持着有效的消毒药液;
饲养人员进出一定要踏过消毒池,不要跨越;
养鸡户之间不要相互到鸡舍参观,以免引起疾病的相互传染。
(三)育雏环境
1、温度进鸡前2天对育雏舍进行预温,舍内温度要达到32~33℃,育雏第一周温度要控制在33~35℃,以后每周温度降低2~3℃直到18~20℃为止。
育雏舍温度切忌忽高忽低,要适时降温,并根据雏鸡分布状态来调整温度。
如雏鸡挤堆,发出尖叫声说明温度低;
雏鸡远离热源或张嘴喘说明温度过高;
雏鸡安静,均匀分布说明温度适中。
2、湿度一般在10日龄前因舍内温度高、干燥、雏鸡的饮水量及采食量非常小,要适当地往地面洒水或用加湿器补湿,将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
随着雏鸡日龄增加鸡的饮水量、采食量也相应增加,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0%。
14~60日龄是球虫病易发病期,所以注意保持舍内干燥,防止球虫病发生。
3、密度合理的密度是鸡群发育良好、整齐度高的重要条件。
1周龄时以每平方米50~60只、2~3周龄时30~40只、4~6周龄10~14只最好,在保证密度合理的同时也要保证每只鸡的料位和水位充足。
否则鸡只抢水、抢料、强欺弱造成鸡群整齐度低,严重影响以后生产性能的发挥。
4、光照开放鸡舍的光照程序依育雏季节而异。
春季育雏,前三天23.5小时光照,4~7天18小时光照,8天以后按当地夏至昼长时间补充光照,到夏至以后自然光照,直到18周龄以后再按产蛋期逐渐补充光照。
总之,育雏育成阶段光照时间应由长变短或保持恒定,绝对不能由短变长,以防过早成熟,影响蛋重和以后的产蛋量。
雏鸡入舍后,先饮水后开食,一周内忌用凉水,要求饮用18℃左右温开水。
根据鸡的数量设置足够的饮水器具,且要分布均匀、以保证鸡只方便地饮到水。
饮水中可加入5%葡萄糖和适量的抗菌素及电解多维等,饮水后即可开食。
有资料报道,雏鸡从出雏到开饲间隔时间是影响新生雏鸡发育的关键阶段。
传统上养鸡者总是人为地迟延开饲时间,认为雏鸡体内残留的卵黄可作为新生雏鸡最好的养分来源。
固然残留的卵黄可以维持雏鸡出壳后最初数天内的存活,但不能满足雏鸡体重的增长和胃肠道、心肺系统或免疫系统的最佳发育需要。
此外残留卵黄内的大分子包括了免疫球蛋白,将这些母源抗体作为氨基酸来使用,也剥夺了新生雏鸡获得被动性抗病力的机会。
因此开饲晚的雏鸡抵抗各种疾病能力很差,而且影响生长发育和成活率。
雏鸡出壳后开饲时间最晚不要超过12~24小时,绝不要人为推迟开饲时间。
可以说开饲越早越好。
一般每日喂料6次,随着日龄增长,到6周龄时减少到3次。
常备清洁饮水,水质要符合卫生标准,饮水器要定期洗刷消毒。
20日龄后最好用乳头饮水器,既卫生又节水。
乳头饮水器比水槽节约用水80~85%,既减少了水费又能保持舍内干燥、清洁卫生,减少疾病传播。
用水槽饮水一定要保持平稳、不漏水、不溢水。
断喙是养鸡生产中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断喙不但可以防止啄癖发生,还可节约饲料5~7%。
断喙要选择有经验的工人操作,如果断喙不当易造成雏鸡死亡、生长发育不良、均匀度差和产蛋率上升缓慢或无高峰等后果,给养鸡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断喙时间在7~10日龄较为合适,用断喙器将鸡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指鼻孔到喙尖的距离)。
