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 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3091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 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 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 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 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 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 1Word格式.docx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 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 1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 1Word格式.docx

b.过渡关系:

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

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

一.名词解释:

1.风化壳:

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

2.残积物:

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

3.崩塌:

陡坡上(大于50°

)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4错(座)落:

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移动岩体基本上保持原岩结构和产状。

5撒落:

斜坡(30-50度)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

6倒石堆:

倒石堆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

7滑坡:

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8坡积物:

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粗粒堆积物。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试述斜坡上的重力地质作用。

斜坡重力作用及其分类

1、斜坡的块体运动

斜坡是地表分布最广泛的地貌基本形态,包括山坡和岸坡。

可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如地貌位置、形态、物质成分、成因、岩石倾向与斜坡的关系等。

基岩斜坡、碎屑坡;

凹形坡、凸形坡、直线坡、复合坡(凹-凸形坡);

顺向坡、反向坡、切向坡;

侵蚀坡、剥蚀坡、堆积坡和人工截坡;

等等。

2.什么是平行后退说?

什么是平行下降说?

M.彭克“平行后退说”

a)改造斜坡的动力为重力作用,在斜坡演化过程中上部重力作用不断进行,使陡坡不断平行后退,最终形成有尖顶残丘和山足剥蚀面的和缓地形。

b)彭克认为:

斜坡的发展是由于重力作用而非流水作用,即使到晚期仍有崩塌、错落之类的重力作用发生。

⏹W.M.戴维斯“平行下降说”

⏹在坡面流水作用下,斜坡按下凹形坡面平行降低其高度与坡度,最终形成有圆顶残丘的和缓地形。

## 实际情况:

斜坡演化受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植被和人为活动影响,演变过程复杂,既有平行下降为主的地区(湿润气候区);

也有平行后退为主地区(干燥区),甚至同一地区平行下降和平行后退交替进行。

3.什么是坡积物?

答:

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粗粒堆积物。

4.试述滑坡的成因及其地貌标志。

标志:

泥流 土层蠕动 坡积物

(1)地貌条件

一切具有有效临空面的天然和人工斜坡,坡度在20°

~40°

间,坡脚下有河流(或海、湖浪)掏蚀地段,使岩土体失去支持,极易发生滑坡。

(2) 气候和水分条件

(3)地震

地震引起土体内部结构变化,震动使老滑动面松动,土层液化,可诱发滑坡发生及老滑动面再活动

(4)人工活动

开挖边坡,使岩体失去支持;

坡上堆卸废石,加重岩体负荷;

人为地破坏表层覆盖物,引起地表水下渗作用的增强;

等等

5.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

(1)岩性条件:

滑坡主要发生在 黏土岩、页岩、泥灰岩、千枚岩、板岩、片岩、风化岩浆岩等多裂缝破碎松动岩石和各种松散沉积物分布区。

(2)地质构造条件:

滑坡面常沿层理、节理面、断裂面、不整合面、劈理面和透水层与不透水层界面发生。

(3)地貌条件:

一切具有效临空面的天然和人工斜坡,坡度在20—40度间,坡脚下常有河流(海、湖浪)陶蚀地段,使岩土失去支持,极易发生滑坡。

(4)气候和水分条件:

雨季大量地表和地下水渗入滑体和滑动面,前者加重土体负荷,后者削弱岩体抗滑力并增加滑动面润滑作用,易于引发滑坡。

(5)地震:

地震引起内部土体结构发生变化,震动使老滑动面松动,使土层液化,这些都能诱发滑坡发生和老滑坡再活动。

(6)人工活动:

开挖边坡,使岩(土)体失去支持;

坡上堆卸废石,加重岩(土)体负荷,均使岩(土)体下滑力增大,导致滑坡发生。

第四章流水地貌与沉积物

一.名词解释、概念:

1.洪积物:

 

洪积物的岩性主要是砾石、砂、粘土混合物,很少发现化学沉积物。

洪积物的岩相具有扇形分相特点。

洪积物的岩相有扇顶相、扇形相和滞水相。

2.洪积扇: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

3.泥石流:

