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学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982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寡人之于国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寡人之于国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寡人之于国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寡人之于国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学案.doc

《寡人之于国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学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寡人之于国学案.doc

《寡人之于国》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相关知识《孟子》介绍

1善于论辩。

《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

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回答说:

“我岂好辩哉?

不得已也。

”(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采用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

《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

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2极有气势。

这也和时代有关。

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

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

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

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

在《公孙丑上》里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

他解释说: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

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

3富于形象。

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

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

“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

”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

《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

这样的故事,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

知识梳理

1.词类活用 

掌握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2.句式 

找出文中运用下面句式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掌握其用法。

 

(1)或……或……

文中句子

翻译

(2)直……耳,是……也

文中句子

翻译

(3)是何异于……

文中句子

翻译

(4)未之有也 

文中句子

翻译

三、一词多义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3.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主人忘归客不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4.兵 

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补充] 

(1)于 

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亮点探究

1.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探究学习

2.“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学习:

《寡人之于国》练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洿池(wū)  鸡豚(tún)饿莩(piǎo)狗彘(zhì)

B.丧死(sānɡ)庠序(xiǎnɡ)牲畜(chù)王天下(wànɡ)

C.数罟(cù)孝悌(tì)供养(ɡònɡ)移粟(sù)

D.胜用(shēnɡ)树桑(sānɡ)斧斤(hǔ)曳兵(yè)

2.对下列文言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此句只表明以尽心施政来关心百姓,所以孟子批评他。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三个语气词连用加重了语气,加重后的语气,以最靠近实词的一个语气词为准。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前两句描绘紧张的战斗场面,后一句描绘可耻的逃跑行为,对照鲜明。

D.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此句既点明“寡人之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正面回答了梁惠王的问话,对下文没有提起作用。

3.对文中文言知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而走(“而”是表顺承的连词,译为“就”。

B.寡人之于国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两个“然”字用法不同:

前一个是代词,后一个是拟声词的词尾。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也”在这里表示肯定语气。

4.下面句子中全都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B.

C.D.

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轲论辩时,善于借题发挥,“王好战,请以战喻”就属此类。

B.孟轲和他的老师孔子一起创立了儒家学派。

C.孟子是春秋中期的儒学大家。

D.孟轲施“仁政”的重要步骤,就是要“制民之产”,满足百姓必要的生活需求,本文的“不违农时”“五亩之宅”,就属此类。

6.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不可,直不百步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7.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七十者衣帛食肉。

B.填然鼓之.C.王无罪岁。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9.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

②曹刿请见。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④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0.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寡人:

诸侯自称,意谓寡德之人。

B.河东凶亦然河:

泛指河流;凶: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

指尊敬父母;悌:

敬爱兄长。

D.谨庠序之教庠、序:

都指学校,分别为殷、周时说法。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数”字相同,两个“胜”字也相同。

B.两个“数”字相同,两个“胜”字不同。

C.两个“数”字不同,两个“胜”字相同。

D.两个“数”字不同,两个“胜”字也不同。

1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wū,同“污”)弃甲曳兵而走(gā,拖着)

B.申之以孝悌之义(tì,敬爱兄长)涂有饿莩(piǎo,饿死的人)

C.鸡豚狗彘之畜(zhì,猪)谨庠序之教(xiánɡ,学校)

D.鱼鳖不可胜食也(shēnɡ,尽)七十者衣帛食肉(yì,穿)

1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虚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的用法和意思相同,③④的用法和意思也相同。

B.①②的用法和意思不同,③④的用法和意思也不同。

C.①②的用法和意思不同,③④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D.①②的用法和意思相同,③④的用法和意思不同。

15.下列加点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③夜缒而出,见秦君④必勿使反⑤太后盛气而揖之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⑦河曲智叟亡以应⑧邹忌修八尺有余⑨老妇必唾其面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⑤⑧⑨/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⑥⑦/③⑤⑧⑨D.①②④⑥⑦⑧/③⑤⑨

16.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