断喙前后2天要在饮水中加入抗菌素和维生素K,起消炎和止血作用。
断喙后要将饲槽中料的厚度增加,直到伤口愈合。
断喙要在鸡群健康状况下进行,以防更大的应激。
(六)雏鸡的饲养
雏鸡阶段对饲料营养要求较高。
此阶段是雏鸡内脏器官的发育时期,生长速度也比较快,要求供给雏鸡优质配合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要达20%。
代谢能达11.9MJ/千克,且因品种不同营养标准也有所不同。
如迪卡花的雏鸡阶段用2个饲料配方,0~3周龄用幼雏前期料(或用雏鸡料),粗蛋白含量21%,代谢能12MJ/千克,22日龄时体重达到150克,胫长达到48毫米;
4~8周龄时用幼雏料,粗蛋白质含量19%,代谢能11.5MJ/千克,到8周龄时标准体重达620克,标准胫长达到85毫米。
此时幼雏料改为育成期料。
胫长达到标准,说明育雏鸡阶段的培育工作结束,并证明雏鸡阶段的培育成功。
如果在8周龄时雏鸡的胫长没有达到标准,要继续喂幼雏饲料0.5~1周,直到达标准为止,但幼雏料的使用时间不能超过10周龄.如体重未达到标准,胫长达到标准也可决定换料,因为育雏期最重要的指标是胫长,如不达标以后难以弥补,而体重在以后饲养中可以弥补。
体重与胫长的称测从3周龄开始,每两周称测1次,每次称测鸡群数的5~10%。
平养鸡群可在舍内对角线取两点,用折叠网随机将鸡围起来;
笼养鸡可在固定的鸡笼抽取样本。
测量胫骨时,用卡尺量取从足底到胫骨头的距离,让胫骨与股骨呈90度角,称测后计算平均数。
如果实际体重和标准体重不符,可查找原因及时进行调整直到符合标准为止。
调整方法是及时调群,可按大、中、小分群,对于低于标准的要增加饲养空间,减少密度,增加给料量;
对于超重的要暂不增料,保持原来的给料量,切忌减料。
育成期的目的是要培育出鸡体健康、体重达标、群体整齐,性成熟一致、符合正常生长曲线的后备母鸡,过去的蛋鸡饲养观念,不太重视育成鸡的饲养管理,往往为了降低育成鸡的饲养成本而忽视育成鸡的饲养,本来是优良品种使得生产潜力在育成期未得到较好培育,从而影响产蛋生产性能的发挥。
育成料取代育雏料不要机械的依周龄为界限,要看鸡群的胫长、体重是否达到了本品种标准,在8周龄时如果胫长整齐度达90%,体重整齐度达85%时可决定换料,否则继续喂育雏料0.5~1周,但育雏料的饲喂时间原则不能超过10周龄。
饲料的更换要循序渐进,逐渐过渡以减少应激。
如果鸡群体质较好,可采用“五五”过渡方法,即雏鸡料50%,育成前期料50%,混合喂饲1周后再改育成料;
如果鸡群体质较差,可采用“三七”过渡方法,即雏鸡料70%,育成前期料30%,混合喂饲1周,再配合1周“五五”过渡,而后再改为育成料。
每当饲料变更时都应有过渡期,不能突然变换饲料。
1、体重:
体重是充分发挥鸡遗传潜力,提高生产性能的先决条件。
是为高产储备能量。
育成体重可直接影响开产日龄、产蛋量、蛋重、蛋料比及高峰持续期。
在后备鸡培育过程中,以前往往只重视育成期的成活率而忽视对体况、体重的要求。
有很多养鸡场(户)对鸡8周龄前根本不进行体重监测。
其实育成期标准的体重和体况与产蛋阶段的生产性能具有较大的相关。
据有关资料报道:
雏鸡5周龄体重对于产蛋性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5周龄体重愈大,则结果越好、10周龄体重没有5周龄体重那么重要,但10周龄体重对于提早性成熟来说仍然是十分重要。
