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4491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Word下载.docx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Word下载.docx

由各种深海软泥组成,多为页岩或泥灰岩,含有典型的远洋生物化石;

具微细水平层理,层薄、层面平坦。

 

(3)★★★★★拆沉作用的概念及其基质原理

①概念:

泛指由于重力的不稳定而引起的岩石圈地幔、大陆下地壳或洋壳沉入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

基质原理:

①大陆下地壳的拆沉作用:

对造山带的研究发现,被构造加厚的造山带地壳下部将形成较其下部地幔岩石密度更大的榴辉岩,另外,基性岩浆底侵于下地壳底部以及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残留体,经过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同样会获得较高的密度,因此,由这些榴辉岩和基性麻粒岩组成的下地壳也将形成重力的不稳定性,并将沉入地幔,构成所谓的大陆下地壳的拆沉作用。

②洋壳的拆沉作用:

洋壳俯冲于大陆之下一定深度也会相变为密度较大的榴辉岩而导致重力不稳定,从而造成洋壳的拆沉作用。

③重力不稳定是拆沉作用的驱动力,直接结果是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沉入软流圈,并引起热的软流圈与下地壳直接接触,从而对下地壳迅速加热而发生广泛的部分熔融,引起造山带范围内广泛的酸性岩浆活动。

由于重的榴辉岩和麻粒岩等基性物质组成的岩石圈地幔或下地壳沉入于软流圈或地幔中,因而下地壳或地壳总体成分将向长英质方向演化。

岩石圈的减薄将导致重力重新调整,其结果是深部物质抬升,大规模花岗岩岩浆向上地壳的侵入会加剧这一抬升过程。

④从壳幔相互作用角度,拆沉作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动力学过程:

它反映地壳、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和动力学过程。

1、地壳加厚2、相变获得高密度下地壳镁铁质-超镁铁质麻粒岩相变为榴辉岩。

大陆深俯冲过程中部分表壳岩、变基性火山岩和玄武岩质岩石也可以相变为含柯石英(或微粒金刚石)榴辉岩。

3、密度倒转引起重力不稳定榴辉岩密度(ρ>

3.3g/cm3)明显大于上地幔橄榄岩密度(ρ<

3.2g/cm)。

这种岩石密度的差异引起重力不稳定性和负向浮力。

4、拆沉在构造应力的驱动下高密度下地壳和部分岩石圈通过断开和拆沉作用返回地幔5、软流圈上涌,下地壳加热,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浆上侵,壳-幔物质再循环。

(4)★★★★★蛇绿岩套的岩石组合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岩石组合:

(与课本内容不一,可参考P95)

①具构造组构的变质橄榄岩,由构造组构的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尖晶石组成。

②堆积杂岩,位于变质橄榄岩之上,由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组成,呈层状产出。

③席状岩墙群,堆积岩之上,厚达1550米以上,构成上覆枕状熔岩的通道,下延至辉长岩层。

④基性玄武岩,上部0.3~0.6Km的拉斑玄武岩,下部为基性熔岩,向上过渡到典型的枕状熔岩。

⑤大洋斜长花岗岩,为蛇绿岩中最淡色的岩石,与辉长岩存在密切关系,体积小于蛇绿岩套的20%,与上下岩层呈穿插关系,为小的岩脉或岩体。

富含所有的稀土元素。

⑥共生的沉积岩,有放射虫硅质岩、硅质板岩、复理石或砂泥岩及少量硬砂眼、灰岩组成,具此可以确定眼洋壳时代的上限。

⑦岩浆岩的双带,以钙碱系列为代表的、与俯冲有关的岩浆岩组合形成于大洋岛弧或陆缘弧之上,与蛇绿岩套平行但有一定的距离,从而构成岩浆岩双带。

高压低温变质带无例外都于蛇绿岩在空间上分布一致。

大地构造意义:

常产于大洋,是古板块缝合线和已消失的古大洋残余的标志,是重建地质时期古洋盆和大地构造的重要依据。

Or:

大地构造意义(构造侵位):

Ⅰ、俯冲蛇绿岩套:

这种模式是大洋蛇绿岩套由于挤压断裂的逆冲作用或在海沟处被仰冲的大陆板块刮削下来,拼合卷入到俯冲带的混杂岩之中,并遭受强烈变形和错断,其层序很少被保留。

当陆—陆碰撞时,它们可能被挤出,出露于地缝合线上,可于逆冲蛇绿岩套伴生,构成双蛇绿岩带。

Ⅱ、逆冲蛇绿岩套:

逆冲蛇绿岩套指的是大洋地壳的某些段落整体逆冲到大陆边缘或岛弧上。

其逆冲机制的认识尚不统一,可能有四种模式。

Ⅱ1、麦阔里脊型:

在离大陆不远的洋底出现大洋的反向俯冲带,仰冲一侧可抬升为岛弧,如新西兰的麦阔里脊。

洋底岩石圈俯冲殆尽时,仰冲侧的洋壳及反向俯冲带的混杂岩体一起被推覆到陆缘上。

继承的挤压力可形成新的倾向大陆的俯冲带,留存在陆缘上的洋壳板片即构成逆冲蛇绿岩套。

Ⅱ2、地中海脊型:

东地中海克里特岛弧以南横贯一东西向海脊。

核部有洋壳和上地幔组成的基底楔形体。

目前东地中海底正经历着克里特岛弧以南的海伦尼海沟向北俯冲,若俯冲殆尽时,非洲大陆将与克里特岛弧相汇合。

若东地中海关闭时,地中海脊上被错断的楔形体可能逆冲在陆缘上形成逆冲蛇绿岩套。

Ⅱ4、大洋脊型:

大洋盆地随俯冲作用关闭时,中脊顶部会在某一时刻逼近俯冲带,若中脊是活动的,则脊顶薄、热、软的洋壳在俯冲边界与大陆岩石圈相撞时,向洋一侧的岩石圈可能被拆离开来。

拆离出来的岩石圈上层逆冲于大陆边缘之上,构成逆冲蛇绿岩套。

(5)、★★★★★请详细叙述一下地幔柱的基本概念、地质特征及深部动力学意义?

地幔柱:

在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从地核与地幔交界处或上、下地幔边界处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称为热地幔柱;

与热地幔柱上升流想平衡的、通过地幔其它部分缓慢向下运动的回流,称为冷地幔柱。

热点和地幔柱的特征:

①热点底下有一个狭窄(150~200km宽)的中心热柱,它由温度异常高的地幔物质组成;

②上涌地幔流在板块下散开,形成一蘑菇状头部,其温度比正常温度高100~200℃;

③蘑菇状柱头的直径为1000~2000km;

④地幔柱引起的岩石圈上隆幅度可达1000~2000m。

意义:

(答案不一,各抒己见)

热地幔柱动力学机制与核—幔间存在巨大的温度差、压力差、黏度差。

密度差,尤其是巨大的温度差有关。

实验模拟和理论计算表明,如果D”层受到某种局部热扰动,地幔柱就会激发产生。

热扰动会使D”层物质的粘度降低,流动必增强,在热梯度的驱动下,所有受热扰动作用的高温低粘度物质会向热边界层最低处汇聚,并在那里形成地幔柱。

热地幔柱具非牛顿流体性状,一个新启动的地幔柱在上升过程中随着热量的不断散失及温度的不断降低化学成分亦在不断变化。

导致D”层发生热扰动的原因可能来自4个方面:

①原始地球物质中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热;

②地核一侧的不均匀加热作用;

③核—幔的转速不同;

④热地幔柱上升的驱动力主要源自冷地幔柱的负浮力作用。

①作为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②由于地幔柱的上冲力,可以对地表进行重新改造,形成地表构造。

③可以解释大洋火山(热点)链和大陆溢流玄武岩

④由于地幔柱或热点位置不动,且不断从通道喷涌出新的熔岩流形成火山,根据火山的年龄和到热点的距离可以算出海底运移和扩张速度、平均每年厘米数。

(6)、沉积盆地的板块构造分类方案

构造环境

裂陷构造环境

聚敛构造环境

走滑断裂

克拉通

俯冲构造环境

碰撞构造环境

盆地类型

大陆内裂谷盆地

海沟盆地

残留洋盆地

走滑盆地

克拉通内拗陷—断陷盆地,

克拉通边缘拗陷—断陷盆地

大陆间列谷盆地

弧前盆地

周缘前陆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弧间盆地

弧背前陆盆地

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弧后盆地

山前凹陷盆地

拗拉谷盆地

山间盆地

(7)、地槽的自下而上6个沉积岩石组合

答:

细碧角斑岩沉积组合,硬砂岩沉积组合,粘土页岩沉积组合,灰岩沉积组合,复理石沉积组合,磨拉石沉积组合

①细碧角斑岩沉积组合:

有时又称为硅质火山岩沉积组合,是地槽强烈坳陷时期形成的一套海相火山喷发的火山岩组合。

它的代表性岩石为钠质火山岩组合,如细碧岩、角斑岩、玄武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等,伴有硅质岩。

这种岩石沉积组合被认为是古洋壳的残迹。

②硬砂岩沉积组合:

地槽中碎屑岩成分复杂,分选不好,磨圆度差。

多含易于分解的长石、岩屑和暗色矿物,按矿物成分比,分别组成硬砂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代表地形起伏比较大,迅速剥蚀、搬运和堆积的条件下形成的沉积。

这种环境多出现在地槽形成初期,构造不稳定的环境下。

③粘土页岩沉积组合:

以粘土质岩石占优势,这种粘土质岩系往往含有包括硬砂岩在内的各种碎屑岩和少量灰岩夹层。

粘土页岩通常因富含有机质而呈黑色和暗灰色,但也经常含有富含凝灰质的浅绿色粘土页岩。

粘土页岩沉积组合形成于地槽下陷的初始阶段,通常形成于海相深水环境中。

④灰岩沉积组合:

又称碳酸盐沉积组合,形成于最广泛的海侵时期,会延迟就组合多形成于地槽回返之前。

地槽中灰岩沉积组合多以含泥质多为特征,有时含沥青质的暗色不纯灰岩,还夹有较多的粘土岩、细碎岩屑和硅质岩。

⑤复理石沉积组合:

主要特征是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

单个韵律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巨大;

岩石类型单一,绝大部分为很规则的单调的砂岩和泥(页)岩互层,或夹有极少的泥灰岩、灰岩。

层理一般很好,但岩石分选性差。

它们显然没有遭受波浪的再造作用和再沉积作用。

一种由半深海、深海相沉积所构成的韵律层系,一般认为地槽褶皱回返前奏时期。

⑥磨拉石沉积组合:

有时又称为红色沉积组合,特征是厚度巨大、具有交错层理,无递变层理,岩石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出现于褶皱回返期后阶段。

(8)、软流圈波速急骤衰减的可能因素课本P21

①高于物质在该深度在上地幔上部深度60-400km范围内,热量约(1.l-1.5)×

1031J,高于物质在该深度的熔点,使该层以固体为主并在局部呈熔融或软化状态;

②岩石处于熔融或塑性状态,很小的应力作用就能引起物质的流动;

③软流圈物质的密度比周围地幔的密度小;

④导致速度大幅度衰减的其他可能解释有部分熔融、错位、松弛作用和脱水作用;

⑤电导率测定时,在一定深度上氢的局部富集可解释观测到的超导现象,由此确定水对软流圈波速衰减有很大作用。

(9)、上、中、下地壳的岩石学垂直分层

在未变质的表壳岩石下面的上地壳由绿片岩相岩石组成;

中地壳主要为经过富铝的、伴随局部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的角闪岩相岩石;

下地壳为含有长英质片麻岩和多种侵入体的麻粒岩相岩石。

地壳物质结构的基本特点是,随深度增加石英含量减少、长石含量增多,按照一般地温梯度(30℃/km)推算,上述分层界面的大致深度为5km、15km、25km左右。

(10)、造山作用存在的6个主要标志

①、角度不整合:

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次强烈构造作用的产物,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

②、磨拉石沉积组合:

这种建造的岩石分选很差,层理不规则,常见交错层理和波痕,相变急剧。

它是由于强烈的构造作用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而隆升,并遭受剧烈剥蚀而形成快速堆积的产物。

③、沉积组合性质的突变:

造山作用发生前后,沉积组合的性质截然不同。

④、构造变形:

强烈的构造变形也是造山作用存在的直接标志。

如强烈褶皱和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等,造成了地壳的大量缩短。

这些构造变形特征,明显不同于造山作用前和造山作用后可能发生的较微弱变形。

⑤、动力变质作用:

在造山作用过程中,由于较强大的构造挤压作用,可使断裂带附近或整个地壳岩石发生普遍动力变质作用。

⑥、岩浆活动:

剧烈的岩浆活动是造山作用的直接产物。

在造山作用期间,随着大规模逆掩断层的形成,导致了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随着强烈的构造作用侵入或喷出至地表,造成了剧烈的岩浆活动。

①、D”层:

地幔底部靠近地核的200km或300km的层,既核幔过渡带。

②、前陆盆地:

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又称山前坳陷或前渊。

③、大火成岩省:

解释①、面积>

0.1MKm2,体积>

MKm3,持续时间:

75Ma,但75%的岩浆在≤1Myr;

构造环境:

板内环境,成分:

拉斑玄武岩,可以出现双峰火成岩(45~56wt.%and65~75wl.%Sio2)、苦橄岩、基性岩墙群、层状镁铁—超镁铁质岩墙、酸性和碱性岩体。

解释②、体积、面积很大,持续时间长,板内构造环境,成分为拉斑玄武岩,可以出现双峰火成岩、苦橄岩、基性岩墙群、层状镁铁—超镁铁质岩墙、酸性和碱性岩体。

④、剥离断层:

是一大型低角度正断层,一般上陡下缓成铲状,有时部分区段呈弓形弯曲上凸。

⑤、A型俯冲:

指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向另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作用。

填空题

1、沉积盆地的板块构造分类方案:

裂陷构造环境盆地、聚敛构造环境盆地、走滑断裂构造环境盆地、克拉通构造环境盆地。

(四个)

2、地槽沉积岩石组合序列由下而上为:

细碧角斑岩沉积组合、硬砂岩沉积组合、粘土页岩沉积组合、灰岩沉积组合、复理石沉积组合、磨拉石沉积组合。

(六个)

3、软流圈波速急剧衰减的可能机制:

两空填------横向不均匀性、各异向性

大于两空填--------高热梯度、部分熔融、错位、松弛作用、脱水作用

4、上中下地壳岩石学垂直分层:

上----绿片岩相岩石组合

中----角闪岩相岩石组合

下----麻粒岩相岩石组合(三个)

5、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角度不整合、磨拉石沉积组合、沉积组合性质的突变、

构造变形、动力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课堂其他考点:

(1)、软流圈的特征:

①深度一般为60~250km,各地厚薄不一。

②软流圈的顶、底部不是一个平整的面,而是逐渐过渡的层带,一般在大约60km深处地幔开始由脆性向塑性过渡,在大于250km深处物质又变为较坚硬的状态;

③岩石处于熔融或塑性状态,很小的应力作用就能引起物质的流动,而软流圈物质的流动或对流,就会带动岩石圈的运动;

④洋壳下的软流圈比陆壳下的软流圈厚,底板深度为400km、厚度约350km;

陆壳下面的软流圈顶板深度为100km、底板为200~250km、厚度约100~150km;

⑤软流圈物质的密度比周围地幔的密度小,因此,软流圈轻物质可能在岩石圈薄弱处上涌,引起岩石圈的各种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

(2)、地槽的构造特征

①、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并沿大陆边缘延伸。

一般都具狭长的形态、在地壳上呈带状分布。

其规模很大,长度往往可达近千公里到几千公里,宽度也可达近百公里到几百公里。

②、发展中的地槽的地貌与近代大陆边缘特征一致。

地槽既可以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阶,比较简单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也可出现很窄的大陆架、起伏显著的大陆边缘。

③、地槽在沉积上往往表现为长条状的坳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地槽发育阶段沉积物以海浅海相沉积为主,有时还可出现半深海相和深海相沉积,沉积物分选性差,沉积厚度很大,可达上万米或更厚。

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显著。

(3)、板块俯冲的某些后果

●造成了地球上最强烈的地震带;

●出现了地球上最剧烈的火山带;

●是地球表面地形高差最大的地带

●出现了地球上最大的负重力异常,地壳的均衡状态被剧烈破坏

●是热流值变化最显著的地带,海沟1HFU,而附近的活火山或弧后区,陡增至2-3HFU

●产生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双变质带

沉积建造:

在一定性质和类型的构造区内,在一定构造发展阶段中,受相应的古地理条件影响所形成的,在沉积相上具有生因联系的沉积岩群。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地球的岩石圈组成、结构构造、运动规律、演化历史、动力成因的科学。

蛇绿岩套:

蛇绿岩套又称蛇绿岩沉积组合,它既不是一种岩石名称也不是填图时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而是一套从超镁铁质到镁铁质岩的特殊集合体。

浊积岩:

是浊流沉积形成的各类沉积岩的统称。

常见的有硬砂岩质浊积岩、碎屑灰岩质浊积岩,还有多种浊流成因的岩石类型。

低速高导层:

地震波波速底,电导率高的高的部分相当于过去的康氏面。

地盾:

地台的二级构造单元,相对最稳当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期,没有或者很少有沉积盖层,平面呈盾状。

地轴:

地台的二级构造单元,相对活动性较大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期,没有或者很少有沉积盖层,平面呈轴状。

转换断层:

是横切洋脊的一种剪切断层,且在方向上平行于扩张方向。

贝尼奥夫带:

是岩石圈板块貌插入地幔的板块实体,常与海沟相连,在地表上由地震带反应。

热点:

是指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也是地幔柱在地表的显示,具有较高的热流值。

三联结合点:

3个板块边界的交汇点

TTG:

原岩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岩的麻粒岩。

优/冒地槽:

优-有火山岩的地槽冒-没有或者很少火山岩的地槽。

抝拉槽:

又称坳拉谷、裂陷槽,指以正断层为边界、发育于克拉通内的地槽或地堑。

叠瓦构造:

又称叠瓦冲断层,由互相叠置且倾向相近的一系列逆冲断层和像瓦片一样的断组成,各断层的上盘依次相对上冲。

呈屋顶瓦片或者鳞片状依次叠覆。

造山作用:

是造成岩石圈横向收缩,垂向增厚,隆升成山的作用。

复理石:

一种由半深海、深海相沉积所构成的韵律层系。

磨拉石:

泛指那些以陆相为主、巨厚的砾岩和砂岩占优势的沉积岩层,岩层的分选性差,层理不规则,相变急剧,是造山带山前地区的典型沉积类型。

地背斜:

地槽内一级正向构造单元,与地向斜相间排列,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地槽。

地向斜:

地槽内一级负向构造单元,这种强烈下沉的构造单元在地槽发展的早期表现的尤为明显。

细碧岩:

在水的参与下形成的变质基性火山岩,或是变质的玄武岩。

角斑岩:

是海相的中性喷发岩,呈致密角岩状,斑状结构,斑晶多为钠长石。

造山带中典型沉积建造:

①复理石建造:

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绝大部份为很规则的单调的砂岩和泥(页)岩互层,或夹有少量的泥灰岩、灰岩。

典型沉积——浊积岩

②细碧角斑岩建造:

海底基性火山岩。

玄武岩发生洋底变质作用后形成细碧角斑岩。

③磨拉石建造:

出现于造山阶段之后,由于造山隆起,在造山带内部或外侧形成补偿性凹陷,其中堆积的以砾岩、砂岩等粗碎屑物质。

一般磨拉石的出现代表一次构造运动的结束。

④硅质岩建造:

深水化学沉积,与细碧角斑岩建造常共生,两者也叫硅质—火山岩建造。

✓板块边界包括哪三种类型?

各有什么特征?

①分离型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对离开;

②汇聚型边界,相当于海沟及年青的造山带,两侧板块相对而行,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两种亚型;

③平错型板块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滑过,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破坏。

✓三种系列的火山岩向大陆方向有如下的次序(4星):

1、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列

2、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

3、拉斑玄武岩—变铝玄武岩—碱性玄武岩

4、SiO2、NO2O、K2O、K2O/Na2O、K2O/SiO2、Sr87和Sr86向大陆方向增加

拗拉槽的形成:

①地幔上涌,它可使地壳隆起并形成张裂地堑,但并未继续裂开发育成裂谷,而是整体下沉接受拗陷型沉积。

②地幔上涌形成的地堑张裂常显示三叉形式,其后热沉降影响的区域是以地幔柱为中心的圆形,因此此类盆地呈近圆形。

③盆地坳陷深度与地幔上活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成正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