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一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3208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一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一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一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一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一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一解析版Word下载.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一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一解析版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一解析版Word下载.docx

3.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一个小物块放在静止的小车上,物块和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重力加速度g=10m/s2.现用水平恒力F拉动小车,关于物块的加速度am和小车的加速度aM的大小,下列选项可能正确的是(  )

A.

am=2m/s2,aM=1m/s2

am=1m/s2,aM=2m/s2

C.

am=2m/s2,aM=4m/s2

D.

am=3m/s2,aM=5m/s2

考点:

牛顿第二定律;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专题:

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

分别对滑块和平板车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各自加速度.

解:

若两个物质恰好要发生相等滑动,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m有:

μFN=ma1,

FN﹣mg=0

解得:

a1=2m/s2

对小车F﹣μFN=Ma2

F=2(M+m)

若F小于等于2(M+m),二者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它们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小于等于2m/s2,

若F大于2(M+m),则二者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m加速度等于2m/s2,M的加速度大于2m/s2,故只有选项C正确.

C

该题是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典型例题,要认真分析两个物体的受力情况,正确判断两物体的运动情况

4.(6分)在同一水平面内有两个围绕各自固定轴匀速转动的圆盘A、B,转动方向如图所示,在A盘上距圆心48cm处固定一个小球P,在B盘上距圆心16cm处固定一个小球Q.已知P、Q转动的线速度大小都为4πm/s.当P、Q相距最近时开始计时,则每隔一定时间两球相距最远,这个时间的最小值应为(  )

0.08s

0.12s

0.24s

0.48s

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转速.

匀速圆周运动专题.

根据公式v=rω求解角速度,两球相距最远时,P、Q转过的角度均为(2n+1)π,根据角速度的定义公式列式求解即可.

P点的角速度为:

=8.3πrad/s

Q点的角速度为:

=25πrad/s

两球相距最远时,P、Q转过的角度分别为(2n+1)π、(2m+1)π,故:

ωQt=(2n+1)π其中(n=0、1、2、3…)

ωPt=(2m+1)π其中(m=0、1、2、3…)

由于ωQ=3ωP,即P转动一周时,Q转动1.5圈,故P第一次到对面后,

t=0.12s

本题关键是理清角度关系,然后结合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定义公式列式求解,不难.

5.(6分)如图甲所示,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质量m=0.5kg的物块,处于静止状态.以物块所在处为原点,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建立x轴,重力加速度g=10m/s2.现对物块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F,F随x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若物块运动至x=0.4m处时速度为零,则物块在下移0.4m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增加量为(  )

5.5J

3.5J

2.0J

1.5J

功能关系.

F﹣x图象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F所做的功,整体过程中重力、拉力和弹簧的拉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克服弹簧弹力做的功,即等于弹簧的弹性势能.

由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功可以得到力F做的功:

W=

×

(5+10)×

0.2+10×

(0.4﹣0.2)=3.5J

设克服弹簧弹力做的功为WF,根据动能定理:

W﹣WF+mgx=0

3.5﹣WF+0.5×

10×

0.4=0

得:

WF=5.5J

则EP=5.5J

本题考查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F﹣x图象中“面积”的含义,可以对比v﹣t图象中面积的含义得出其物理意义.

6.(6分)一行星绕恒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天文观测可得,其运行周期为T,速度为v,已知引力常量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行星运行的轨道半径为

行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

恒星的质量为

恒星的密度为

人造卫星的加速度、周期和轨道的关系;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人造卫星问题.

当涉及到速度与周期关系时应用公式v=

求解;

涉及恒星质量时应用

涉及重力加速度时

注意重力加速度g与r的关系,表面时r应是恒星的半径R.

A、根据v=

得r=

,A正确.

B、根据a=

,得a=

,故B正确.

C、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及v=

,可得M=

,故C错误.

D、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得恒星的质量

,根据密度的定义得

,故D错误.

AB.

遇到卫星绕天体圆周运动的问题时主要有两条思路:

(1)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2)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注意天体表面与卫星轨道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不同.

7.(6分)如图所示是剪式千斤顶,当摇动把手时,螺纹轴就能使千斤顶的两臂靠拢,从而将汽车顶起.当车轮刚被顶起时汽车对千斤顶的压力为1.0×

105N,此时千斤顶两臂间的夹角为1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此时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均为5.0×

104N

此时千斤顶对汽车的支持力为1.0×

105N

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受到的压力都将减小

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受到的压力都将增大

力的合成.

受力分析方法专题.

将汽车对千斤顶的压力分解沿两臂的两个分力,根据对称性可知,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根据几何知识求解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继续摇动把手,两臂靠拢,夹角减小,由数学知识分析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的变化.

A、将汽车对千斤顶的压力F分解沿两臂的两个分力F1,根据对称性可知,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

由2F1cosθ=F得

F1=

=F=1.0×

105N

所以此时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均为1.0×

105N,故A错误.