18周龄体重的均匀度也是十分重要一项指标。
据有关专家试验证明:
当鸡群体重较标准体重低110g时,开产日龄较正常鸡群推迟5天;
②低体重鸡群较标准体重鸡群22周龄平均蛋重低3.35%;
③低体重鸡群72周平均存活率比标准体重鸡群低8.59%;
④低体重鸡群比标准体重鸡群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少77天;
⑤低体重鸡群较标准体重鸡群72周入舍鸡产蛋量低1.24kg/只鸡,蛋料比高0.24。
2、控制鸡群的体型
体型是指骨骼系统的发育,骨骼宽大,意味着母鸡中后期产蛋的潜力大。
在育雏、育成前期小母鸡体型发育与骨骼发育是一致的,胫长的增长与全身骨骼发育基本同步。
控制后备母鸡的体型在经济上是有利的,因为体型大小对蛋的大小有着极大的影响。
为此,这一阶段以测量胫长为主,结合称体重,可以准确地判断鸡群的生长发育情况。
若饲养管理不好,胫短而体重大者,表示鸡肥胖,胫长而体重相对小者,表现鸡过瘦。
防止在标准体重内养小个子的胖鸡和大个子的瘦鸡,这两种鸡对产蛋表现都不理想。
过肥的鸡死亡率较高,而体架过大且体重较轻的鸡易脱肛,大多数育成鸡的骨骼系统基本上在13或14周龄发育基本结束,重要的是育成期12周龄内胫骨的生长是否与体重增长同步。
如果到12周龄胫长与体重是同步的,说明此阶段鸡群培育工作相当成功,预示着此鸡群其后的产蛋潜力是高的。
3、定期称重测量
为了培育出标准后备鸡,育成期要对鸡群进行定期称重。
方法:
要每两周称测一次,每次抽测鸡群数的5~10%,随机取样,不能挑选。
每次称测后要及时计算出实际的平均体重、胫长,并与标准体重和胫长进行比较,看是否达到了标准,如果实际体重和胫长达不到标准,要查找原因,加强饲养管理。
对于超过标准的要暂不增加给料,保持现有给料量,切忌减料;
对于低于标准的适当增加给料量,同时要适当增加饲料中粗蛋白质、钙磷和微量元素的给量,使鸡群充分发育,直达到标准为止。
后备母鸡的饲养,传统上采用的是低成本饲养方案,也就是限制饲喂方案。
采用的日粮中营养是随着鸡日龄增长逐步降低的方法。
而近年来针对蛋用青年母鸡生长发育“多阶段生长”特点,给予不同的营养。
青年母鸡的生长主要有四个高峰期,其中第一和第二生长期内的发育,主要是维持组织,如骨骼和内脏;
第三生长期称为性成熟生长高峰,这一阶段增加的全部体重的40~70%是繁殖器官的生长;
第四生长期据认为是由脂肪沉积构成。
为此,饲养者要对青年母鸡的常规饲养方案进行调整,使其适应青年母鸡多阶段生长点。
先要根据品种或品系确定后备母鸡的生长模式,之后在特定的生长阶段对某些器官和组织的发育有针对性的供应养分。
如育雏期(1日龄—目标体重)粗蛋白18~19%,代谢能12.0MJ/千克;
生长期(目标体重—成熟体格)粗蛋白15~16%,代谢能11.5MJ/千克;
预产期(成熟体格—开产)粗蛋白16~18%,代谢能11.9MJ/千克。
育成期光照管理原则是光照时间保持恒定或逐渐缩短,切勿增加。
育成期常采用的光照方法有三种,即自然光照法、恒定光照法和渐减光照法。
自然光照法:
此种方法为自然光照逐渐缩短使用。
这期间不要人工补光。
恒定光照法:
此种方法为自然光照逐渐延长时使用。
查出本批雏鸡长到20周龄时当地日照时间,以此为标准,自然光照不足部分采用人工补光。
渐减光照法:
