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8366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101平法钢筋计算总结大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1.1.2、端支座弯锚MAX(0.5Hc+5b,0.4Lae)+15d。

1.1.1.3、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时,高标高钢筋弯锚MAX(0.5Hc+5b,0.4Lae)+15d。

1.1.1.4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时,低标高钢筋直锚Lae。

1.1.1.5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时,上部钢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1.1.1.6中间支座变截面—梁宽度不同时,宽出的不断直通钢筋弯锚MAX(0.5Hc+5b,0.4Lae)+15d。

1.1.1.7悬挑端,跨内外无高差,上部通长筋伸至悬挑远端,下弯至梁底后回弯5d。

1.1.1.8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低,且C/Hc《=1/6时,上部通长钢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1.1.1.9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低,且C/Hc》1/6时,跨内框架梁上部钢筋根据支座宽度直锚或弯锚。

1.1.1.10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低,且C/Hc》1/6时,悬挑梁上部钢筋伸入跨内直锚MAX(0.5Hc+5b,Lae)。

1.1.1.11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高,且C/Hc《=1/6时,

上部通长钢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1.1.1.12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高,且C/Hc》1/6时,跨内框架梁上部钢筋根据支座宽度直锚或弯锚。

1.1.1.13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高,且C/Hc》1/6时,悬挑梁上部钢筋伸入跨内弯锚,MAX(Hc-c,0.4Lae)+15d。

1.1.1.14悬挑端,悬挑梁比跨内梁顶面高,且C/Hc》1/6时,且Lae《Hc,固采用直锚,MAX(0.5Hc+5d,0.4Lae)+5d。

1.1.1.15悬挑端高度Hb,当L〈4Hb,上部第一排筋全部伸至远端,再回弯5d(Hb-2c+5d)。

1.1.1.16悬挑,当L〉=4Hb,上部第一排纵筋除角筋外,其余总根数的1/2不伸至悬挑远端即下弯。

按45度后,在底部平伸10d。

1.1.1.17悬挑,上部第二排伸至0.75L位置。

1.1.1.18悬挑,下部钢筋锚固12d。

1.1.1.19悬挑,箍筋,长度,远端变截面时,按平均高度计算。

1.1.1.20悬挑,箍筋,根数,与边梁互相垂直时,布置至边梁边。

1.1.1.21纯悬挑梁锚固,弯锚,MAX(Hc-c,0.4La)+15d。

1.1.1.22纯悬挑梁锚固,直锚,MAX(0.5Hc+5d,La)+5d。

1.1.1.23上部通长筋的连接,直径相同,在跨中1/3连接。

1.1.1.24上部通长筋的连接,直径不同,两端与支座钢筋搭接,搭接长度Lle=1.6La,即接100%接头。

1.1.2、侧部钢筋

(1)当梁净高(不包括板厚)Hw》=450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纵向构造间距a《=200,均分Hw。

(2)侧部钢筋,锚固12d。

(3)侧部钢筋,搭接150。

(4)侧部受扭钢筋,锚固同梁下部钢筋,端支座,直锚:

MAX(0.5Hc+5d,Lae);

弯锚:

MAX(0.5Hc+5d,0.4Lae)+15d。

中间支座:

直锚,MAX(0.5Hc+5d,Lae)。

(5)侧部受扭钢筋:

连接,跨端1/3范围,避开箍筋加密区。

(6)拉筋,直径,当梁宽〈=350时,¢6,当梁宽〉350时,¢8。

长度,梁宽-c+箍筋直径+弯钩,间距:

为箍筋非加密区间距的两倍。

1.1.3、下部纵筋(抗震楼层框架梁)

(1)下部通长筋,端支座,直锚MAX(0.5Hc+5d,Lae);

弯锚弯锚:

(2)下部通长筋,中间支座变截面,当梁底有高差且C/Hc》1/6时,低标高钢筋弯锚MAX(0.5Hc+5d,0.4Lae)+15d。

(3)下部通长筋,中间支座变截面,当梁底有高差且C/Hc《=1/6时,下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4)下部通长筋,中间支座变截面,梁宽度不同时,宽出的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MAX(0.5Hc+5d,0.4Lae)+15d。

(5)下部通长筋,连接,跨端1/3范围,且避开箍筋加密区。

(6)下部通长筋不伸入支座的钢筋,净长-2*0.1*Ln(本跨净跨值)

1.1.4、支座负筋总结(抗震楼层框架梁)

(1)支座负筋,延伸长度,第一排Ln/3,第二排Ln/4,第三排Ln/5;

