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000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doc

《《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doc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翻译课文。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注意体会

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惜自己的生命,关爱身边的亲人。

 

   2、体会至情至性的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

 

【重难点】

1、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2、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课文前三段

一、导人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听录音,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 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怙(hù)省(xǐng)取其孥(nú).薨(hōng).斗斛(hú)

万乘(shèng)辍(chuò).比(bì)窆(biǎn)尚飨(xiǎng)

   五、分析理解第一~三段:

 

     

(一)、重点词句

1、季父:

父辈中排行最小的叔父。

2、衔哀:

心中含着悲哀。

致诚:

表达赤诚的心意。

3、孤:

幼年丧父称“孤”。

4、怙(hù):

《诗经·小雅·蓼莪》: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后世因用“怙”代父,“恃”代母。

失父曰失怙,失母曰失恃。

5、两世一身:

子辈和孙辈均只剩一个男丁。

6、视:

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

7、省(xǐng):

探望,此引申为凭吊。

8、止:

住。

9、取其孥(nú):

把家眷接来。

孥,妻和子的统称。

10、薨(hōng)古时诸侯或二品以上大官死曰薨。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晋死于汴州任所,韩愈随葬西行。

去后第四天,汴州即发生兵变。

11、不果:

没能够。

指因兵变事。

12、取:

迎接。

13、孰谓:

谁料到。

遽(jù):

骤然。

14、斗斛(hú):

唐时十斗为一斛。

斗斛之禄,指微薄的俸禄。

韩愈离开徐州后,于贞元十七年(801年)来长安选官,调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迁监察御史。

15、万乘(shèng):

指高官厚禄。

古代兵车一乘,有马四匹。

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

16、辍(chuò),停止。

辍汝,和上句“舍汝”义同。

就:

就职。

(二)、重点分析

1、概括这三段的意义:

 

   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

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 依;

第三段叙述两人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第4-12段

一、分析四~六段 

   

(一)、重点词句

1、无涯之戚:

无穷的悲伤。

涯,边。

戚,忧伤。

2、.纯明:

纯正贤明。

不克:

不能。

蒙:

承受。

3、业:

用如动词,继承之意。

4、毛血:

指体质。

5、志气:

指精神。

6、其几何离:

分离会有多久呢?

意谓死后仍可相会。

7、孩提:

本指二三岁的幼儿。

此为年纪尚小之意。

(二)、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这三段的段意。

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

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

第六段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2.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

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

 

二、分析七~九段 

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

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2.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

又在感什么?

 

     答:

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三、分析第十~十二段

 

  

(一)、重点词句

1、吊:

此指慰问。

孤:

指十二郎的儿子。

2、终丧:

守满三年丧期。

《孟子·滕文公上》:

“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3、力能改葬:

假设之意。

即先暂时就地埋葬。

合下句连续可知。

4、兆:

葬域,墓地。

5、惟其所愿:

才算了却心事。

6、敛:

同“殓”。

为死者更衣称小殓,尸体入棺材称大殓。

7、窆(biǎn):

下棺入土。

8、何尤:

怨恨谁?

9、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意谓你青苍的上天啊,我的痛苦哪有尽头啊。

语本《诗经·唐风·鸨羽》: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10、伊、颍(yǐng):

伊水和颍水,均在今河南省境。

此指故乡。

11、幸其成:

韩昶后中穆宗长庆四年进士。

韩湘后中长庆三年进士。

12、长(zhǎng):

用如动词,养育之意。

13、尚飨:

古代祭文结语用辞,意为希望死者享用祭品。

尚,庶几,表示希望。

(一)分析段落意义:

 

   1.概括段意 

   答:

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

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四、作业布置

复习今天所学课文

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相关练习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文章结构与写作特色

2、比较阅读《祭妹文》(袁枚)

一、分析篇章结构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

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

其不然乎”)

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

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二、写作特色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

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

“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

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

“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

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

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

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

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

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

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

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探究学习

   比较袁枚《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

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袁枚《祭妹文》

   

(二)呜呼!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

   韩愈《祭十二郎文》与袁枚《祭妹文》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祭文。

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多着重叙述死者的功业,往往浮夸不实,流于对死者的谀颂,而韩、袁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