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方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2554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方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药药方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药药方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药药方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药药方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药方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药药方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方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药方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肝硬化腹水。

主症:

腹大胀满,脘腹痞胀,面色暗黑,面颊、颈胸部红点赤缕,腹部青筋怒胀,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腻,脉弦等。

水煎内服(茵陈后下),每日1剂,日分3次温服,1个月为1疗程。

黄芪、白术、云苓益气健脾;

云苓、猪苓、泽泻、益母草、白茅根渗湿利水;

枳壳、莪术行气以化湿;

茵陈、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

仙鹤草具涩敛之性,可止血止泻。

上药组方合用,有健脾益气、化瘀利水、清热利湿之功效。

临床运用:

(1)针对本病的基本病机遣药组方治疗:

臌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甚则青筋暴露为特徵的疾病。

据文献资料和大量临床观察证实,其与肝硬化合併腹水非常类似。

中医学重在辨证施治,对病机的认识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由于臌胀出现于病之晚期,病变複杂,症状体征多样,徵候类型表现不一,所以应把握其基本病机。

笔者据长期临床体验,将其病机概括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血瘀水停气滞。

外邪(鬁气、酒毒、血吸虫感染等)侵袭为病因之一,虚中夹实为其病机特点,对此宜急则治其标,祛除水湿浊邪乃第一要务。

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扶正宜以调皮为主,如芪术苓之用;

祛邪,非仅指水湿浊邪,瘀血、气滞、湿热亦可致水液代谢障碍,故化瘀通脉、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亦可收到利水之功,脾不为湿困则健,肝亦因脾运複健而得保养。

(2)注意用药宜忌:

虽然臌胀病的治疗用药应当化瘀通脉,但某些破瘀逐血之品又非其所宜;

本病病机为虚中夹实,故峻下逐水剂用之宜审慎,不可逞一时之快。

(3)随证加减:

由于臌胀患者的病程阶段不同,个体体质不同,临床表现也複杂多样,所以当针对具体症状予以加减,冀提高临床疗效。

如腹胀甚者加厚朴、大腹皮、焦山楂;

发热者加柴胡、黄芩、青蒿;

兼阴虚者加用鳖甲、麦冬、枸杞子、女贞子、沙参之类;

衄血者加用旱莲草、蒲黄、水牛角粉;

黄疸者加山栀、连翘等。

(4)臌胀之治,应斟酌起病的缓急、邪正盛衰以及水停、血瘀、气结、阴虚、湿热之主次,灵活加减用药,有望显着提高疗效。

腹水消退之后,继续予以调理,此亦缓则治本之理,应当重视。

疏风通窍聪耳汤

桑叶20g,葛根20g,柴胡10g,黄芩10g,蝉蜕10g,川芎10g,香附15g,路路通15g,磁石30g,生龙牡各30g,甘草5g。

功用:

疏散风热,通窍聪耳。

感受风热而致的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数或弦数。

上药水煮服,每日1剂。

《素问•气交变大论》谓:

“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耳聋。

”“……燥气流行,肝木受邪。

民病……耳无所闻”。

此病多发生在外感风热邪气之后,邪气壅遏,使肺气不宣,肝胆经脉经气不畅。

肺开窍于鼻,鼻与耳相通,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故感受风热,邪气阻滞,上犯头窍,肺气不利,经气不畅,可致头痛眩晕、耳窍不通等。

耳鸣、耳聋大多同时出现,也可单鸣不聋,一般耳鸣多于耳聋。

方中桑叶、甘寒清润,可轻清发散,既能疏解肺卫风热、宣散燥气,又能倾泻肝胆之火;

葛根、柴胡、黄芩、蝉蜕宣散风热,清宣肺气,疏利肝胆经气;

川芎乃血中之气药,香附是气中之血药,与柴胡同用,为《医林改错》

“通气散”之意,能调气活血,通行经络;

石菖蒲、路路通开窍聪耳,又因“肾开窍于耳”,故用磁石、生龙牡重镇潜阳,益肾纳气,以防升散之药太过;

甘草调和诸药。

方中诸药相得益彰,共奏疏散风热、通窍聪耳之功。

如鼻塞声重,可加葱白3支、辛夷10g,以通阳开窍;

小便黄可加生地20g、茅根30g,以养阴利小便;

