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农民背景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4120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育新型农民背景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培育新型农民背景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培育新型农民背景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培育新型农民背景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培育新型农民背景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育新型农民背景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

《培育新型农民背景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育新型农民背景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育新型农民背景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论文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

sconsciousnessofcitizenshipisthekeyofpeasantsconvertingtotheroleofmoderncitizens.

Thisdissertationfollowsthelogicmethodof"

question-analysis-solution”,trytoproposethemeasuresofcultivatethepeasant'

sconsciousnessofcitizenship.Thesisisdividedintofourparts:

Thefirstpartofthethesisdescribesthebackground,thesignificanceofthetopics,theliteraturereviewaswellastheresearchmethods.Thesecondpartistheanalysisofthepeasant'

sconsciousnessofcitizenship.Inthisparttheauthorfindoutthemaininfluencefactorsbyanalyzetheachievementsandtheremainingproblemsofthepeasant'

sconsciousnessofcitizenship.Thethirdpartistheobjectiveandbasicprinciplesofthepeasant'

sconsciousnessofcitizenshipduringthesocialtransformation.Thefourthpartisthemeasuresofthepeasant'

sconsciousnessofcitizenship,itisthemostimportantpartinthisthesis.Inthissection,theauthorholdsthattosolvetheproblemofthepeasantconsciousnessofcitizenshipbyimprovingthegovernment-ledtrainingmechanism,expandingtheruralmarketeconomy,strengtheningthebasicleveldemocraticpoliticalconstruction,Promotingspiritualcivilizationandfosteringruralfolkorganization.

Keywords:

TransitionFarmer;

Civic;

Civicawareness;

Cultivation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一、选题背景1

二、选题意义2

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

2、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3

3、有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3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4

1、国外研究现状4

2、国内研究现状5

四、研究方法5

第二章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旳现状分析6

一、农民公民意识与新型农民培育之间的关系6

二、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取得的成就7

三、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8

1、主观方面的问题8

2、客观方面的问题10

四、农民公民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13

1、农村经济落后的制约13

2、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不完善的制约14

3、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14

4、受教育程度的限制15

5、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16

第三章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与基本原则16

一、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16

二、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基本原则18

1、继承与借鉴相结合18

3、协调与互补相结合20

第四章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对策20

一、政府主导健全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机制20

1、明确培育主体与培育对象20

2、制定科学的培育内容21

3、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21

4、制定有效的培育评价机制21

二、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22

1、发展农村工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22

2、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农民生活方式22

3、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引发农民学习高潮23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配合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24

三、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4

1、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24

2、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促使农民向公民转化24

3、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25

四、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26

1、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营造农民终身学习氛围26

2、肃清农民不良风俗习惯,营造良好乡村新貌27

五、大力发展农村民间组织27

1、政府要转变观念扶持和发展农村民间组织27

2、健全法律法规27

3、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28

六、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公民意识教育28

1、构建适合农民的公民教育体系28

2、重视微观教育环境的作用29

3、发挥村民自治的公民教育功能29

4、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公民教育29

5、借鉴西方公民教育的经验30

结论31

参考文献32

致谢34

附录135

第1章绪论

一、选题背景

农民在这样深刻的社会变化中扮演着最基础的角色。

在转型过程中,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农民公民意识发育不足的表现更加明显,因此,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势在必行。

加强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

社会转型是一场关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这场社会变革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更深刻的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并且引发出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社会矛盾。

首先,新旧体制的碰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主客观环境成为新制度、新体制建立和运行的洋脚石。

这种体制上的矛盾,不仅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影响着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由此在不同层面的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上所产生的价值观的差异和冲突更加明显。

其次,利益分化更加明显。

利益分配脱离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由此产生了多元化的利益分配制度和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格局。

由于利益的驱使,新旧体制转变出现的漏洞,一部分人会利用漏洞谋取私利,从而造成新的利益不平衡甚至两极分化。

这种利益分化的矛盾,不仅直接影响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实际利益,而且深刻影响政治权力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形成巨大的冲击。