泥流是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或黄土、红土)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往斜坡下缓慢(有时迅速)流动的现象。

4.河谷:

河谷是河流挟带着砂砾在地表侵蚀塑造的线型洼地,是一种形态组合。

5.侵蚀基准面:

1.河流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

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6.河漫滩河谷:

河流形成发展中期(或河流下游、沉降区和软岩区等),河流纵剖面通过溯源侵蚀、瀑布后退和岩坎蚀低等过程已变得较为平缓,曲流的形成和演变成为河流作用重要的方式,河流以侧方侵蚀为主,塑造出宽广的河漫滩(如图)。

7.裂点:

成型河谷中每一次侵蚀基准面下降都会引起河流溯源侵蚀,溯源侵蚀所达到的那一段河床纵向陡坎称为裂点。

8汊河型河床:

河深宽窄变化,窄处未单一河槽,宽处发育沙洲,心滩;

水流被洲,滩分成两支到多只;

汊河,沙洲,发展与消亡不断更替,洲岸时合时分的河床地貌。

9牛轭湖:

当弯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下两个反方向河弯按某个固定点,呈S形向两侧扩张,河曲颈部越来越窄,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时,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引起自然裁弯取直,河弯裁直后,废弃的旧曲流逐渐淤塞衰亡,形成牛轭湖

10侵蚀阶地:

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

也叫基岩阶地。

11基座阶地:

阶地面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的冲积物,下部是基岩或其他类型的沉积物。

12冲积平原:

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宽度往往比河床大十几倍到几十倍,极宽广的河漫滩也称为泛滥平原或冲积平原。

13水系:

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

14水系形式:

水系的形式就是这种组合的形式,受一定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排列。

15河流袭夺:

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16断头河:

河流发生袭夺后,抢水的河流叫袭夺河,被袭夺的河流上段称为被夺河,发生袭夺的地方,河流流向极不自然,往往有明显的转折,称为袭夺弯。

被夺河在袭夺弯以下的河段,称为断头河。

17(能够正确指出图中地貌名称)

二.思考并回答问题:

1.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

①由于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一般比洪积物成分更单纯,另外坡积物中砾石含量少,一般为细碎屑物,如亚砂土、亚粘土等,常见到小的砾石透镜体,而洪积物砾石丰富;

②坡积物的分选性比洪积物差;

③坡积物比洪积物的磨圆度低,砾石的棱角较明显;

④坡积物略显层状,不具洪积物的分带现象;

⑤坡积物多分布于坡麓,分布较广,构成坡积裙地形,但其厚度小。

而洪积物分布于沟口形成洪积扇地貌,厚度较大。

2.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

同:

分选差

异:

洪积物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分带现象

3.冲积物与洪积物岩相结构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冲积物的主要鉴别标志是:

①砾石成分复杂,往往具叠瓦状排列。

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

 

②碎屑物质的分选性较好。

③碎屑颗粒的磨圆度较高。

④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 

⑤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

⑥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

三.对比题:

.侵蚀阶地与基座阶地

(1).侵蚀阶地:

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

这类阶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的基岩面,故称侵蚀阶地。

(2).基座阶地:

阶地面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的冲积物,下部是基岩或其他类型的沉积物。

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深度超过了原来冲积物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

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

一.解释名词、概念:

1.岩溶作用: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

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

岩 

溶:

岩溶作用及其由此产生的现象叫岩溶。

2.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可分为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地表岩溶地貌包括石牙与溶沟、石林与溶蚀漏斗、峰林、峰丛与溶蚀洼地等;

地下岩溶地貌包括:

溶洞、地下河、伏河与地下湖等)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喀斯特地貌(karstlandform):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百科解释)

3.岩溶堆积物:

(一)地表岩溶堆积物:

赭土(蚀余红土)

