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作文之小学作文优秀教案特级教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9338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作文优秀教案特级教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作文优秀教案特级教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作文优秀教案特级教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作文优秀教案特级教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作文优秀教案特级教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作文优秀教案特级教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作文优秀教案特级教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作文之小学作文优秀教案特级教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作文优秀教案特级教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总之,这些精彩课堂,反映了名师们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印证了他们的教学思想。

许多内在的东西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学到的。

但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慢慢琢磨,寻找属于自己的精彩课堂!

【篇二:

张赛琴老师作文教学实录】

钱的价值

——全国特级教师张赛琴六年级作文教学实录(片断)(上课前,张老师微笑着与同学们握手致意,与他们简单地交谈,打量他们的小脸和小手。

学生们感到很新奇,很放松)

一、导入:

(张老师神秘兮兮地从自己的包中拿东西,一边拿一边笑着问底下的学生,自己在找什么。

学生有些兴奋,争着猜。

最后张老师从包中取出一张崭新的一百元人民币,给学生看,学生看到是一百元时,都笑了)

点评:

作文二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枯燥,张老师的别具匠心让孩子们觉得耳目一新,不知道眼前这位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打起了十足的精神。

一张百元的人民币看似简单,但是包含着构思者的深意:

语文从生活中来。

孩子喜欢活生生的事物,而钱这东西恰恰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

这节作文课的主题,着眼于孩子的生活,以钱为切入点,用孩子的认知方式展开教学,试问,这样的课会有谁不被吸引呢?

二、看钱:

师:

(微笑着向大家展示一百元纸币)知道是什么吧?

生:

(有点兴奋,齐说)知道,一百块。

怎么知道的?

看出来的。

(有个学生脱口而出“毛主席像!

”)

张老师走向这位坐着的学生,把钱摊到他面前。

你起来说。

一百元。

上面还是反面?

正面。

正面有一个……

正面有一个一百元。

还有……

毛主席像。

师:

不是全身像,是毛主席半身像。

还有毛泽东主席的半身像。

(老师示意学生坐下,仍向大家展示着手中的纸币,向后退了几步,目光注意全体同学)

师:

好,(指着学生)他说这是一百元,因为这张纸币的正面有一百,一百旁边有个毛主席的半身像,对吧?

(眼睛朝向刚才发言的学生)反面呢?

(微笑着把手中的人民币反过来)

(迫不及待举手)反面有一个人民大会堂。

(转身将纸币的反面给孩子们看)对,反面有一个人民大会堂,它是主体建筑,对吧?

(老师走向讲台,面带微笑高举着人民币,反面对着大家)

上课时的张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学生发言时她的眼睛会紧盯着那个学生,让胆小的有了信心,让自信的声音更加响亮,可以说,单单微笑这一种表情就足以吸引下面的学生紧紧跟随她的步伐了。

三、听钱:

好,看清楚了,这是一张一百元人民币。

(伸出手来重重地弹了几下纸币,发出响亮的声音,边弹边微笑着往前走,在一个孩子面前停下)什么声音?

弹指的声音。

(继续往前走)这个声音怎么样啊?

清脆。

什么象声词?

擦擦。

(老师继续弹纸币,边弹边微笑着观察学生的反应)

啪啦啪啦。

四、想钱:

(仍然高举纸币,微微一笑)想用这张人民币的举手?

生纷纷举手,哈哈大笑起来,老师也跟着笑起来,环视整个班级的学生。

(晃动着纸币,略带气愤和怀疑)竟然有人会不要?

(学生笑得更厉害了)

(往学生方向走)想要的举手!

(学生的手举得更高了)

好,我也喜欢钱!

(看着一位学生,学生与老师对视)一百元,我要给你的话,你想干什么?

(学生被激活了,争先恐后地举手)

可以买吃的。

停,可以买吃的!

买什么吃的?

(思考了一会儿)比如可以买零食什么的。

(与该学生握手,笑着看全班学生)一百元可以吃死她!

除了买吃的,还有其他的吗?

买花。

(听得不清楚,走向学生)买什么花?

玫瑰花?

各种花。

买花放在家里。

一百块钱买花,家里可以花开不败。

(走向另一位学生)你呢?

可以买书。

真好,除了买书呢?

你说?