从当地气象部门查出本批雏鸡到20周龄时的白天光照时间,再加上4小时,为1~4周龄的光照时间,5~20周龄每周平均减少15分,到20周龄时正好与自然光照长短相一致。
育成期每天光照的总时数,一般不应低于8小时。
光照制度要相对稳定,光照方案确定后,不应经常更换,要保持一定稳定性。
光照强度以每平方米1~2瓦照度即可。
合理的温度、湿度及通风换气是育成鸡群生长发育的有利保障。
育成鸡的初期要注意做好保温工作。
鸡在转舍前,先将育成舍内温度升高,一般要高于原舍2℃,以免小鸡发生感冒。
育成期舍内要保持干燥,及时清除粪便,做好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
均匀度是指鸡群发育是否整齐,它是品种生产性能和饲养管理技术的综合指标。
鸡群的均匀度在10周龄时应至少达到70%,15周龄时至少要达到75%,18周龄时至少要达到80%,同时鸡群的平均体重与标准重的差异应不超过5%,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备母鸡开产时的状况。
后备鸡均匀度越高,鸡群开产后的产蛋高峰上的越快,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越长,总的产蛋量越高。
提高均匀度的主要措施:
定期称重,按大、中、小及时分群,对于发育差的、体重小的鸡增加饲喂空间和饮水空间;
降低饲养密度,饲养密度是影响鸡群整齐度的关键。
合理的饲养密度,地面平养或网上平养每平方米10~8只,饲槽位置每只7.5cm,水槽位置每只3.0cm。
一般笼养是平养的2倍。
对于患病造成发育迟缓的鸡,应及时淘汰。
三、蛋鸡产蛋期饲养管理
1、后备鸡适时转入产蛋鸡舍
(1)上笼日期:
后备鸡转入产蛋舍时间在16~18周龄为合适,过早过晚都不合适,过早小鸡易从鸡笼中跑出来,过晚会使部分接近开产或已开产的母鸡由于转群产生应激,进而影响发育和产蛋量。
(2)入笼鉴定:
上笼时应对育成鸡进行一次选择,上笼时应按体重发育情况分层、分群饲养、发育早的放在底层,发育晚且体重较轻的放在上层,同时淘汰体重过小、病弱残鸡。
(3)上笼前应做完免疫接种和驱虫工作。
(4)在上笼前、中、后3天时间给鸡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以缓解转群应缴。
(5)转群应在安静与暗光下进行,抓鸡动作要轻而准确,谨防损伤。
2、转群后进行换料与补光。
18周龄-产蛋率达5%时要用预产期料,同时可增加光照。
换料与补光依据是:
(1)18周龄体重达到该品种标准时即可换料,同时开始补光。
(2)18周龄体重虽未达到标准,却已有部分鸡开产,也应换料,但于一周后才开始补光。
育成料换成预产料,至产蛋率达到5%时,再换成产蛋高峰料。
预产期料比育成期料钙的含量高,预产期料钙含量应达到1.8~2.1%,为产蛋进入高峰做一过渡性钙储备。
目前也有一些开产较早的品种不进行预产期过渡,直接饲喂产蛋期饲料。
总之,一切均要按照品种要求进行。
正常情况下18周龄开始增加光照。
一种行之有效的增加光照的方法是:
每隔一周一次性增加光照2小时,直至全天光照达16小时为止,这样增光不仅应激小而且利于产蛋。
(二)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
蛋鸡产蛋期饲养是求得最佳经济效益时期,如何用最经济的营养日粮换取最高的饲养日产蛋率和蛋重?
