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2810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文档格式.docx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文档格式.docx

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客观,不要搞一刀切。

对于某些有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发展其特殊才能。

对于程度差的学生,更应该循循善诱,不能拔苗助长。

一、儒家思想使中国人比较注重以情感为根基。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讲求的是发自于内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这种“仁”的个人外在表现就是“义”,以“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作为个人行为的价值准绳。

而“仁”的社会性表现则是“礼”,这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的社会性道德。

“智”作为儒家的求知精神,也是以“仁”为目的的实践手段。

二、儒家思想讲求对现实的追求,推动了中国人的入世精神。

中国人之所以很少有发自内心的有神论,而执着于对现实的经营,就在于儒家“一个世界”的观点。

儒家曰“未知生,焉知死?

”儒家不把生活的目的放在彼岸世界,而是只承认现实世界的意义,因而只有通过人的积极实践,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肯定。

因而儒家追求一种“自我实现”式的“快乐”境界,而非漠然处世——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把快乐置于尘世,把幸福置于尘世,追求一种可感的真实人生,这是千百年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积极入世,积极审美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儒家思想使中国人讲求理性的实用性。

中国人爱讲“通情达理”“合情合理”“中庸”·

·

在我们眼里,情绝非是绝对理性的附庸,而至少是与理性同样重要的东西。

在孔子、孟子眼中,理性是人内心之“善”和“仁”的外在延伸,道始于情,理始于情,“理”是为人的感情目的服务的。

现代,中国人创业时的“实用主义”精神,灵活经营,绝不死板,让欧美人士赞赏不已,这其实得益于儒家文化的影响。

不过,在科学研究中、在治学中,在履行法律时,我们不能把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因为自我的私情和私利,而把符合更广大人民情感的,或符合自然规律的理性原则忽视掉。

四、儒家讲求人的社会性,加强了中国人内部的关系纽带。

诞生于农耕文明的儒家文化,一开始就把人置于人群中,置于家庭中,置于社会中,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情感上的纽带关系,由此至下而上,通过确立伦理关系,建立起一套结构严整的国家社会系统。

在现代中国,“家庭”依然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观念也是影响我们社会行为的最大的因素之一。

以家庭观念为基础,家庭利益为目的,进而推广至“祖国”这个讲求秩序与和谐的大家庭,中国人民拥有举世瞩目的创业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自然地,虽然儒家思想强调社会性和秩序性,也并不能成为少数人利用绝对权力和死的规定,违背百姓的意愿,钳制百姓生活的理由,而只是一种忽略秩序的情感连接性、忽略秩序的内在平等性的“异化”行为。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条线索。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中国思想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前者是诸子百家争鸣,各大经典形成的时代,后者则是对先秦经典,主要是儒家经典不断重新解读的时代。

因此可以说,孔孟儒家的思想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最坚实的基础。

道家思想的发展、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中国化过程,莫不是受到了儒家文化风格的巨大影响,以至于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了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局面。

儒家思想也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成为众多历史人物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导师。

论儒家文化给我们的启示和作用

作者:

于丹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687更新时间:

2009-8-29

 

近现代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在研究世界人类发展史时发现:

人类发展史上曾出现的六大古代文明(古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唯有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而未曾中断,薪火相传,家珍可数。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明是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过的文明。

于是乎大家都来探究这一奇迹出现的原因。

我国的文化大师梁漱溟先生在1974年的著文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吾人之成功何在?

即此人多地广,在空间上民族单位开拓之大,举世莫比,尤其是以自己独创之文化绵延其民族生命,在时间上历史悠久,举世所莫及。

”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中外历史学家们共同感到,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以及对外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和发展了独特而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是一种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而其中影响最深、最广、最长远的是儒家文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儒、佛(释)、道三家。

以孔子为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为继承补充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总体上来讲,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的思想,是实用主义的哲学。

它所关注的是社会与人生,是引导人们如何积极地去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社会与人生的问题。

儒家首先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具有同情心(比如孟子讲的扶危济困)。

社会之所以出现混乱,之所以出现道德败坏、私心严重的现象,是因为人们的良心善心丢失了,要把它找回来。

所以孟子讲道:

“有人养的鸡和狗丢失了,知道要去寻找,但是有的人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悲哀呀!