买肉类。

(该学生说完后大家哄堂大笑)

好,买肉吃。

(脸上假装变得有些生气、不屑)

这位说买肉吃的孩子有些独树一帜,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面对课堂上的顽皮学生,张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用她假装生气的表情委婉地告诉这位顽皮的学生,这个答案不够好,其实也是在暗示下面回答问题的学生们,你们不能那么随心所欲。

(走向教室的另一半边)这边的同学大声告诉我,你们想干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老师走近其中一位学生)

可以捐爱心!

好,真有爱心啊!

五、议钱:

(走到教室正中间)对这个钱,大家都有一定的用途,(歪着脑袋)你们说,

大家为什么都喜欢这个钱呢?

(晃动手上的纸币)它不就是一张纸吗?

因为它可以买东西。

对,因为钱有(价值)。

六、总结内容,提示写法,准备写作:

(走向讲台)同学们,我们课上到这里,咱们围绕这个钱,走了四个层次:

先是看钱(板书:

看钱)。

我们看了钱的什么?

(高举纸币)正面的图画,反面的图画以及上面的数字。

看了钱,然后呢?

听了钱的声音。

对(板书:

听),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不断地弹钱)啪啦啪啦的声音。

说明这纸币是真的。

然后想钱(板书:

想)想买吃的,想买花,还有的要买肉。

(边说边看着刚才相关的发言的学生)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爱钱呢?

(板书:

议)我们议论以后,认为钱是有价值的。

它放在市场上去可以流通,是可以换回你想要的东西的。

价值)我请同学们把刚才的过程给写下来,你们说,分几段写呢?

用你的手告诉我。

学生们纷纷伸出四个手指。

(也像学生一样伸出四个手指)对,四个。

(转向黑板,在刚才的板书上做记号)就是这四段。

这四段如果变成一、二、三、四,是不是一定要从一写到四呢?

(露出微笑)不一定,可以一、二、三、四,也可以是四、三、二、一,可以先从议论钱入手,也可以从听钱的声音开始,顺序随你来安排。

但是一定要写(四段)内容。

我们要开始写啦!

请大家把本子打开,第一行空着,一会儿要写开头,然后要从第二行往下写,要写四个小节。

谁来拟一个开头?

(微笑着走向学生,学生思考着,老师举着手看着大家)

钱,看起来……

太好了!

他说钱看起来…..这是他的开头,还有谁来说呢?

我想到钱……

钱是个好东西……

一百块钱更是个好东西,还有吗?

生:

钱就是钱!

好,一会儿同学们把自己的开头写下来,写上这四个部分,然后写下这四个部分。

但要注意,只要拿起笔,就要注意三点:

一,不能抬头,二,不说话,三,不停笔。

(面带微笑)停笔的是傻瓜。

明白了吗?

哪三点?

学生七嘴八舌地重复三点。

时间9分钟,预备,开始!

(学生低头奋笔疾书,老师一边巡查一边微笑着称赞学生,与个别需要帮助的学生交流)

一直到学生低头写作,张老师才收了手中的那张纸币。

当孩子们需要看、听、想、议这张一百元的人民币是,张老师总是将它高高地举起,让它能进入每一个孩子的视线,如果有孩子表现出想看清楚这张人民币,张老师会凑近给他看。

这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孩子的关注度,是的,是100%。

【篇三:

名师薛法根谈作文教学】

名师薛法根谈作文教学

事实上,我们缺的不是作文教学的思想与理念,少的是破解作文教学难题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好的教育是用50个办法教育1个孩子;

坏的教育是用1个办法教育50个孩子。

”同样的,好的作文教学应该拥有足够多的方法与策略,以积极有效地应对层出不穷、各色各样的问题。

否则,我们会在教学实践中陷入“黔驴技穷”的困境。

而所有的策略,都应该建立在对儿童精神世界、儿童话语方式、儿童生长需要的基础上。

任何背离或脱离儿童的作文教学,都是一种精神伤害。

1.命题激活

五年级期终考试,一位老师在监考巡视中发现一位学生基础题全是空白,问他:

“你怎么没有做?

”孩子瓮声瓮气地说:

“不会!

”再问:

“看拼音写词语会吗?