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满足产蛋期营养需要
从开产到产蛋高峰是饲养蛋鸡的关键阶段。
产蛋母鸡正常的体重发育规律是20周龄之前体重增长较多,24~40周龄平均日增重2~4g,此后保持相对平衡并少有增加(每日0.1g),若产蛋高峰期体重减轻,意味着体内储能过多被动用,如从日粮中得不到及时补充,即预示着产蛋率的下降和产蛋高峰的提前结束。
因此必须保证母鸡每天摄入足够的营养,产蛋母鸡每天摄入的营养用于鸡体重的继续增长、产蛋的支出、基础代谢和繁殖活动的需要。
所以,设计饲料配方时要按鸡对能量、粗蛋白、氨基酸、钙、磷等的日需要量标准计算。
调整营养浓度根据产蛋阶段的变化,采食量的变化进行。
调整饲养调整饲养就是根据鸡在不同生理时期,对营养需要量不同的道理,依据饲养标准及时调整饲料配方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以适应鸡的需要。
调整饲养是解决营养性应激的重要措施,它可以保证鸡群的健康生长,减少营养代谢病,从而保证了鸡群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提高产蛋量,节约饲料,降低料蛋比,增加经济效益。
我国鸡的饲养标准中对产蛋鸡的产蛋水平分为三段:
产蛋率>
80%、65~80%、<
65%时并配以不同的营养需要。
但在现场生产中有的阶段持续时间很长,如产蛋率达80%以上的持续期达20多周,在这么长时间里,养鸡的环境条件和鸡群状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不及时调整饲料配方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只用一个配方持续喂养则很难适应生理需要,造成有时营养不足,有时营养浪费。
为了适应情况变化,只有实行调整饲养,才能达到即提高产蛋量,又节省饲料的目的。
调整饲养方法:
(1)夏季盛暑,鸡采食量下降,直接影响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因此要选用高浓度型日粮。
(2)在配合饲料中,蛋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充足情况下,使用高能(高出标准5~8%),低蛋白(低于标准1%)左右浓度的日粮是有利的。
这一方面可以减轻肾脏的代谢负担,减少体增热,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舍内氨气浓度,同时还可以保证产蛋率。
(3)蛋壳质量下降时,如产软皮蛋、破皮蛋、蛋壳薄时,要调整日粮中钙的含量和钙、磷的比例,注意增加维生素D的含量。
(4)当鸡群发生啄癖时,如啄羽、啄肛、啄趾、啄墙壁等,除应改善管理条件外,在饲料中适当增加粗纤维素含量,蛋鸡开产初期,如果脱肛,啄肛现象严重,可增加食盐的喂量达到配方的1%;
连喂两天,效果较佳。
2、创造适于高产的饲养环境
鸡舍内的适宜环境对于保证生产力的正常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每一个不适的饲养环境,诸如高温、寒冷、潮湿、噪声、空气污浊等,对产蛋鸡都是很大的应激因素。
而每次应激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其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
(1)保证鸡舍内的安静
鸡舍内和鸡舍外周围要避免噪音的产生,饲养人员与工作服颜色尽可能稳定不变。
杜绝老鼠、猫、狗等小动物和野鸟进入鸡舍。
(2)常备清洁饮水
鸡的饮水质量一定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感官性状不得有异嗅、异味,不得含肉眼可见物,PH在6.4~8.0;
细菌学指标大肠杆菌群1个/100ML。
此外要注意饮水器和水槽定期清洗消毒,避免细菌孳生。
有条件安装乳头式饮水系统最好。
(3)产蛋期密度
因品种和饲养方式的不同而异。
对于笼养密度有两种计算方法,分别为笼饲密度和舍饲密度。
前者指鸡在笼内的饲养密度,后者指蛋鸡在鸡舍内的饲养密度。
我国蛋鸡笼饲密度为每平方米15~25只,舍饲密度(以3层全阶梯蛋鸡笼为例)是每平方米10~14只;
国外条件好的笼养密闭式鸡舍,笼饲密度是每平方米25~30只。
密度过大,在生产中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应引起饲养者注意。
