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9289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7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观测周期小于五次或工程产值小于1万元的小型项目可以不编写技术设计书,但应编写技术说明。

院管工程技术设计书由生产部门编写,质检办审核,总工办审定。

b)技术设计书要根据测量合同编写,主要内容应包括基准点的设置方案、观测方法与可靠性分析,变形观测点的布设方案与施测方法,观测周期与观测精度等级,数据处理方法和各项限。

c)观测周期可根据差指标,拟上交成果目录等。

技术设计完成后应交由总工室审核甲方要求或根据预估的变形速率和测量精度来确定。

按预估变化率和测量精度等级确定变形观

测周期时,可按T>

2M/V计算(T:

变形观测周期,M:

变形量观测中误差,V:

预估的变形速率)。

d)观测精度等级可根据甲方要求或根据所监测工程的重要性来确定,也可以根据变形建筑物允许变形量由M=S/20(M:

变形观测点观测中误差,S:

变形建筑物允许变形量),计算变形观测点测量中误差,再根据观测方案和观测线路,按Ф=M/1

22Q(Q为最弱观测点

权倒数,Ф为单位权观测中误差),计算单位权观测中误差,现根据《建筑变形规程》表2.0.5套用相应的测量精度等级。

4.3.2基准点设置与可靠性分析

4.3.2.1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影响范围之外,每个测区至少应设置三个基准点,三个基准点间应单独布设水准线路构成监测网,观测精度应较变形观测精度高一个级别,若条件许可,应尽量将基准点设置在一个测站可以同时观测到的位置直接测定高差,通过计算高差观测不符值或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按M=?

1

4N[?

?

n](N:

测段数,△:

高差不符值,n各测段平

均测站数),计算每站高差测定中误差,若相邻两周期基准点间差变化量大于22nM(n为测站数),可以认为基准点不稳定,应重新设置基准点。

4.3.2.2位移监测

位移监测基准点也应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之外,重点工程以及测区面积较大时,应布设独立的基准点稳定性监测网。

观测精度应较变形测量精度高一个等级。

小型工程可不布设独立的基准点稳定性监测网,但每测区至少应设置三个以上基准点和检核点之间的角度和距离,观测精度也应较变形观测精度高一个等级。

根据:

M=KV/m

K=10253

n(n?

1)(V:

各方向观测值与其均值之差,M:

方向数,n:

测回数)

计算n个测回角度观测中误差。

根据MD=?

[?

2n]

(n:

测距边数,△往返测较差或测回间较差)

计算测距中误差。

若两周期基准点与检核点间角度或距离变化量大于22倍的M或MD,可以认为基准点不稳定,应采取措施重新设置基准点。

4.3.2.3基准点联测

每观测两次基准点联测一次,若观测时发现监测点有异常,应及时联测基准点。

观测时间超过一年的变形监测工程,变形观测点应与城市等级控制点联测,联测精度不应低于基准点检测精度。

其他变形监测工程若条件许可,也应尽量与城市控制点联测。

4.4作业实施依据

变形监测作业实施应严格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表2.0.5中的等级和精度以及相应的技术要求实施。

4.5观测成果的验算

4.5.1沉降观测成果验算

4.5.1.1根据水准网环线闭合差按MW=?

1WW[](N:

水准环数,n和环平均站数,W:

水Nn

准环线闭合差)计算的每站高差测量定中误差不得大于所选定测量等级的精度要求。

4.5.1.2根据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按M△=?

1

n]

(N:

为测段数,n为各测段平均测站数,△为测段高差不符值),计算的每站高差测定中误差不得大于所选定的测量等级的精度要求。

4.5.1.3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附合或闭合线距闭合差均不应超过±

2MO(MO为所选用等级的每站高差测定中误差,n为测站数)。

4.5.2位移观测成果验算

根据平差结果计算的变形观测点位测定中误差或根据角度和边长观测不符值按《变形测量规范》7.2.2-1、7.2.2-2、7.2.2-3、7.2.2-4、7.2.3-1、7.2.3-2、7.2.3-3式计算角度和边长测定中误差,再根据边长和角度测定中误差计算变形观测点点位测定中误差,计算的点位测定中误差不得大于选定的变形测量等级所规定的观测点点位测定中误差。

