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二西师大版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0567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二西师大版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二西师大版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二西师大版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二西师大版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二西师大版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二西师大版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二西师大版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二西师大版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 观察物体二西师大版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观察物体

(二)

【设计意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拍照活动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2、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母女俩面带微笑站好,动画显示孩子的爸爸奔向4个方向拍照。

假如你是图上的摄影师,说说看,在前面你拍到的人和景物是什么样子?

到了后面呢?

左面呢?

右面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

在前面拍到的是母子俩的正面,在后面拍到的是母子俩的背面,在右面拍到的是妈妈挡着孩子,在左面拍到的是孩子挡着妈妈。

你能分辨这4张照片分别是从哪一方面拍到的吗?

请同学们在教科书上填一填。

课件出示4张照片。

(1)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张是在正面照的,第二张是在后面照的,第三张是在右面照的,第四张是在左面照的。

(4)集体订正

第三张和第四张能不能都填“侧面”?

为什么?

这样填不准确。

因为第三张是在母子俩的右侧拍摄的,第四张是在母子俩的左侧拍摄的。

(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就像齐天大圣孙悟空一样,有一双火眼金睛啊!

组合体的观察,比单个物体的观察复杂----要考虑物体之间的前后遮挡、左右方向等问题。

根据某组合体的照片,确定观察者位置这一任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假扮摄影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3、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教室照片。

老师这里有两张照片,请仔细观察,拍的是什么地方?

(1)指名回答:

我们的教室

同一个教室,拍的照片一样吗?

为什么拍到的照片会不一样?

拍照的位置不一样

(2)集体订正

这两张照片(前后)摄影师是站在哪里拍的?

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1)学生独立思考,组织语言

(2)指名回答:

第一张是站在教室的讲台这边拍摄的,因为拍的照片是教室的后面;

第二张是站在教室的后面拍摄的,因为拍的照片是教室的前面,有讲台。

(3)集体订正。

课件出示练习十二第一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下面的照片分别是哪位小朋友拍摄的?

(1)学生独立做在教科书上

(2)指名回答

(3)集体订正

课件出示练习十二第二题

请看这道题,它的要求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从恐龙的前面看到的填“前面”,从侧面看到的填“侧面”,从后面看到的填“后面”。

(2)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练习十二第三题

谁来说说这道题的要求是什么?

从前面拍到的填“前面”,从后面拍到的填“后面”,

从侧面拍到的填“侧面”。

通过”填一填、说一说、连一连”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组合图形的基本方法。

4、达标反馈

1.教师找男生女生各一人,到讲台前,找一学生在不同位置给他们拍照,然后把照片展示给大家,说明每张照片在什么位置拍的。

2.课件出示练习十二的第四题: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

连一连。

3.课件出示:

下面这些图形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左面上面前面

4.课件出示:

前、后面上面左、右面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各抒己见

我学会了怎样判断一个组合图形,它是在哪个方向拍摄的......

7、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照合影,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拍摄,然后让爸爸妈妈判断那张是在哪个位置拍摄的,你当小老师。

把课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巩固学生观察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

八、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二)

前后面左右面上面

9、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出发,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是很有必要的。

课的开始,让学生给老师拍照,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师把学生现场拍摄的照片传到电脑上,让学生对照照片,说出拍摄的位置,学生在兴致之中去学习和探索新知,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

学生通过亲自观察组合图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组合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并且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组合图形的初步轮廓,这样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

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初步认识角和以及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角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

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的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

因此,学习角初步认识,既是生活实际的需要,也是后续学习的需要。

本单元学习内容主要包含:

角的初步认识;

锐角和钝角;

整理和复习。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在编排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

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二是: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三是:

发挥三角板的价值。

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使他们初步认识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同时通过多种活动及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多角度认识角,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材从共性的角度(角的概念、各部分的名称)认识角,再到由分类的角度认识角,逐步深化学生对角的认识,进而为角的度量及其它后续学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3.学会用三角板拼角。

4.借助三角板完成对角的初步认识,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角的特征。

5.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角和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和直角、锐角和钝角

难点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用尺子画角和直角、锐角和钝角。

3.会用三角板拼指定的度数的角。

■教学建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锐角和钝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3.对于学生的操作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1.角的初步认识

1课时

2.锐角和钝角

3.整理和复习

总计

3课时

第1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和练习八的1、2、3、思考题。

本节课主要讲的内容是:

认识角;

初步建立角、直角的概念;

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会辨认角与直角。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这一方法,作为发展学生能力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方法。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直角的概念,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与直角。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1.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及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

课件、 

三角尺、纸、活动角等。

三角板、纸、活动角。

你能给下面的平面图形分分类吗?

