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4221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8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固定细胞后的卡诺氏残液需用95%的酒精冲洗2次至不含冰醋酸为止,C正确.

采集土壤中的小动物后最好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D错误.

【点睛】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可以做良好的溶剂、可杀死样本并能进行防腐处理。

3.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不需要高尔基体参与的是

A.人体浆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

B.念珠藻细胞形成细胞壁的过程

C.人体下丘脑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过程

D.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时细胞板的形成

【答案】B

本题考查高尔基体的功能,要求考生能够区分识记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的不同功能;

识记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结构等,属于识记和理解能力的考查.

【详解】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抗体都是分泌蛋白,需要高尔基体的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A、C错误.

念珠藻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高尔基体,B正确.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高尔基体的作用下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D错误.

【点睛】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4.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癌变,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

B.矿工易患“硅肺”的原因与肺泡细胞中溶酶体数目增多有关

C.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D.转录发生在紫色洋葱鱗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答案】C

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基因突变,A错误;

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于肺泡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B错误;

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

紫色洋葱鱗片叶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D错误。

5.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核孔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

B.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C.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分裂期会高度螺旋化

D.核膜由四层磷脂分子组成,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可以穿过核膜进出细胞核

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情况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能力。

【详解】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A正确.

适应细胞功能的需要,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细胞核退化,B正确.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前期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C正确.

蛋白质、RNA等大分子通过核孔,小分子可以通透核膜进出细胞核,D错误.

【点睛】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不同形态的结构;

核膜是双层膜,每一层生物膜有两层磷脂分子。

6.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由线。

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pH=c时,e点为0

B.pH=a时,e点下移,d点右移

C.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d点右移

D.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涉及温度、pH等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信息“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

【详解】pH=c时,酶变性失活,但H2O2在常温下也能缓慢分解,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A错误。

乙图表示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当pH=a时,酶的活性减弱,酶促反应速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B错误。

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C正确。

底物(H2O2量)增加时,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升高,到达化学反应平衡点所需的时间延长,即e点上移,d点右移,D错误.

【点睛】H2O2在常温下分解非常缓慢,在生物体内H2O2酶能将其快速分解.

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pH=b时,该酶的活性最强;

pH=c时,H2O2酶变性失活;

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a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

e点表示化学反应的平衡点,d点表示到达平衡点所需的时间,能代表化学反应的速率.

7.人体内下列反应可在线粒体基质中发生的是

①C3H6O3的生成②丙酮酸的氧化分解③转录形成RNA④水的利用⑤水的生成⑥ATP的生成

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⑥C.①②③⑤D.②③⑤⑥

考查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还涉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巩固基本知识以及强化通过总结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

【详解】①C3H6O3是无氧呼吸生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错误。

②丙酮酸在有氧气的条件,在线粒体基质中氧化分解,正确。

③线粒体的基质中有DNA,DNA转录形成RNA,正确。

④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正确。

⑤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没有水的生成,错误。

⑥线粒体基质中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ATP,正确。

选B。

【点睛】线粒体是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突出形成嵴.在内膜(嵴)和基质中,分布着许多与有氧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类,基质中还有少量的DNA;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中。

8.图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在晚间用绿光照射行道树,目的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以增加夜间空气中的氧气浓度

②据图可知,用波长400-470nm的光比白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③在经过纸层析法分离出来的色素带上,胡萝卜素的色素带在最上面

④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所利用的都是可见光,波长范围大约是390-760nm

⑤土壤中缺乏镁时,新叶对620-670nm波长的光利用量无明显变化

A.②④⑤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⑤

考点是色素对光的吸收和色素的分离实验,图表信息转化显示各种色素在不同波段的吸收情况是不同的,转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也考查有关色素的构成、实验、对光能的吸收的基本知识的识记。

【详解】植物光合作用几乎不利用绿光,所以达不到增加夜间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的目的,①错误

用波长400-470nm的光只是白光的一部分,与白光相比不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②错误

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因此在色素带上胡萝卜素的色素带在最上面,③正确

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所利用的都是波长范围大约是390-760nm的可见光,④正确

土壤中缺乏镁时,老叶中的镁元素可以转移到新叶中,所以对620-670nm波长的光利用量无明显变化,⑤正确

【点睛】叶绿素主要吸收利用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利用蓝紫光。

白光中450nm左右波长的光只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吸收光中的一部分,故只用该波长的光,光合作用强度将降低

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大,色素带离滤液细线的距离越远。

9.如图是绿色植物体内几项生理活动关系示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过程是光合作用,②③④过程都是有氧呼吸

B.①过程是光反应,②过程是暗反应,③④过程都是无氧呼吸

C.能量A是光能,能量B、C和D中有一部分形成ATP

D.①②过程只能发生在植物细胞内,③④过程只能发生在动物细胞内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解题关键能根据物质变化过程判断发生的代谢过程.考生要能够相关物质变化确定图解中数字编号表示的生理作用;

能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发生的场所.

