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103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doc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doc

《中国小说欣赏》讲学稿

课题:

小团圆媳妇之死课型:

讲授课

主备:

张艳红审核:

齐永红

班级:

姓名:

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四、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左):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负担是重的    

而自己又被过多的自我牺牲所累    

这种自我牺牲是被迫成那样的    

我虽然想高高飞翔   

 但我总觉得是要掉下来一样   

 ------   

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    

留下那半部红楼给世人看   

 生平受尽白眼冷遇    

身先死    

不甘!

不甘!

   

                              ——萧红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作家,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人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

  

预习感知:

关于作者及其作品 

(板书设计):

 1、作者萧红 

萧红,1911年出生于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生活阶段一(1911-1931):

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   

生活阶段二(1932-1938):

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  

生活阶段三(1938-1940):

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   

生活阶段四(1940-1942):

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   

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

尽管曾经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但她说:

“我总是一个人走路。

”(引用萧红的遗言: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萧红( 1911年6月2日 ─ 1942年1月22日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生活阶段一: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萧红与祖父之间的饿感情深厚。

  

 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

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住进道外十六道街东兴旅馆同居。

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生活阶段二: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

两个人在旅馆同居,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

  

生活阶段三: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

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

1938年2月,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

此时萧红已经怀孕。

同年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

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

1938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生活阶段四:

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

 1940年12月20日 ,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 ,因患有肺结核,又因为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最终在医院与世长辞。

她死时,据说端木蕻良并不在身边。

  

评价:

当她与王恩甲在一起时,她被爱情的蜜汤灌昏了心;后来萧军挽救了她,但他们一起外出的时候,总是一前一后的走着,萧军在前大踏步的走,萧红在后边跟着,很少见到他们并排走。

这就是他们之间命定的姿态。

他殴打她,也不是故意的虐待,也是因为爱她,当她是自己人,才不见外地动了手。

他是个粗疏的男人,拳脚伺候的时候,压根想不起来她并不是顾大嫂和扈三娘。

后来的人们这样对比萧红和萧军之间的差别:

一个多愁善感,另一个坦荡豪爽;一个是长不大的女孩,另一个是血性汉子。

萧军说:

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萧红说:

我爱萧军,今天还爱。

她与端木结合的时候,有人责备她,难道你不能一个人生活吗?

不能,因为她是个孩子,一个人睡在黑屋子里,她害怕。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猜测,因为童年家庭的不幸,导致萧红极度缺乏安全感,她一直是个需要保护的孩子,直到她31岁去世时,还一直是。

  

于是在她生命的末期,她用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回忆并记录了自己童年的生活,写下了《呼兰河传》。

   

2、《呼兰河传》  

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阅读课本的导读部分)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

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课文节选部分是小说中的第五章,关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

   

二、发现

三、互动

解读文本——主题探究,深刻的国民劣根性  

(板书设计):

   

小团圆媳妇:

                                        婆婆及其众人:

   

童养媳,十二岁,高大,                      不像小团圆媳妇,长得太高   

健康,活泼,天真,大方                            太大方,该打   

 “生病”                                    跳大神,抓偏方,当众洗澡  

滚烫水洗澡                                   看热闹,“心慈流泪”,睡得沉实实的   

昏睡                                             真魂附体,快乐     

头发被剪                                        自己掉下来,小妖怪   

死亡                                             一字未提,欢天喜地   

——                                                       ——   

健康,活泼,天真,善良,无力反抗            愚昧,麻木,残忍,一群无意识的看客和刽子手 

根据老师的分析,请同学们概括出小说的主题,先明确作者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

   

明确: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健康活泼、天真善良的小媳妇被折磨致死的经过,批判了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解题:

小团圆媳妇之“死”   

1、总体认识小团圆媳妇   

她是谁?

她几岁了?

她外貌如何?

她性情如何?

   

明确:

她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但长得有十五六岁那么高。

“黑忽忽的,笑呵呵的;照碗碟,弹玻璃球”“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   

——这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   

2、小团圆媳妇因为什么而死?

   

被用滚烫的热水洗澡了,共三次   

3、为什么要用滚烫的热水洗澡?

   

因为小团圆媳妇病了,这是跳大神的所出的治病偏方招数   

4、小团圆媳妇得了什么病?

为什么会生病呢?

   

(老师补充课文前的相关故事情节):

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小童养媳,刚到老胡家时,引来一大群的人来看,议论纷纷,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

“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

  

没过了几天就打起她来,婆婆说:

“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邻居左右因此又都议论起来,说早该打的,哪有那样的团圆媳妇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

婆婆及其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这个忙碌的行列中来。

  

不久她们就说小团圆媳妇病了,于是又开始本忙不迭,跳大神,吃偏方,扎纸人……最终跳大神的出了个主意,就是用大缸给小团圆媳妇洗澡,并且是当众就洗的。

这种奇闻盛举一经传了出来,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就是那些患了半身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人们觉得他们瘫了倒没有什么,只是不能够前来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大规模地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

  

结论:

小团圆媳妇其实并没有病。

“当周围的人都不正常的时候,正常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疯子’”。

   

5、面对这种当众的用滚烫热水洗澡的情形,周围的人都是做怎样的反应?

   

洗澡之前:

“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   

第一次洗时:

“并没有一个人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74页   

第一次洗后:

“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

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于是人心大伟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

看吧,洗一次就昏了过去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

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

所以看人脑的人的心里,都满着秘密”     74页,75页   

三次洗澡之后:

“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家家户户都是黑洞洞的,家家户户都是睡得沉实实的,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         75页   

洗后的几天:

小团圆媳妇一直昏昏沉沉地睡觉,大家都说是真魂要附体了,快乐了好几天;头发是被人用剪刀剪下来的,她的婆婆偏说是自己掉下来的,小团圆媳妇被认为是妖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