并说说分类的理由?

(课件出示不同的平面图形)

(1)学生自由分类

(3)指名汇报,同时说出分类理由(有角的一类,没角的一类)

(5)教师及时肯定和鼓励:

你们分类的理由很充分,值得赞扬!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和长方形中连接两条相邻边的部分叫什么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角。

板书:

角的初步认识

利用图形,对角进行初步的认识。

3、探究新知

同学们,我们都喜欢课间活动,因为课间活动丰富多彩,既让我们心情愉快,又健康了我们的身体。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课间活动的热闹场景吧。

(课件出示主题图)

大家看,这么热闹的校园生活里,藏着好多的角,你发现了吗?

(1)学生自由在书上找

(2)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

房顶上有角;

窗户上有角;

钟面上有角;

扇子上有角;

剪刀上有角......

(5)教师及时肯定和鼓励:

大家能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真是一群会观察、会发现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新图形-----角。

教师板书:

从学生熟悉的课间活动引入,一方面给孩子带来感官的刺激,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对生活中所感知“角的记忆。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画面中藏着那么多的角,会很欣喜,很兴奋,很高兴地进入学习状态。

刚才同学们说剪刀上有角,扇子上有角,钟面上有角,谁愿意上来指一指剪刀的角呢?

(课件出示这几个图形)

(1)指名课件前指角(一般孩子指角,只是指到角的顶点部分)

(2)教师引导正确指角的方法:

正确的指角方法是,从顶点出发,分别指角的两条边,最后在两条边之间画出一条弧线,这就是一个角)

(3)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空手指角。

5.谁能上来指一指扇子上的角?

钟面上的呢?

(1)指名课件前指角

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先找角,然后指角的这样一个设计。

学生对于角的指法,很多存在错误,教师这部分直接采用讲授的方法,放学生通过模仿教师,学会了正确的指角方法,做到了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

这个环节的设计,实现了生活化向数学化的过度。

6.教师:

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的指出角了。

那么这些角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课件。

(课件显示:

从剪子、扇子、钟面上慢慢抽出角的过程)

7.教师:

这些图形都是数学中的角,我们把它们都请到了黑板上来,请大家好好看看他们的样子,能否正确的指出它们来。

(1)学生伸手和老师一起空指。

8.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不同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1)学生仔细观察

它们都有一个尖尖,一个点;

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5)教师讲授:

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这样的图形就是角。

通过观察,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形状,再通过比较,找到共同特征,使学生清晰地建立起角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观念。

9.教师:

我们认识了角,和角成为了朋友,下面让我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动手做一个角吧!

(1)学生动手操作。

(2)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指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学们都有一双小巧手啊!

10.教师: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活动角,做一个魔术游戏——变大小。

请每个同学拿好自己做的活动角,听口令,变角的大小。

边变边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学生按口令操作

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大小有关;

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4)教师重点引导:

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因为边长是射线,可以无限延长。

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活动角张的越开,角就越大,活动角合的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这也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11.教师:

我们做了这么多角,咱们怎样才能在本子上画出一个角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

(教师画角)

先画顶点,从顶点出发,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边。

(2)学生用手空画一个角

(3)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

(4)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业

(5)集体订正

(6)教师及时鼓励,并编口诀帮助学生记忆;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在看一看、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获得了丰富的表象支持,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角及角的特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12.教师:

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课件出示:

下面图形哪些是角?

在下面的()里画“√”,并说明为什么?

第一个不是角,因为它没有顶点;

第二个是角,虽然下面的边短一些,可是它是射线,可以无限延长;

第三个不是角,它没有顶点;

第四个是角,因为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

第五个是角,因为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

(4)教师重点强调: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按照角的定义去判断。

13.教师:

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活动角,(老师把角转成直角),大家见过这样的角吗?

生活中哪里见过这样的角?

(1)学生观察

(2)指名汇报:

见过,黑板面、五星红旗、桌子面、墙面、笔盒面上都有这样的角。

14.教师:

这样的角,叫直角。

直角。

15.教师:

找一找,我们的三角板上有直角吗?

,你能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下来吗?