·

地表碳酸岩盐被溶蚀后原岩中残留的粘土杂质。

由于含次生氧化铝和氧化铁而成红色,有时含未被溶蚀的灰岩角砾,常覆盖于岩溶洼地和岩溶平原的底部。

与典型红土的区别:

成因不同,产状不同

2.泉华(石灰华)

是指地表岩溶水中沉积的大孔隙次生管状、层状碳酸钙物质。

(二)地下岩溶堆积物

1.洞穴化学沉积物

(1)滴石:

由洞中滴水形成的方解石及其他矿物沉积,其形态多样。

a.石钟乳:

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孔隙和裂隙从洞顶渗出而进入溶洞空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压力的降低,水中Ca(HCO3)2变得过饱和,CaCO3就围绕着水滴的出口沉淀下来,逐渐形成一种自洞顶向下生长的碳酸钙沉积体。

b.石笋:

是由于水滴从石钟乳到洞底时散溅开来促使水中的CO2进一步扩散,剩余的Ca(HCO3)2再分解,形成由下向上的笋状碳酸钙沉积体。

c.石柱:

石钟乳不断地向下长,与之对应的石笋也同时向上生长,两者相连后所形成的柱状体。

4.岩溶漏斗:

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至数十米。

5.落水洞:

消泄地表水的近于垂直的或倾斜的洞穴。

1.在图中,判别所示的岩溶地貌名称。

1.峰林、峰丛与溶蚀洼地 

·

峰林:

是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峰群。

峰丛:

是一种基部相联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地形。

1.峰丛与峰林

峰林是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峰群,峰体相对高差100~200m,坡度一般均在45°

以上。

峰丛是一种山峰基部相联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地形。

相对高差一般为200~300m。

其与峰林的主要区别是峰丛山峰间基部相连的高度比例大于上部分开部分,而峰林则相反。

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1.冰川:

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经一系列“变质”阶段而形成冰川,这个过程叫成冰作用。

2.雪线:

又称均衡红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3.山岳冰川:

冰层位于高原地区沿山谷分布,其冰舌自冰层沿山谷顺流而下,称为山岳冰川(Valleyglaciers)

4.冰斗冰川:

雪线附近占据着圆形谷源洼地或谷边洼地的小型冰川。

5冰川挖掘作用:

又称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中,将与冰川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碎块拔起带走的过程。

6冰川刨蚀作用:

冰川及其携带的岩石碎块对冰床基岩的破坏作用称刨蚀作用。

其方式有挖掘和磨蚀两种,均是冰川对基岩的机械破坏作用。

7角峰:

像鱼鳍、刀背一样的山脊;

由两个以上的冰斗发展所构成的尖锐山峰为角峰。

8刃脊:

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逐渐变成刀刃状山脊,称为刃脊。

9羊背石:

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你怎样确定冰碛物的存在?

2.冻土的地貌类型?

三.对比题

1洪积扇与冰水扇

洪积扇与冰水扇

洪积扇的形成:

洪流到山前沟口,坡度骤降,洪流搬运能力大大降低,携带的泥沙,尤其是粗大的碎屑在沟口上堆积下来形成

洪积扇扇顶相:

通常表现为舌状叠复的砾石堆积体,砾石粒径粗大,砾石见常有沙,粘土填充。

堆积层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差。

扇中相:

组成物质较扇顶相细,主要是砾石,砂和粉砂。

砂层中常见交互层理,砂质透镜体和砂石透镜体分布普遍。

边缘相:

由亚砂土和亚粘土组成,具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

冰水扇的形成:

若冰川外围是平坦开阔的地形,冰水流出冰川后,立即分散成细小股流,冰水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冰前堆积形成平缓的扇状地形。

冰水扇顶部为巨大的砾石,层理不清,砾石磨圆度差。

往外粒度变细,磨圆增加,以含砾石层或砾石透镜体的砂层为主,水平层理与交错层理及不同粒度和分选性的砂砾层频繁交替。

在冰水扇的边缘,主要沉积亚粘土——粘土物质,一般无层理。

第七章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

三.解释名词、概念:

1.风蚀壁龛(石窝):