若第一排是通长筋,没有支座负筋,则第二排Ln/3,第三排Ln/4。

超过三排,由设计者注明延伸长度。

(2)支座负筋,端支座锚固,同上部通长筋。

(3)支座负筋,贯通小跨,小跨是指净长小于左右两个大跨长之和的1/3。

(4)支座负筋,两边配筋不同,多出的钢筋可直锚MAX(0.5Hc+5d,Lae);

多出的钢筋可弯锚:

1.1.5、箍筋总结(KL)

(1)加密区长度,一级抗震,2Hb;

二级抗震,1.5Hb,且》=500。

起步距离:

50。

(2)计算加密区根数时加1,非加密区根数减1。

小数点取值采用四舍五入。

1.1.6、吊筋总结

(1)吊筋下平直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2)吊筋斜长,主梁高》800时,夹角为60度,主梁高《=800时,夹角为45度。

(3)吊筋高度,次梁高度〈=主梁高度1/2时,吊筋下平直段距主梁底为H/2(H为次梁高);

次梁高度〉主梁高度1/2时,吊筋高度按主梁计算。

(4)吊筋上平直段,当次梁位于主梁跨端1/3时,20d,当次梁位于主梁跨中1/3时,10d。

1.2.非抗震楼层框架梁

1.2.1、抗震与非抗震楼层框架梁的区别

1.2.1.1、锚固长度:

Lae(抗震)La(非抗震)

1.2.1.2、钢筋骨架,有上部通长筋(抗震),无上部通长筋,上部筋由支座负筋与架立筋组成(非抗震)。

1.2.1.3、箍筋加密区,有箍筋加密区(抗震),无箍筋加密区(非抗震)。

1.2.1.4、变截面,(梁顶或梁底有高差,或宽不同需要弯锚的钢筋),锚固长度=MAX(0.5Hc+5d,0.4Lae)+15d(抗震);

锚固长度=0.4La+15d(非抗震)

1.2.1.5、下部钢筋中间支座锚固,直锚=MAX(0.5Hc+5d,Lae)(抗震);

有直锚=La,弯锚=0.4La+15d(非抗震)。

1.2.2、非抗震楼层框架梁总结

1.2.2.1、非抗震,上部钢筋,端支座,直锚=MAX(0.5Hc+5d,La)。

1.2.2.2、非抗震,上部钢筋,端支座,弯锚=MAX(0.5Hc+5d,0.4La)+15d。

1.2.2.3、非抗震,上部钢筋,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高标高钢筋弯锚=0.4La+15d;

低标高钢筋直锚=La。

梁宽度不同,宽出的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0.4La+15d。

1.2.2.4、非抗震,上部钢筋,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1.2.2.5、非抗震,架立筋=净长-2*支座负筋延伸长度+2*150。

1.2.2.6、非抗震,悬挑端的构造不区分抗震与非抗震。

1.2.2.7、非抗震,下部钢筋,端支座,直锚=MAX(0.5Hc+5d,La);

弯锚=MAX(0.5Hc+5d,0.4La)+15d。

1.2.2.8、非抗震,下部钢筋,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高标高钢筋弯锚=0.4La+15d;

梁宽度不同,宽出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0.4La+15d。

1.2.2.9、非抗震,下部钢筋,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1.3、抗震屋面框架梁WKL

1.3.1、楼层框架梁与屋面框架梁的区别

1.3.1.1、上下部纵筋的锚固方式不同,抗震楼层框架梁有弯锚和直锚两种方式,抗震屋面框架梁只有弯锚,没有直锚构造。

1.3.1.2、抗震楼层框架梁上部和下部锚固方式相同;

屋面框架梁上部和下部锚固方式不同。

1.3.1.3、抗震楼层框架梁与屋面框架梁上下部纵筋的具体锚固长度不同,楼层框架梁上下部纵筋在端支座弯锚长度为:

MAX(0.5Hc+5d,0.4Lae)+15d;

屋面框架梁有弯至梁底和下弯1.7Lae两种构造。

1.3.1.4、抗震楼层框架梁与屋面框架梁变截面梁顶有高差时纵筋锚固不同,楼层直锚=Lae,楼面直锚=1.6Lae;

楼层弯锚=MAX(0.5Hc+5d,0.4Lae)+15d;

楼面弯锚=0.4Lae+15d+c。

1.3.1.5、非抗震楼层框架梁与屋面框架梁的区别类似于抗震梁。

1.3.2、抗震屋面框架梁

1.3.2.1、抗震屋面框架梁,端支座,上部钢筋,伸至柱边下弯梁底,(Hc-C)+(Hb-C)。

1.3.2.2、抗震屋面框架梁,端支座,上部钢筋,伸至柱边下弯1.7Lae,(Hc-C)+1.7Lae。

1.3.2.3、抗震屋面框架梁,上部钢筋,中间支座,梁顶有高差,1、C/Hc》1/6,高标高钢筋弯锚0.4Lae+15d+c;