”这就引出了儒家所建立的道德文化、伦理与孝道文化,所以我们说,儒家文化是以道德、伦理、孝道为基本点的。

那么我国佛家文化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佛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

说到这里,应是广东人的骄傲。

因为是出生于广东新州(现在新兴县)的惠能,使得发源于印度的佛教真正开始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并且使禅宗成为派系最大、影响最深远、流传时间最长的中国佛教。

惠能当时来到湖北黄梅的东山寺,禅宗五祖弘忍问他:

“你从那里来,想干什么?

”惠能回答:

“我从岭南新州来,想学做佛。

”弘忍道:

“你们岭南人没有佛性,你又是一个獦獠(对岭南土著的贬称),怎么能学佛呢?

”惠能答到:

“人可以分南北,但是佛性是不分南北的,我为什么不能学佛呢?

”弘忍感觉到这人不可貌相,此非一般之人。

于是就留下惠能先到厨房打杂,做碓米之事。

有一天,弘忍在法堂上对弟子们讲,你们学了这么多年究竟懂得了佛法的真谛没有?

你们每个人写个偈颂(心得体会)给我,如果哪个人真能领会佛法大意,我就将衣钵传给他,让他做禅宗六祖。

于是上座神秀就写了一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不使惹尘埃。

”意思是说人的身体如同菩提树,人的心灵如同明镜,要时时刻刻注意擦拭,不要沾染上世俗的灰尘。

弘忍看后对和尚们讲,你们每人抄写一份好好研习,照此修行必得大益。

心里却想:

神秀还未能领悟到佛法的真性。

他对神秀讲道:

“凭你这首偈的见解,只在门前,未进门内。

”惠能得知后,也写出一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

”惠能认为,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原本就不是一种有形体的东西,菩提树、明镜台都是人心里面生出的虚幻之物。

只要彻底的悟出“心性本净”与“佛性在心”的真谛,就会明白“常清净”的佛性心体是不可以用“染”、“拭”这样的语言来表达的。

于是,弘忍将六祖之位传给惠能。

并连夜将惠能送下山回到南方,叮嘱惠能“逢怀(怀集)则止,遇会(四会)则藏”。

惠能以船自渡,在怀、会地区隐蔽了十六年后,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禅宗南宗佛教,这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里程碑。

惠能对于佛教发展流传的重要作用有三点:

一是认为人人具有佛性,只要人人修身向佛,就可以立地成佛。

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这就将佛教大众化了。

二是佛教的中国化。

惠能认为只要人具有佛性并内心空灵无念,抛弃人间苦恼善恶就可立地成佛,不必再到西方世界去成佛。

他说中国人成佛要去西方,那么西方人成佛去哪儿呢?

三是创立顿悟成佛说。

传统佛教(如北宗神秀)是讲究渐修成佛的,这就给予人们漫长而痛苦的修佛过程。

而惠能认为只要人清静无为,无念无求,就到了佛的境界,而且成佛不必限于寺庙,在家里修炼也能成佛。

惠能认为佛悟是出来的,不是修出来的。

毛泽东曾经讲道:

“惠能否定传统偶像和陈规,勇于创新,并且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使之符合中国国情。

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创始人,亦是中国佛教的始祖。

道家文化是以老子为创始人,庄子为重要继承和发扬人的中国古代本土思想文化。

道家文化的主要出发点是“道法自然”,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自身发展规律,人们应该遵循其规律,人为的破坏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道家根据自然变化的辩证规律,引申出朴素的辩证法。

比如道家说的: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这就告诫人们:

过分追求圆满将会物极必反,为人做事要适可而止。

再如老子讲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这就是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辩证法。

事实上,我国的这三大古代思想文化并非是水火不相容、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吸取各自长处的。

比如,儒家认为人皆具有善良的本性,经过修养都能成为圣人,这与佛家认为人皆具有佛性,经过修身养性可以成佛是相通的。

又比如,儒家认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全心救世,“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的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与佛家提倡的“人间有难,誓不成佛”的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禅宗最重要的优点是“平常心”,所以他们说“平常心是道”。

禅宗的消极影响是使人放弃功名进取,特别是有人舍家弃财而修佛(如寒山拾得),这在儒家来看很不认同。

儒家认为人要有负责任的精神,首先要对家庭,再次对社会负责任。

儒家的消极因素是礼节繁琐,维护旧习惯,创新不足。

这也是“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重要原因。

道家的消极因素在于要人们“消极处世”,一切“顺其自然”。

比如庄子讲道,好的树木良材总是被人砍伐利用,无用的树木就会天长地久。

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在西方国家,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开明学者的赞叹。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客观地研究了历史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真正能够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孔孟儒学与大乘佛法”。