”仍然是瓮声瓮气地回答:

”翻过卷子,却发现作文题却写得满满的。

尽管错别字连篇,但依稀可以看出所写的大意:

其实,我不想读书。

我从一年级开始就读不出,课文背不出,词语默不出,数学算不出,考试也考不出。

现在读五年级了,在学校里,老师骂,在家里,妈妈骂,爸爸打,连隔壁读二年级的小朋友都看不起我,说我笨死了。

其实我不笨,就是读不出。

我经常受罚,罚站(墙)角,罚做值日(卫生),罚抄,罚没饭吃。

这样的日子真的猪狗不如,我受够了!

其实,我真的不想读书了。

一个连词语都默不出的孩子,怎么会写出这么一大段充满愤怒与无奈的作文呢?

秘密在于这次考试的作文题《其实,我不想?

》,触动了孩子内心郁积多年的委屈与愤怒,如决堤的洪水倾泻而下,没有什么章法,没有什么技巧,纯粹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宣泄!

一个平时连话都不说一句的孩子,却在考场上用笔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期望,字字句句都浸透着孩子内心的心酸与苦闷,读来让人震撼!

假如没有这样一个作文题,或许,这个孩子就干坐在那儿,一个字都不会写,就会说:

“我不会!

”其实,不是他不会,而是孩子不想写,不愿写。

一直以来,我们总以为学生的生活很单调、很雷同,学生写不出作文是因为缺乏生活积累。

然而,从这个孩子身上,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

不是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也不是学生的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的作文题目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触及学生内心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积淀。

如:

观察一幅剪纸,写一篇作文。

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剪纸压根就不感兴趣,缺少审美的眼光和想象的欲望,又怎么能激情澎湃地表达呢?

于是,要么胡编乱造、虚情假意,要么东拼西凑、敷衍了事。

这样的作文题目,没有出到学生的心里去,自然就觉得“难教、难写”了。

再者,我们所命的作文题,往往过于笼统、过于平淡,学生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丝毫没有作文的激情。

如写一段假期生活经历,三年级写,四年级写,到了六年级一开学,还要写,如此这般,学生已经产生了“审题疲劳”,厌倦了这样的作文题目,又怎么会有新鲜的作文呢?

如果改成《暑假偷着乐》,学生一下子就精神起来:

趁着父母外出,偷偷地玩了个痛快,居然没有穿帮!

呵呵,偷着乐!

抑或,作了一个小小的恶作剧,看着别人出洋相,居然没有人怀疑!

瞧,这样一改,不怕学生没有话写,不怕学生昏昏欲睡。

好的作文题,犹如一个导火索,你点燃了这一头,就

很快会烧到学生的心里,炸开学生记忆的“火药桶”,不吐不快!

与其挖空心思研究怎么教、怎么写,不如先琢磨一下写什么、怎么命题、命什么题吧。

或许,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可以让作文教学事半功倍呢!

要想命个好的作文题,你非得成为孩子肚子里的“蛔虫”不可!

不了解孩子,不熟悉孩子,不摸透孩子,就很难会蹦出让孩子一看就有话可写的作文题来!

2.贴近现场

一位六年级的学生早晨抄袭同学的回家作业,被老师逮了个正着,老师责令该生写一份深刻的检讨。

磨蹭了半天,这位学生终于把400多字的检讨书交了上来。

只见通篇都是“我以为?

我以为?

”,不是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全然是一副辩解的姿态。

你看这段:

“我以为早上来得早,同学们都还没有来的时候,可以把昨天的回家作业补做完,所以就向**同学借了个作业本看看。

我以为看看没什么的,平时做作业也经常看同学的,没想到今天被老师看见了。

我以为老师会批评我没有完成回家作业的?

”你能从中读到对自己抄袭行为的深刻认识和反省吗?

或许学生没有经历过写检讨书这样的作文训练,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

也或许学生经常写这样似是而非的检讨书,老师却从不当真看,只是当作一种惩罚的手段而已。

学生在学校里犯错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学生到了六年级还不知道什么是检讨,该怎么检讨。

没有严格的书面检讨训练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没有口头的检讨吧?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生的书面检讨、口头检讨都没有与表达训练结合起来,没有把这些检讨当作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时机。

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作文是课堂内的事,犯错检讨是生活中的事,两者没有什么关联。

于是,作文教学就成了学生“象牙塔”内的“高雅游戏”,而没有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作文的功能在于交际,作文只有在交际过程中才体现出它的价值与意义。

学生学习作文,不是为了得个分数、评个等第,不应该成为摆设,而应该为他们的生活服务,为了他们能更好地生活。

学生犯了错,他能运用作文写一个深刻的检讨,既剖析自己错误的思想根源,又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经历了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得到了老师的谅解,可以更好地继续学习。

