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231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doc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doc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书本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劝学》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可以横渡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师说》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通晓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但是大的方面放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1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真理本来比我早。

  1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来帮助他们断句的,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1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1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们是不屑提及的,现在士大夫的智慧反而赶不上(这些人),多么奇怪啊!

  《赤壁赋》

  19、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面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

  20、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舞动,使孤舟中的寡妇哭泣。

  22、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们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面对长江畅饮,横握长矛吟诗,本是一世英豪,但是现在他又在哪里呢?

  2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但实际上未曾消逝。

月亮时圆时缺,但是始终没有增减。

  2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

从不变的一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2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我也不会取用。

  2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始得西山宴游记》

  28、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自从我成为罪人,我就居住在这个州,常常忧惧不安。

  29、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那公务之暇,我就缓慢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玩。

  30、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每天和那些随从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3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意有所至,梦也同往。

  3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我)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形态的山水,都被我享受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3、望西山,始指异之。

  (我)眺望西山,才指点着它认为它怪异。

  3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天际,向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3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

  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丘实非一类。

  3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这样之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了这次游览)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

  《六国论》

  37、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38、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9、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40、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

  41、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4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4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44、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对了。

  45、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46、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47、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以前假使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要跟秦国亲附,刺客没有出发,好的将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判断的呢。

  4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4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5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自取下策而沿袭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阿房宫赋》

  5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

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5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5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

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满地狼籍,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5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5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

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5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