4.6成果资料

4.6.1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成果资料主要指建构物沉降观测资料,其他如基坑回弹观测,建筑场地观测等成果提交详见《变形测量规范》5.2.8、5.3.7、5.4.5条。

建筑物沉降观测结束后,应提交以下成果资料:

4.6.1.1设计书或技术说明;

4.6.1.2沉降观测成果表(每期观测提供);

4.6.1.3沉降观测点点位与沉降量展开图(每期观测提供);

4.6.1.4基准点检测及稳定性分析报告(每期观测提供);

4.6.1.5沉降观测成果验算报告(每期观测提供);

4.6.1.6沉降观测点、基准点点位分布图(以1:

500地形图作基础图,每期观测提供);

4.6.1.7水准线路图;

4.6.1.8观测手簿;

4.6.1.9技术总结与成果分析报告;

4.6.1.10观测过程中若发现异常变化应及时通知甲方。

4.6.2位移观测

位移观测成果资料主要指建构物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等成果资料,其他如挠度、风振、滑坡等观测资料提交详见《变形测量规范》。

4.6.2.1构筑物位移观测结束后应提交以下成果:

a)技术设计书或技术说明;

b)水平位移观测点,基准点点位布置图(以1:

500地形图作基础图,每期观测结束后均应提供);

c)基准点稳定性分析报告;

d)观测成果表(包括位移量、位移方向、观测时间、累计位移量,每期观测提供);

e)移矢量图(每期观测后提供);

f)观测成果验算报告;

g)技术总结及成果分析资料。

4.6.2.2建筑物裂缝观测结束后应提交以下资料:

a)倾斜观测点点位布置图;

b)观测成果表(包括观测时间、水平位移分量、倾斜量和倾斜方向);

c)倾斜量矢量图;

d)观测手簿;

e)主体倾斜曲线;

f)测量说明与观测成果分析。

4.6.2.3建筑物地下室基坑开挖安全监测:

a)技术设计书;

b)基坑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变形观测点、测斜管点位布置图(以1:

500地形图为基础图,每期观测均应提供);

c)基坑周边建筑及地面沉降观测点,基准点布置图(以1:

d)基准点稳定性分析报告(每期观测均应提供);

e)外业观测手簿;

f)基坑土体侧向位移图(每期观测应提供);

g)沉降观测、位移观测成果表(每期观测提供);

h)技术总结与观测成果分析。

4.7过程检查

整个作业过程由作业队、室检查人员必须按照《变形测量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检查无误(来自:

WWw.:

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且在成果资料的相应栏目内签名后方可提交下道工序(上交部门质检)。

否则应提出返工意见,检查结果填写在项目跟踪单上的相应栏目内作为质量评定记录予以保留。

踪单上的相应栏目内作为质量评定记录予以保留。

4.8最终检查

最终检查由院质检办负责实施,检查人员必须按照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CJJ8-99城市测量规范对数据记录、计算100%的内业检查;

外业检查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抽查。

检查无误且在成果资料的相应栏目内签名后方可提交。

否则应提出返工意见。

检查结果填写在项目跟踪单上的相应栏目内作为质量评定记录予以保留,必要时还需编写产品质量检查报告。

后附范例一、闽江二桥桥面沉降监测

(201X.5至201X.6)

1、概述

福州市六一路闽江二桥于1969年12月5日正式开工,1970年6月20日建成,1970年6月30日通车。

在福州市鳌峰大桥建成(1993年)前的23年间一直是福州市区唯一能通行重载的跨闽江桥梁。

1994年随着过江交通量剧增,福州市政府投资5800万元对旧桥进行了加宽。

加宽后的桥面宽度由原来的18米改为27.2米,净宽为14米(机动车道)+2×

5.0米(非机动车道)。

该桥全长344.44米;

旧桥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加宽部分为钢梁,两者等高;

桥跨布置均为:

36.12+5×

50+36.10+22.22米。

该桥荷载等级为汽车-26级(设计,为1967年版旧标准),拖车-100级(检算)。

桥上设计车速50KM/H,人行道人群设计荷载4KN/M2。

该桥经过近30年运营,发现六个水中承台均有不同程度的侵蚀现象,其混凝土有剥落破损、孔洞和露筋等问题。

为了确保闽江二桥的正常运营及交通安全,我院受福州市政府及市城乡建设发展总公司委托,从201X年5月至201X年2月对闽江二桥桥面进行沉降监测(每天上午6点至7点监测一次),共计进行了1122次观测。

