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人人分享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9664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庆油田人人分享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庆油田人人分享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庆油田人人分享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庆油田人人分享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庆油田人人分享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庆油田人人分享文档格式.docx

《大庆油田人人分享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庆油田人人分享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庆油田人人分享文档格式.docx

目前,这是大庆唯一的一口自喷井,也是自喷时间最长的油井。

这口井是铁人精神的发祥地,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

2004年3月,“铁人一口井”被中国石油(13.63,-0.08,-0.58%)天然气集团公司授予“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首列原油外运】

  1960年6月1日,大庆首列原油外运列车,开向我国石油化工基地——抚顺炼油厂。

这年5月下旬,会战领导小组根据大庆会战进展情况,决定在6月1日向外地炼油厂输送第一列车原油,并决定把原油装车任务交给3月份从玉门油矿来的薛国邦采油队。

这个队是油田上的第一支采油队,共有20余人,编号为第一采油队。

他们接到装车任务后,队长薛国邦在37井一干就是7天7夜。

  首列原油外运列车共挂有21节油罐。

装车地点在萨尔图车站附近正在兴建中的东油库。

当时,由于油井生产集输工程尚未竣工,只好将喷在土油池子里的落地原油,从各个油井用汽车运到东油库的两个大油池子里。

5月27日,离“6?

1”只有三四天时间了。

当晚,气温低,油稠,泵打不上来。

薛国邦第一个带头跳进齐胸深的油池子里,和大家一起用铁锹、脸盆把原油送到蒸汽处加热。

到5月31日16时多,油罐车全部装完。

  6月1日,会战领导小组在东油库举行大庆会战首列原油外运剪彩典礼。

机车正面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主席像,上端镶嵌着立体和平鸽和井架图案。

机车前端和左右两侧是大幅红布标语。

身披节日盛装的“油龙”在临时搭起的彩门下面待发。

上午8时,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会战领导小组组长康世恩、副组长唐克等领导冒雨来到现场。

8时45分,在庄严雄伟的“社会主义好”的军乐声中,康世恩代表会战领导小组为原油外运列车剪彩,大庆石油会战的首列原油外运列车驶出萨尔图火车站。

  【首车俄油内运】

  2005年6月15日,大庆油田南三油库接卸俄罗斯原油改造工程竣工投产。

南三油库接卸俄罗斯原油改造工程总投资2.57亿元,年设计接卸油量1200万吨。

这是集团公司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的标志性工程,是大庆油田创建百年油田的战略工程。

这项工程是中油股份公司2005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于2005年3月1日开工,它利用大庆油田现有储运设施,扩大进口俄罗斯原油,实现原油进口的多元化,对确保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座油库】

  1960年3月,大庆油田建成第一座油库——东油库。

当年6月1日用临时设备装油发出了第一列车原油,以后建成了装油单侧栈桥427米,装油鹤管119个。

1961年7月西油库投产,东油库同西油库一起承担起大庆原油经铁路装车外运的任务。

从1963年开始,东油库承担起经输油管道向石化总厂炼油厂供油任务。

1973年9月,从东油库发出了向日本出口的第一列车原油。

1974年,大庆油田至秦皇岛长距离输油管道全面投产后,东油库以及1965年后相继建成的南一油库等停止铁路装车外运,仅保留西油库、南三油库的部分原油仍由铁路装车外运,原油基本上改为管道外输。

  【第一个采油队】

  采油一厂北九队地处大庆萨中地区,它的前身是采油二矿二队,是于1960年5月13日大庆正式成立的第一个采油队,后改名为三矿六队,1965年8月命名为采油九队,同年10月更名为北九队。

  建队之初,全队只有16名职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老队长薛国邦带领大家住牛棚、地窖子。

土法上马,自制了手摇辘轳绞车,滑轮开关清蜡,发明了“无烟道、热风吹保温”。

用桶、木池量油,保证了全队31口井的正常生产。

原油无法装车外运,薛国邦跳进齐腰深的油池,用蒸汽为原油加热装车,1960年6月1日完成了大庆原油的外运装车任务。

1960年12月,北九队被石油工业部命名为“钢铁采油队”。

  目前全队共有员工60人,管理面积4.91平方公里,管理油水126口井,地质储量2025.38万吨,同过去单一开采萨中油层,发展到开发萨中、高台子等油层;

