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9603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Word文档格式.docx

《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Word文档格式.docx

日本学者内田庆市指出,新教传教士学习《圣谕广训》,贯穿整个十九世纪,成为传教士内部学习汉语的一种“传统”。

也有学者认为,传教士以之为主要学习文本,与其中的道德教化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或为与宣讲形式存在更多关联。

本文在梳理前人尚未充分关注的卫三畏家族档案第13箱中有关清代《圣谕广训》多种方言手抄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十九世纪来华传教士选取《圣谕广训》及《广训衍》作为汉语学习的“敲门砖”的根本原因。

一、卫三畏家族档案所见清代《圣谕广训》方言手抄十三种

耶鲁大学图书馆卫三畏家族档案(SamuelWellsWilliamsFamilyPapers)对于研究美国最早来华新教传教士之一卫三畏(S.W.Williams,1812-1884)的生平经历有着特别的史料价值。

1833年,卫三畏由美国海外传教部总会(AmericanBoardofCommissionersforForeignMissions)派任至广州,作为印刷工参与新教在中国南部沿海的传教工作。

1834年,他开始协助裨治文(E.C.Bridgman)编写ChineseRepository(《中国丛报》),并成为鸦片战争之前英美传教团体在广州的主要执笔人。

1853、54年他曾两次担任翻译参加美国黑船舰队开赴日本的行动,初展外交及语言才能。

1856年起,卫三畏离开美部会,以外交官的身份长期居住于中国内地近二十年,直至1876年离开北京返回美国。

期间,他曾参加过1858年的中美《天津条约》的谈判,并促成双方在条约中加入了允许在通商口岸城市传播基督教这一关键性条款。

卫三畏的主要著作有TheMiddleKingdom(《中国总论》1848年初版及1883年修订版),以及语言工具书EasyLessonsinChinese(《拾级大成》1842),ATonicDictionaryoftheChineseLanguage(《英华分韵撮要》1856),ASyllabicDictionaryoftheChineseLanguage(《汉英韵府》1874)等。

由于卫三畏1877年返美后不久便接受了耶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的教授席位,同时也是开创美国汉学之第一人,加上家族三代中不少成员都跟耶鲁大学有关,因而其家族档案不仅内容丰富,且得到后人对保存工作的极度重视。

根据耶鲁大学图书馆所编的档案目录索引,第1至18箱主要涉及卫三畏在中国生活、工作的相关资料,包括书信、剪报、照片、著作手稿等。

第19至24箱为卫斐列(FrederickWilliams)的手稿资料,卫斐列为父亲卫三畏撰写了生平传记,后亦任教于耶鲁大学。

档案其余部分则是卫三畏1877年成为耶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首任教授后开设课程的讲义资料,亦由卫斐列整理。

笔者曾于2002年、2007年以及2011年三次访阅该档案,对第11至17箱手稿中所涉及的中、英文语汇资料进行整理研究。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卫三畏个人的了解主要依赖其子卫斐列(FrederickWilliams)撰写的传记。

这位东方经历颇为丰富的美国人,一生兼以印刷工、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等数职,在中国度过了四十多年。

如果说一本百余页的传记乃是反映卫三畏一生东西方迂回历程的点睛之作,那么至今于耶鲁大学图书馆手稿部保存完好的三十余箱家族档案则可投射出卫三畏日常生活的色彩斑斓。

档案中所藏卫三畏早年到达广州后与家族、亲友的通信,以及部分时段的日记、报章评论,对了解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东南沿海的对外关系有着一手的史料研究价值。

档案中另藏有多种卫三畏在中国南部沿海学习官话、方言的笔记资料,以及其编著中英字典及汉语工具书的相关笔记、手稿等,对全面了解十九世纪初中英语言、文化接触的详细过程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在传教士充任“业余汉学家”的十九世纪,由于缺乏完备的中文教学条件,系统地收集、整理中文语汇即成为编写汉语工具书的重要一步。

编者们往往会在整体而系统的收集、整理之后才决定取舍,而手稿正是可以看出其中“取”与“舍”的关键。

在档案第13箱中,语料价值最高、收藏最为系统的当属与清代《圣谕广训》有关的十余种方言直解及罗马字注音抄件。

在编号为130052的文件夹中,存有13种与清代《圣谕广训》有关的抄件,涉及到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吴方言及闽方言。

这些抄件被列入Miscellany(杂项)条目之下,没有内容标题。

正因为如此,之前甚少有人关注到此乃研究清代《圣谕广训》及《广训衍》极佳的方言手抄资料。

略为可惜的是,这些抄件仅仅是对《圣谕广训》第一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的方言释义,没有涵盖到全部的十六条。