2、监测方案设计

2.1水准点

水准点是沉降观测点的基准点。

建筑物沉降均根据它来确定,因此它的构造和埋设要保证稳定与可靠,在二桥桥南桥北附近稳固、不受影响的位置埋设两个沉降观测基准点M、N两点。

每次观测联测M、N两点,另外又在桥南选定一个固定点A点,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2.2沉降观测点

沉降点的数量和位置全面反映大桥沉降情况,它与大桥荷载、基础形式和地质条件等有关。

应市城乡建设总公司要求,经协商大桥桥面共布32个沉降监测点,监测点布置在桥墩位处桥面上,每个桥墩面上布置四点,桥北与江滨路交界起点处布设四点。

2.3曲线图

观测值曲线图如图一:

累计下沉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如图二:

2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

每个月份的观测成果,呈现在一定区间内的上下波动曲线。

从图二中可以看出:

累计沉降量曲线走势带有一定规律性,即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

篇二: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变形监测总体设计

摘要: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系在已建成的大坝基础上进行加高施工。

初期工程原有监测设施已运行几十年,许多设施已老化,且大坝加高部分需增设一些监测设施进行变形监测。

介绍了大坝变形监测网的组成和设置,以及混凝土坝、电站厂房、垂直升船机、土石坝监测系统的具体方案设计,本系统利用和改造了原有大坝的监测系统,并在加高部分布置新的监测设施,从而形成新的丹江口大坝变形监测系统。

关键词:

坝加高;

变形监测;

设计;

丹江口水利枢纽

中图分类号:

TV698.1+1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干流上,具有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汉江的关键工程,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根据工程规划和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丹江口水利枢纽分二期开发建设。

初期工程于1958年开工,1973年建成,正常蓄水位155m,1975年抬高至157m,坝顶高程162m。

初期工程建成后,发挥了巨大效益。

但是,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初期规模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

201X年开始,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已建成初期规模的基础上,对大坝进行加高,即二期规模工程。

二期工程涉及到土坝加高和混凝土坝加高,根据工程规划,坝顶加高14.6m至高程176.6m,挡水建筑

物总长3442m。

混凝土大坝采用在坝顶及下游坝坡现浇混凝土方式加高培厚,以满足大坝挡水时稳定和应力要求,坝长仍为1141m,混凝土坝表孔堰顶抬高至高程152m,最大坝高117m。

右岸土石坝改线重建,长877m,最大坝高60m,左岸土石坝加高培厚,左坝肩向左延长200m,长1424m,最大坝高71.6m。

电站厂房装机及布置无变化。

通航建筑物由初期的150t升船机扩建为300t升船机,其总体布置不变。

设计蓄水位由157m提高到170m,总库容达290.5亿m3,比初期工程增加库容116亿m3、有效调节库容88亿m3、防洪库容33亿m3。

2加高工程变形监测系统综述

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原有监测设施已经运行几十年,是一个较完善的变形监测系统,但由于很多设施已老化,无法继续满足今后的监测需要。

同时,由于需增设一些监测设施对加高工程新建的部分进行变形监测,因此需要立即建立新的丹江口大坝变形监测系统。

加高工程变形监测系统设计就是在原有监测系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加高部分的特殊性,对原有监测系统一部分进行沿用、一部分进行了改造,同时结合老监测系统的布置,在加高部分增设新的监测设施,最终满足加高后整个大坝及枢纽的变形监测要求。

本文将对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新的变形监测系统设计进行简述。

3变形监测网

3.1水平位移监测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由全网和简网组成。

全网为边、角全测的边角网,由15个网点组成。

全网划分为3个简网:

混凝土坝监测网(又称中简网),由5个监测网点组成;

左岸土石坝监测网(又称左简网),由8个监测网点组成;

右岸土石坝监测网(又称右简网),由7个监测网点组成。

3个简网均为边、角全测的边角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角度按国家一等三角测量方向观测法要求施测,测角中误差####mβ≤0.7″;

边长观测使用测距标准偏差|mD|≤2mm的测距仪按国家中短程测距规范的Ⅰ等边长观测要求进行施测;

