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3662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在学前儿童科学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中,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发展学前儿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以现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构建科学教育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渗透,科学教育内容也在逐步更新和扩展,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以人为本,以科技和生态为载体,以现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构建学前儿童的探索领域。

(三)论述题

1.阐述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深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影响。

知识本位教育观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学前儿童的片面发展。

很多幼儿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虽强调科学知识认知方面的教育,但更多是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忽视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态度、方法和精神等更为本质的内核的讲解。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探究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

这是在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通过观察学前阶段实际的教育教学发现,很多幼儿教师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步骤开展教学活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使得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探究性”和“科学性”经常受到质疑。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常以教师为主导,没有关注学前儿童的兴趣与需求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不仅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而且想亲自探索。

但事实上,很多幼儿教师常常忽略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怀疑心,更多关注的是学前儿童的行为和对纪律的遵守,甚至在无意中扼杀了学前儿童的好奇心,这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的是相背离的,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

2.论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1)科学情感和态度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学前儿童的科学情感和态度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兴趣点和求知欲;

培养学前儿童关爱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前儿童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前儿童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分享与交流。

(2)科学方法和策略

科学方法的实质在于探究问题。

掌握科学方法的核心是要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即知道如何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让学前儿童掌握科学方法,实质上是帮助学前儿童获得对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

学前儿童需要探究解决两类问题,即未知的问题和技术设计的问题。

因此,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

对未知问题的探究策略和技术设计问题的探究策略。

两种探究策略都由以下四个环节构成:

观察发现问题;

动脑思考;

动手操作;

表达与交流。

(3)科学知识与能力

根据知识的抽象性,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

经验层次、概念层次和理论层次。

学前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了其不可能获得抽象的概念层次和理论层次的知识,而只能获得一些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即经验层次的知识。

学前阶段获得的经验层次的知识能够为学前儿童将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层次和理论层次的知识提供具体的表象支持。

《纲要》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科学知识目标,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具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结果使学前儿童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的特性,学前儿童科学探究活动的必然结果就是获得科学知识。

因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科学知识目标毫无疑问地存在着。

第2章

1.泛灵论

泛灵论是指将主体的思想和意愿附着在客体身上,从而导致“万物有灵”的思想。

儿童早期难以分清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差别,所以在认知上会出现“泛灵论”的特点。

2.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在儿童独立活动时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成人指导下将要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朴素理论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具有理解世界的一种强烈的、天生的愿望,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儿童也会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

在他们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经历、气质、个性及文化,每个儿童都会形成独特而持久的关于世界及其变化的理论。

然而,儿童的认识大都不符合事实或科学的理解,因而将他们的这种理论称为朴素理论,以区别于正规的成熟理论。

1.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是在0~2岁,该阶段婴幼儿的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仅靠感觉和知觉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

(2)前运算阶段

该阶段是指从儿童学习一种语言开始,可持续到7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等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他们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自身的知觉。

(3)具体运算阶段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有两个特点。

其一,守恒性。

儿童能从一个概念的各种具体变化中抓住实质或本质的东西。

其二,能进行群集运算。

群集运算包括组合性、逆向性、结合性、同一性和重复性五个方面。

(4)形式运算阶段

在此阶段,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脱离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

2.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有利于激发智慧潜力;

(2)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

(3)有利于学习发现的技巧;

(4)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3.简述儿童朴素理论的基本特征。

(1)儿童朴素理论是一种框架性理论;

(2)儿童朴素理论强调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3)儿童朴素理论具有预测、解释的功能。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教学内容应适应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重视学前儿童的主体作用;

注意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鼓励儿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重视交往在教学中的作用。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关键;

注意儿童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思维的训练是重点;

培养儿童的迁移能力。

第3章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尊重客观事实,不违背科学事实。

这不仅包括教师传授知识、儿童学习知识的科学性,也包括探究事物、获得科学知识过程的科学性。

2.启蒙性

启蒙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其内容应是粗浅的,能够激发学前儿童好奇心和启发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不能超越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

3.非集体教育活动

非集体教育活动是指除集体教育活动以外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小组活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前儿童共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个别活动是指一个学前儿童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

1.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方法。

(1)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一般分为指导探究法和自主探究法。

指导探究法就是由教师来确定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与主题,提供探索研究的材料与框架,学前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的一种方法。

自主探究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前儿童自己确立活动内容并进行探究的一种方法。

(2)研讨式学习

研讨式学习是儿童教育体系中新出现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指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由教师选定课题,学前儿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研究与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前儿童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3)游戏式学习

游戏式学习是指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提升学前儿童学习兴趣的一种教育模式。

2.简述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指导意义。

(1)营造安全的探究氛围

营造安全的探究氛围的主要策略和原则如下:

给予学前儿童出错的机会;

寻求学前儿童的真实意图和了解其认知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学前儿童;

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前儿童的观点、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