风沙吹蚀岩壁所形成的蜂窝状小形态。

2.风蚀蘑菇石:

风沙流对孤立突起岩石的长期磨蚀过程中,由于风沙主要集中在近地面附近部分,形成上大下小的风成蘑菇石。

3.荒漠:

气候干旱、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带,称为荒漠。

4.岩漠:

多形成在荒漠区的山前地带,地面被切割得破碎不堪,山岭陡峭,石骨嶙峋,基岩突露地表。

在干旱的地区,岩石表面上的石子、沙粒和尘土被风和暴雨完全搬走,留下了一个裸露的岩石表面,这种地形叫做岩漠。

5.砾漠:

是指由砾石组成的荒漠,又称“戈壁”。

荒漠中的各种沉积物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细粒组分被吹走,留下粗大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砾漠。

6.沙漠:

是指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的荒漠。

这里风力作用很强,形成各种风积地貌。

7.泥漠:

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

它常形成在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洪流自山区搬来的细粒粘土物质在这里淤积形成泥漠。

粘土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

泥漠常有盐渍化现象,形成盐沼泥漠。

1.简述荒漠的定义及其分类.

2.判读下图中的地貌名称。

1、风蚀湖;

2、风蚀蘑菇;

3、风蚀城;

4、风蚀柱;

5、蜂窝石;

6、新月形沙丘;

7、塔装沙丘;

8、纵向沙垄;

9、风成斜层理

1.风蚀谷与冰川谷:

风蚀谷:

风沿着暂时性洪水所形成的冲沟吹蚀,使谷地进一步扩大,形成风蚀谷。

其平面上无一定形状和走向,宽窄不一,蜿蜒曲折,风蚀谷两侧陡立,谷底高低不平,谷壁下部常堆积着崩塌碎屑,谷壁上常发育有大大小小的石窝。

5.黄土陷穴与岩溶漏斗

黄土: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其主要特征是:

呈浅灰黄色或棕黄色,主要由粉砂组成,富含钙质,疏松多孔,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湿陷性。

黄土状岩石:

指除风力以外的各种外动力作用所形成的类似黄土的堆积,其特点是具有沉积层理,粒度变化大,孔隙度较小,含钙质量变化显著,湿陷性不及风成黄土。

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

1.沉积物及其成因

1.简述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并讨论其原因

岩性松散

a)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甚至固结的

成因多样

岩性岩相变化快

b)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厚度小而多变(山顶到山脚),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

厚度差异大

不同程度地风化

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

2.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判定标志有那些,如何应用:

成因标志

(1)沉积学标志

(2)岩性、沉积结构、沉积构造

(3)地貌学标志

(4)环境标志

•地貌学标志

–直接地貌标志:

根据堆积地貌的形态可以判别堆积物的成因

•河流--阶地

•洪流--洪积扇

–间接地貌标志:

利用剥蚀地貌推断其相关沉积物的成因和时代

•相关沉积物

–沉积学标志

•岩性、沉积结构、沉积构造、产状、沉积体形状

2-第四纪年代学

一、基本概念

1.古地磁年代学

2.热发光法(热释光法)

3.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

4.极性

5.极性期

6.极性事件

7.布容正向期

二.问答题与论述题

1.熟记360万年以来的古地磁年表。

3.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1.冰期与间冰期:

冰期--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期,此期内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在大陆冰川作用区,大陆冰川从高纬向中纬扩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

在高山区,高山上部的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向山外围扩大,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

2.气候旋回:

3.干旱期与湿润期:

干旱期:

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

湿润期:

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时期

1.第四纪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及使用方法?