高程按国家二等水准的要求和精度施测。

3.2垂直位移监测网

初期工程垂直位移监测网由上水准环线和下水准环线(校核水准环线)组成,位于大坝的下游。

加高工程垂直位移监测网基本按初期点位布设,做了部分改建和增建。

上水准环线以沉01(平硐标)为工作基点,经右岸沉03、沉05、左岸左Ⅰ-05、沉08组成上水准环线,在左岸土石坝坝顶尖山、右岸土石坝右坝肩岸坡地段,分别新建1座双金属标;

在左岸土石坝背水侧尖山段岸坡160m高程和右岸土石坝中部背水侧岸坡155m高程,分别新建1座测温钢管标;

环线长约30km。

下水准环线以洪山咀主点为基准点,经BMHL180′、光化大桥,沿汉江右岸经Ⅰ—丹谷1、沉08至洪山咀组成环线,初期工程中的土中丙型标点需要改建成双金属标或测温钢管标;

此外,在沉16附近(西关小学院角)新建1座双金属标;

在沉07(市电子原件厂院角)、

沉13、沉15(太山庙村委院角)附近各新建1座测温钢管标;

右岸改建岩石基本标5座;

环线长约60km。

垂直位移监测网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精度及要求施测。

4混凝土坝变形监测系统

4.1水平位移监测

混凝土坝及基础水平位移监测是在水平位移监测网的整体联系控制下,采用正、倒垂线,以及以垂线测点为工作基点的引张线和精密导线进行观测,共计设置倒垂线14条、正垂线24条、引张线8条、精密导线2条、坝顶视准线5点。

垂线也是坝体挠度的观测设施。

(1)倒垂线。

初期工程在1、7、13、24、25、26~27、31、44号坝段分别布设了1条倒垂线,在36号坝段布设了3条倒垂线,组成倒垂组。

加高工程除对初期布设的11条倒垂线进行改建外,在右5、7、42号坝段各增设1条倒垂线,以增强基础的水平位移和挠度监测。

同时,在14条倒垂线中设置三维倒垂线测点3点,方便对关键部位同时进行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监测。

(2)正垂线。

初期工程在右5、7、9~10、13、18、21、26~27、31、34、39号坝段分别布设了1条正垂线。

加高工程将初期工程在原有正垂线坝段的加高部分分别增设1条正垂线,将垂线监测延伸至坝顶。

垂线的悬挂点设在坝顶(高程176.6m),每条2个测点分别设在高程170.0m观测廊道和高程162.0m

排水交通廊道内。

并在右2、42号坝段从基础到坝顶分别增加布设正垂线2条6个测点,以加强左右转弯坝段部位的水平位移监测。

取消初期布设在36号坝段的正垂线1条,对其余初期工程原有的正垂线进行改建。

(3)引张线和精密导线。

初期工程原有4条引张线及2条精密导线,布置如下:

①7~24号坝段,坝轴线下游15m的高程101m廊道(下游侧)布设引张线1条17个测点;

②25~31号坝段,坝轴线上游17m的高程101m廊道(下游侧)布设引张线1条7个测点;

③7~26号坝段,初期坝顶高程159m廊道布设引张线1条19个测点;

④27~36号坝段,初期坝顶高程159m廊道布设引张线1条9个测点;

⑤在1号至右13号坝段高程150m廊道内,布设精密导线1条14个测点;

⑥36~44号坝段高程140m廊道内,布设精密导线1条9个测点。

加高工程继续沿用高程101m廊道内的2条引张线,用以继续观测大坝基础各坝段上下游方向的水平位移。

将初期坝顶高程159m廊道原有的引张线改建,布设2条引张线:

在深孔溢流坝段7~13号坝段改建布设引张线1条7个测点;

在厂房坝段至左岸联接坝段25~36号坝段改建布设引张线1条12个测点,用以继续观测原坝顶部分坝段上下游方向的水平位移,同时可与新建坝顶的水平位移进行比较。

加高工程在高程170m观测廊道布设3条引张线,用以监测新建坝顶各坝段上下游方向的水平位移:

在1~7号坝段高程170m廊道上游侧布设引张线1条7个测点;

在7~27号坝段高程170m廊道下游侧

篇三:

(一)大坝变形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

(二)大坝变形监测施工与观测方法及要求

1.技术标准和规范:

承建工程变形监测仪器设备的检验、率定、埋设安装与施工期观测,应严格执行现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设计文件、承包合同要求。