原因是当时来华传教士一般会选取中国地方文学样式作为研究、学习的“样本”,仅以《圣谕广训》第一条作为学习的范例,并无大碍。

然而,卫三畏不仅请他的中国“先生”仔细抄录了此第一条,还逐字逐句对照方言字汇,并加以罗马字注音;

其中有若干种直接用地方方言写成,当属《圣谕广训》的方言直解手抄。

因后世留存的方言本《圣谕广训》并不多见,卫三畏家族档案中所藏的方言直解虽然只是片断(仅第一条)抄件,仍然具备相当高的历史语料价值。

现将笔者经眼的卫三畏家族文书中有关《圣谕广训》的13种抄件之名目以及大体的书写样式、特点、使用字词语汇(方言、官话)等汇总如下:

标题

版式

材料基本描述

方言词句摘引

第1种

详见附录

NingpoColloquial

共3页,竖排从左至右书写

用宁波地方话写成的方言直解,然仅关涉雍正《圣谕广训》第一条“敦孝悌以重人伦”中的内容,并在每一个汉字右边加以罗马字注音。

弗晓得、也弗忖忖;

若是笑兑大人就欢喜;

到拉成人长大又替其娶一房家小;

大人个恩惠实在像天介大。

第2种

SoundofCharactersasReadatNingpo

共2页,自左向右竖书

为雍正《圣谕广训》第一条“敦孝悌以重人伦”的逐字注音,宁波方音土白。

第3种

Su-chowColloquial

共3页,自左向右竖书

用苏州话写成的方言直解,亦仅涉雍正《圣谕广训》第一条“敦孝悌以重人伦”中的内容,并以罗马字注音。

弗晓得、也弗想想;

若是笑末大人就欢喜;

伊后来长大成人又替伊攀一家亲;

爷娘个恩惠同天能个大。

第4种

SoundofCharactersasReadatSu-chow

对雍正《圣谕广训》第一条“敦孝悌以重人伦”加以逐字苏州话注音。

第5种

RenderedintoFoochowColloquial

共2页,自右向左竖书

用福州话写成的方言直解,仅涉《圣谕广训》第一条,并以罗马字注音。

卖晓得、都不想;

至成人长大仅着替伊讨亲;

罢奶其德实在比天故大。

第6种

TheSoundsoftheCharactersAllGivenasReadintheFoochowDialect

对《圣谕广训》第一条加以福州话逐字注音。

第7种

ExtractfromParaphraseoftheFirstMaximintheShingYu

抄自雍正《圣谕广训》第一条“敦孝悌以重人伦”,每个字的右方以罗马字注音。

第8种

无标题,

自左向右竖书,正反面共9葉

乃对雍正《圣谕广训》第一条“敦孝悌以重人伦”的逐字吴方言释义,并在每个字的下方注以罗马字读音。

不晓、做年、不、想着;

欢喜、就、兑子、欢喜;

爹娘、個、功劳、真亲像、大、天。

第9种

无标题

自右向左竖书,竖分3栏,共7页

也是对雍正《圣谕广训》第一条的逐字方言释义,并在每个字的右边加以罗马字注音。

唔识、单唔想、介伊、欢喜;

及到、人子完全、再格共伊娶妻;

爹娘、個功、真、亲像、青天。

第10种

自左向右竖书,共4页

将雍正《圣谕广训》(第一条)与清后期的一种吴方言直解本逐字比对,并对吴方言直解加以罗马字注音。

勿晓得、啥勿想;

笑末就为之伊快活;

直到成功大人替伊讨娘子;

爷娘个好处实在像天能。

第11种

自右向左竖书,共2页

乃一种用地方土白写成的《圣谕广训》吴方言直解,有句读,无罗马字注音。

从方言字词的使用来看,很可能是用于上述第10种比对稿的吴方言直解底本。

勿晓得、啥勿想到;

笑之末就快活;

直到大要讨娘子拉伊;

爷娘个恩典大来像天能。

第12种

自左向右竖书,一页两栏,共8页

汉字部分为雍正《圣谕广训》第一条,而每个字右边的罗马字注音却是基于某种吴方言的拼读。

与上面第10种相比,省却了中间的吴语直解汉字部分,末有S.W.Williams签名。

第13种

自右向左竖书,共3页

是一种用吴语写成的方言直解,仅涉《圣谕广训》第一条中的内容,逐字配以罗马字注音,书写笔迹与前面提及的11种有明显不同,可能是出自十九世纪中期在东南沿海活动的其他美部会传教士之手(似裨治文笔迹),收入卫三畏的档案中。