(1)学生指出直角,并把它画在练习本上。

教师巡视,发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同桌订正。

(3)找部分同学作品展示,集体订正

角的顶点处是一个点,不是圆弧。

教师在直角处标上直角符号“┐”,告知学生:

这是直角符号,表示“直角”。

16.教师: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请你折出一个直角来。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展示,集体订正。

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思想,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图、比较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直角及特征的认识,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

一、填空。

1.一个角有()个顶点,有()条边。

2.我们的红领巾上面有()个角。

3.数学课本的封面上有()个角,它们都是()角。

4.三角板上有()个直角,其它两个角都比直角()。

(填大小)

(1)指名逐一回答

二、下面图形是角的画“√”,不是角的画“×

”,并说明理由。

(1)指名逐一回答:

第一个图形不是角,因为没有顶点;

第二个图形是角;

第三个图形不是角,因为没有顶点;

第四个图形是角;

第五个图形是角。

3、下面哪些角是直角?

在括号里画“√”。

()

第二和第五个图形是直角

4、课堂活动的第二题:

数一数,共有几个角?

一共有3个角

四、达标反馈

1、操作题:

用3根小棒,摆一个图形,数出里面有几个角?

说给组内同学听。

2、课件展示:

下面图形各有几个角。

3、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

(1)任何一个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

(2)角的两边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3)改变角的边的长短,角的大小也就变了。

(4)书面上的直角比桌面上的直角小。

(5)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6)用放大镜看到的角比原来的角大。

答案:

第一题:

3

第二题:

345没有(0)

第三题:

√√×

×

√×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肯定。

教师重点强调:

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在生活中发现角,并且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与直角。

还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有利于他们全面掌握角的有关知识,促进对思维过程的反思,完善认知结构。

同时,教师做重点强调,加强学生们的记忆。

6、布置作业:

练习八的第1题:

指出右边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第二题:

练习八的第2题:

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第三题:

指出下面图形中的直角,并标出来。

第四题:

我会作图。

(1)画一个图形。

(要求图形里含有1个直角和2个小于直角的角。

(2)画一个图形。

(要求有四个直角)

(3)画两个角,其中1个角小于直角,另一个角大于直角。

第五题:

练习八的思考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1个角,还有几个角?

346

第四题:

第五题:

第一种情况:

角对角剪一个角(还剩下3个角);

第二种情况:

角对边剪一个角(还剩下4个角);

第三种情况:

边对边剪一个角(还剩下5个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直角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长张开的大小有关。

七、教学反思

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展示交流的机会”。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有学生熟悉的图形引出角,再让学生在情境图中寻找角,从而使学生对角产生了感性认识。

接着从角的结构上认识角,使学生真正认识了角。

通过对比角,发现直角的与众不同,结合生活中寻找直角的影子,加深对直角的感性认识,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时时刻刻利用鼓励的语言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课本第25页~第40页,是学生学习了0〜5各数的认识及5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学习的。

内容包括6〜10各数的认识;

6,7的加减法;

8,9的加减法;

W的加减法;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在认识了6〜10后,安排了几和第几的认识。

同时安排了7个课堂活动,4个练习以及单元整理与复习。

6-10各数的认识,与1-5各数的认识相比较,略为提高了要求,表现在:

第一,不再将6-10各数从情境中逐个抽象出来,而是依据情境进行数数和认数,这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从借助实物、小棒数数、认数,过渡到借助计数器(半抽象)数数、认数;

第三,强化了对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本单元的加减计算,也与5以内的加减计算有所不同。

5以内的加减法是将加法、减法分开编写,而本单元则是将加法、减法合在一起编写。

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时沟通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如想加算减、以加助减等。

⏹教学目标

1.在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认、读、写6-10各数,能用6〜10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认识数的两个属性:

基数和序数。

3.在具体的情境与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6-10的加减法;

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在计算过程中,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经历与同伴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4.能对数、数学符号、算式等进行规范书写,逐步养成仔细看,细心算,认真写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6-10的认识和加减计算。

区分并理解几个和第几;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建议

1.继续重视对数感的培养。

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数感是具体的——结合生活情境、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数与运算,并对结果做出解释。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

2.强化对10的认识以及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教学。

与“5”一样,“10”在人们长期的计数中使用较多,同时,10的认识又是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以及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重要基础;

而得数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又是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

因此,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联系生活情境,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比如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时,从可视操作+教师讲解过渡到学生可视操作、并讲解,再过渡到想象操作列式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