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心里实验设计方法重点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9515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心里实验设计方法重点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考心里实验设计方法重点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考心里实验设计方法重点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考心里实验设计方法重点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考心里实验设计方法重点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心里实验设计方法重点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考心里实验设计方法重点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心里实验设计方法重点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心里实验设计方法重点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思考题

1.简述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答: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产生。

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它的第一任主席是霍尔。

霍尔曾就读于哈佛大学,1878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心理学博士。

1887年,霍尔在美国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

2.简述实验心理学发展简史

赫尔姆霍兹发明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韦伯提出韦伯定律,把物理刺激的增加与最小可觉差联系起来。

费希纳拓展了韦伯定律,发现费希纳定律,并建立了心理物理学。

冯特在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

艾宾浩斯于1885年出版《论记忆》,表明高级心理现象也可进行实验研究。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区别

定量研究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

是实验性质的研究。

而定性研究则是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描述等等。

4.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于心理学发展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基础研究的成果指导着应用研究的进行。

应用研究的设计、构想、假说的形成,以及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另一方面,应用研究的结果又会丰富已有的理论。

5.实验法的特点和优点

特点:

(1)实验者总是带着特定目的去进行实验的。

(2)实验者设置的实验安排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他可以在做好去测量和记录的充分准备时开始实验。

(3)实验者设定了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就可以重复实验,对他的结果进行独立的检验。

(4)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只改变某一条件,看实验结果是否就是这个条件引起的。

优点:

实验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

实验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6.简述心理学研究中的非实验方法

实验法无法进行的时候,通常选择非实验方法研究。

非实验研究的特点:

(1)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

(2)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做出妥协。

7.简述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伍德沃斯和施洛斯贝格曾指出,虽然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的定量工作,但有一些变量,它们的性质是质量的而不是数量的。

几十年以后,人工智能和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西蒙,从心理学规律的性质的角度,讨论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问题。

他认为心理学不应当向物理学看齐,企图用几个基本公式来概括所有的心理现象是不切实际的。

实际上,其他科学领域的规律也不一定都是定量的规律。

8.如何进行心理学研究

研究计划包括4个重要成分:

变量(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

是在一些数量或质量上可以改变的事物;

样本(研究对象是谁?

指我们要研究的个人或群体;

设计(如何进行研究?

)指研究的总体结构和策略,它是一个实验研究的核心部分。

实验设计是否适当,将影响到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分析(将获得何种数据?

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

当设计和测量变量的方法确定后,就要考虑数据收集后的统计或其他分析方法。

 

第二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变量及控制

1.主试:

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2.被试:

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把被试称为“参加者”,强调实验参加者的主动性、能动性。

人与动物都可以作为被试。

3.变量:

就是一些在数量或质量上可以改变的事物。

4.操作定义:

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给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5.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变化。

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是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

6.因变量:

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7.内部效度:

是表示实验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指标。

如果因变量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意味着本实验的结果主要是由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造成的。

8.结构效度:

指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即实验是否真正测量到假设(构造)的理论。

9.外部效度:

指实验结果应用到其他人群或环境的程度。

10.统计效度:

指实验数据确实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偶然的,它取决于研究者是否使用了合适的统计方法和从分析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可靠。

11.高限效应:

也称天花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12.低限效应:

也称地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13.有关变量:

凡是能够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实验的有关变量。

14.无关变量:

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无关变量。

15.额外变量:

在有关变量中,主试打算研究的变量叫做自变量,主试不打算研究的变量叫做额外的有关变量,简称额外变量。

16.控制变量:

额外变量如果不加控制,就无法确定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还是有额外变量的变化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得出明确结论。

因此,这些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我们也把额外变量叫做控制变量。

研究者能够成功地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就是他们能够避免自变量混淆的程度,也是评价一个实验设计的根据。

17.自变量混淆: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18.交互作用:

指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举例说明操作定义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几个学生靠墙放了一把梯子,并观察经过梯子的人的行为。

在这里,“迷信行为”的操作定义就是避免从梯子下面钻过去。

2.简述被试变量的作用

在心理学的很多实验研究中,个体的特点并未被看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研究者更为看重的是由条件不同而非被试差异造成的实验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者假定在每一种条件下,被试的总体情况没有差别。

然而我们知道,被试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职业、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身体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它们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3.什么是自变量?