•宏观

–岩石学

–地貌

–生物化石

•微观

–氧同位素(δ18O)

–粘粒分子率

–CaCO3

–微量元素

–粘土矿物

–沉积物粒度参数

–磁化率

生物化石气候标志

•原理:

Q生物绝大多数为现生种类亚种,因此,可以利用化石组合中的现代相似种的生存条件,推测化石埋藏时的古气候与古环境

•方法

–A、植物化石

–B、哺乳动物化石

–C、海生软体动物化石、珊瑚化石

–D、其他微体动物化石

2简述晚更新世到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A、全新世气候研究的主要材料

–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变化主要根据植被演替

、冰川末端、冻土边界和林线位置高度变化、

、海(湖)面升降、冰芯中 

δ18O及其尘土含量、树木14C及稳定同位素 

(H2、δ18O)、树木年轮,物候记录和考古历史资料

–近年来,纹泥、珊瑚、石笋等,也成了全新世高分辨率研究的主要材料

–B、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全新世气候变化按其特征可分为A、B、C、D4个阶段:

–a.全新世早期升温阶段 

–b.全新世中期高温阶段 

(又称气候适宜期),此时全球气候湿暖,年均温比现在高 

3℃

–c.全新世晚期降温阶段

–d. 

20世纪升温阶段

3熟记阿尔卑斯地区4次冰期的名称及与中国的对应冰期。

a)研究最早也是最经典的地区是阿尔卑斯地区。

德国的A.Penker.bulukenier,1909年对该区进行了研究,以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代表冰期,以河流侵蚀陡坎和冰碛物化学风化代表间冰期,将该地区第四纪冰期历史从早到晚划分为:

贡兹冰期(G),民德冰期(M),里斯冰期(R),玉木冰期(R),玉木之后称为冰后期

4-第四纪生物与人类

一.基本概念:

1古文化--按照原始人的生产工具划分的发展阶段

2文化层--含有文化遗存的地层

4文化期--和一定的文化相适应的时代

5石器:

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石质工具

6第一次加工

–指原始人使用的石器只打边上,不打里边,不改变石器的形状

7第二次加工

–不仅打边,而且打里面,把中心部分加工改造,使形状发生变化

8周口店文化期--旧石器早期文化

主要为打击石器,多为第一次加工,一器多用,有用火的痕迹为世界上用火最早的

9植被的垂直分带

a在任何一个纬度带,第一带与地面相同,往上分别相当于此带以北的带。

b分带在山的两坡高度不同,南高、北低。

11植被带的平行移动:

–第四纪气候发生寒暖变化时,植物就要发生水平移动和垂直移动,称为平行移动

1.试述植被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现代地球植被分带

水平分带:

纬度分带、经度分带

垂直分带:

•植被的纬度分带

–苔原植被带:

低等植物、地衣、苔藓、少量矮小的灌木,无乔木;

反应冰缘气候。

–北方针叶林:

针叶乔木、云杉、冷杉落叶松;

反应寒冷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种属多,大部分为落叶阔叶,栎、山毛榉、榆、椴;

反应气候特征为冬冷夏暖。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常绿的阔叶树,樟树、茶树、木兰科;

反应的气候为温暖、潮湿、降雨充沛。

–热带雨林:

树木种类多,阔叶常绿,叶片厚,棕榈树等;

反应气候为常年高温多雨。

•植被的垂直分带

–在任何一个纬度带,第一带与地面相同,往上分别相当于此带以北的带。

–分带在山的两坡高度不同,南高、北低。

5-第四纪地层及阶段划分

一.基本概念:

1.泥河湾组:

①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1)

–地点:

代表性剖面在河北省阳原——蔚县盆地的泥河湾。

–岩性:

一套河湖相砂砾、砂、粘土沉积物。

–哺乳动物群:

泥河湾动物群(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

–时代:

早期认为广义的泥河湾组均为Q1。

后来将其一分为二,狭义的泥河湾组指不整合面之上部分,称之为上(黄)泥河湾,以黄褐色砂砾及砂质粘土为主,含泥河湾动物群;

下(绿)泥河湾以灰绿色砂质粘土、粘土夹泥灰岩为主,含东窑子头动物群。

2.周口店组:

②中更新统周口店组(Q2)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第一地点(中国猿人洞)

主要为石灰岩角砾与砂土交替沉积,夹砂砾与石钟乳层,堆积物厚40多米。

剖面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