从过去只有自喷采油井,发展到包括潜油电泵、抽油机井、自喷井、注水井、计量间、中转站等,截至2006年7月,全队累计采油877万吨。

  【第一支女子采油队】

  1970年9月在采油四厂(当时为采油四部)成立大庆第一支女子采油队,全队有100名女采油工,平均年龄20岁。

刚建队时,条件很差,人员来自8个单位,管理着57口油水井、2座中转站和6座计量间。

她们发扬大庆会战传统,带领全队人员步行几十里路,到铁人王进喜当年打的第一口油井参观,请老工人做会战传统报告,坚定了艰苦创业的信念。

经过艰苦奋斗,在1970年9月30日深夜23时30分,投产一口新井,向国庆21周年献了礼。

1971年冬季,她们打破油田会战史上没有女子修井的先例,头戴狗皮帽,身穿棉工服,用扁担将一台长15米、重750公斤的自制简易液压修井机抬到井场,进行了第一次井下作业。

建队10年,累计为国家生产原油405万多吨,相当于旧中国42年原油总产量的8倍。

发展党员31名,团员77名,涌现出以“采油铁姑娘”徐淑英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270多名,为石油工业部和其他部门输送200多名技术工人和30多名干部。

这个队年年被评为大庆标杆单位,1973年、1977年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先进集体,1978年、1979年又被石油部评为全国石油战线上高产稳产采油队。

  【世界上最大的矿场聚合物驱油配套工程】

  为了使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的先导性试验步入工业性阶段,1995年9月,在萨北油田北二区西部建成投产了北十四联聚合物配制站,担负聚合物母液配制任务,当时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年配置聚合物干粉量居世界首位。

作为三次采油聚合物驱油的重点工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矿场聚合物驱油配套工程。

1997年9月,扩建注水站、变电所,占地面积扩大到10558平方米。

2002年,通过老区改造和相应方案调整,于8月成功地为北三西三元复合驱供应母液。

配制站设计日配制聚合物干粉40.8吨,日外输母液8164立方米,累积配制聚合物干粉13.2279万吨,累积外输母液1434.4555万立方米,能同时满足采油三厂二矿10座聚合物注入站220口注入井和试验大队三元复合驱30口注入井的供液需求。

  【全国最大的采油厂】

  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始建于1960年10月9日,是大庆油田最早成立的采油厂。

全厂共有矿(大队)级单位21个,基层小队259个,员工13043人。

目前,是全国最大的采油厂。

  建厂44年来,全厂干部工人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艰苦创业,团结拼搏,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从1960年投入开发打第一口油井,到1965年开发萨尔图、葡萄花油层的一次井网全部投产,油区产量迅速达到611万吨,超过开发方案设计590万吨的生产能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采取科学调整注水方案,提高油层压力,调整注水结构等措施,产量在1974年跃升到1000万吨;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全面转变开发方式,变自喷开采为机械开采,开发了未动用的高台子油层,使油田产量不断攀升,1991年达到了1500万吨的历史高点,并实现了连续8年稳产;

1996年开始大规模实施三次采油,目前聚驱年产油在300万吨以上;

截至2003年,实现了年产原油1000万吨以上连续稳产31年。

  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该厂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两个文明建设不断攀上高峰,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理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先进党组织标兵、“六好”先进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厂务公开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40多年来,采油一厂在建设发展中得到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厂视察。

  油田重组改制以后,采油一厂以创新发展为主线,连续开展“创新发展年”、“解放思想,创新创效年”、“学习创新发展年”主题活动,构建了以“三老四严,永创一流”为核心理念的理念文化体系。

  【面积最大的采油厂】

  采油九厂管辖的大庆长垣以西外围地区,横跨两市(大庆、齐齐哈尔)、三县(泰康、泰来、肇源)、四场(绿色草原牧场、和平牧场、肇源农场、茂兴湖渔场),东至大庆市让胡路区,西至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南到嫩江,北到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东西宽100公里,南北长180公里。

辖区内有让—通铁路和齐齐哈尔—哈尔滨铁路通过,公路有林肇路、庆西路等,嫩江从西部边缘自北向南流过。

区域构造上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以西,勘探开发范围包括齐家—古龙凹陷、龙虎泡—大安阶地、泰康隆起带和西部超覆带(中段)4个二级构造单元。

主要勘探开发目的层为萨尔图、葡萄花、黑帝庙、高台子、扶杨油层。

  【全国最大的溶解气处理加工基地】

  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是黑龙江省最大的一家专门从事油气初加工的企业,是全国最大的溶解气处理加工基地,主要生产轻烃、天然气。

