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关于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区内外部道路交通体系问题
目前穿行于景区间的吴越路和环山路在规划中为7米至9米的景区游览道路,只适用于景区内部交通。
而该条道路现行交通主次等级混乱,存在着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因此势必要求外围市政道路与景区内部道路各成体系、有效对接,才能更为高效、便捷地服务于广大市民和游客。
只有改善交通体系,将石湖核心景区吴越路段功能转变为景区景观道路,减少过境交通穿行,才更利于完成游览路线的组织。
管理体制不顺,矛盾交结产生混乱局面,形成制约景区保护建设发展的瓶颈
由于土地权属与管理权属的不统一,加之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的不到位,使得景区内违章建设、外来人口无序流动,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占用土地等现象都在潜伏蔓延,这些现象愈演愈烈,对未来的景区保护建设工作将造成不可预测的资源、资金成本浪费。
三、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由市政府牵头,尽快协调景区相关行政区责任单位与土地相关部门等,实质性地解决土地单位补偿预期与国家标准的差距问题,早日完成石湖景区征地工作。
为石湖景区的全面开发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在南北教育园之间打通山体隧道,与环山路连接,实现教育园区间师生的互穿,形成贯穿景区南北交通的过境的主要道路。
同时改善整个吴越路和环山路状况,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提高景区的可达性,更利于市民游览。
借鉴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地设立景区管委会的经验做法,理顺管理体制,对景区实行独立的行政管理,统一思想,整合景区及周边资源。
在石湖总体规划指导下,统筹开发建设,全面打造“人间天堂,新西湖”。
我们相信,只要石湖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景区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深厚的人文积淀、便利的交通优势,必将焕发巨大潜力,成为苏州市民的旅游休闲胜地。
20XX年4月14日
第二篇:
杭州西湖旅游景区调研及开发报告
杭州西湖旅游景区调研及开发报告
一、西湖概况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也称西子湖。
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5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
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二堤、三岛、五湖”的基本格局。
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
20XX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
二、主要景点
孤山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
“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
”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
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寡人孤”,与“断桥不断”“情谊断”、“长桥不长”“情意长”并称西湖三怪。
孤山上主要的景观包括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慕才亭等。
苏堤、白堤
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
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
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
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
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
现在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
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
清《湖山便览》卷三:
“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
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
”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
小瀛洲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特色,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
清雍正《西湖志》卷九:
“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
聂心汤《县志》称:
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
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
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
”《湖山便览》卷三:
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
太虚一点?
,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
湖心亭?
。
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
”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
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
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
清嘉庆五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
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
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
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
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余吨,建“环碧小筑”。
岛上有忆芸亭、云水居等建筑。
1982年,岛上开辟西湖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
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颇受欢迎。
三、西湖开展旅游的优势