八十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发表了一个宣言,针对世界范围的道德危机指出: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去寻找机会。

”这个话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重视,以致于把重视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儒家经典编入到中学课本之中。

当今在英国伦敦的国家图书馆广场上,有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道教经典,其在国外翻译出版的就有二十多种版本。

中国禅宗首先流传于韩国、日本和越南等亚洲国家。

如日本的剑道、茶道和插花等均以禅意为灵魂。

近代经日本禅师的介绍,禅宗成为西方国家如美国、德国及法国修养身心,调整心态的治心良药。

敦煌《坛经》现藏于英国大不列敦博物馆,其由胡适整理研究而面世。

尚有唐末高僧手写的《坛经》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

儒家文化是给人以智慧的学问,它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它教导我们如何去识人、知人和用人,它教给我们用“中庸”的方法来处理事情。

既然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了我国几千年,而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是否有些营养与精华需要我们来继承、来吸收呢?

下面我简单地列举四点:

第一点,儒家文化是给人以智慧的学问。

从学习方面,它教导人们对于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先给大家介绍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1、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人要“学而知之”(学习了便能懂得知识)。

2、孔子主张人的知识要“博”,要不断地“博学之”,(广博地学习)所谓“博学”,就是要有丰富的知识。

孔子认为,多闻多见、多问多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他说道: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

多看,全记在心里。

3、孔子主张不仅要学习各种文化典籍,还要向周围的人学习,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

因此孔子说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块走路,其间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对照改正。

4、孔子获取知识的态度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讲求实事求是,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要装懂。

孔子还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敢于放下架子“不耻下问”。

5、孔子把学习看成是愉快的事情。

他说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会的东西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有乐趣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是很有涵养的人吗!

6、孔子不但主张人要“博学之”,而且还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辩识。

)要把从学习中得来的广博知识加以认真的思考,分析,明辨其是非、真伪。

所以孔子十分重视“思考”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

他说:

“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孔子关于“学习”和“思考”的理论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学习”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思考”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在多闻、多见、多问中获取的种种信息是感性的、杂乱、无联系的,因而必须对这些感性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中找出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

所以必须要“思考”,才能获得更全面深刻的知识。

7、孔子还强调要“温故而知新”(在温习旧知识时,要有新体会新发现。

)。

孔子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那么人的知识也应该不断创新。

所以要“温故而知新”,要“思而有益”,所谓“知新”和“有益”就是创新。

我们再来看荀子对待学习的三个观点:

其一是“学无止境”。

荀子说道:

“学无止境,人片刻不可无学习。

学习能增长知识,如同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冰成于水而寒于水。

木头经过绳墨可以矫直,金属(刀剑)经过磨砺而锋利。

其二是“坚持不懈”。

荀子认为,人要学有所得,必须要具有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不积跬(kui)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碶而舍之,朽木不折;

碶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人的修养也是如此,无法走捷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江海是涓涓细流汇合而成的。

因此,人必须要有碶而不舍的精神,只要坚持不懈,金石亦可雕刻出花纹,没有碶而不舍的精神,朽木亦难以折断。

第三是“学以致用”。

荀子强调“学以致用、行高于知”。

“不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知道(搞清楚),知道了不如去实践(闻不如见,见不如知,知不如行。

),学到知识去实践,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

因此,知而不见,知识虽渊博亦难免有谬误;

见而不知,知之虽多亦难免因不理解而生差错;

知而不行,理解了而不去实行,知识虽敦厚亦不能解决问题。

从如何知人、识人方面,下面给大家列举几段孔子的话:

孔子说:

“君子以公正为原则,按照规矩做事,用谦逊的语言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去完成它,这就是君子啊!

学生子贡问:

“君子也有讨厌的人吗?

”孔子回答:

“有。

君子讨厌喜欢宣扬别人缺点的人。

讨厌身居下位却讥讽诽谤上司的人,讨厌蛮干而不讲规矩的人。

”孔子反问他:

“你也有讨厌的人吗?

”子贡回答:

“我讨厌自作聪明的人,讨厌以不谦虚作为勇敢的人,讨厌以揭人隐私作为正直的人。

“对于一个人好坏的评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知识渊博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对自己有益;

阿谀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对自己有害。

从如何用人方面,儒家告诫,所谓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又要以为德重。

所以孔子讲道:

“用人要首先看他是否忠诚、守信、厚道,然后考察他是否胜任工作的能力,最后给他任命适当的职位。

”儒家还主张贤者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

因此孔子说“君子不器”。

(君子不仅是具备一种技能)下面列举一段对话。

鲁国君哀公问孔子:

“我要做些什么才能取信于人民呢?