管理着天然气处理装置14套,原油稳定装置13套,集气脱水增压装置6套,轻烃储库2个,计量阀组间20个,天然气、轻烃管道121条,总长1000多公里。

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8亿多元,净值16亿多元。

具有年加工湿气20亿立方米、处理原油4500万吨、生产轻烃80万吨的生产能力。

处理后的天然气和轻烃主要为化工企业提供原料,广泛应用于合成氨、甲醇、乙烯生产,部分天然气用于工业发电、锅炉和民用燃料。

  30多年来,广大员工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探索积累了一套高寒地区天然气开发利用的丰富经验,企业的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2004年底,累计生产轻烃1057.8万吨,商品气283.7亿立方米,处理原油6.14亿吨。

分公司连续十年荣获油田公司(管理局)“安全生产、文明生产金牌单位”称号,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授予一级计量先进单位,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评为设备管理先进单位,获得了集团公司和黑龙江省“质量管理奖”,跨入了黑龙江省文明单位和全国百家环境保护先进企业的行列。

  【全国线路、管道行业经营规模最大的企业】

  大庆油田油田建设公司继1993年名列中国石油工业系统最大规模建筑企业第2位、最佳经济效益建筑业一级企业第27位之后,1994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中国企业评价中心、建设部联合评价中名列全国线路、管道行业100家最大经营规模企业第1位、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第2位、中国500家最大经营规模建筑企业第26位、最佳经济效益建筑业企业资质一级第21位。

油田建设公司在基建市场激烈竞争中,凭借雄厚的实力、良好的信誉,不仅在油田内部站稳脚跟,还在海南、新疆塔里木开辟了新市场,并在化工建设领域初试锋芒,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1994年共完成建安工作量6.2亿元,比1993年提高15.8%,承担的100项工程合格率100%,并首次实现“三个没有”的奋斗目标,即没有一项尾巴工程,没有一项用户不满意的工程,没有一件不合格的设备、材料、产品用于工程施工。

  【全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道】

  以大庆油田为起点,通向抚顺、大连、秦皇岛和北京的我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道,输油管直径为720毫米。

1970年动工兴建,1971年10月一期工程(大庆到抚顺段)投产,1975年6月建成大庆到北京1507公里全程管道。

以前大庆原油外输主要靠铁路,随着原油产量的不断增加,铁路运输越来越难以承受。

1971年管道输油开始前,大庆每天外输原油达7万吨左右,靠铁路“油龙”每天要开出30—40列。

输油管道投产后,能保证一年四季平稳输油,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为大庆原油生产解决了后顾之忧。

大庆外输油管道建设项目是1970年8月3日由国家批准的,故名为“八三工程”。

设计年输油能力为4000万吨,起点原油温度55—65度。

整个工程由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4省分段承建。

其中长春以北段由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设计及工艺负责人苗承武、郭志新、黄建坤、程光荣等。

经过艰苦努力,胜利完成了穿越嫩江工程,研制了适用的输油泵机组,并解决了管阀配件的加强措施、管道冬季焊接工艺、管道试水通球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保证了按时完工投产。

以后随着大庆原油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又建立了第二条并行管道。

这两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道为解决大庆年产5000万吨原油外输提供了重要保证。

  【国内第一套10万立方米天然气加工装置】

  由5个单体撬和操作控制室组成的国内第一套橇装天然气加工装置,于1991年8月18日从大庆火车站运往新疆,用于开发鄯善油田。

  这套装置是中国石油(13.63,-0.08,-0.58%)天然气总公司和大庆油田1990年新技术推广项目,由大庆能源技术开发公司承担。

该项目于1990年初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1991年4月,大庆能源技术开发公司组织安装队伍进行加工制造。

全体加工制造人员认真消化引进技术,大胆改进不合理工艺,使加工制造工作进度快、质量好,仅用100天时间就完成了5个单体橇的组装。

  该装置对原料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全部露天摆放,非常适应新油田、小油田、边远油气田的天然气综合利用的要求。

工艺流程设计合理,产品回收率在60%以上,可直接生产液化气、石脑油和天然气等产品。

  【全国第一个产量突破亿吨的采油矿】

  原采油二厂一矿成立于1964年4月28日,位于萨南油田北部,原称南九矿,归属采油一部。

同年5月,建立了矿行政机构,11月12日,采油二厂(当时称采油二部)成立,南九矿划归二厂,改称南二油矿。

1980年12月27日改称采油一矿。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1998年,采油一矿管理油田面积50.48平方公里,拥有职工2165人,管理油水井2860口,年产油量406.5万吨。