如果他不会运用作文(书面的、口头的)进行检讨,那就会遇到大麻烦,或许会被老师找去进行长时间的谈话,甚至会遭到家长的惩罚。

可见,一旦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必备品”,就会产生无限的学习热情。

需要的,才是重要的;

重要的,才会去主动学习。

再翻翻那些优秀作文选,看到的学生作文大多是文采飞扬,写得很美,文学味很浓。

而看看我们自己班级学生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文通句顺的作文,没有美妙的修辞,也没有巧妙的构思。

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些,有时也很让人欣慰了。

当然,总有几个文采好的学生,但那往往不是我们教出来的。

可是,我们却常常以这几个不需要教的学生为目标,试图教出一个个有文采的学生来。

“具体、生动、形象”是我们的口头禅、作文经,几乎天天念,似乎要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未来的作家、诗人。

其实,谁都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却偏偏都在这样教学生作文。

过于注重作文的文学化,必然拔高了对学生的作文学习要求,也必然会切断作文与生活的自然联系,变得不自然,不亲切,不可及。

一旦作文成为一种

高不可及的东西,就会成为学习的负担。

摆脱作文的文学化倾向,让作文更贴近生活的现场,才不至于异化作文的本来面目。

因为,学生学习作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

3.虚实相生

一次,我给学生上《爱之链》。

读着读着,一位学生冷不丁地提了个问题:

“如果乔伊以前从没有人帮助过他,那么,当他看到那位老妇人的时候,还会主动地帮助她修车,而且还不要她的报酬吗?

”的确,文中的乔伊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学生的假设和疑问不无道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其缘由,这种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极为可贵的。

但问题是,这是一篇小说,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

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是作家刻意安排的,其一环接着一环的爱的传递故事,以及意外的结局,都是小说精巧构思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必然会有这样巧而又巧的事情。

一旦你把小说当作真人真事来阅读和理解,那么就会产生无数个无法解答的问题,足以让你堵得发慌,无法进入真正的文学阅读与欣赏。

好的文学作品,你明明知道是假的,是作家创作的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但你仍然会信以为真,感动得无法自拔、潸然泪下。

好作品假得往往比真的还要真,这才称之为“艺术”。

虚与实,一直是文学创作中的两极之美,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走向了两个极端。

在低年级,我们把学生虚构的故事、人物当作“珍宝”,那是学生可贵的丰富想象力的体现;

在高年级,我们把学生虚构的事件、虚拟的场景当作“假花”,认为那是学生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的行为,斥之为“说假话、空话、套话、大话”。

因为学生拙劣的虚构、幼稚的想象,一眼就可以看穿,于是,假的就是假的,假得没有到真的那样的境地。

不可否认,学作文,学做人,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实是作文教学的品质。

但同样不可否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能力,缺乏想象与联想,就事记事,就人写人,是很难“入门”的。

作文,就是要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笔如实地写下来。

同样的真实事件,由于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偏差,观点的相左,所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不乏个人的见解,甚至掺入了个人的想象与虚构。

但是,只要不违背学生自己的意愿,是发自他内心真实的声音,同样是珍贵的。

虚构事实,是人品问题;

而虚构故事,则是创作问题。

在我们倡导写真实生活的同时,我们且不可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思想力。

我们不能将作文的写虚与做人的真实混为一谈。

因为,作文就是作文,虚实相生,才有两极之美。

4.指导具体

我们的作文指导几乎是一个套路:

笼而统之。

指导记事,写清起因、经过、结果;

经过部分是重点,要写得具体些,怎么具体呢?

就是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写出来。

指导写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先写外貌特点,再写性格品质特点;

重点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怎么写具体?

就是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心理变化写出来。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一遇到写人记事,差不多都是这样几点似是而非、指导了也没多大作用的要点,说的基本上是正确的“废话”。

而针对一篇具体的作文,教师鲜有针对性的切实指导,没有就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令人茅塞顿开的分析讲解、修改示范,没有相机传授简明而实用的写作技巧或原理。

学生听与不听没有什么差别,也已经习以为常,你说你的,我写我的。

曾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拿着自己四年级时写的同题作文“交差”,语文老师居然在班上作为范文朗读。

这四年级的作文指导和六年级的作文指导有什么差异?

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什么质的提高?