不晓得、不是单把……没有想吗;

或是笑就喜欢;

到了成人还要替他配亲;

爹娘的恩点实在是像天一样没有极处。

卫三畏家族档案中所见上述13种与清代《圣谕广训》有关的抄件皆与中国沿海方言有关,其中6种可以确定分别是苏州话、宁波话及福州话(注音与直解各一种),因卫三畏在这6种材料上分别注明了Su-chow,Ningpo与Foochow的字样。

其余则主要涉及吴方言,有5种之多(不计已经注明的苏州话与宁波话材料)。

所有抄件除最后一种之外,皆附有罗马字注音,可见传教士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对方言注音这一传统的重视。

从手抄的体例以及罗马字注音的笔迹来判断,这些手稿很可能是卫三畏与他的中国先生们的共同作品:

汉字以工整的小楷竖向抄写,一旁或下方注有罗马字拼音,这也反映出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学习汉语时“字音并重”的特点。

另外一大特点则是官话与方言、土白并重。

上述第8、第9、第10三种皆以《圣谕广训》的官话表达与方言释义(或直解)两相对照,显示出这些手稿抄件作为学习中国沿海方言的特殊用途。

第11种更是在官话的一旁用方言字词的读音直接标出,凸显出这其中方言方音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技巧,即一种对照文言读出方音的记忆方式(因方言字词的书写只是一个中介,对于传教士来说,最终的习得目的是用方言或土白与当地人进行听说交流)。

《圣谕广训》、《广训衍》以及《圣谕广训直解》显然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非常关注的中国文学样式。

稍有遗憾的是,也许是因为卫三畏收集这些与《圣谕广训》相关的方言直解仅是为了今后著书之用,上述13种资料皆止限于《圣谕》十六条中的第一条“敦孝弟以重人伦”。

不过,这并不影响早期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时侧重对语言“样本”(specimen)的积累。

在卫三畏1842年完成的第一部汉语学习工具书《拾级大成》(EasyLessonsinChinese)中,有关《圣谕》第一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的白话文衍义(清王又朴作)即作为“浅文理”的文学样式列出(原文称作paraphraseofaMaxim),与《红楼梦》(选段)、《三字经》等一并置于汉语学习拾级(全书共分十章)中的“第九级”(theninthstep),皆以罗马字注音并逐字对译,为传教士习得汉语“浅文理”提供有用的样本材料。

诸种文学经典的浅文理“样本”也给十九世纪的传教士们描写各自笔下的“中国”提供了详实有据的材料。

在卫三畏1847年完成的TheMiddleKingdom(《中国总论》,1848年初版,1885年修订版)一书的序言中,作者批评了当时“游历中国的旅行家”因为缺乏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而轻易下笔,导致诸多文明现象被讽刺、歪曲。

“因此,我的意图是,通过对他们的政府及其行为准则、文学和科举考试的梗概以及社会、宗教状况,进行不加雕琢的描述,就像讲述其它国家一样,将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这将有助于修正或补充这些观点于万一”,卫三畏进一步阐明,“这一著作中,几乎每一部分的资料来源,都是亲自观察和对当地权威性典籍的研究”。

与之相应,在述及清代皇帝“政治讲道”这一问题时,卫三畏专辟章节对《圣谕广训》的文本性质、宣讲形式等条分缕析:

“由统治者印发的诸多训导百姓的文件中,最具影响的无过于《圣谕广训》,由米怜博士翻译了这篇政治道德论文,而为英国所知”;

“为了使《圣谕广训》做到家喻户晓,不许漏掉一人不知,制定法律要求全国地方官员于每月初一、十五在公众场合进行宣读,……虽然设想可嘉,但实际上除了大城镇之外并未得到重视”。

在将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逐一译成英文并对雍正时期的《广训》作了基本引介之后,卫三畏还专门引用了米怜翻译的原由王又朴所作《圣谕广训衍》中的第七条“黜异端以崇正学”(引文原文为米怜翻译的英文,这里因为是中文表述的关系,故直接引用王又朴的原作):

……尤其可怪者,天上至尊莫如玉皇大帝,若确有如是明神,为何不在天上安享居乐,而需待尔为之塑金身,造屋以处之?