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哪几类自变量?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变化。

自变量通常分为

(1)环境自变量;

(2)任务自变量;

(3)指导语自变量。

4.什么是因变量?

如何选择和测量因变量?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选择因变量时要注意指标的有效性、指标的客观性、指标的数量化和指标的可靠性等特点。

经常采用的因变量主要有三种类型:

(1)心理测试,如fMEI、PET、脑电图、瞳孔反射、血压等;

(2)行为测试,如错误率、反应时间、正确回忆率等;

(3)言语报告,被试对其解决问题中思维模式的描述等。

5.举例说明因变量的敏感性。

P38实验。

6.举例说明什么是自变量混淆?

如何防止出现自变量混淆?

P39-40页实验。

消除额外变量、使额外变量保持恒定或随机化等方法,来避免对因变量的影响。

7.举例说明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的优越性。

最简单的多自变量的实验包括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我们把这样的实验设计成为2*2设计。

P40-41实验。

8.简述确保代表性样本的主要方法。

分层取样、配额取样、成团取样、雪球式取样、关键案例、自选样本、方便样本。

第三章实验设计方法

1.组间设计:

又称为被试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2.随机组设计:

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

3.匹配组设计:

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这就是匹配组设计。

4.需要特征:

指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试通过一些线索或信息洞悉他们在实验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

5.实验者效应:

由于主试有意或无意影响而造成的实验偏差称之为实验者效应。

6.安慰剂控制:

在实验中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

7.双盲实验:

一种更为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的研究方法称作双盲实验,即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8.组内设计:

又称被试内设计,就是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每一位被试都要参加几次测量,所以有时又称为重复测量设计。

9.完全的组内设计:

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影响。

10.随机区组设计:

是随机组设计中最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实验中包含多个区组,每一个区组中实验条件的顺序都是随机排列的。

11.ABBA平衡法:

是指每一种实验条件都以正反两种顺序呈现给被试。

虽然ABBA表示的是两种实验条件,但它并不仅仅限于两种实验条件。

12.预期作用:

指被试对后面实验条件的预期。

13.拉丁方设计:

每一种自变量在每一横行和纵列只出现一次,不许重复,这就是拉丁方排列的要求。

14.准实验设计:

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的充分和广泛。

15.霍桑效应:

指新异的工作条件对工作的促进作用。

16.单被试实验设计:

特点是强调单个被试或少数几个被试,有时又把它称为“smallnresearch”。

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在学校、家庭、医院和商业等领域的研究中。

17.比较研究:

或者是指对同一个人在较长时期内的成长发展,或者是指那些在某些时间内几个子群组样本(即年龄、分类、性别、职业)的比较研究,也包括对处于多个文化中的样本之间的比较研究。

18.横断研究:

是对某一个特定点上的几个不同组(通常是具有不同年龄)之间的比较。

19.纵向研究:

是对一组被试进行一个较长时期的跟踪研究,如果对这个群体设计一些“特殊的条件”,那么,就可以用同一个控制组来进行比较。

20.时间迟滞研究:

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

这种实验设计成为时间迟滞研究。

1.简述组间设计的优点、缺点及克服方法。

一种自变量(或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做出反应。

缺点:

不同实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引起的。

克服方法:

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般要试参加实验的被试形成对等的组,即尽量保证每一组被试在与测量有关的方面保持一致。

2.简述组内设计的优点、缺点及克服方法。

(1)需要的被试较少,实验设计方便有效。

(2)组内设计比组间设计更敏感。

(3)心理学的某些领域需要使用组内设计,即组内设计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4)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1)主要问题是顺序效应,即先进行的实验操作干扰或易化后面的实验操作,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2)组内设计的方法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