同年3月23日,采油一矿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第一个产量突破亿吨的采油矿。

据悉,无论从生产规模还是原油产量来界定,采油一矿都是全国最大的采油矿。

2001年12月,为适应作业区管理模式的需要,经油田公司批准,以萨大路为界,采油一矿一分为二,西部为第五作业区,东部称第一油矿。

2003年12月29日,第一油矿更名为第一作业区。

  【全国第一个产量上百万吨的采油队】

  采油二厂第一作业区采油二区十队成立于1988年1月,管理面积4.1平方公里,管理油水井203口。

建队以来,二区十队广大干部职工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针对油田地质状况,积极实施上产措施,当年完成原油产量83.7万吨,并成功完成了一次加密调整试验、南二三区东块稳油控水示范区、二次加密试验和高台子注采系统试验等大型试验项目。

1990年原油产量达到95.4466万吨的历史高峰,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百万吨采油队。

  【全国第一口产油量上百万吨的油井】

  大庆采油一厂所管的南1—3—27井于1963年10月13日投产采油,到1982年9月26日累计生产原油100万吨,成为大庆和全国第一口产油量上百万吨的油井。

  该井位于油田富油区,井下射开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等共22个小层,油层有效厚度37.2米。

历史上产油最多的时期是1964年5月,日产油量达到328吨。

由于采油工人精心管理,该井为大庆油田稳产做出了贡献。

按照原定的开发方案,这口井应为注水井,投产排液期间,因产量特别高,经研究决定不再转注,仍为生产井。

南1—3—27井累计产量达到百万吨后,依然保持旺盛的生产能力,日产量30吨左右。

该井于1993年12月因套管变形关井,当时已累计生产原油116.33万吨。

  【全国最大的联合站】

  采油二厂第五作业区南二联合站建成投产于2001年10月,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设计生产规模为日外输原油9136吨。

全站主要由脱水转油、聚驱污水处理、注水和变电四部分组成,是一座同时处理水驱、聚驱采出液的大型联合站。

2004年,外输原油345万吨,占采油二厂年产量的36.3%,占大庆油田当年产量的7.5%。

目前,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外输油量,南二联都是油田公司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联合站。

2005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视察了南二联合站,并赞许南二联的管理处处体现了大庆人“三老四严”的过硬作风,体现了一流的工作标准,体现了大庆的水平。

  【全国第一口累计采油百万吨井】

  大庆油田采油一厂五矿南1—3—27采油井,位于萨尔图油田南一区甲块,该井于1963年6月20日完钻,井深1220米。

1963年10月13日投产,属萨葡合采井。

  南1—3-27井位于萨尔图南一区。

1963年11月13日投产,按设计方案是一口注水井,排液的目的是为了将井底周围的油采出来,为注水做好准备。

为了加速排液尽早转注,投产后不久,就将油嘴放大,日产油由猛增几倍。

在这一区块,这么高的产量是不多见的。

8个月后该井见水。

一口高产井就要转注变成注水井,井组工人心急如焚,大家都纷纷议论:

南1—3-27井是口高产井,如果不转注,那将给国家创造多少财富啊!

井组的同志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当时队里的地质技术员曹建华,曹建华感觉到转注确实很可惜。

于是,他来到井上同工人们一起分析研究南1—3-27井地下状况,提出不转注的三条理由:

一是该井地层压力变化不大,仍然符合自喷井生产的要求;

二是这口井虽然见水,但含水上升速度并不快;

三是产量比较稳定。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我们国家刚渡过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多出油。

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听到大家的意见后十分重视。

经过论证后决定这口井暂缓转注,继续生产。

截至1982年10月,南1—3-27井累计产油突破百万吨大关,创全国同类油井单井产量最高纪录,比原苏联杜马兹油田100号功勋井的产量还多18万吨。

截至1993年12月,南1—3-27井累积采油100多万吨,1993年底压井停产,1995年工程报废。

  【全国第一个水上平台井组】

  中9—丙30、中9-31井组成立于1962年,位于目前的陈家大院泡西南侧,第一任井长为当时的战区标兵杨照勋,该井组共有组员8人,管理中9-丙30和中9-31两口油井。