【详解】①过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是光合作用过程,②和③④过程分别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B错误.

光合作用利用的能量A是光能,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C和D中有一部分形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正确.

①过程只能发生在植物细胞内,②③④过程在动植物细胞内都能发生,D错误.

【点睛】过程①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并且释放氧气,①表示光合作用;

过程②利用氧气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是有氧呼吸.过程③表示无氧呼吸中的乳酸发酵,过程④表示无氧呼吸中的酒精发酵.

10.下图表示细胞的生命历程,其中甲~辛表示相关生理过程。

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甲过程代表有丝分裂,乙过程中细胞分化并不改变细胞的遗传信息

B.丙过程的发生是由于致癌因子使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C.丁过程与基因表达有关,只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并与戊过程有区别

D.己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小,辛过程体现了细胞全能性

【答案】A

由图可知,甲是有丝分裂、乙、庚和辛是细胞分化、丙是细胞癌变、丁是细胞凋亡、戊是细胞坏死、已是细胞衰老。

甲是有丝分裂过程,乙是细胞分化,其实质是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遗传信息不发生改变,A项正确;

丙是细胞癌变,细胞癌变是由于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成癌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正常基因,B项错误;

丁是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可以发生在多细胞生物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戊(细胞坏死)是不正常的生命现象,是细胞受到种种不利因素而导致的细胞代谢紊乱的死亡。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有本质区别,C项错误;

己(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大,辛(细胞分化)过程是由组织、器官或系统发育成个体,不是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D项错误。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记住细胞分化的实质和意义、细胞衰老的特点、细胞凋亡的实质以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能够说出细胞癌变的致病机理。

11.每条染色体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

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当短到一定程度时,端粒内侧正常的DNA序列会受到损伤,使细胞开始衰老。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菌中端粒缩短,细胞将会激活衰老机制

B.端粒缩短影响了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

C.无限增殖的癌细胞中端粒一般不缩短

D.细胞衰老除与端粒相关,还可能与自由基有关

考点是细胞衰老,涉及端粒说和自由基学说,主要考查根据题干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详解】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染色体,所以没有端粒,A错误.

端粒是染色体的一部分,其缩短影响了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B正确.

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所以端粒一般不缩短,C正确.

细胞衰老的机制除与端粒相关,还有自由基学说,D正确.

【点睛】真核细胞中有染色体,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

不分裂的细胞会逐渐衰老、凋亡。

12.关于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的各时期都存在染色单体

B.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不一定具有细胞周期

C.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同步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

考点是细胞分裂,涉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及其区别、细胞周期的概念理解等,属于基本知识识记和理解水平的考查,也考查通过比较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

【详解】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后染色单体消失,A错误.

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如不再进行分裂则没有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B正确.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加倍变化不是同步的,C错误.

减数第二次分裂各时期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

【点睛】不分裂和不连续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DNA在间期因复制而加倍,染色体在后期因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第一次分裂。

13.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是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

B.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会出现着丝点分裂

C.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重组,从而使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多样性

D.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实验中可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考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属于基本知识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A错误.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第一次分裂,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第二次分裂,B错误.

基因重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受精作用没有基因重组,C错误.

染色体的形态、位置、结构和数目特征是观察细胞分裂的重要依据,D正确.

【点睛】动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是不相等的,雄配子的数量会很多;

基因重组包括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组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组。

14.如图表示雄果蝇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则图1的CD段表示同源染色体分开

B.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则图1的BC段一个细胞中含有0条或1条Y染色体

C.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图2表示有丝分裂,则两图的CD段都发生着丝点分裂

D.若两图均表示有丝分裂,则两图的DE段一个细胞内只含有2个染色体组

考点是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及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上的DNA减半是因为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A错误.

图1的BC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一个细胞有一条Y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前一个细胞中含有0条或1条Y染色体,B正确.

图2表示有丝分裂细胞核中的DNA减半是因为细胞分裂完成,一个细胞成为两个细胞,错误C.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一个细胞内只含有4个染色体组,D错误.