”孔子回答道:

“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就能取信于人民;

如果是把邪曲的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的人上面,人民就不会服从。

从如何处理事情与问题上,儒家教给我们采用“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

那么什么是“中庸”呢?

所谓“中”即中间、中和。

所谓“庸”即用。

中庸就是用中,执中,与之相对立的是偏执,走极端。

在《中庸》书里,将中庸概括为“执两用中”。

通俗地讲,就是要坚持“中”,但要把握住“两端”、即矛盾的对立面;

离开矛盾的两端就没有了“中”——矛盾对立面的统一、协调与平衡。

不过“执两”并不是要用“两”,而是要用它们的“中”,这样就可以避免偏于走极端的危险,而站在“中”的立场上,使矛盾统一协调地保持下去。

一代伟人毛泽东讲道:

“孔子的中庸思想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明、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毛泽东书信集147页》作为孔子方法论的中庸思想,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过犹不及”。

《论语》书中记载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有一次,学生子贡问孔子:

“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一些?

”孔子说:

“子张有些过头(过分),而子夏显得不及(不足)。

”子贡说:

“那么,子张好一些吗?

“过犹不及。

”就是说,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

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左和右都不好。

因此毛泽东同志讲:

“‘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第二个特征是“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坚持有原则的和睦相处但不尽相同,小人表面相同但内心却不和谐。

)“和而不同”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内容:

凡无关原则的小事,要讲协调,重和睦,不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

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就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

第三个特征是“时中”。

儒家看到,所谓“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君子对于中庸的事理能时时省察,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

这句话的意识是,要不断地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矛盾对立面的两端选取最合适的一点。

时中,就是在不同的时机上用中,在某种条件下是中的行为,在另一种条件下就不是中。

(比如人在四季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得中,就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置。

按《中庸》的思想方法,就是要适当其时,恰如其分,不早不晚,不多不少,不轻不重。

孟子称赞孔子道:

“(孔子)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辞职就辞职,应该干就继续干,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孔子就是这样的。

”这是在做官与不做官问题上的时中。

在教育人上面也有时中。

有一次,学生子路向孔子问道:

“听到就干起来行不行?

“你有爸爸和哥哥活着,怎么可以听到就干起来呢?

”另一个学生叫冉有的也向孔子问道:

“听到就干起来吗?

”孔子则回答说:

“听到就干起来。

”于是,有一个叫公西华的学生很不理解,请教孔子道:

“为什么对一个同样的问题,您的答复却相反呢?

”孔子解释道:

“冉有平时做事有点畏缩,所以我给他壮壮胆;

子路的胆子很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同样是一件事,一个道理,冒进的人去做会过分,所以要给他泄泄火,促退一点;

保守的人去做会不及,所以要给他鼓鼓劲,促进一点。

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指导方法,这就是孔子在教育人问题上的时中。

即“因材施教”。

《论语》中有一句话描写孔子的形象,是这样的: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看起来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安适)这个描述的特色是:

孔子保持在两种极端之间的中和状态。

这就是现代人们非常注重的情绪智商。

一个人如果情绪不稳定,喜怒哀乐无法控制适度,那么他在做人处事时就会有失败的危险。

比如:

有的人态度温和,很难严肃起来,于是在承担重大责任时就显得缺乏魄力;

反之,如果太严肃,又少了温和的气势,让人不敢亲近;

另外有些人不苟言笑,看起来相当威严,随之流露出刚猛之气,给周围的人造成压力;

然后,在遇到领导或长辈时,我们会自然表现出谦恭的态度,这时难免显得局促不安。

这四种状况都好像是钟摆一样,不是偏向这一端,就是偏向那一端,很难保持中庸。

孔子的表现,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第二点,儒家文化是升华人性的学问,它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人,以改造人性的邪恶,唤醒人的良知与责任感,导人向善。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孔子讲“仁者爱人”,“博爱众,而亲仁”。

汉代儒家董仲舒说道:

“作为道德原则,仁是指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宋代儒家张载也说道:

“如果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那么,可以说完全达到了仁人的精神境界”。

“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孔子对他的高徒曾参说道:

“吾道一以贯之(我的思想有一个观点贯穿着始终)。

”曾参告诉其他同学说: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老师的思想,可以归结为忠和恕。

)“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分别讲是忠与恕,概括讲是仁。

学生子贡问孔子说:

“如果广泛地给人民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

能称得上仁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