B、汽车对千斤顶的压力为1.0×

105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千斤顶对汽车的支持力为1.0×

105N.故B正确;

C、D、继续摇动把手,两臂靠拢,夹角θ减小,

由F1=

分析可知,F不变,当θ减小时,cosθ增大,F1减小.故C正确,D错误.

BC.

本题应用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采用的是力的分解法,也可以以O点为研究对象,应用正交分解法或合成法分析.

8.(6分)如图所示,三角形传送带以1m/s的速度逆时针匀速转动,两边的传送带长都是2m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37°

.现有两个小物块A、B同时从传送带顶端都以1m/s的初速度沿传送带下滑,已知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0.5,sin37°

=0.6,cos37°

=0.8,重力加速度g=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块A、B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不同

物块A、B同时到达传送带底端

物块A、B运动到传送带底端时重力的功率一定相等

物块A、B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度之比为1:

3

功率、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AB都以1m/s的初速度沿传送带下滑,故传送带对两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均沿斜面向上,大小也相等,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

A、AB都以1m/s的初速度沿传送带下滑,mgsin37°

>μmgcos37°

,故传送带对两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均沿斜面向上,大小也相等,故两物体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大小相同,滑到底端时位移大小相同,故时间相同,故A错误,B正确

C、滑动摩擦力向上,位移向下,重力做正功,摩擦力做负功,所以物块A、B运动到传送带底端时速度的大小相同,由题可知AB与水平面的夹角是相等的,所以重力的功率一定相等故C正确

D、对A,划痕的长度等于A的位移减为传送带的位移,

以A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a=2m/s2

由运动学公式得运动时间分别为:

t=1s.

所以皮带运动的位移为x=vt=1m.

所以A对皮带的划痕为:

△x1=2m﹣1m=1m

对B,划痕的长度等于B的位移加上传送带的位移,

同理得出B对皮带的划痕为△x2=3m.所以划痕之比为1:

3,故D正确.

BCD

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AB都以1m/s的初速度沿传送带下滑,降低了本题的难度,若没有这一条件,同学可思考一下会怎样

二、非选择题(共14题,共174分)

9.(8分)某同学利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在A、B两点固定两个光滑定滑轮,用一个轻绳跨过两滑轮悬挂钩码组N1、N2,用另一轻绳C在O点打一结,悬挂钩码组N3,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记录各组钩码个数.回答下列问题:

(1)改变钩码个数,可以完成实验的是 BCD .

A、钩码的个数N1=2,N2=2,N3=4

B、钩码的个数N1=3,N2=3,N3=4

C、钩码的个数N1=4,N2=4,N3=4

D、钩码的个数N1=3,N2=4,N3=6

(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必须的一个步骤是 A .

A、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

B、用刻度尺测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

C、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

(3)在操作正确的前提下,你认为甲、乙两图比较合理的是 甲 图.(填“甲”或“乙”)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题;

平行四边形法则图解法专题.

(1)两头挂有钩码的细绳跨过两光滑的固定滑轮,另挂有钩码的细绳系于O点(如图所示).由于钩码均相同,则钩码个数就代表力的大小,所以O点受三个力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

三角形的三个边表示三个力的大小;

(2)为验证平行四边形,必须作图,所以要强调三力平衡的交点、力的大小(钩码的个数)与力的方向;

(3)明确“实际值”和“理论值”的区别即可正确解答.

(1)对O点受力分析

OAOBOC分别表示三个力的大小,由于三共点力处于平衡,所以0C等于OD.因此三个力的大小构成一个三角形.

A、2、2、4不可以构成三角形,则结点不能处于平衡状态,故A错误.

B、3、3、4可以构成三角形,则结点能处于平衡.故B正确.

C、4、4、4可以构成三角形,则结点能处于平衡.故C正确.

D、3、4、6可以构成三角形,则结点能处于平衡.故D正确.

(2)为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必须作受力图,所以先明确受力点,即标记结点O的位置,其次要作出力的方向并读出力的大小,最后作出力的图示,因此要做好记录,是从力的三要素角度出发,要记录砝码的个数和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故A正确,BC错误.

故选AD.

(3)以O点为研究对象,F3的是实际作用效果在OC这条线上,由于误差的存在,F1、F2的理论值要与实际值有一定偏差,故甲图符合实际,乙图不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

(1)BCD;

(2)A;

(3)甲

掌握三力平衡的条件,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时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从力的图示角度去作图分析,明确“理论值”和“实际值”的区别.

10.(8分)如图甲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中小车A的质量为m1,连接在小车后面的纸带穿过电火花计时器B,它们均置于水平放置的一端带有定滑轮的足够长的木板上,C为一固定的可读数的拉力传感器,钩码p的质量为m2.实验时可改变p的质量,并读出传感器对应的数值F,不计滑轮的质量及滑轮与轴间的摩擦.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A与定滑轮间的细绳和长木板必须保持平行

B、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C、实验中钩码质量m2应远小于小车质量m1

D、拉力传感器的数值为

(2)如图乙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纸带上标出了所选的五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由此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的大小是 0.50 m/s2.(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实验时某同学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他测量得到的α﹣F图象是图丙中的 C .

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实验题.