【点睛】首先正确判断图中代表的时期,图1中AB段表示DNA分子复制,CD表示着丝点分裂;

图2中AB表示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BC表示前期、中期和后期,DE表示末期;

根据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和问题提示;

再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15.下列有关遗传学的经典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萨顿以蝗虫细胞为实验材料,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B.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

C.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实验组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增大误差

萨顿以蝗虫细胞为实验材料,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

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B正确。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转化为S型,C错误。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实验组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进入上清液,上清液中含有少量放射性。

用32P标记的实验组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部分亲代噬菌体未侵染大肠杆菌,而出现上清液中含有少量放射性,D正确。

【点睛】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误差分析不清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误差分析

(1)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①培养时间短⇒部分噬菌体还未吸附、侵染至大肠杆菌细胞⇒离心后未吸附至大肠杆菌细胞的噬菌体分布在上清液⇒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

②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大量繁殖⇒大肠杆菌裂解死亡,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离心后噬菌体将分布在上清液⇒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

(2)搅拌后离心,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细胞分离

①搅拌不充分⇒留在大肠杆菌细胞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随大肠杆菌细胞分布在沉淀物中⇒35S标记的一组沉淀物放射性较高。

②搅拌过于剧烈⇒大肠杆菌细胞被破坏⇒释放出其中的噬菌体⇒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

16.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含有集光绿色体的罕见好氧细菌,每个集光绿色体含有大量叶绿素,使得细菌能够同其他生物争夺阳光,维持生存。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菌可通过无丝分裂的方式实现增殖

B.该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生产者

C.控制该菌叶绿素合成的基因位于细胞核内

D.该菌是好氧细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考点是原核细胞的结构,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结合题干信息在新的题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细菌是原核生物,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A错误.

该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正确.

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C错误.

细菌没有线粒体,D错误.

【点睛】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中除了核糖体没有其它细胞器。

17.下列有关基因表达和生物性状控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都涉及到A与T,G与C的碱基互补配对

B.人的白化症状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在胰岛素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源DNA序列,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人体内细胞进行DNA复制和转录时,DN双链都要解旋,前者需要解旋酶

考点是DNA复制和基因表达,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基因突变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在翻译过程中,没有A与T的碱基互补配对,A错误.

人的白化症状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方式,B错误.

在胰岛素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源DNA序列,改变了基因的结构,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人体内细胞进行DNA复制和转录都是以DNA单链为模板,DNA双链都要解旋,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正确.

【点睛】DAN复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

A-T、C-G,转录有:

A-U、T-A、C-G,翻译中有:

A-U、C-G;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片段的变化;

转录过程中的酶是RNA聚合酶。

18.用15N标记的1个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复制3次,则含14N的脱氧核苷酸链是()

A.2条B.8条C.14条D.16条

根据题意分析,亲代DNA的两条单链含15N,而环境原料却含14N,根据半保留复制原理,1个DNA分子经过3次复制,将产生8个DNA共16条单链,其中,只有两条单链是原来含有15N的,而其他14条单链都是在3次复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都含有14N,故选C。

19.如图为DNA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④是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DNA聚合酶可催化⑥或⑦键形成

C.解旋酶可断开⑤键,因此DNA的稳定性与⑤无关

D.A链和B链的方向相反,共具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考点是DNA的结构,分析理解DNA的结构,形成清晰的平面图是顺利解答的关键,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

【详解】①②③不是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组成部分,A错误.

DNA聚合酶催化⑥键的形成,B错误.

⑤是氢键,氢键是维持DNA稳定的因素之一,C错误.

A链和B链的一端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另一端是一个脱氧核糖,所以DNA中共具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正确.

【点睛】一个核苷酸的碱基连接在五碳糖的1号碳原子上,磷酸基团连在5号碳原子上;

磷酸二酯键是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和另一个核苷酸的五碳糖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20.学习了“促膜液素的发现”的相关科学史,你认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胰腺分泌

②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③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④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验证胰腺分泌胰液是化学调节的结果

⑤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

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⑤D.①②③

考点是促胰液素的方向,考查促胰液素的发现的科学史,记忆和理解相关科学研究过程,是解题的关键,基本知识的考查。

【详解】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①错误

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②正确

沃泰默固执的认为盐酸通过神经调节胰腺分泌胰液,③正确

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盐酸通过刺激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通过血液的运输调节胰腺分泌胰液,④正确

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不能引起胰液增加,⑤错误

选A。

【点睛】促胰液素不是由专门的腺体分泌的;

盐酸直接作用于小肠粘膜,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

21.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孢A。

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中多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