口渴、心烦加花粉15g、麦门冬15g,以止渴除烦。

清解肾康灵

生地12g,知母9g,黄柏6g,丹皮9g,黄芪15g,太子参9g,茯苓12g,淮山药12g,绣花针10g,白花蛇舌草15g。

功能:

清热解毒,益气滋阴。

频繁复发性肾病综合征。

加水400ml,浓煎200ml,100ml/次,1日2次。

方中黄芪、知母、黄柏、丹皮、茯苓、白花蛇舌草、绣花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主升主出主开,内可清除湿热瘀毒,外可抵御外邪之入侵,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

生地、太子参、淮山药凉血益气养阴,主降主入主合,内可激发正气,驱邪外出,外可益气固表,抵御外邪。

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益气滋阴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生地具有激素样作用,但无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副作用;

知母抗炎作用与强的松相近,并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

黄芪、太子参、淮山药可以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CD4/CD8的比值,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绣花针、白花蛇舌草具有调整机体免疫的作用。

本方可减少激素副作用,提高频繁复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免疫力,从而减少感染机会,减少复发次数,并对激素的顺利减量起到过渡的作用。

临床应用:

在大剂量激素应用阶段,患儿表现出阴虚阳亢之象,配合清解肾康灵对预防库兴氏综合征,减少激素副作用有较好的效果;

在激素减量阶段,患儿表现出阳虚之象,可以加入补肾温阳之品,如仙灵牌9g、菟丝子12g、肉苁蓉9g等,减去黄柏、丹皮、绣花针、白花蛇舌草等;

在激素维持阶段,可以去黄柏,加入补阴益阳之品如菟丝子,平调阴阳,使阴平阳秘,机体康复。

(董飞侠整理)

複方三七通络片

三七2000g,全虫1300g,黄芪1500g,枸杞1000g,杜仲1300g,桃仁1000g,水蛭1300g,川芎1000g,丹参1500g,冰片30g。

制法:

将三七洗淨,晒乾灭菌,研为细粉,过100目筛,其馀九味药加水煮三次,每次滤过,合併浓缩滤液至流浸膏状,将三七粉与流浸膏溷合制粒,60℃乾燥,乾燥颗粒过20目筛,再加硬脂酸镁适量,溷匀压片,菌检合格即可。

规格为每片0.25g,相当于原生药0.2g,100片/瓶。

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

孕妇忌用。

益肾养肝,活血通络,祛瘀生新。

脑动脉硬化、心脑供血不足、中风先兆、脑血栓、高血压等见头痛眩晕、视物不清、胸部憋闷、心痛心悸、四肢麻木者。

上述诸病多因肝肾亏虚,气虚血瘀所致。

瘀血留滞,血脉不畅,头窍失养及肝阳上攻可致头痛眩晕、视物昏花;

心血瘀阻,心气亏虚可见心悸心痛;

气血不畅,脉络瘀阻可致肢体麻木。

方中三七味苦,性温,入肝经,气血双补,有消散瘀血,止血不留瘀的特点,又能消肿止痛;

全虫甘平,入肝经,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能扩张血管,因而有持久的降压作用,与三七同用,为君药。

黄芪甘温,入脾、肺经,益气升阳,使阳升阴长,气旺血生,有良好的补气升血作用;

枸杞甘平,入肝、肾、肺经,养肝润肺,补肝肾,益精血,虽为补肾之药,实属补阴阳之品;

桃仁苦平,入心、肝经及血分,能泄降导下破瘀,和畅气血以生新,有治血祛瘀生新之效;

水蛭甘咸,为破血逐瘀消症之品,与桃仁合用,治跌打瘀血、心腹疼痛,为臣药;

杜仲甘温,入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

川芎味辛性温,入肝、胆、心、心包经,《本经》中言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等;

丹参味苦,微寒,入心、肝经,活血祛瘀,凉血消肿,清心安神,与川芎同用,治瘀血痹阻心脉所致的胸痹绞痛,为佐药;

