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平均数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
《小学平均数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平均数教案设计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感悟“平均数”
1、收集数据
组织平衡能力比赛:
请出六名同学,分成3人一组,依次双手叉腰、闭眼、单腿站立,全体学生监督计时,填表。
师根据具体情况提出:
“老师也想参加他们的比赛,我想加入第二组(积分少的那一组)。
”
多媒体展示成绩记录表,如:
平衡能力比赛成绩统计表
2师:
哪一组的总成绩好一些?
(指名学生板演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
第一组:
20+18+25=63(秒)
第二组:
17+19+15+21=72(秒)
师宣布:
第二组获胜!
所有同学向他们祝贺!
师根据具体情况追问:
这样的结果公平吗?
你同意吗?
(生:
不公平、不同意。
师:
你有什么好办法?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更好的评比方法。
如:
方法1:
把老师的成绩去掉后比。
(没有考虑参赛选手的心情)
方法2:
第一组再加一名选手重新比。
(没有考虑比赛已经结束)
方法3:
看最好成绩在哪一组决定。
(不能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
方法4:
算出平均成绩比。
(既可以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也较公平)
选择方法4让学生计算、汇报、展示:
=21(秒)
=18(秒)
3、感悟“平均数”
活动到此,你有什么看法?
(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哪一组获胜?
(第一组获胜。
小结:
这样的统计活动情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在刚才的比较时,我们采用的就是比较平均数,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竞赛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游戏选择考虑活动时间在5、6分钟之内,节约时间;
师视情况加入某组,考虑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经验得知:
有时4个人的总成绩不一定比3个人的总成绩高;
根据总分宣布获胜组,引发学生的争论,产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中,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
二、实际操作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感知平均数的特点
1、出示课本第42页主题图,引导观察分析。
2、学生列表,填写数据。
第一小组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统计表(单位:
个)
=13(个)
4、讨论:
怎样理解“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进一步明确:
“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相同个数的值。
同桌合作操作小圆片:
怎样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汇报操作结果:
如:
生2:
我从小红的14个中取出1个给小兰;
从小明的15个中取出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生3:
先找出四个人同样多的部分是11个,然后把多出来的加起来:
3+1+4=8
多媒体展示生2的操作情形平均值
量/个
引导观察发现:
你发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
(1)、移少补多的方法。
(2)、平均值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
(3)、平均值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4)、平均数不是实际数。
同学们真是好样的,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本领到底有多大。
三、现实运用拓展思维
活动一:
出示人才招聘启事:
招聘启事一:
招聘单位:
外贸公司
招聘岗位:
营销职员
学历要求:
本科以上学历。
(懂英语)
待遇:
人均月收入4000元
招聘启事二:
电脑公司
网络设计职员
本科以上。
(擅长计算机)
人均月收入3500元
现在,你的角色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你想到那个公司应聘,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如:
生1:
我觉得去电脑公司好,可以随时查阅一些资料,懂得更多。
我觉得去外贸公司好,能经常与别人交谈,既可以使自己的头脑更灵活,又可以使英语得到锻炼,虽然只是一名职员,但公司也有电脑,也可以查阅资料。
我觉得去外贸公司比电脑公司好,我们外贸公司的工资4000元,你们电脑公司的工资才3500元,我们当然要去工资高的单位。
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出示统计表)
职工工资实际分配情况一览表
1、引导学生计算人均月收入。
2、交流想法,感受社会生活,辨别平均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区别。
活动二:
请你应用平均数的知识再帮小明一个忙。
出示:
“小明身高是135厘米,要过一条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河,有危险吗?
”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
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谁能说服谁,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请随便站起来说说你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
师引导讨论、归纳。
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
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河水处处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浅就没有危险,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深就有危险了。
活动三:
“明辨是非”
(1)新丰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三
(1)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0厘米,三
(2)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8厘米。
a李强是三
(1)班学生,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28厘米。
()
b王英是三
(2)班学生,他的身高一定是128厘米。
()
【篇二: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页例1
教材简析:
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通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的概念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它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
此时的学生虽已初步具有了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对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或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
针对这一特点,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操作实践和通过动态演示,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
另外,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具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时,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而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本课教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深化提高”的数学学习过程。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问题引入:
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引导:
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操作:
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
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
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
你是怎样想的?