(3)如果实验中每一种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就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4)当不同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产生的效果不可逆时,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1)完全的组内设计。

(2)不完全的组内设计。

3.举例说明随机组设计。

P53劳伏斯实验。

4.举例说明匹配组设计。

动物研究中的一种最常用的匹配方法称作分窝技术,即把同一窝的动物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

同一窝动物遗传的相似性构成匹配的基础。

5.如何克服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

(1)安慰剂控制。

(2)双盲实验。

6.举例说明混合设计的优点。

P65

7.举例说明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

P66-67实验

8.举例说明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缺点。

(1)可能不管工作时间是否缩短都会出现生产率提高的现象。

(2)除了每天工作时间长短的变化外,可能还有其他变量影响到每小时的平均生产量。

(3)数据的效度有限。

(4)很可能产生霍桑效应。

9.分析单被实验设计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P71-73

10.简述单被试实验设计的实验模式。

单被试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

有时这种方法也被扩展为对单一组的测量。

单被试实验设计不同于传统的个案研究方法,因为在单被试实验设计中,个体的行为变化是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产生的,相比较而言,个案研究方法的实验控制较少。

单被试设计的典型实验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建立基线;

(2)施加自变量;

(3)消除自变量。

11.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断研究的优点是,被试不易流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等。

主要缺点是各个比较组之间除了我们要考察的因素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

纵向研究克服了横断研究的缺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如纵向研究比较费时,而且被试流失严重。

第四章心理物理学

1.心理物理学:

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

它是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最早使用的一种手段,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2.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做绝对阈限。

3.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做差别阈限。

4.韦伯比例:

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ΔT/I=k这个等式表示。

其中Δ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

K就是韦伯比例。

5.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的刺激是按大小顺序呈现的,有递增和递减两类系列,刺激间的变化很小且间距相等。

6.恒定刺激法:

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7.直线内插法:

P89

8.平均Z分数法:

P90

9.最小二乘法:

P91

10.平均误差法:

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11.顺序量表:

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列出一个顺序。

12.对偶对比法:

是把要测的刺激配成对,逐对呈现给被试,让被试判断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某种特性更明显。

13.等级排列法:

是一种更直接的方法,它要同时呈现所有的刺激,让被试根据一定的心理特点,将其中最优的刺激(他觉得胜过其他刺激的刺激)排在第一位,把最差的刺激(他觉得与其他刺激相比都不如的刺激)排在最后,其他刺激依次排在中间,以等级(第一位为第一等)来表示与各刺激相应的心里量的顺序。

14.等距量表:

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15.感觉等距法:

是一种制作心里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

特点是让被试把两个感觉的距离分成几等分。

16.差别阈限法:

是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17.费希纳定律:

假定韦伯比例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

在所有刺激强度水平上的j.n.d都是相等的,即主观的刚刚感到的差别在不同刺激水平上都是一样的。

18.分段法:

是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

19.数量估计法:

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比分段法简单易行。

它要求被试对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直接用数字估计。

20.信号检测论:

简称SDT,是关于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作出决定的理论。

21.ROC曲线:

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等感受性曲线。

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22.有无法:

这种方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SN和N的差别要比较小,约接近被试的辨别阈限(可用经典心理物理法预先测试来确定)。

并规定SN和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

23.评价法:

在有无法实验中,当定下判断标准以后,凡等于或大于标准的感觉都说是信号引起的。

1.心理物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物理量(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强度)与心理量(各种感觉的强度)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

2.如何理解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概念?

绝对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是一个极限。

而差别阈限则是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最小的强度差。

3.什么是韦伯定律?

它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这个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标准刺激接近绝对阈限时,韦伯比例增加很多。

4.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举例说明它们的实验程序和结果处理。

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举例:

P83-97实验。

第五章反应时间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