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852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doc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doc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4、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难点:

1、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2、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实力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二、词的知识

词是隋唐兴起的一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一个过程、两种风格、三种类型、四个特点。

三、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宦海沉浮。

四、文题释义

1、念奴娇:

  词牌名。

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

《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湘月》《壶中天》等。

 上、下阕100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2、赤壁怀古:

  标题。

赤壁,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并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

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

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五、情读

1、古之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

曹操观沧海而感起汹涌,写下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孟浩然登岳阳楼而感洞庭之澎湃,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的名篇;李白望黄河而感其奔腾,发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语;苏东坡游赤壁而感长江之无穷,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

文人笔下的江、河、湖、海,似乎总是呈现出一派辽远开阔的气象。

那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何不同呢?

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

不同之处——浩荡长江奔流不止,往昔风流人物也尽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

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像,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广阔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当中。

感情基调——豪迈。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乱”写出了岩石之险怪,“穿”写出了山崖直插云霄之高峻,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之“形”;

“惊”写出了江水之澎湃,“拍”写出了浪涛搏击江岸之有力,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之“声”;

“卷”写出了浪涛翻滚力量之浩大,“雪”写出了浪花之汹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赤壁江山之“色”;

    这三句从正面描写赤壁江山的胜景,形、声、色俱全,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承上启下。

4、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

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明确:

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⑴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

⑵以美人烘托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⑶小乔之姐大乔是孙权之妻,这说明周瑜已经取得了孙权的绝对信任,这也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

补充:

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5、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

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三十丧妻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明确:

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与自己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补充:

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

6、“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

赤壁的雄奇景色和周瑜的丰功伟绩,既激起了词人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间如梦”的感慨。

然而,词人转念一想:

在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

倒不如“一尊还酹江月”罢。

词人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急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因而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体现了词人特有的旷达洒脱的情怀。

7、全班有感情地诵读,教师引导学生试背。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

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

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

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

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

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词。

课外多找些苏轼的词作阅读品味。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