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解 表 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0645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解 表 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八章 解 表 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八章 解 表 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八章 解 表 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八章 解 表 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 解 表 药Word下载.docx

《第八章 解 表 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解 表 药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 解 表 药Word下载.docx

亦可用于热邪壅肺之喘咳,配伍石膏、杏仁、甘草等,如麻杏石甘汤。

3.利水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兼表证。

配伍生姜、石膏、甘草,如越婢汤。

【用量用法】3~10克。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

【使用注意】1.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者忌用。

2.肾不纳气之虚喘者忌用。

3.高血压患者忌用。

【化学成分】主要含麻黄碱及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

1.麻黄碱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用于平喘。

2.伪麻黄碱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3.挥发油可兴奋汗腺,促进汗腺分泌而有发汗作用。

4.收缩血管、兴奋心脏、升高血压。

 

★桂枝

首载于《新修本草》。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

生用。

药材为长圆形枝条。

饮片多切成斜切片或薄横切片,也有切成小段。

外表面棕色至红棕色。

切片厚2~4mm,切面木部黄白色或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

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

以嫩枝,色红棕,气香浓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肌:

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

本品发汗力缓,无论表虚有汗(桂枝汤)还是表实无汗(麻黄汤)皆可应用。

所以古人谓“无汗能发,有汗能止。

2.温通经脉:

(1)风寒湿痹证。

配附子、甘草,如:

桂枝附子汤。

(2)心阳虚之心悸、脉结代。

炙甘草,党参,如:

炙甘草汤。

(3)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少腹痛等。

当归、川芎,如:

温经汤。

(4)胸痹。

瓜蒌薤白桂枝汤。

(5)中焦虚寒之腹痛。

白芍.饴糖,如:

小建中汤。

3.助阳化气:

痰饮、水肿。

如:

苓桂术甘汤、五苓散。

【使用注意】

1.温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

2.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是桂皮醛、桂皮酸。

1.桂皮醛能兴奋汗腺而解热,尚具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

2.抗菌作用。

3.可兴奋唾液腺而健胃,桂皮醛能使肠胃蠕动亢进。

4.桂枝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5.桂皮油对子宫有特异性充血作用。

6.桂皮醛有抗肿瘤作用。

▲香薷

首载于《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

以其气香叶柔而得名。

习惯认为产于江西者质优。

生用

饮片切成2~4cm的小段。

茎方柱形,紫红色,叶对生,暗绿色或黄绿色。

气清香而浓,味凉而微辛。

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阴暑证。

夏季贪风乘凉,过食生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之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腹泻等。

古人有“夏月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

“夏月麻黄”。

【注】阴暑:

夏季贪风乘凉,过食生冷,外寒内湿之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腹泻等。

若夏伤暑热之高热、大温、多汗者,此属“阳暑”,则当忌用。

2.利水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表虚者忌用。

【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有香薷酮、苯乙酮等。

(1)抗菌、抗病毒作用。

(2)解热作用,本品可兴奋汗腺而起解热作用。

(3)利尿作用:

能使肾小球血管充血,滤过压增高而有利尿作用。

(4)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而有健胃作用。

●麻黄、桂枝、香薷功效应用异同点

共同点:

麻黄、桂枝、香薷均药性辛温,均具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水肿、小便不利。

不同点:

麻黄多用于冬季外感风寒表实证,肺气不宣,风水水肿证,此外,还具有宣肺平喘作用,用于治疗肺寒喘咳;

桂枝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表实表虚均可,并可助阳化气,用于阳虚气化不利之水肿,此外,还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用于治疗寒凝血滞之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痛经闭经,胸痹等病证;

香薷多用于夏季外感风寒表实证,此外,还具有化湿和中作用,用于夏季外感暑湿所致呕吐泄泻。

★紫苏

(苏同稣,舒畅也,因其色紫或绿紫,功可调畅气机,故名)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

茎入药的为苏梗,叶入药的为苏叶。

别名:

紫苏、紫苏叶。

完整的紫苏叶为卵圆形,边缘有圆锯齿。

上表面绿色带紫,下表面紫色。

饮片的叶多皱缩卷曲,质脆,常破碎。

气芳香,味微辛。

以叶完整、色紫、香气浓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

外感风寒,胸闷、咳嗽痰多。

杏仁等,如:

杏苏散。

2.行气宽中:

(1)脾胃气滞之胸闷、恶心呕吐。

配藿香、陈皮、半夏等,如:

藿香正气散。

(2)梅核气。

半夏、厚朴,如:

半夏厚朴汤。

3.解鱼蟹毒:

食鱼蟹中毒之吐泻、腹痛。

4.顺气安胎:

气滞之胎动不安、妊娠呕吐。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

不宜久煎。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含紫苏醇、紫苏酮、紫苏醛、薄荷脑、丁香烯等。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具有扩张皮肤血管,刺激汗腺分泌而解热的作用。

2.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

3.能抑制子宫收缩,有安胎作用。

4.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

【附药】紫苏梗

为紫苏的干燥茎。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肺、脾、胃经。

1、宽胸利膈:

胸腹气滞,胸胁胀痛。

2、顺气安胎:

气滞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

▲生姜

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

捣汁名生姜汁,取皮名生姜皮,煨熟名煨姜,产于全国各地。

适用于轻证。

2.温中止呕:

用于多种呕吐。

(1)胃寒呕吐,配半夏,如:

小半夏汤。

(2)胃热呕吐黄连、竹茹等。

“为止呕要药”“呕家圣药”

3.温肺止咳:

风寒外侵之咳嗽。

4.解毒:

(1)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

(2)解鱼蟹毒。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醇、姜酮。

1、能促进周围血液循环而发汗解表。

2、煎剂可兴奋肠管腺、唾液腺、胃液腺的分泌,通过调整胃肠功能而止呕。

3、保肝利胆作用。

【临床应用】

1.急性炎症:

取生姜10克,仙人掌20克(洗净去皮去刺),共捣成稀泥状,然后将药泥均匀地摊铺在塑料薄膜上,贴敷在炎症部位,用胶布加以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治急性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腮腺炎、疖肿、外伤肿胀等。

2.水火灼伤:

将生姜捣烂取汁涂患处,能立即止痛。

已起泡红肿者,又能消炎退肿,消去水泡。

3.斑秃:

先用硫磺皂洗头,然后取生姜片或生姜汁涂患处,用拇指或鱼际部磨擦,产生热感及痒感为止,每隔5分钟摩擦1次,反复3~次,每日1次。

【附药】生姜汁、生姜皮、煨姜。

1.生姜汁:

生姜取汁,偏于化痰止呕。

2.生姜皮:

生姜取皮,偏于利水消肿。

如五皮饮。

3.煨姜:

生姜煨熟,温中止呕作用较生姜为胜。

【国外研究】

减轻晕动症症状:

丹麦科学家研究证实,生姜是减轻晕动症症状的天然药物之一,尤其可大大减轻呕吐症状,有效率可达90%以上,可持续4小时。

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英国科学家动物实验显示,生姜能大大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抑制癌细胞生长:

荷兰及德国科学家认为,生姜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癌细胞生长。

防止血液凝固: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用生姜来做血液稀释剂,以防止血液凝固是十分理想的。

★荆芥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

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

生用、炒用、炒炭用。

芥穗、荆芥穗。

药材呈方柱形。

饮片切成2~4cm小段,或分离芥穗单独用药。

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

体轻、质脆。

断面类白色。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以茎幼细、色紫红、穗长而密、其浓香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1.祛风解表:

外感表证。

本品药性平和,微温,故风寒风热皆可应用。

(1)风寒表证。

配防风、羌活,如:

荆防败毒散。

(2)风热表证。

金银花、连翘等,如:

银翘散。

2.透疹止痒: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配伍薄荷.蝉蜕.牛蒡子等。

3.疗疮:

疮疡初起兼表证。

配伍金银花、连翘等。

4.止血(炒炭):

各种出血证。

【用量用法】煎服3~10克,止血宜炒炭用,其余生用。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1、8%,其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

(1)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2)镇痛作用。

(3)止血作用:

生荆芥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使出血时间缩短72、6%,生荆芥使凝血时间缩短30%,而荆芥炭使凝血时间缩短77、7%。

1.治疗荨麻疹:

以净荆芥穗碾末,过筛后装入纱布袋,均匀撒布患处,用手掌反复揉搓至发热,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和一切皮肤病,轻者1~2次,重者2~4次奏效。

