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原始阶段:
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
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
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
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
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二、土地兼并问题
(1)产生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
①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②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3)解决方案:
三国的屯田制、北魏的均田制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时间:
春秋战国
(2)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④精耕细作
(4)地位:
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思想: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
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
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
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
①道家:
老子和庄子;
②儒家:
孔子、孟子和荀子;
③墨家:
墨子;
④法家:
商鞅、韩非子;
等等。
3.评价: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时期人物主张
春秋孔子①政治:
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
a.发展孔子的“仁”"
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
主张“性本善”。
荀子①政治:
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
主张“性本恶”。
影响:
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时期人物主张
春秋老子①哲学:
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
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
韩非子。
②主张: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二单元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综述】——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
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秦朝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
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
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但受重农抑商政策等影响管理严格。
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由法家到儒家转变,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的发明改进。
汉代在文学上出现新的文体---赋
【阶段特征综述】——三国两晋南北朝
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并开始赶上北方。
(北魏均田制;
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并烧制出白瓷。
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
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
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阶段特征综述】——隋唐
封建经济繁荣。
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手工业方面,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
制瓷技术进步,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
唐代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佛、儒、道三家思想均发展,儒家受挑战。
科技发达,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
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
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和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
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是“中华文化圈”的源流,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阶段特征综述】——宋元
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宋代汴梁、元代大都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北宋已普遍用煤冶铁,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宋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政局上由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制度上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宋代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削弱地方官的权力,解决了地方分裂问题。
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
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文学上宋词和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
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更加注重意境;
民间风俗画兴起,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2.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历程
①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②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③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④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⑤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⑥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3.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4.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
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
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
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
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
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南方环境的影响。
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专制主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秦朝:
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由来:
三皇五帝的传说。
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基本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②作用:
分工明确,互相牵制,皇帝总揽,公卿朝议,减少失误
汉朝:
中外朝制度:
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三公九卿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内容
1省:
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②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作用
①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②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4)北宋
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②作用:
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削弱,加强皇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变化(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汉朝:
郡国并行
汉承秦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势大,削弱中央集权,并爆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诸侯国势大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后来又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为加强中央集权,宋朝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
①军事上:
杯酒释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
派文臣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
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演变的趋势:
①在中央: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②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二、选官制度
1.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历史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先秦时期
世官制
血统、出身
两汉
察举制
孝廉、品德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考试成绩
2、科举制度的影响: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思想文化:
一、汉代儒学
(一)董伸舒的新儒学
1、特点:
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
(1)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针对为人处世道德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儒家道德观。
3、实质:
是思想文化专制。
4、根本目的:
神化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二)、主流地位的确立
(1)原因: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其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规定为教科书。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国家兴办太学;
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结果
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2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儒学:
在汉武帝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
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5、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背景:
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1)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朱嘉的思想
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人性与天理一致。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特征: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为核心。
4、本质:
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5、地位:
(1)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学术影响到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
还传及欧洲。
(三)陆王心学
1、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思想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思想
(l)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强调内心反省,用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3、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l)影响: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2)积极:
注重气节、道德;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
(3)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了人性,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进一步巩固和凸现了儒学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368~1840鸦片战争)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阶段特征综述】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
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以及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外贸也逐渐萎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厂卫特务统治,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增设军机处,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儒家思想遭受批判,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宋明理学),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
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出现了四大名著,更能适于市民生活需要。
书法、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
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色彩。
一、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
1、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3)表现:
①战国:
商鞅变法和《吕氏春秋》提出
②西汉:
①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商人的赋税加倍;
③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制度
④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
③唐代:
市的设立和废止都由朝廷命令,交易时间受限制
(4)影响:
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
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
闭关锁国:
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
①明朝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止民间外贸
②清朝顺治年间:
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③清朝乾隆22年后,只准广州一口通商
(3)原因:
①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非法活动猖獗。
②封建专制的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原因)
④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②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1、发展条件:
古代中国生产力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
(了解:
具体条件有: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商品市场的扩大、国家对劳动者人身控制的松弛、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发展、转向征收银两的赋税改革等)
2、出现:
①时间:
明代(中后期)
②地点:
江南
③行业:
纺织业
④表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关系产生,即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出现。
3、影响:
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
4、缓慢原因:
①明清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实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商人买田置地导致工商业缺乏扩大再生产资金、封建制度下的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底下
③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一、明朝:
内阁制度的形成
1、明太祖:
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明成祖(永乐帝):
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二、清朝:
设置军机处
1、时间:
雍正帝
2、职权: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思想文化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内容: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内容: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意义: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内容: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意义: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产生形成:
春秋战国
(1)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改进,体系更加完整,但未受到统治者重视。
(2)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仁政、民本思想。
遭受打击:
秦朝“焚书坑儒”,遭受沉重打击
确立正统:
西汉
(1)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当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趋向官方化、神学化。
走向成熟:
宋明
(1)儒学从道教、佛教中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