斋戒、集会、造庙、塑像,种种无谓故事,皆由逍遥无事之和尚僧人所捏造以欺尔等者也。

卫三畏特别选取了圣谕十六条中集中论述民众信仰的文字,很可能有一番用意。

出于争取信众的心理,十九世纪初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对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地方信仰尤其关心,有传教士还专门访问寺庙,观察记录老百姓的膜拜方式。

《圣谕广训》本身也带有强烈的伦理教化意味,每一条都能够透视出官方如何引导民众的道德、信仰取向,因而成为传教士获取中国本土百姓“内心信仰”的信息来源。

卫三畏最后提到了《圣谕广训》另有一些方言土白本,为教授孩童所用,并自己尝试用英语的诗歌形式翻译了其中的第一条“敦孝悌以重人伦”。

《中国总论》此处的英文原文虽然没有注明翻译所依据的底本,也未曾附上明确的土白本原件——不过翻阅有关藏目之后,可以推测卫三畏此处的翻译正是基于其个人档案第13箱中的相关“收集”,即上文所述与清代《圣谕广训》有关的方言直解及罗马字注音抄件。

二、传教士研习《圣谕广训》及《广训衍》之缘由

在阅读基本档案之余,笔者深感这些语料价值极高的方言罗马字注音材料也可以给“传教士缘何学习《圣谕广训》”这一问题提供研究线索。

《圣谕广训》是中国老百姓天天需要学习的,因而十九世纪中后期,传教士在内地各省不仅可以得到像《圣谕广训衍》或《圣谕广训直解》这样的官话土白本,也不难接触到跟《圣谕广训》有关的方言直解本,尤其是在沿海主要方言区域。

自十九世纪初新教传教士于中国南部沿海活动势力一路北上,跟通商口岸相关的广东话、厦门话、福州话、宁波话、上海话及周围的其它吴方言材料,多编入传教士所作的词汇手册。

卫三畏在1842年出版的《拾级大成》中使用过《圣谕广训衍》作为学习中文白话的材料,之后卫氏因职而北上——汇集此多种《圣谕广训》方言直解,也可能跟进一步编写语言工具书的计划有关,这也可以从卫三畏对这些材料逐字注音、释义等细节看出。

更多有关《圣谕广训》的介绍与评论则出现在卫三畏的代表作《中国总论》中,用以管窥清代官方如何将皇帝的旨意教化于民。

正如他在1847年撰写的初版序言中所说,“作为在广州和澳门居住过十二年的人,每天和人们亲密来往,说他们的语言,读他们的书,可以设想,这就使我有可能解说他们的政体和特点的一些部分,而这在美国还不为人们所普遍了解”。

卫三畏并非关注《圣谕广训》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然而就他本人手稿中的“收集”方式来看,显然非常认同《圣谕广训》的语料价值,尤其是它在各地方言文化中所表现出的多样性。

窃以为,探究新教传教士为何以《圣谕广训》作为学习汉语的基本阅读材料,还可以进一步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及社会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传教士学习跟《圣谕广训》有关的衍说、直解一类文本,当然与熟悉中国地方土白有着很大的关系。

不过,十九世纪初可以给新教传教士提供“浅文理”的材料还有很多,比如《好逑传》、《西厢记》、《红楼梦》这一类戏曲、小说、传奇等文学样式也是传教士习得中文白话的主要范本。

因而,传教士对《圣谕广训》及《广训衍》这类文本进行翻译、介绍之兴趣根源,或许跟基督教伦理教化的因素有着更多的关联。

比如,在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等人看来,清代《圣谕广训》在民间以口语形式宣讲,不仅在文字传教方面给传教士以一定启发,其宣讲仪式本身也可以为新教在地方上的“直接布道”提供一种形式上的参照。

而作为严谨的基督教徒,传教士们在看待《圣谕广训》及《广训衍》此类文本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便是需要凭藉一个权威的中文文本,将中国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范畴与基督教教义中的道德体系加以比较、区分。

伦敦会早期来华传教士米怜(WilliamMilne,1785-1822)于1815年底在马六甲完成了第一种英文全译本(系以清代王又朴的《圣谕广训衍》为底本),1817年在伦敦出版。

在序言中,米怜首先介绍了从康熙《圣谕》十六条至雍正《圣谕广训》、再至王又朴编写《圣谕广训衍》的书写发展脉络,并将这三种文本的语言特点、宣讲方式、使用对象等略加比较。

显然,王又朴的作品因富含方言俗语,明白如话,以应宣讲圣谕为地方百姓理解之需,得到了米怜的褒许。

米怜接着讲到了道德、法令的宣讲于中国古代《周礼》所记之源头,并大致介绍了清代宣讲圣谕的仪式和过程。

然而,站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的立场上,米怜将《圣谕广训》中所示的道德教化内容作为“异教国家”没有经过所谓“神启”的自然萌发状态,与自身基督教文化中经过“神启”的、有系统性的道德准则加以区分。