2.风热型老年性瘙痒症:

防风、荆芥、薄荷、川芎、当归各10克,连翘、白芍、石膏、桔梗、滑石各15克,麻黄、黑栀子、大黄、芒硝、甘草各6克,黄芩12克。

随症加减。

外用三合粉(滑石粉、炉甘石、氧化锌各等分)擦局部,每晚1次,2周为1个疗程。

治疗40例,痊愈35例,无效5例。

★防风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其功以疗风最著,故名。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主产于东北、河北、四川、云南等地。

关防风。

药材呈长圆柱形。

饮片切成10~50mm的小段。

皮部黄白色或棕黄色,粗糙,体轻,质松,较柔软,易折断,木部淡黄色,气特异。

微微甘。

以粗壮皮细而紧、毛须少、质柔滋润、肉厚,断面黄白色,木部淡黄色为佳。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1)外感表证。

风寒、风热表证均可,风寒表证,配荆芥等。

(2)风疹瘙痒。

本品微温不燥,甘缓不峻,药性平和。

因此前人称之为“风药中之润剂”。

2.胜湿止痛:

风湿痹痛。

配当归.羌活.桂枝等,如:

蠲痹汤。

3.止痉:

破伤风证。

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如:

玉真散

4.止泻:

肝脾不和之腹痛.泄泻。

白术.白芍等,如:

痛泻要方

【使用注意】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甘露醇、苦味苷、酚类、多糖等。

1、解热、镇痛作用。

2、抗惊厥作用。

3、抗菌作用。

4、抗肿瘤作用。

1.老年瘙痒症:

用防风,荆芥,薄荷,川芎,当归各10克等药为主方,水煎服日1剂,治疗40例,有效35例,无效5例.

2.面神经麻痹:

防风30克煎服,蜈蚣2条研细末。

用防风汤送服蜈蚣末,每日1剂,晚饭后服用,儿童酌减,10日为1个疗程,治疗26例,痊愈16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16%。

★羌活

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的根及根茎。

产于四川、云南者称川羌,又名蚕羌;

产于西北地区者,称西羌。

蚕羌、竹节羌、大头羌。

(1)蚕羌:

为羌活的根茎的上端,呈圆柱形,环节紧密,全形似蚕,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

体轻,质脆,易折断,饮片切面成棕、紫、白三色的相间纹理。

气香纯正,味微苦而辛。

(2)竹节羌:

药材的环节疏生,似竹节状,余同蚕羌。

(3)大头羌:

药材头粗大呈瘤状突起,为不规则环节状,余同蚕羌。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膀胱、肾经。

1.发散风寒:

风寒表证以兼有头痛、身痛者为主。

尤治太阳头痛。

配伍防风,白芷,川芎等,如:

九味羌和汤

风寒湿痹证。

尤治上半身风湿痹痛。

【使用注意】

1.血虚痹痛、阴虚头痛忌用。

2.脾胃虚弱者忌用。

【化学成分】主含挥发油。

(1)解热、镇痛作用:

羌活挥发油能兴奋汗腺而解热,且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具有扩张脑动脉血管,增加脑流量的作用。

颈椎病:

羌活、防风、法姜黄各12克,当归10克,赤芍、炙黄芪各15克,炙甘草8克为主方,治疗48例,治愈36例,显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

★白芷

因其根白而芳香,故名。

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纸的根。

主产于东北、四川等地。

药材呈圆锥形,上部近方形,。

表面淡棕色或灰黄色,有众多的横向的皮孔样突起,习称“疙瘩丁”。

断面粉性足,类白色,木质部约占断面1/2。

气清香浓厚而浊,味辛,微苦。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1.祛风散寒:

以头痛、鼻塞为宜。

2.通窍止痛:

(1)鼻渊、鼻塞、阳明经头痛、牙痛、眉棱骨痛。

本品辛温,入肺胃二经,但以足阳明胃经为主,为治疗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牙痛之要药。

(2)风寒痹证。

3.消肿排脓:

痈疮肿毒。

4.燥湿止带:

带下过多,以寒湿带下为主。

此外,具有祛风止痒作用,用于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香豆素等。

1、解热、镇痛、消炎作用。

2、升高血压作用。

1、治疗胃痛:

白芷甘草汤(白芷30~60克、甘草15~30克),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疗效显著。

2、鼻炎:

(1)额窦炎:

白芷、黄芩各30~60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治疗72例,服药3剂治愈者18例,6剂者31例,9剂者10例,配合其他方法获愈者3例。

(2)过敏性鼻炎:

黄芪25克,白芷20克,辛夷花、苍耳子各15克,荆芥、防风、柴胡、薄荷各12克,川芎,五味子各10克,甘草5克。

每日1剂,清水750毫升,煎取药汁400毫升,早、晚饭后90分钟服用。

连服半月为1个疗程。

治疗80例,治愈8例,显效31例,有效3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

3、面神经麻痹

用白芷、白僵蚕、草乌各5克,研末,鲜姜汁调成膏状,贴于患处,3日更换1次。

治疗117例,痊愈112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29%。

★细辛

因其根细而味极辛,故名。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

前两种称“辽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

后一种主产于陕西等地。

北细辛:

常卷成团状,表面灰棕色,粗糙,根细长,约10~20cm,叶片完整者心形,表面淡绿色。

【性味归经】辛,温。

有小毒。

归肺、肾、心经。

配伍防风、羌活等,如:

九味羌活汤。

(2)阳虚外感。

麻黄附仔细辛汤

(1)鼻渊、头痛、齿痛。

尤治少阴头痛。

(2)风湿痹证。

独活、桑寄生等,如:

独活寄生汤。

3.温肺化饮:

寒饮伏肺之喘咳痰多。

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如:

小青龙汤。

【用量用法】煎服,2~5克。

1.阴虚阳亢头痛忌用,肺燥伤阴之咳忌用。

2.反藜芦。

3.注意用量。

“细辛不过钱,过钱赛人言”。

【不良反应】

本品性烈易中毒,但根据近年来临床应用观察,细辛在复方中使用,药力受制,毒性减少,用量可达15~30克,单方用药药力较高,毒性较强,用量宜慎重。

大量入煎时,当先煎45分钟,方可保证用药全。

因为细辛中有毒成分的含量随煎煮时间增加而降低。

细辛中毒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汗出、瞳孔散大、肌肉震颤、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转入痉挛状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意识不清,最后死于呼吸麻痹。

解救:

输葡萄糖液,给与镇静剂。

▲藁本

为伞形科植物藁本及辽藁本的根茎及根。

藁板(山东)。

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稍扭曲,有分支。

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体轻,质较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黄色,纤维状。

气浓香,味辛、苦,微麻。

【性味归经】辛温,归膀胱经。

风寒感冒,巅顶头痛。

本品辛温升散,善达头之巅顶,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治巅顶头痛。

配伍川芎、羌活等,如羌活胜湿汤。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忌用。

▲苍耳子

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果实。

微炒至黄色,去刺。

药材呈卵圆形或纺锤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1)风寒头痛,鼻渊头痛

(2)风湿痹痛

【用量用法】煎服,3~10克。

1.血虚头痛忌用。

2.过量易中毒。

▲辛夷

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花蕾。

木笔花

呈长卵形,似毛笔头,基部有短梗,外表面被灰白色或淡黄色茸毛,内表面棕紫色或棕褐色,体轻,有特异香气,味辛而稍苦。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风寒头痛,鼻渊头痛。

治疗鼻渊头痛要药。

【用量用法】煎服,3~10克。

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应纱布包煎。

小结

1、解鱼蟹毒:

紫苏、生姜。

2、治鼻渊:

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

3、治头痛:

阳明经头痛—白芷。

太阳头痛—羌活。

巅顶头痛—藁本。

少阴头痛—细辛。

鼻渊头痛—苍耳子,辛夷。

4、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证:

羌活。

5、风药中之润剂:

防风。

6、夏月麻黄:

香薷。

7、安胎:

紫苏。

8、呕家圣药:

生姜。

9、利水退肿:

麻黄、香薷。

10、消肿排脓:

白芷。

11、平喘:

麻黄。

12、治痹证:

防风,羌活,桂枝,藁本,苍耳子,细辛、白芷。

13、止血:

荆芥炭

14、透疹:

荆芥

15、药性平和,即用于风寒,又用于风热表证:

荆芥、防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