2、低标高钢筋直锚=1.6Lae;

3、C/Hc《=1/6,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来断开。

1.3.2.4、抗震屋面框架梁,中间支座,梁宽度不同,宽出的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上部钢筋=0.4Lae+15d,下部钢筋=MAX(0.5Hc+5d,0.4Lae)+15d。

1.3.2.5、抗震屋面框架梁,悬挑端,锚入跨内。

1.3.2.6、抗震屋面框架梁,悬挑端,下部钢筋,端支座,MAX(0.5Hc+5d,0.4Lae)+15d。

中间支座,同抗震楼层框架梁。

1.4、非抗震屋面框架梁

1.4.1、抗震屋面框架梁和非抗震屋面框架梁的区别

1.4.1.1、锚固长度不同,抗震=Lae,非抗震=La。

1.4.1.2、钢筋骨架不同,抗震有上部通长筋;

非抗震无上部通长筋,上部钢筋由支座负筋和架立筋组成。

1.4.1.3、箍筋加密区不同,抗震有箍筋加密区;

非抗震的无箍筋加密区。

1.4.1.4、下部钢筋中间支座锚固不同中,抗震直锚=MAX(Lae,0.5Hc+5d);

非抗震直锚=La,非抗震弯锚=0.4La+15d。

1.4.2、非抗震屋面框架梁总结

1.4.2.1、支座负筋的锚固,端支座,伸至柱边,弯至梁底。

(Hc-c)+(Hb-c)。

1.4.2.2、支座负筋的锚固,端支座,伸至柱边,下弯1.7La。

即(Hc-c)+1.7La。

1.4.2.3、支座负筋的锚固,中间支座变截面,梁顶有高差,且C/Hc〉1/6,高标高钢筋弯锚=0.4La+(15d+C);

低标高钢筋直锚1.6La;

梁宽度不同,宽出的不能直通的钢筋弯锚=0.4La+15d;

梁顶有高差,且C/Hc《1/6,上部通长筋斜弯通过,不断开。

1.4.2.4、悬挑端钢筋,锚入跨内,见悬挑梁。

1.4.2.5、跨内钢筋,按屋面框架梁端节点,弯到梁底或下弯1.7La。

1.4.2.6、下部钢筋,端支座,MAX(0.5Hc+5d,0.4Lae)+15d,中间支座,同非抗震楼层框架梁。

1.5、抗震框支梁

1.5.1.1、抗震框支梁,上部通长筋及第一排支座负筋,Hc-C+Hb-C+Lae。

1.5.1.2、抗震框支梁,以下各排支座负筋,Hc-C+15d。

1.5.1.3、抗震框支梁,各排支座负筋延伸长度,Ln/3。

1.5.1.4、抗震框支梁,侧部钢筋,Hc-C+15d。

1.5.1.5、抗震框支梁,拉筋直径,梁宽《=350时¢6,梁宽≥350时¢8。

拉筋根数,箍筋非加密区间距的2倍,拉筋排数,沿梁高≤200。

(梁高不包括板厚)

1.5.1.6、抗震框支梁,下部钢筋,Hc-C+15d。

1.5.1.7、箍筋加密区,MAX(0.2Ln,1.5Hb)。

1.6、非框架梁及井字梁(L,JZL)

1.6.1.1、上部支座筋,端支座,0.4La+15D。

1.6.1.2、上部支座筋,中间支座,梁顶有高差,且C/(b-50)》1/6,高标高钢筋=MAX(b-c,0.4La)+15d(b支座宽,c保护层);

低标高钢筋=0.4La+15d;

梁宽不同或钢筋根数不同,多出或宽出的钢筋弯锚=0.4La+15d。

1.6.1.3、上部支座筋,延伸长度,直形梁,Ln/5,弧形梁,Ln/3。

1.6.1.4、架立筋,与负筋搭接,直形梁,150mm;

弧形梁Ll。

1.6.1.5、下部钢筋,支座钢筋,直形梁,12d;

弧形梁,Ln。

1.6.1.6、箍筋根数,弧形梁,间距按弧形梁凸面度量;

井字梁相交处,只有一个方向的箍筋贯通布置。

1.7、悬挑梁总结

1.7.1.1、悬挑上部第一排,当L《4Hb,全部伸至远端下弯再回弯5d;

当L》=4Hb,除角筋外,第一排总根数的1/2不伸至远端即下弯,按45度角下弯后平伸10d至远端。

1.7.1.2、悬挑上部第二排伸至0.75L位置。

1.7.1.3、悬挑下部钢筋锚固12d。

1.7.1.4、悬挑箍筋,长度按平均截面计算,根数,与边梁垂直时,布置到边梁边。

1.7.1.5、纯悬挑梁锚固,弯锚=MAX(Hc-c,0.4La)+15d;