他指出,作为《圣谕广训》的英译本读者,即便是笃信上帝为一切道德信条之源泉的基督徒,也不必担心这一来自异教国家的文本会对他们的福音信念构成威胁。

原因在于,虽然《圣谕广训》体现了一种中国人自发的道德观念,“但其中却不包含关于上帝、灵魂及永生等终极关怀”。

因而,米怜认为,虽然新教传教士第一次面对道德范畴如此复杂的中国文化,也大可不必将之与基督教观念全然对立或相互消解;

而是应当以基督教的福音对此向善的观念进行增强。

为了纪念米怜的这项工作,ChineseRepository(《中国丛报》)的编者于1847年第十期转载了英译本的部分内容,并对雍正《圣谕广训》及王又朴所作的《圣谕广训衍》作了详细介绍。

文章首先对《圣谕广训》的作品性质进行阐释:

“此书论及(个人的)道德责任以及(国家的)政治经济;

与类似的中文作品一样,以‘孝’先行,然后谈及由‘孝’衍伸出来的其他相关伦理准则及其要义”。

文章进一步评论了《圣谕广训》的写作理路,并指出了“孝”在中国文化中的根基性。

不过,这种在当时中国人看来乃最自然不过的父母—子女之关系,在传教士眼中却成为“异教国家”为“最荒谬的偶像/祖先崇拜”所寻取的文本上的支持而已。

从传教士的一系列相关评论来看,对《圣谕》、《圣谕广训》及《广训衍》(或《直解》等白话、衍说)三种不同文本的关注另有其它的考虑。

《圣谕》十六条及《圣谕广训》乃用文言写成,对十九世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学习中国地方土白基本上没有直接影响。

因而传教士大多探讨的是其伦理教化的社会功能,时或将之与基督教的伦理教义联系比较,得出的结论多是皇帝的言辞并不能给予中国百姓来世的关怀。

而传教士对《广训衍》的关注则更多偏重于语言、文体方面的考虑。

上文提及《中国丛报》的编者便对《圣谕广训》与《广训衍》两者的文体结构进行过比较,认为《广训》虽以雅言书写,在谋篇布局上却略有斧凿之嫌,时有赘冗之处。

而《广训衍》则可以面向更广泛的读者群,其谚语俗语、方言土白不仅能为中国普通百姓所理解,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也可提供有效帮助。

虽然有时白话体中出现的虚词、连接词对于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有一定难度,但是跟《广训》本身相比,《广训衍》相对较易理解,应当先习得这种“浅文理”,有助于进一步的文言文学习。

另外,执笔者还指出,《广训衍》的这种写作方式或许可以成为传教士向中国百姓口头布道的范本,甚至可将之奉为新教传教士中文布道手册编写的文体范例。

同样,传教士对《圣谕广训直解》的翻译也是主要为了学习白话及地方口语。

《圣谕广训直解》是另一种《圣谕广训》的白话讲解本,于清同治年间起逐渐流传于全国各地,比之于王又朴的《圣谕广训衍》,其解读更为直白明了,主张愚忠、愚孝的口吻也更似直接。

《圣谕广训直解》的英译本是由英国传教士鲍康宁(F.W.Baller)于1892年翻译完成的,由上海美华书馆印行。

鲍氏以《圣谕广训直解》的白话部分为底本进行翻译,在扉页中注明是为了内地会(ChinaInlandMission)新来的传教士准备的语言学习材料,并另配一册VocabularyofSacredEdict(《圣谕词汇集》),按部首分类排序,以供初学者之便。

在鲍氏的翻译中有逐条的圣谕以及相应的直解,却没有涉及《广训》。

在序言中,鲍康宁直言口语学习对于传教布道尤其重要,《圣谕广训直解》富含日用口语、俗语及民谚,能够传达中国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想。

鲍康宁也提到中国的小说及佛事文书也可以为学习白话、俗语提供材料,不过学习跟《圣谕》相关的内容,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特点以及他们的道德伦理规范。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跟《圣谕》相关的文本作为汉语学习的资料也被纳入到天主教传教士编选的中文—拉丁文对照学习课程中。

在耶稣会士AngeloZottoli(晁德莅)编写的五卷本CursusLitteraturaeSinicae(《中国文化教程》)中,《圣谕广训衍》全本十六条位列首卷首篇。

编者晁德莅神父于教程的序言中指出,在这套设计为五年课程的教材中,初级班也就是第一年的学习,侧重的是日常用语,包括日常习语、戏曲中的对白、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