几乎是一笔糊涂账。

根源在于我们语文教师缺少对作文教学的深入研究,尚未明晰写作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关于观察、选材、谋篇布局及描写、抒情、对比、衬托、照应等诸多具体的写作方法、策略。

对写作的技能技巧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时点石成金、游刃有余,而胸无点墨必然会老生常谈、捉襟见肘,甚至黔驴技穷。

因此,改变我们自己,才能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

好的语文教师,常常用50种办法来指导1个孩子,而不是用1种办法来指导50个孩子。

有位老师说,作文指导难在每个孩子所写的内容不一样。

同样记事,每个孩子记的事件不同,你的作文指导怎么能切中每个孩子的作文问题,满足每个孩子的作文需要呢?

这看似一道难题。

但我们要坚信:

办法总比困难多!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莫泊桑拜师》,福楼拜让莫泊桑站在自家门口观察路过的马车,并记录下来。

连续看了三天,莫泊桑一无所获,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再次请教福楼拜。

福楼拜说:

“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

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

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

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

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

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

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让莫泊桑恍然大悟,经过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笔下自然写出了很有文采的文字。

其实,我们何不像福楼拜那样,针对每个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提问的方式,一个接着一个地追问,让学生沿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逐层深入地思考作文的具体方式、方法。

学生在这么多问题的引领下,就会逐渐养成和老师一样的观察、思考方式和习惯,就会像老师那样地去看、去想、去写。

“问题指导”,将作文的具体方法、策略融化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串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写作的过程,就是完成从写不好到写得好、从不会写到会写的发展过程。

我曾经借用这个问题指导法,辅导过一个不会写作的学生,一连提了22个问题。

那位学生按照我的问题,回答了22句话,而连起来的22句话,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

当学生看到自己完成的作文,感到非常神奇。

我告诉她:

“作文,其实很简单,就像回答问题一样!

”从此,这位学生就对自己不断地提问,作文越写越好。

“问题指导”,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是正确的作文思维路径,思维的改变必然带来作文的飞跃。

而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不断地提出需要思考与修改的问题,我们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得到。

与其把时间花在圈画学生的错别字和病句上,不如将精力集中在对学生作文思维路径的指点上。

一个孩子,只要经历那么几次具体的“问题指导”,他就能从中悟到作文的一些窍门。

这比那些作文指导的“花架子”要有益得多!

更可能的是,我们将犯有同样问题的学生归类指导,就能通过研究一个

人,把握一类人,从而指导一批人。

指导,只有为学生所需要,才产生真正的教学意义。

5.读写结合

有人说,学好语文的唯一秘诀是“多读多写”,仅此而已!

此话指出了语文的读写能力是在读写实践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也遮蔽了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独特之处,与生活中的“读与写”的诸多不同。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说:

我的书法好,是我在文革中写大字报写多了的缘故。

那是启功先生自谦的说法,切不可当作练习书法的唯一秘诀。

因为真正要练书法,还得要学习书法课程,学习间架结构、落款章法等书法专业知识,切不能依葫芦画瓢般暗自摸索。

尽管多练所花的时间就很漫长,而靠专业的指导、训练就能快速地入门。

假如我们一味地让学生多读,而不讲读书的方法、要诀,那么学生很可能读了很多书,但依然只会注意那些紧张的情节,不会去深入思考更有价值的问题;

假如我们只顾让学生多写,而不讲写作的方法、要领,那么学生哪怕是天天写,也未必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被要求写日记,只写了三天,他就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也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每天就写早上起来干什么;

上午上了什么课,下午上了什么课;

回家吃饭、作业和睡觉。

每天写的几乎是同样的话,成了流水帐。

既失去了日记的意义,又失去了孩子对日记的兴趣、对作文的好感。

可见,没有了“法”,多读、多写只具学习的形式,而无实质的意义。

阅读中的“写”,具有现场感:

一是就文章中的核心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想。

如对文章中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沿着文章的事件续写?

由文章的思想内容触发学生更多、更有个性的理解,这是培养学生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二是迁移文章中的独特写法,进行片段练笔。

有简单的直接模仿,也有运用多种写法的综合运用。

这样的写作练习,由于有具体的范文和清晰的写法,学生模仿起来比较方便,可以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但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课一得,要注重综合、内化,避免落入套路而走向模式化。

这是发展学生怎么写的能力问题。

总之,我们不能简单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