应执行的现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但不限于):

(1)《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

(2)《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4)《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1X)

(5)《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97)

(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2.变形监测仪器设备购置、加工:

变形监测仪器设备购置、加工应按照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设计图纸、仪器设备清单进行。

仪器设备购置、加工前应向监理工程师报送:

(1)仪器设备购置、加工计划:

(2)仪器设备检验、率定计划。

仪器设备运抵施工现场后,应会同监理工程师开箱检查验收,应向仪器设备供应方索取仪器设备出厂合格证,计量检测证。

仪器、设备检验合格后应妥善保管。

3.倒垂孔、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造孔施工与埋设安装:

倒垂孔、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应在施工部位形成后进行。

按照设计坐标、高程进行钻孔孔位定位、放样。

钻机就位,应认真进行校正。

经校正安装固定的钻机,主轴必须严格垂直,钻孔孔位定位精度须满足设计要求。

钻孔施工过程中应每进尺1m~2m,采用倒垂浮体组配合弹性导中器进行钻孔垂直度检测,以控制钻孔质量,进而指导调整钻孔施工。

倒垂孔钻孔垂直度应满足保护管安装埋设完成后,其保护管有效孔径必须在大于100mm。

钢管标、钢、

铝管双金属标钻孔垂直度应满足保护管安装埋设的要求。

钻孔进尺满足设计要求后,应通知设计、地质、监理工程师,参加钻孔终孔验收,并进行单项工程阶段性验收签证。

终孔验收后,及时进行倒垂孔保护管、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安装埋设。

各类金属管材、材质型号、加工均应满足设计要求。

倒垂孔保护管应认真组装调试,并进行保护管垂直度检测,保护管垂直度必须满足其有效孔径大于100mm,加固以后进行灌浆。

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保护管、芯管应认真组装调试,满足设计要求以后,芯管根部(1m~2m)采用水泥浆灌浆固结,保护管芯管间距2米采用橡胶圈加固。

倒垂孔、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保护管、芯管安装完成后,其管口均应安装保护装置,以防损坏。

钻孔施工单位应提交钻孔地质柱状图,钻孔垂直度检测单位应整理并提交钻孔与保护管垂直度检测资料以及保护管芯管安装埋设竣工图。

倒垂孔、钢管标、钢、铝管双金属标施工完成并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应会请监理工程师会签单项工程竣工验收签证。

4.变形监测设施予留予埋:

布设在砼大坝各层廊道的变形监测设施(如引张线、静力水准、正、倒垂线测站、精密导线、弦矢导线、竖直传高、垂直位移监测点)应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予留、予埋放样测量,并进行予留槽、予埋件安装施工,予留槽、予埋件安装施工应准确定位、安装固定牢固,完成以后进行检查验收。

予留、予埋部位砼浇筑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复测验收,检测是否变位走样。

如存在跑模走样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予以处理。

5.正垂线埋管埋设安装:

布设在砼坝体中的正垂线埋管(砼管、钢管)应按设计坐标进行放样测量,在埋管部位准确标定其中心位置,进行埋管定位。

埋管垂直度应严格控制在设计允许的偏差内。

埋管应牢固加固,以防止在砼浇筑施工中发生变形。

严禁碰

撞。

砼浇筑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复测正垂线埋管垂直度。

以调整后续埋管的垂直度。

砼管在安装过程中管口应平顺衔接,防止错台,接口处应用油毡封闭,防止水泥砂浆流入。

钢管在安装过程中管口应平顺衔接,焊缝应平整、严密。

正垂线埋管埋设安装完成以后,应及时整理编绘埋管竣工资料。

6.变形监测设备安装调试:

6.1倒垂线安装调试:

采用浮体组配合弹性导中器复测保护管垂直度,确定倒垂线锚块埋设位置。

安装倒垂浮体组,安装倒垂线锚块,通过滑轮将安装倒垂线锚块的不锈钢丝吊入倒垂线保护管,依靠锚块重力张拉不锈钢丝。

按照锚块埋设位置将不锈钢丝在管口准确定位。

在倒垂线保护管内安装注浆软管,准确计算埋设锚块水泥沙浆用量,通过注浆软管平缓注入埋设锚块水泥沙浆。

注浆结束后再次检测不锈钢丝在管口的准确位置,如发现安装位置有偏移,应即时进行调整,使之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