1.西湖所在的西湖区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城乡皆有,平原山水相依,是西湖龙井茶叶原产地,又是杭州规划中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地。
区内大专院校众多。
中共浙江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机关均集中设在西湖区。
西湖区山青水绿,风景秀丽,园林景观众多,有“西湖第一名园”之称的刘庄,是毛泽东主席生前数十次来杭的居住地。
西湖区内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建有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的陵墓、牌坊、陈列馆16处。
多姿多彩的西湖就在辖区内,是杭州的游览中心。
2.随着华东五市游的火热进行,西湖也倍受青睐,游客源源不断。
3.杭州边界地区经济发达,为旅游提供了很大机会。
4.西湖周围饭店林立,为一些忙碌的商务客人提供了方便。
5.营造了自然的生态园林绿地,有效保护盒充分利用了原有古树名木与高大乔木,形成完整的绿带。
6.柔和的光环境烘托了音乐喷泉,富有民族特色的乐曲,变幻的灯光,舞动的水花,使之成为西湖最大的亮点,积聚了大量人气。
四、西湖开展旅游的劣势
1、西湖给人的印象是非常古老的,就是那些旅游资源,没一点创新。
2、西湖附近的旅游设施有待逐步完善,特别是游客公共休息区的设施的维护。
3、西湖环保不是很好,根据有些报道显示,湖底淤泥过多导致西湖生态不平衡,对于景区的维护很有伤害。
4、风景区内建设性的破坏,西湖园林的建设并不是全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设计者学识上的错误,施工者不能很好的理解设计者的意图及设计中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都会照成风景园林的建设性的破坏。
5、湖滨建筑自身的协调性,如果从苏堤上看湖滨一线,建筑多事灰白色的基调,并且略显杂乱,看不到层次的变化。
6、对景区内涵的了解不足和文化意识的欠缺,没有把握住景观中最有内涵和价值的部分,往往会忽略了深层次的文化景观。
五、对西湖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对杭城景色的赞美,杭州申遗成功是全体市民的又一大幸事。
在进入后申遗时代的今天,保护生态和生活环境已是杭州政府部门和每个市民的当务之急。
然而。
在不久前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指标的测试中,山清水秀的杭州却排名在繁华喧闹的上海之后,使每一位杭州市民感到汗颜。
西湖作为杭州风景的代表之一,景区建设更加要把环境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目前在景区日益发展的“农家乐”,对杭州的旅游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也增加了当地村民收入,但应建立在生态、环保、文明的前提下。
杭州原先有规模的露天烧烤现已陆续取缔,只有“九溪”的露天烧烤因缺乏管理力度,至使愈演愈烈,现已形成了大规模的露天烧烤集散地,XX、谷歌等网站随处可见,十几家烧烤户不断扩张,呈发展趋势;
而且烧烤户的数量还在急剧增加,村干部带头经营也使执法管理部门增加执法难度。
每逢节假日,景区内烟熏缭绕,交通堵塞,垃圾满地。
大杭州的概念、交通、信息的发达已使九溪成为市区较中心区域,不同于历史偏远村落、人烟稀少的景况,露天烧烤的不规范化发展已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对景区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如:
1、九溪烧烤源于80年代学生野炊,现有烧烤户几十家,主要存在经营不规范;
脏、乱、差等问题,导致空气污染,景观破坏,并易引发森林火灾等。
2、旅游旺季引起“九溪”景区交通堵塞、废气污染、节假日停车难等问题,并且停车收费不完全合理合法。
3、大肆破坏砍伐了茶基地,引起土地硬化,并有违章建筑搭建、污水违章排放破坏水源、烧烤浓烟污染茶叶等。
4、村民在溪水中洗涤污物、油污水的违章排放、地下水的违章采集,都污染了水资源。
对此,我们建议:
1、加强统一规划,提供经营场所。
着眼发展,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根据辖区人居分布、经营规模、合理确定、修建与之相适应、相配套、能满足经营者需要的各类型、规范性经营场所。
2、坚决取缔露天烧烤,引入统一、规范的室内烧烤市场,既满足部分市民“口福”享受需求,又保证经营者的合理收入,同时也解决了露天烧烤影响交通、破坏市容环境、污染空气等问题。
3、征收空气污染治理费,加大烧烤的运营成本,以其控制数量和规模。
工商部门也应通过各种方式,对未取得环保审批手续的烧烤点加强监督管理。
4、汽车集中停于景区外,景区内的居民及单位车辆凭通行证出入;
增设景区外停车场;
设电动游览车出入景区内。
5、引导九溪疗养院向住宿养生、运动健身、健康文化等为主导方向发展,倡导建立利于老年人疗养、中年人养生、年轻人健身的健康村等形式的现代人减压休闲场所。
六、总结
环境是体现大都市的独特优势和资源。
杭州有关部门近年来对于西湖的整治和修缮,实现了“以人为本,还湖于民”的民主的回归,完成了“生态—经济—生态”的轮回,让西湖园林更具有包容性和公众性。
虽然还不是完全完美,还有很多地方待改进,但无论是结合当地面貌景观构建和落实,还是设计施工者的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都值得城市园林实践者们学习。
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杭州市环保局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能携手做好西湖的环保工作,让美丽的西湖和所有的好山好水变得更加美丽、洁净,永远地保存给下一代人。
第三篇:
关于陈家沟景区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
关于太极故里陈家沟旅游开发的
调研报告
陈家沟,是闻名中外的太极拳发祥地。
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距焦作市区35公里,陈家沟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迁至该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陈氏人丁繁衍,该村更名陈家沟,陈家沟也称为陈沟。
全村800余户,3200余人。
第一章太极拳的由来和推广
陈家沟之所以称之为太极故里,不仅是因为黄河与洛河交汇孕育出太极阴阳文化,更因为在这里诞生了风靡世界的武术精粹——太极拳。
太极拳是明朝末年陈家沟村民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的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惮即是其著名高徒。
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精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推崇,被国家旅游局列为特种旅游项目,与少林寺一起成为发展河南旅游业的两个“拳头”产品之一。
1978年,一代伟人邓小平挥毫写下了“太极拳好”极具号召力的题词。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1500名中日太极拳选手的精彩表演
震撼了世界。