第三,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纷繁复杂的价值追求。

不同层面的社会成员,对某些方面的变革,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评判,对某一社会现象,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价值取向和追求上的差异、矛盾,深刻影响了人们对政治改革和发展的认同及参与,从而影响到我国民主化进程和社会和谐。

第四,物质利益至上。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的I驱动,物质利益至上得到社会的认同,人们心安理得地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在社会交往中人们自觉遵循着等价交换。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望不断增长,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向现代化转变的原始动力,然而物质利益至上,对公民意识不可避免地产生着负面影响。

例如对理想信念的削减、对公共权力的腐t虫等。

第五,文化碰撞加剧。

对于社会转型引发的各种矛盾,社会成员拥有不同的视角。

在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时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于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了强烈的文化反差。

由于经济改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关系从而在某一时间内使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复杂尖锐起来,这种文化观念上的碰撞,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

的各种矛盾,单靠市场和经济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

“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对外开放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也必然会带来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所以“要把握时代精神,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⑴农村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是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培育农民公民意识意义重大,不仅为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农村的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因此,要高度重视的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使各种社会矛盾向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选题意义

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我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通过社会主义的民主方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

在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农村的具体体现。

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不仅是农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保障,而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证基层民主政治的题中之意。

要使农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仅靠制度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要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增强自身的公民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得以健全和完善的重要保障。

个人的公民意识在民主社会中,必然会提醒公民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作为国家的主人,要履行其作为主人的职责,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公民意识的形成是现代公民社会形成的标志。

公民美德或曰“公共精神’’“公民风范”使一个秩序优良的自由民主制与一个无序的自由民主制区别开来。

事实上,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发育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

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有足够数量的人具备公民意识,农民在我国占据了多数,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的形成要求人们具有公民意识。

依法治国要求一切行为和权利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和运行,反对高于宪法和法律的行为、意识及个人权威。

依法治国不仅需要良好的法律和运行机制,还要求全社会成员都具有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这些意识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公民意识的范畴,公民意识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要求社会成员都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办事,遵守法律秩序。

所以,只有广大的社会成员都拥有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我国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法治国家。

公民是法律的制定者,法律运行的监督者和法律的直接受益者。

培育公民意识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建立法治国家的内在精神动力。

中国农民占到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所起作用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农民的积极配合,对法律的认可和接受主要来源于农民的公民意识。

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为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提供了思想动力,也为法律制度的遵守提供了现实基础,更有助于推动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

3、有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只有农民具备了公民意识,才能在农村真正建立起公民社会,进而推进整个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最终实现现代化。

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要在我国全面营造健康的公民社会,通过构建公民社会来和国家抗衡并形成良好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公民意识是构建公民社会的必要条件,在公民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公民意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民挣脱了权力束缚的枷锁,作为个体的公民为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国家抗衡从而形成一种博弃构建了多元自治的结社组织,使得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代表不同势力的权力之间的博奔,逐渐形成了一个公民自愿参加的、以自治为基础的、界于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公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国家的权力集中和和权力腐化。

由此可见,公民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公民意识。

只有人们具有了公民意识才能构建起真正的公民社会。

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根深蒂固的臣民思想制约着公民意识的萌芽,因而一直缺少一种和专制中央集权对抗的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转型带动了社会全方位的转型,我国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为公民社会的构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农民的公民意识发育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对权势的依附,使得农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明显不足,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公民社会的过程中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原因,西方公民文化比较盛行,公民理论的建设也相对比较完善。

“公民”“公民意识”的概念早已提出。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公民就已出现,公民意识也是伴随着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为依托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文4化的发展各有差异,因而对公民意识的阐述也各有不同。