3.交流汇报
a.移多补少:
只要从8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
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
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材料──圆形磁铁,让学生通过摆来体验和感悟新知识。
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培养了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4、教学例1
(1)、出示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三年级6班的第一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
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
小明收集15个,小亮收集11个
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
?
?
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就是让我们求出平均数。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利用情境图,处理数学信息
a:
移多补少
生:
小明给小亮2个,小红给小兰一个,他们收集的个数就一样多了。
都是13个
这13个是不是他们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
(不是)那么13应该叫做这组数的什么数?
(平均数)
13就是14、12、11、15这组数的平均数
b:
先求和再平均分
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这四位同学只是告诉你自己收集了几个瓶子,你还其它方法求出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吗?
先求和再除以4.就可以求出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13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c:
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表示每个同学都收集13个瓶子吗?
你能举举例子说说吗?
不是
他们平均每人收集13个,但是小明实际收集了15个,小兰实际收集了12个。
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小组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每一个人真的收集了13个瓶子
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13和原来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
小红和小明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多的,小兰和小亮收集的瓶子个数比平均数少。
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4:
“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收集瓶子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收集瓶子的平均水平。
”d:
归纳“平均数”的含义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平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数,而是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
e: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有几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移多补少2、先求和再平均分
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平均数,但是我们做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简单;
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
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等。
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计算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巩固应用
1、算一算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
你能算出这四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2、辨一辨
(1)白沙县第一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王老师一定是38岁。
(2)白沙县第一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陈良同学不可能捐4元。
3、想一想:
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
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
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知识穿线,自己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五、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刚才我们利用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
想一想,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吗?
看谁是有心人,试着说一说。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他们时刻体会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
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在学生的讨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分桃子活动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
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
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
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
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
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练习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通过先估计再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平均数的区间,从中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计算4个人的平均分而只给出3个数据,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
第三个层次是课件设计通天河横截面图,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
四、拓展延伸,让数学回归生活
课堂小结时,给教师表现打分及计算平均分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
体现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
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兴趣。
五、不足与遗憾之处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
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
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
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
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中缺少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感染,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
【篇三:
小学平均数的教学】
浅谈《平均数》的教学
沙河明德小学段小琴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数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总体水平),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价格、平均速度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基础上教学的。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完全不同,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如把6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得2颗。
这里的“2颗”是每个小朋友实际分得的数;
如果说3个小朋友一共有6颗糖,平均每人分得2颗,这里的“2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2颗糖。
平均数的教学方法:
1、导入环节
一节优秀的课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导入工作,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预热环节处理好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以把严谨呆板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平均数》这堂课时,我们通常可以抛出和平均数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从而引入这堂课的主要内容。
例如,我在这堂中是这样引入的的,一次体育课上进行拔河比赛,第一组分了6人,第二组分了4人,第三组分了2人。
最后第一组赢了,对于这次的比赛结果,你觉得公平吗?
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在他们看来每组4人才能体现比赛的公平性。
其实这里的4就是6、4、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揭示课题《平均数》对于平均数你都想了解些什么?
再次引入孩子们的思考。
2、讲解重点
本课紧紧围绕生活实例展开,例1展现的是四个小朋友收集空水瓶的情况,呼吁大家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在这里引导孩子们合作交流,根据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究求平均数,归纳找平均数的方法。
像“移多补少”“先合后分”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解决问题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强调:
这里的13是他们真实收集的水瓶个数吗?
不是,13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不是每个学生收集水瓶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数。
可能有的同学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
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它是一个“虚拟”的数字
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数字有什么关系?
(平均数比这组数据中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
对于例2踢键比赛,我是在学生对平均数了解得基础上,以判断题的形式引出的。
使学生认识到:
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使学生逐步体会到:
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统计中应用最常用的一个指标,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教学时注意体现这点,进一步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3、练习监督
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走下来,整堂课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可见练习也是课堂的重要环节,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巩固二字,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吸收。
在这里除了基础知识的练习巩固,还有一些拓展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