(4)光照产蛋期的光照原则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从18周龄开始,增加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然后采用恒定法固定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持续到产蛋期末,尤其产蛋高峰期不能随意变动、减弱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
对于开放式鸡舍,受自然光照影响,鸡舍的光照时间应尽量接近最长的自然光照时间,不足部分用人工光照补充。
产蛋鸡光照时间应恒定在16~17小时,光照强度,白壳蛋鸡每平方米2瓦灯光,褐壳蛋鸡每平方米3瓦灯光(灯与灯距离3米,灯与地面距离2~2.4米)。
灯光设计要求是:
灯距小,灯泡小,瓦数小,光线均匀,照度足够。
灯泡在舍内分布的大致规定是:
一般灯泡距地面高度为2.0~2.4米,灯泡之间的距离是其高度的1.5倍。
舍内如果安装2排以上的灯泡,各排灯泡要交叉排列,以便可使光线分布较均匀。
笼养鸡要注意将灯泡设置在两列笼中间上方,以便灯光射至料槽、水槽。
人工补光开灯时间保持稳定,忽早忽晚地开灯或关灯都会引起部分母鸡的停产或换羽。
有条件鸡场光照时间控制最好用定时器,光照强度用调压变压器,并经常擦拭灯泡,保证其亮度。
(5)、温度、湿度和通风
①温度温度适宜是保持产蛋率平稳和节省饲料所必需的,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鸡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致使产蛋量下降,饲料报酬降低,并影响蛋壳质量。
鸡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产蛋鸡适宜温度约为13~27℃,最佳温度为18~23℃,尽量使环境温度控制在不低于8℃和不超过30℃。
舍温要保持平稳,不突然变化,忽高忽低,更不要有贼风侵入。
冬季注意保温,夏季要采取相应防暑降温措施。
如屋顶加厚或涂白,环境绿化,植树遮荫;
地面屋顶喷水降温,安装排风扇、加大通风量。
日粮中增加多维素给量、特别是维生素C的给量,要达日粮0.1~0.2%。
②湿度鸡舍内湿度来源于鸡群呼出的气体,粪便蒸发的水分,水槽内蒸发的水分和大气中原有水分等。
产蛋鸡的最佳相对湿度为55~65%,夏季可在鸡舍过道中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秋冬季湿度偏高时可加大排风量,以降低空气中水蒸汽含量,需要强调地是一年四季都应尽量降低鸡粪中的含水量,这样不仅可以控制湿度,也能防止空气中有害气体的产生挥发。
③通风通风时要根据鸡舍内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空气中氧气含量及空气气流等适当掌握。
鸡舍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通风速度对饲料消耗整个产蛋期性能的影响都很大。
适当的通风有助于提供良好的环境,可获得最高的产蛋量。
对于开放式鸡舍的通风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提供新鲜空气;
排除废气;
控制温度;
控制湿度;
排除灰尘。
在以上这五点中,关键是第三点。
对密闭式鸡舍多采用纵向通风,湿帘降温的方法。
对舍内空气要求,二氧化碳控制在1500mg/m3,硫化氢控制在10mg/m3以下,氨气控制在15mg/m3。
鸡舍内空气中灰尘控制在4mg/m3以下,微生物数量在25万/m3以下。
1、观察鸡群
观察鸡群的目的在于掌握鸡群的健康与食欲等状况,挑出病鸡,捡出死鸡,以及检查饲养管理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1)挑出病鸡每天均应注意观察鸡群,发现食欲差,行动缓慢的鸡应及时挑出并进行隔离观察治疗;
如发现大群突然死鸡且数量多,必须立即剖检,分析原因,以便及时发现鸡群是否有疫病流行。
每日早晨观察粪便,对白痢、伤寒等传染病要及时发现;
每天夜间闭灯后,静听鸡群有无呼吸症状,如干、湿啰音、咳嗽、喷涕、甩鼻,若有必须马上挑出,隔离治疗,以防传播蔓延。
(2)挑出停产鸡停产鸡一般冠小萎缩,粗糙而苍白,眼圈与喙呈黄色。
主翼羽已脱落,耻骨间距离变小,耻骨变粗者应淘汰。
对于一些体重过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