挖掘每一个学前儿童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

给每一个学前儿童激励性的评价和具体的反馈。

(2)提供有意义的材料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提供适合学前儿童的材料,并支持他们运用材料积极地探索,引导他们在运用材料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

1.论述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原则。

(1)科学性和启蒙性

科学性和启蒙性是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首要原则。

教育内容应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经过学前儿童自身努力能够接受并理解的科学知识。

合适的教育内容能促使学前儿童掌握探究事物的科学方法,激起其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科学情感与科学态度等。

(2)区域性和季节性

区域性和季节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季节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季节特点灵活地选择内容,挖掘出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

(3)时代性和民族性

时代性和民族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既要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

(4)兴趣性和原则性

兴趣性就是要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应符合学前儿童的兴趣,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在教育方法上也要寓教于乐,带有趣味性。

原则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工作的要求。

这一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提出来的,也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5)计划性和生成性

计划性就是要求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有着严格计划的活动,这体现了教学的静态性和严谨性。

生成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加工能力。

(6)系统性和整体性

系统性就是要求教师在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时,要遵循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整体性就是要求教师在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时,要做到与其他教育内容(如语言、数学、社会、健康等)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综合进行,使科学教育活动更具科学性、探索性、可行性和趣味性,使学前儿童的认识更具完整性。

(7)广泛性和典型性

广泛性就是要求教师在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时要尽可能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前儿童获得较为广泛的科学经验和科学体验。

典型性就是要求所选择的科学教育内容能反映某领域的基本知识结构。

2.论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范围。

(1)0~3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范围

感知、辨认亲近人的声音,能辨别声音发出的方向;

能注视或指认周围生活环境中熟悉的人、物,并叫出人、物的称呼或名称;

感官变得灵敏,视觉(眼)、听觉(耳)、嗅觉(鼻)、味觉(舌头)、触觉(手、脚等)发挥功能,能指认五官,能用手做简单的模仿动作,能尝试探索、感受感官各自的功能;

尝试用动作、表情或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别和年龄;

在成人的带领下愿意接触大自然;

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和辨别生活环境中常见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冷热、软硬等特征;

通过玩水使学前儿童感受水、喜欢水,并且知道在口渴时要喝水,水能解渴;

根据3岁以前的生活经验,感知简单的数(如1、2、3等),结合熟悉的事物能进行简单数的点数;

让他们接触、观察并笼统地比较物体的数量;

能按顺序、有节奏地念数字,能按物点数。

(2)3~6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范围

常见的动植物;

常见的物体和材料;

常见的物理、化学现象;

天气与季节变化;

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人的生理和心理;

数学认知。

3.论述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在指导探究法中,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首先,教师为学前儿童提供探究的材料、环境,教师的第一角色是资源提供者;

其次,在学前儿童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与其共同探讨、共同研究,所以教师的第二角色是学前儿童的合作探究者;

最后,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是给其指明探究的方向,所以教师还是积极的引领者。

第4章

1.观察认识类活动

观察认识类活动是丰富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的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2.技术制作类活动

技术制作类活动是指学习制作产品,使用科技产品或掌握某些工具的操作方法的科学活动,主要涉及两种不同的技术,即制作技术与使用技术。

技术制作类活动是以真实的科学本质为基础,以试验性的步骤,逐渐让学前儿童获得科学技术的基础认识,了解技术的转化和中介作用,从而为其提供理解和掌握现代化世界的窗口。

3.科学阅读

科学阅读就是让学前儿童通过阅读科学文本(如科学文章、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等)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活动方式。

4.科学探究能力

小班:

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操作获得发现;

中班:

能够提出假设并检验或者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

大班:

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或逻辑推断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1.简述学前儿童实验探究活动的价值。

(1)能够调动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

(2)能够让学前儿童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3)有助于学前儿童获得感性、直观的材料,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现象。

(4)能够鼓励学前儿童动手操作,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分析和思维等能力。

2.简述科学游戏活动的特点。

(1)为“好玩”而去做游戏(非功利性)。

(2)过程的自我表现性与自由性。

(3)情感体验的积极性与愉悦性。

(4)动作的不断重复性(非探索性)。

3.简述教师在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对策略。

(1)密切观察学前儿童的日常行为,及时把握学前儿童的探究动向;

(2)积极提供相应支持,对学前儿童的偶发性科学探究行为进行积极反馈;

(3)适当引导学前儿童的科学探究,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偶发性探究活动主题。

1.论述学前儿童实验探究活动的组织指导。

在学前儿童实验探究类活动中,教师可从创设环境、组织材料和建构认知三个方面进行组织指导。

(1)为学前儿童创设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

(2)为活动提供充足、多样的材料;

(3)引导每一个学前儿童积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主动建构认知。

2.论述学前儿童技术制作类活动的过程设计。

活动过程的设计理念要体现技术制作类活动的本质,让学前儿童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操作并不仅仅是动手去做,也是一种研究。