冰片苦而微寒,入心、脾、肺经,辛散苦泄,微寒清热,芳香走窜,能散上焦鬱火而开窍提神,为使药。

此方益肾固本,养肝生血,祛瘀生新,气血双补,标本兼治。

因而,对脑动脉硬化、心脑供血不足、中风先兆、脑血栓、高血压等见头痛眩晕、视物不清、胸部憋闷、心痛心悸、四肢麻木者,疗效显着。

柴胡清肺饮

柴胡9g,前胡9g,赤芍18g,平地木30g,黄芩18g,青皮9g,陈皮9g,薑竹茹9g,姜半夏9g,佛耳草18g,蚤休9g,半边莲30g,江剪刀草30g。

平肝解鬱,清肺化痰

外感后迁延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不明原因的久咳怪咳等有肝鬱肺热见证者。

每日一剂,上药水煎煮后,分两次服用。

方中柴胡为疏肝解鬱之要药,但其性燥主升,容易劫阴,而前胡性润主降,两药相配,润燥相得,共奏“制木安金”之功;

方中用平地木、白芍,加强疏肝理气作用,使气机通顺,全身津液输布畅行,有利于行滞解鬱;

另外,白芍柔肝敛气,赤芍解痉活血,气血同用,对“久病入络”的久咳患者,更为恰当;

方中黄芩为清上焦肺热的要药,佛耳草、蚤休、半边莲、江剪刀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青皮、陈皮、薑竹茹、姜半夏健脾化痰,扶胃和中。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常因外感或内伤影响肺脏,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咳嗽,故治肺是治咳之常法。

临床常见久咳不止,或反复发作的患者,虽然屡用抗菌素及润肺、清肺、宣肺等法,往往效果不显。

若出现咳嗽时长,胸胁胀闷,口苦咽干,面红升火,头昏汗多,有时伴有寒热往来,舌苔白腻或带黄,舌质红,脉象弦细等,此乃表邪内郁,少阳枢机不利,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鬱气滞,日久化火,金不制木,木反侮金,气火上逆犯肺,以致肺失宣肃。

另外,久咳患者由于气道感染,大量运用抗菌药物和清热解毒之剂,容易苦寒败胃,脾胃受损,失于健运,痰湿内生,出现痰多、腹胀、纳差、苔腻等表现。

本方是由邵老常年临床经验积累而来,意在平肝解鬱,清肺泻热,健脾助运。

方中诸药配合,化湿而不伤阴,清肺解毒而不败胃。

当然,持久而反复的久咳患者,往往有虚中夹实、实中兼虚以及表裡夹杂的情况,需要根据不同的兼症,辨证加减用药。

清暑退热饮

香薷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苏叶10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板兰根(或大青叶)30克,青蒿15克,川朴5克,鸡苏散10克(包煎)。

清暑利湿、辛温解表、芳香化湿。

暑天感冒。

《内经》云:

“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

”暑天感冒,是指夏至到大暑期间伤于暑者。

症见头痛恶寒,高热无汗,或有汗,但热不退,周身关节酸楚等感冒症状。

同时,又有面赤口干,口渴思饮,脘痞困倦,心烦胸闷,或噁心呕吐,大便泄泻等伤暑伤湿表现,此乃暑为寒湿所遏而致。

缘由夏暑天气炎热,地气上蒸,人在其中,稍有不慎,易于为病。

如纳凉于深堂大厦,或贪图凉快,通宵风扇不息或空调温度过低,或夜宿户外,露水侵袭体表,则见头痛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若恣意贪吃生冷瓜果,冰棒冷饮,寒湿内生,损伤脾胃,则脘痞吐泻。

暑为阳邪易于耗气伤阴,又暑必夹湿,故见面赤,口干欲饮,心烦胸闷,噁心呕吐等暑湿内鬱之证。

治宜遵《内经》:

“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之皆,确立以清暑利湿、辛温解表、芳香化湿为治疗原则,常用自拟方清暑退热饮治之。

若作伤寒感冒,但以辛温之剂,事得其反。

方中香薷、藿香、佩兰、苏叶辛温解表、芳香辟秽。

因暑必夹湿,湿为阴邪,非温不化。

银花、连翘、板兰根(或大青叶)、青蒿,清热解毒、清暑退热。

鸡苏散由滑石、甘草、薄荷组成,辛凉透表、清暑利湿。

川朴配苏叶,理气消痞除满。

加减运用:

有汗,但热不退者,去香薷、鸡苏散,加柴胡、黄芩、六一散。

恶寒头痛较剧者,加川芎、蔓荆子。

周身关节酸楚者,加秦艽、大豆卷。

噁心呕吐者,加陈皮、法半夏。

脘痞困倦者,加苍术、薏苡仁。

心烦胸闷者,加川连、广郁金。

大便稀薄者,加苍白术、山楂、神曲。

黄芪芍药汤

生黄芪15g,苍、白术各10g,生薏苡仁30g,炮鸡内金10g,苦参15g,煅龙骨15g,血竭粉(冲服)1.5g,炒白芍10g,生甘草6g。

运脾固摄,祛腐生新,化瘀通络。

放射性肠炎。

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每次取药汁约250ml,饭前服。

放射性肠炎为肠癌、宫颈癌、宫体癌或其他盆腔肿瘤在放疗过程中的併发症。

病人长见表现有腹泻,腹痛,脓血便,排便次数增加,甚至每日多达20-30次。

现代医学对此症採用抗生素加皮糖质激素治疗,可缓解症状,但疗效不易巩固。

中医学认为,此属气虚滑脱,气滞血瘀,络脉受损。

治宜益气固摄,祛瘀生新,通络止痛。

本方用生黄芪一可益气升提,二是生肌托毒;

黄芪与白术相配,可健脾祛湿;

黄芪与血竭、龙骨相伍可祛瘀生新,补气涩肠;

方中芍药甘草乃仲景芍药甘草汤,可缓急止痛;

方中苍术、鸡内金、薏苡仁可健脾运脾,化湿辟浊,与苦参相合,又增添了解毒辟浊之功。

本方可治疗因放射线照射引起的肠粘膜充血、水肿、细胞损伤,改善由此所致的腹痛、腹泻、裡急后重、脓血便等症状,且有护肝、抗肿瘤复发和转移之功效。

如大便次数增多,裡急后重严重者加黄连5g、败酱草15g;

脓血便较多者加生地榆10g、三七粉3g(冲服);

女性引导脓性分泌物增多者加明矾6g、土茯苓15g,并用此药渣煎水坐浴,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本方应连续服用7-15天。

活络通痹汤

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防风10g,当归10g,红花10g,丹参30g,桂枝10g,灵仙10g,元胡10g,香附10g,全虫10g,蜈蚣3条,乌蛇10g,三七3g(冲),伸筋草30g,透骨草30g。

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湿消肿,理气止痛。

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

nsbp用法:

1日1剂,早晚2次水煎服。

亦可将生药加工成水丸,每次6-8g,1日3次。

nsbp方解:

本方中羌活、独活、秦艽、防风、桂枝、灵仙、元胡、香附、伸筋草、透骨草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之效;

当归、红花、丹参、三七、全虫、蜈蚣、乌蛇有活血化瘀、清热消肿、祛风解痉、通络止痛之功。

诸药合用,互相协调,可达到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消肿胀、壮筋骨、祛风寒、理气血、镇疼痛之良好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学称之为“痹证”。

多由于素体气血亏损,阳气偏虚,卫阳不固,腠理疏鬆,致使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壅塞经络,凝而为痹。

风寒湿邪阻塞经络,结聚于关节,多形成风寒湿痹,故本方治则为祛风除湿、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渗湿消肿、理气止痛。

若患者病程长,身体虚弱,周身倦怠,为气血不足,肝肾阴亏,本方加黄芪、党参、熟地、枸杞子;

若患者脾虚厌食,服药后腹中隐隐作痛,本方加陈皮、白术、鸡内金、焦三仙;

若服药后出现腹泻,本方加白术、云苓、诃子、芡实;

若服药后出现咽干、舌燥、口渴、唇裂,方中加元参、知母、黄芩、石斛;

若关节肿胀严重,本方加茯苓、薏苡仁、防已、萆薢以利水渗湿、清热消肿;

服药后汗多者,本方加生龙牡、芡实、麻黄根。

苓理汤

附子10g,肉桂10g,人参10g,白术10g,甘草10g,猪苓10g,茯苓10g,乾薑10g。

温中健脾,祛寒破阴,化饮利水。

脾肾虚寒,水湿内停,阴盛格阳。

常见症状有烦渴多饮,饮不解渴,噁心呕吐,呕吐物为水饮痰涎;

或烦渴多饮,脘腹痞满,小便频而不利等,舌苔白润而滑,或黄白而腻,或舌苔黑润,脉弦大紧数。

水煎后,置冰箱中候冰,频服。

本方是一个方中有方的複方方剂。

其中人参、白术、乾薑、甘草,取理中汤、人参汤之意,以温中祛寒、补益中气;