1992年,温县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温县已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太极拳年会,吸引了全世界大批的太极拳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参观旅游,陈家沟也被中外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太极圣地”。
20XX年陈氏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XX年,陈家沟被中国武协、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和“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
第二章太极故里主要景区景点
近几年来,温县依托太极拳国际品牌,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20XX年,正式启动实施总投资1.2亿元的《陈家沟旅游发展规划》,经辛勤努力,目前陈家沟已建成的景点有:
历代宗师纪念馆、陈家沟武术馆、杨露禅学拳处。
其中,历代宗师纪念馆是为纪念太极拳历代宗师所建,纪念馆的前面塑建有太极拳鼻祖陈王廷的铜像以及历代太极拳宗师的碑碣,碑碣上刻有历代宗师的简介。
在陈家沟武术馆,可以一览当代太极拳师的风采,在武术馆大厅的四面墙壁上,可以看到当代太极拳名家以及后起之秀的展板。
杨露禅学拳处座落在青峰岭下,杨露禅常常攀上青峰岭头,藏在树丛中向下面的武学园内猎看传拳情景,并在门前空地上练习,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所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杨露禅正是在这里拜陈长兴为师,并获得陈氏秘传拳谱的。
之后,太极拳又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
目前投资20亿元占地20XX余亩的中华太极拳养生旅游基地和太极
拳文化交流中心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
第三章陈家沟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发展氛围日渐浓厚。
近年来,太极拳开发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提出“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的新型发展思路,社会各界也对温县太极拳旅游开发寄予厚望,县政府明确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但是,多年来存在的旅游业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管理职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复,阻碍了管理和服务效能的发挥。
而作为陈家沟旅游开发核心的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体制问题,也是困扰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近些年的努力,陈家沟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综合配套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高,但是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没有达到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的要求,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作为旅游产业链上重要环节的娱乐和购物,发展还很不理想,价廉物美、让客人喜闻乐见的旅游商品的开发严重滞后。
在陈家沟景区内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品牌商品市场,有的只是零零散散的太极拳书籍、服装和一些样式单调的刀剑。
三、旅游市场逐步规范。
近年来,陈家沟旅游景区通过争创中国优秀旅游景区等活动,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秩序,不断加大
了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对旅行社、饭店、重点景区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旅游环境明显改善,游客投诉明显减少。
随着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地都认识到了区域联合、互动发展的必然性,特别是以交通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在焦作旅游共同体的打造中,由于陈家沟距离云台山较远,旅游集聚和扩散效应不能明显发挥。
第四章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的几点建议
特色出,特色出效益。
加快我县的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
太极拳是我县独有的特色资源,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其垄断性、独特性及可持续性是其它类型的资源是无法比拟的,我们要大力开发和利用,提升我县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必须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针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诸多弊端,我建议应借鉴外地比较成熟的景区管理经验,即实行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县景区管理局的统一管理下,所有权实行股份制,由政府和投资方合理分配,经营权对社会开放。
二、必须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将景区资源合理分解,逐步推向市场,大力开发物质和精神两大旅游产品,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产品单一、行不成特色等弊端,实现旅游产品数量和质量上的彻底转型。
三、必须与周围景区实行区域对接。
由于陈家沟旅游景区属
于典型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缺乏,决定陈家沟的旅游开发必须与周边地缘相连,文化相通的地区实行互动。
我建议可以由市政府牵头,与修武、新郑、登封建立共同体,开发“山水云台+太极拳乡+少林功夫”的组合旅游品牌。
以温县为中心,整合以少林武术、陈家沟太极拳为主的“功夫之旅”;
以嵩山、云台山为主的“山水之旅”;
以新郑黄帝故里、姓氏发源地为主的“寻根之旅”。
彼此互相推介、统一旅游线路,制定统一的旅游合作实施规则,实施共同的旅游品牌战略,推广一体化旅游,实现资源互享、地区共赢。
目前,我们正处在蓄势待发的机遇期,一是县委提出的“四区联动”发展战略,实施城市东扩与陈家沟相连,必将促进产城融合,产城互动;
二是陈家沟与郑州之间将建设一座浮桥或黄河大桥,必将拉动太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我们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务实工作,真正把我县打造成全国的休闲、养生、习拳、观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