(1)该实验必须要平衡摩擦;

由于该实验的连接方式,小车是在绳的拉力下加速运动,故不要求重物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求解测力计的读数.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求解加速度.

(3)如果没有平衡摩擦力的话,就会出现当有拉力时,物体不动的情况.

(1)A、该实验首先必须要平衡摩擦力,故A错误;

B、为提高打点的个数,打点计时器的使用都要求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故B正确;

C、由于该实验的连接方式,重物和小车不具有共同的加速度,小车是在绳的拉力下加速运动,此拉力可由测力计示数获得,不需要用重物的重力来代替,故不要求重物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故C错误;

D、由于重物向下加速度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

m2g﹣2F=m2a,解得:

F=

,故D错误;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有:

△x=0.0339﹣0.0289=a×

0.12

a=0.50m/s2

(4)若没有平衡摩擦力,则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还为0,所以可能是图中的图线C.

(1)B;

(2)0.50;

(3)C.

本题第2问选项C为易错选项,这个是课本参考实验的改进版,用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得到小车受到的合外力,而不需要用重物的重力来近似代替,是一个比课本参考方案更好的办法,题目价值很高.

11.(14分)如图所示,质量M=2kg的木块套在水平固定杆上,并用轻绳与质量m=1kg的小球相连.今用跟水平方向成60°

角的力F=10

N拉着小球并带动木块一起向右匀速运动,运动中M、m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g=10m/s2.在运动过程中,求:

(1)轻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

(2)木块M与水平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专题.

(1)对小球受力分析,受已知力、重力、细线的拉力,根据平衡条件列式求解;

(2)对小球和滑块整体受力分析,受已知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列式求解.

(1)m处于静止状态,其合力为零.

以m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

水平方向Fcos60°

﹣FTcosθ=0①

竖直方向Fsin60°

+FTsinθ﹣mg=0②

θ=30°

(2)M、m整体处于静止状态,可看做整体,系统所受合力为零.

以M、m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

﹣μFN=0③

竖直方向FN+Fsin60°

﹣Mg﹣mg=0④

由③④得μ=

答:

(1)轻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为30°

(2)木块M与水平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

本题要注意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的正确使用,注意应用整体法时一定要分清内力与外力,正确的受力分析.

12.(16分)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固定一倾角θ=37°

、表面光滑的斜面,物体A以初速度v1沿斜面上滑,同时在物体A的正上方,有一物体B以初速度v2=2.4m/s水平抛出,当A上滑到最高点时,恰好被B物体击中.A、B均可看作质点,sin37°

=0.8,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物体A上滑时的初速度v1;

(2)物体A、B间初始位置的高度差h.

平抛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

平抛运动专题.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A上滑的加速度,通过运动学公式求出上滑的时间和位移,从而得出B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结合时间求出初速度的大小.

(2)物体A、B间初始位置的高度差h等于A上滑的高度和B平抛运动的高度之和.

(1)物体A上滑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θ=ma

设物体A滑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为t,由运动学公式:

0=v1﹣at

物体B做平抛运动,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得:

水平位移x=

其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x=v2t

联立可得:

v1=6m/s

(2)物体B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则hB=

物体A在竖直方向:

hA=

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得:

h=hA+hB

联立得:

h=6.8m

(1)物体A上滑时的初速度v1是6m/s.

(2)物体A、B间初始位置的高度差h是6.8m.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抓住与A运动的时间相等,水平位移相等,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

13.(16分)光滑的长轨道形状如图所示,下部为半圆形,半径为R,固定在竖直平面内.质量分别为m、2m的两小环A、B用长为R的轻杆连接在一起,套在轨道上,A环距轨道底部高为2R.现将A、B两环从图示位置静止释放.重力加速度为g.求:

(1)A环到达轨道底部时,两环速度大小;

(2)运动过程中A环距轨道底部的最大高度;

(3)若仅将轻杆长度增大为2

R,其他条件不变,求运动过程中A环距轨道底部的最大高度.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专题.

两个环以及连杆整体自由下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杆上弹力为零;

A环到达最低点时,两环具有相同角速度,则两环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根据几何关系找到B环的位置,然后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式求解出各自的速度;

由于杆长超过了半圆直径,故A环一直在下方,速度为零时,结合几何关系并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即可求解出高度.

(1)A、B都进入圆轨道后,两环具有相同角速度,则两环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对系统,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2R+2mg•

R=

(m+2m)v2,解得:

v=

(2)运动过程中A环距轨道最低点的最大高度为h1,如图所示,整体机械能守恒:

mg•2R+2mg•3R=2mg(h﹣R)+mgh,解得:

h=

R;

(3)若将杆长换成2

R,A环离开底部的最大高度为h2.如图所示.

整体机械能守恒:

mg•2R+2mg(2R+2

R)=mgh′+2mg(h′+2R),

h′=

(1)A环到达轨道底部时,两环速度大小为

(2)运动过程中A环距轨道底部的最大高度为

R,其他条件不变,运动过程中A环距轨道底部的最大高度为

R.

本题关键是根据几何关系多次得到环的具体位置,然后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