肉桂、白术、猪苓、茯苓、泽泻,取五苓散之意,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

附子、乾薑、甘草,取四逆汤之意,以回阳破阴;

人参、附子、乾薑、甘草,取人参四逆汤之意,以益气救逆、回阳複阴。

複佐以热药冷服之法,取甚者从之之意,以免药物格拒。

方中诸药共奏温中健脾、祛寒破阴、化饮利水之效。

本方主要用于证属脾肾虚寒,水湿内停,阴盛格阳的各种顽固性呕吐,如神经性呕吐、幽门梗阻引起的呕吐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所致的噁心呕吐,另外对尿崩症、糖尿病病人的烦渴多饮、多尿也有良效。

胆胃汤

柴胡10g,白芍15g,黄芩6g,当归10g,枳壳10g,木香10g,党参20g,炒白术20g,白茯苓15g,延胡10g,姜半夏10g,代赭石20g(先煎),云南白药1g(分服),炙甘草6g。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肝鬱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

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以砂锅煎煮。

每剂药2次,每次煎沸后再用文火煎30分钟,每次取汁200ml,2次药汁溷合后分早中晚3次饭前1小时服用。

其中云南白药用温开水调成煳状,分2次药前服用。

胆汁反流性胃炎多是胃和胆囊切除术后或幽门功能不全以致胆汁返流引起的。

临床以胃脘痞满不适,或隐痛,或嘈杂,嗳气,口苦为主症。

部分患者上腹部有烧灼样痛不能缓解为本病特点。

纤维胃镜检查可见胆汁返流,胃粘膜充血、水肿、易出血,有时见糜烂。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呕胆”的范畴。

《灵枢•四十气篇》曰“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似与本病口苦、噁心、呕吐苦水主症相符。

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裡,《脉经》云:

“胆汁系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其借肝之疏泄功能,胃气下降之力,下输于肠,以助消化,因而胆汁的正常排泄,必借肝之疏泄功能及脾胃之气的升降。

一旦肝气鬱结,疏泄失常,或脾胃气虚,胃失和降,势必致胆汁疏泄失常而上逆于胃出现胆汁返流性胃炎。

本方中柴胡、白芍、当归、木香、枳壳、延胡疏肝理气止痛;

党参、白术、白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代赭石、姜半夏降气和胃;

黄芩清肝泄胆;

云南白药调成煳状服用,既能活血化瘀止痛,又起保护胃粘膜作用。

全方既能疏肝理气,又能健脾和胃,扶正固本,标本同治。

用本方治疗后经胃镜检查发现,其对消除胆汁返流、改善胃粘膜炎性病变确有较好疗效。

胃脘冷痛、舌苔白腻者加高良薑、制香附;

口苦、苔黄腻、幽门螺阳性者加黄连、吴茱萸;

胃脘痛、大便秘结不畅、舌苔黄腻者去姜半夏加蒲公英、制大黄;

右胁胀痛、苔薄黄腻、有胆囊炎和胆石症病史者加乌梅、郁金、金钱草。

化瘀利湿汤

丹参30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茯苓30克,黄柏12克,益母草30克。

益气化瘀、清热利湿。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病程已久者。

清水煎煮,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慢性肾炎是多种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一个共同后果,是一组临床表现相似,但病因、病理改变、病程和预后不尽相同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水肿、蛋白尿、血尿为突出表现。

谢氏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关键是辨清本虚标实的主次,治疗原则以益气活血为本。

谢氏常用益气活血法取效,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的理论,谢氏治疗肾病时,认为其病複杂,虚实交错,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是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治疗上不能只着眼于水与气的病理变化,应将水、气、血三方面结合起来,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或慢性肾炎感染外邪时,常有风热毒邪或湿热之象,治疗上当标本兼顾,方中丹参、当归、桃仁、红花、益母草活血化瘀,其中红花辛温,活血破瘀生新,益母草活血利水,共达通肾络利尿之效。