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开动脑筋,想办法去创造。

过程设计包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感想、完善提问和展示分享六个程序,这六个程序并非有序排列,而是相互交织、相互结合。

过程设计的思路为:

(1)感受—操作式:

重点是让学前儿童充分接触和感受技术产品。

(2)运用—操作式:

重点是让学前儿童学习操作工具的使用方法。

(3)模仿—制作式:

让学前儿童按照步骤学习制作简单的科技产品。

(4)设计—制作式:

让学前儿童在已有制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创新。

第5章

1.排序

排序是指依据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先后、多少等)差异,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次序进行排列。

2.基数

自然数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时称为基数。

3.量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量分为连续量和不连续量,不连续量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量;

连续量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物体的面积、体积、长度和重量等。

物体的量的测量结果可以用数来表示,即数量。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有哪些?

(1)0~3岁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对学前儿童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相关资料表明,0~3岁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家长要在这个时期多和学前儿童玩各种数学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玩乐,在游戏中接近数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

(2)3~6岁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纲要》指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前儿童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性,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学前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2.简述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教学目标。

小班、中班和大班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教学目标分别如下。

(1)小班:

能够认识白天、晚上、早晨、黑夜。

(2)中班:

能够认识昨天、今天、明天。

(3)大班:

知道一周有几天及其顺序,知道一年的月份及其顺序,认识时钟,会看整点和半点。

3.简述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发展特点。

(1)经常混淆物体与形体,常用物体名称取代形体名称;

(2)平面图形与几何形体相混淆;

(3)对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4)没有形成形体守恒的观念。

1.论述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

(1)口头数数

3~4岁的学前儿童一般能从1数到10,但一般都像背儿歌似地背诵这些数字,并没有形成每一个数词与实物间的对应联系,学前儿童还不能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口头数数的表现为:

一般只会从“1”开始,按顺序往下数,如果遇到干扰就不会数了;

一般不会从中间的任意一个数开始数,更不会倒着数;

在口头数数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漏数或者循环、重复数字的现象。

(2)按物点数

在口头数数的基础上,学前儿童能将数字与客观事物的数量联系起来,建立数与物之间一对一的联系,点数时做到手口一致。

学前儿童在按物点数时,常常会出现手口不一的现象。

例如,口能从1~10顺数,但手不能按实物一个一个地数,而是乱点;

虽然手能够按照实物的顺序一个一个地点,口却乱数;

口与手虽然能够有节奏地配合,但不是一对一的配合。

(3)说出总数

学前儿童按物点数后,能够说出所数物体的总数。

能够说出总数是学前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这表明学前儿童能够运用数目并理解数目的实际意义。

(4)按数取物

按照一定的数目拿出同样多的物体,这是对数概念的实际运用。

按数取物,首先要求学前儿童能够记住要求取物的数目,然后按照数目取出相应的物体。

2.论述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教学方法。

(1)讲解演示

物体的常见的量是人的感官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儿童认识物体的量时,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方式引导他们感知和比较物体量的特征。

其方法如下:

通过对两个物体进行比较,学前儿童能认识和区别物体的某个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示范并告诉他们相应的量词;

通过对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学前儿童能认识量的相对性。

(2)操作活动

让学前儿童通过目测或自己动手比较物体的量。

教师提供的材料要条件单一。

例如,比较粗细时,要选择柱状的物体,而且物体要一样长,只是粗细不同,这样才易于学前儿童进行比较。

在演示时,要注意物体的摆放位置。

(3)寻找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并比较哪些物体大或哪些物体小,学前儿童可以先在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然后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最后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回忆,回想熟悉的物体的量的相对情况。

第6章

1.区域科学教育活动

区域科学教育活动是一种科学教学组织形式,它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让每位学前儿童都有机会参与尝试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学前儿童自由探索、自主操作的活动,也是一种教师成为隐性要素的活动。

2.自然角

自然角是在幼儿园活动室内向阳的角落、廊沿放置一张桌子或设置一个分层木架,将一些适于在室内生长和照料的动植物或搜集来的非生物有秩序地布置在上面的场所。

3.科学活动区

科学活动区是专门为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探究而设立的活动场所,它为培养学前儿童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1.简述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1)有利于学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

(3)有利于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2.在科学活动区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1)给学前儿童出错的机会,接纳他们的错误认识。

(2)鼓励和支持学前儿童的探索行为,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3)保持必要的沉默,尽量少干涉,在学前儿童需要时再给予帮助。

1.论述数学角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要求。

(1)根据学前儿童的特征选择数学材料

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数学材料

教师在选择数学材料时应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所需的数学材料是不同的。

在认识物体形状时,小班学前儿童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

中班学前儿童的学习目标是认识梯形和椭圆形等;

大班学前儿童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球体、长方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