典型的提法是托马斯.H。

马歇尔从权利义务的角度,认为权利和义务是平衡的。

同时把权利划分为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及社会权利三类。

随后,对公民理论及公民意识理论逐渐开始盛行。

美国的公民教育之父霍拉斯.曼曾倡导要培育公民意识。

这也是本文用培育一词的理论渊源。

当代研究公民意识、公民文化的成果也不少,主要代表作应该是1963年阿尔蒙德与维巴的《公民文化》,在这本著作中对公民能力意识、参与意识以及主体意识等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L.W.派伊的《中国政治的精神》从传统文化心理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文化进行了研究。

总的来说国外研究己取得很大进展,但是有关公民意识理论的研究还未形成体系,公民意识与公民社会理论都比较独立。

目前随着公民社会在西方的发展,公民社会的理论也相对比较完善,主要体现在处理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方面。

2、国内研究现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公民”一词对我国来说却是地道的舶来品。

由于小农经济影响,受传统血缘地缘的福射,臣民意识根深蒂固。

我国对公民意识的探讨是基于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讨论,主要以效仿为主。

我国学者对农民公民意识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的:

第1、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意义。

吐洪?

艾山和郭眠媛都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力量;

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还有学者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建设入手认为,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

有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第二、农民公民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部分学者从权责观念、合作意识、法律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的缺失等方面来分析农民公民意识的现状。

还有学者从政治参与的工具性上来做分析。

在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时大都也是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不完善;

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限制和农村教育落后的影响等方面来说明,差别不大、大同小异。

对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现状研究就少之又少了。

第三、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对策。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的观点都大同小异,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陈方南提出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整肃农村风俗习惯和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其他学者还有基于新农村建设、村民自治和农村现代化等不同视角来研究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对策。

这些对策大多比较理论,笼统,操作性不强。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研究的意义重大,可研究性强,进一步深入下去的可能性较大。

本文试图从的社会现实入手,提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是社会转型的需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然后得出影响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影响因素,在文章的最后力求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四、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历史分析法、综合研究法、逻辑推理法、和实证调查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

在通过查阅和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采取逻辑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研究,并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增加论文的理论性和前沿性。

第二、历史分析法。

通过对经典作家关于公民意识的历史考察,结合农民公民意识的现状,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对策。

第三、综合研究法。

公民意识培育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内容,因此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法,尽量做多视角研究,防止顾此失彼。

第四、逻辑推理法。

通过回顾和总结公民意识的理论,结合现状和国情,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来提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对策。

第五、实证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现状及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合理有效的对策。

第二章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旳现状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公民意识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公民意识是公民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具体来说是指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了解农民公民意识的基本情况及公民意识的水平;

第二,了解农民公民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调查农民认为可以提高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措施。

一、农民公民意识与新型农民培育之间的关系

公民身份意识是农民对自身公民身份或资格的一种意识,对公民身份意识的分析要建立在对公民身份理论的分析上。

公民身份是一种产生于西方语境的政治实践和理论模式,它表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国家与个人通过交互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

公民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现代法治社会下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具体表现为:

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等等。

作为现代意义的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要求公民具备的基本社会意识形态。

它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是指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价值取向和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现状,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是: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宗旨,以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为载体,培养和塑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公民。

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的核心观念是:

公民拥有的各项权利具有首要价值,义务是为实现权利而付出的等价交换。

新型农民虽然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但却是天然的弱势群体。

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实现新型农民的现代化比实现市民的现代化更加艰难。

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塑造“新型农民”,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契机,而培育农民的公民身份意识又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7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蒸蒸日上,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步伐紧随其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是农民的法律意识开始觉醒。

市场经济实行之前,大家都过着大锅饭的生活,广大农民对法律几乎没有概念,在和别人发生矛盾问题时更多会采取私了的解决方式,而不会寻求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开始深入人心,通过调查得知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通过法律,用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

从闻讼色变到寻求诉讼不得不说是农民迈向公民的伟大进步。

二是农民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我爱我村网搭建起了政府与农民、政策与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