黄芪补气、固表、摄精、升阳、祛毒、利尿,又无留滞之弊,加强诸药化瘀利湿作用。

金银花清热解毒,黄柏走下清热祛湿,茯苓利水渗湿,全方共奏益气化瘀、清热利湿之功。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湿热较重,舌苔黄腻者加生薏仁30克,水肿较肾加大腹皮15克、车前子30克,血尿加川牛膝30克、旱莲草30克、女贞子30克或白茅根30克,对于反复外感咽痛而出现血尿者宜清上为先,或清上治下并用,加用银翘散化裁,阳虚者加狗嵴15克或仙灵脾30克或补骨脂15克,肌酐、尿素氮增高者加生大黄10克,热甚者加生地15克、栀子10克、生大黄10克,小便涩痛加海金砂30克。

谢氏自拟化瘀利湿汤突出了益气活血、清热通络的治疗法则,并认为治疗中要善于守方,因为慢性肾炎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病变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切忌随病人的症状有改变,频繁更方,并提出在辨证施治过程中不必受其影响。

中药明目方

【来源】《外科寿世方》

【组成】决明子、菊花、荞麦皮、绿豆皮、黑豆皮。

【功效】疏风清热,明目。

【製备】以上诸药溷合作枕。

【用法】代枕使用。

【说明】本方代枕使用,有清热明目之能。

久用善治肝经风热目翳或肝火目痛,青盲雀目等症。

方中诸药有疏散风热,清肝泄火,明目退翳之能,且气味清香,质地鬆软,简便实用,久用有防病、治病之功效。

明目令发不落方

【来源】《外台秘要》

【组成】槐子适量。

【功效】明目驻颜。

【製备】10月上巳日,收槐实,置新淨瓮中,以盆密封瓮口,20天后启封,洗去皮肉取槐子。

【用法】第1目服1枚,第2日起服2枚,满10日再从第1日量起服。

【说明】本方为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流传下来的验方。

方中槐子、槐实,系豆科植物槐的种子、果实。

《本经逢原》云:

“其角中核子,专主明目。

久服鬚髮不白,益肾之功可知”。

《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治“五内邪气热”。

《医林纂要》调其“泄肺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水”。

本方用其清热坚阴,而有明目驻颜,令发不落的功效。

拨云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羌活、防风、柴胡、炙甘草各30克。

【功效】散风疏肝,明目退翳。

【製备】上四味共为细末,每服6克,水煎。

【用法】口服。

食后薄荷茶水或菊花汤调下,每日1剂。

【说明】本方主治男子妇人风毒上攻,眼目昏暗,翳膜遮障,怕日羞明,眶痒赤痛等症。

方中取羌活、防风散风通络明目;

柴胡辛苦微寒,疏散风热,《纲目》谓治:

“目昏,赤痛障翳”;

炙甘草解百毒,缓急止痛。

再配以薄荷增强柴胡等散风清热,疏肝明目之功,或配菊花更取疏散风热,清肝泻火益阴明目之效。

诸药合用,重在散风邪,兼有疏肝解鬱清肝明目之功,共奏明目退翳之效。

枸杞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

【组成】巴戟天(水浸去心)30克,五味子90克,枸杞子120克,肉苁蓉60克,菊花150克。

【功效】补益肝肾,养阴明目。

【製备]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50丸,食前,盐酒送下。

【说明】本方主治肝肾不足,目暗不明。

方用枸杞、甘菊花补益肝肾,养阴益精,滋水明目;

佐以巴戟天、肉苁蓉补肾助阳,益情生血,取阳生阴长之意;

五味子滋肾益精,明目安神,秘涩精气。

诸药合用,调补肝肾,养阴明目,共收佳效。

清目养阴洗眼方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菊花、桑叶、生地、夏枯草各9克,薄荷3克,羚羊角4.5克。

【功效】疏风清肝,养阴明目。

【製备】加水适量煎煮。

【用法】煎煮诸药时,以蒸汽薰目。

再滤渣取汁洗目。

【说明】本方外洗,用治肝经风热,肝阳上亢,目赤多翳,羞明多泪等症。

方中甘菊、霜桑叶长于疏散肺、肝二经风热,养肝益阴而有明目的功效;

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疏肝解郁,助桑、菊疏散之功;

羚羊角、夏枯草清肝火,解血热,散结滞;

生地养阴生津,清热凉血,诸药共用,用薰洗眼部,药效发挥直接有力,合收明目退翳之功。

夜光育神九

【来源】《寿亲养老书》

【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