后来由于油田开发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人员变动,该井组由以毛光昭为首的8名女同志管理,1965年该井组被大庆会战工委授予“三八井组”的光荣称号。

该井组成立后,先后有第二机械工业部学习团、著名画家温葆等同志在井组学习采访,为早期宣传“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大庆精神做出了贡献。

  【全国最大的企业用户电网】

  大庆油田供电公司是以电力供应为主,附带发电的专业公司。

1991年,供电公司年供电达63.5亿千瓦时,自发电量达57亿千瓦时,成为全国最大的企业用户电网。

到1995年,总供电量实现82.51亿千瓦时,担负总容量163.2万千伏安的21座110千伏安变电所、总容量为218.56万千伏安的162座35千伏安变电所以及311条共2439.42公里35千伏安以上高压输电线路的管理工作。

供电可靠率达99.8%,多次荣获大庆油田安全生产金牌单位称号。

  该公司加强输变电管理,合理安排运行方式,狠抓规程的执行,输变电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被管理局评定为金牌变电所8座、银牌6座、铜牌4座;

评定金牌线路队2个,银牌线路队2个、红旗线路786.95公里,标准化线路725.65公里、达标率66.3%;

评定金牌变检队2个、银牌变检队2个、红旗专业班组2个。

变电考核事故率为0.025次/台?

年,输电线路考核事故率为0.046次/百公里?

年。

  【全国第一套航机陆用型发电机组】

  国家引进的第一套航机陆用型发电机组,1987年末在天然气公司萨中油气处理厂试投成功,并网发电。

这套装置是从英国引进的成套设备和技术。

两台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以天然气为原料进行发电。

年工作约8070小时,可发电2亿千瓦时。

它不仅可以满足萨中油气处理厂的全部用电,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电力向外输送,有利于缓解油田部分地区电力不足的局面。

这套发电机组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尾气,直接进入余热锅炉,俗称热电联合,从而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工业供热、民用采暖等问题。

与目前国内采用的地面重型热电联供装置相比,有便于安装、启动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装置的总热效益可达83%左右,4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全国首次自行设计压力等级最高的球型轻烃储罐】

  光明轻烃储库2台1000立方米轻烃球罐,采用日本进口零下40摄氏度低温用调质高强度钢板作为壳体材料,工作介质为轻烃(兼装液化石油气)。

工程采用分析设计法设计,设计压力达3.3兆帕,是目前国内建造的参数最高的球罐。

两台球罐于2002年开工,2003年6月竣工,工程质量合格率100%,焊接一次合格率大于91%。

该项目的成功完成对促进我国大型高参数球罐的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国最早成立的地质录井专业化公司】

  1985年7月27日组建地质录井公司。

1985年9月16日,宣布地质录井公司成立。

1999更名为地质录井分公司。

主要负责油田探井、资料井钻井地质设计和监督,地质资料的录取、处理、解释、评价,进行录井技术开发,录井设备的研究、制造和销售。

公司共有员工103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48人,大中专毕业生410人,设9个科室,7个大队级单位,拥有SDL—9000型、SK—2000型、SQC882型高、中、低档综合录井仪40多台(套),还有法国VI型岩石热解仪、美国气相色谱分析仪、国产油气显示评价仪、P—K分析仪等国内外分析测试设备141台(套),有46个录井队从事现场录井作业,年录井能力500多口。

  地质录井分公司坚持立足大庆市场,优化国内市场,发展海外市场。

以“把油田勘探做精,把服务开发做好,把外部市场做强”为目标,全力打造“大庆录井”品牌。

在大打油气勘探进攻战的过程中,相继获得大庆海拉尔贝302井、贝16井等的重大勘探突破以及深层天然气勘探徐深1井、卫深5井的重大发现;

在服务油田开发领域中,通过复杂油水层综合识别评价技术攻关,解决了许多疑难井地质问题,扩大了生存发展空间;

本着创新发展技术为中国石油(13.63,-0.08,-0.58%)提供优质服务的思路,坚持“只有甲方有效益,乙方才能有利益”的服务理念,大力实施“走出去”的市场发展战略,相继在塔里木、冀东、长庆等市场提供录井技术服务,并在塔里木轮古17井、冀东高145—1井、长庆正3井等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

该分公司已于2000年打入国际市场,现已有4支录井队进入伊朗、印尼市场,依靠出色的服务,在国际市场书写中国石油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