直锚=MAX(La,0.5Hc+5d)+5d。

1.8、基础主梁与基础次梁总结

1.8.1、基础主梁(JZL)

1.8.1.1、上部和下部贯通筋,成对连通布置。

1.8.1.2、上部和下部多出的钢筋,伸至端部弯折15d。

1.8.1.3、底部非贯通筋,自轴线起MAX(L0/3,1.2La+Hb+0.5Hc)

1.8.1.4、有外伸,上部上排筋,伸至悬挑远端弯折`12d。

1.8.1.5、有外伸,上部下排筋,不伸至悬挑端,在悬挑端根部支座边弯折12d。

1.8.1.6、有外伸,下部上排筋,伸至悬挑远端不弯折。

1.8.1.7、有外伸,下部下排筋,伸至悬挑远端弯折12d。

1.8.1.8、箍筋根数,与柱相交的节点内要布置箍筋,按跨端第一种箍筋进行布置。

1.8.1.9、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低标高第一排钢筋,上部筋,锚固La,下部筋,伸至变截面顶再+La。

1.8.1.10、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低标高第二排钢筋,上部筋,锚固La,下部筋,伸至尽端且总锚》=La。

1.8.1.11、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高标高第一排钢筋,上部筋,伸至低标高梁顶面再加La,下部筋,锚固La。

1.8.1.12、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高标高第二排钢筋,上部筋,伸至尽端且总锚》=La,下部筋,锚固La。

1.8.1.13、变截面梁宽度不同,宽的上下部第一排钢筋,连通设置,宽的上下部第二排钢筋,伸至尽端且总锚》=La。

1.8.2、基础次梁(JCL)

1.8.2.1、上部贯通筋,锚固MAX(0.5Hc,12d)

1.8.2.2、下部贯通筋,锚入支座La。

1.8.2.3、底部非贯通筋,自轴线起MAX(L0/3,1.2La+Hb+0.5Hc)。

1.8.2.4、有外伸,同基础主梁(JZL)。

1.8.2.5、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上部钢筋,锚固MXA(0.5Hc,12d)。

1.8.2.6、变截面梁顶底有高差处,下部钢筋,下部第一排,伸至以截面顶再+La;

下部第二排,伸至尽端且总锚》=La。

下部高标高端,锚固La。

1.8.2.7、梁宽度不同,下部各排多出的钢筋,伸至尽端且总锚》=La。

1.8.2.8、箍筋根数,只有净长范围内布置箍筋。

1.8.2.9、侧部构造钢筋,十字交叉,锚固15d;

丁字交叉,横梁外侧的侧部构造钢筋贯通,其余锚固15d。

1.8.2.10、拉筋,直径¢8,间距为箍筋间距的2倍。

1.9、基础类梁钢筋计算总结

1.9.1、基础梁(JL)条形基

1.9.1.1、上部各排贯通筋,伸至梁端弯折12d。

1.9.1.2、下部各排贯通筋,伸至梁端弯折15d。

1.9.1.3、底部非贯通筋延伸长度,自轴线起L0/3。

1.9.1.4、基础梁有外伸,与变截面,同筏基础基础主梁(JZL)

1.9.2、基础圈梁(JQL)

1.9.2.1、变截面,同基础梁JL,基础圈梁上部和下部一般只有一排钢筋,这排在变截面时就同基础梁JL中的上部和下部第一排钢筋。

1.9.2.2、侧部钢筋,同筏基础基础主梁(JZL)。

1.9.3、承台梁

1.9.3.1、上部和下部钢筋,伸至梁端部弯折10d,有外伸时,方桩取》25d,圆桩取》25d+0.1D。

1.9.3.2、箍筋全长布置。

1.9.4、基础连梁

1.9.4.1、多跨基础连梁,上下部纵筋,各跨两端支座锚固La;

箍筋,净长范围内布置。

1.9.4.2、无外伸单跨基础连梁,上部纵筋,基础连梁顶面低于承台顶面》=5d,或《5d,锚固La。

基础梁顶面高于但底面低于承台顶面,伸至端部+下弯(c+15D)

1.9.5、地下框架梁

1.9.5.1、上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MAX(Hc-c,0.4Lae)+15d。

1.9.5.2、下部钢筋中间支座直锚,MAX(Lae,0.5Hc+5d)。

1.9.5.3、支座负筋延伸长度,Ln/3(Ln为本跨净跨度,端支座与中间支座相同)。

2、第二节柱构件钢筋计算总结大全

2.1.1、梁板式筏基

2.1.1.1、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全部纵筋插至基础底部,底部弯折a,a值查表。

2.1.1.2、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柱角筋插至基础底部,柱中部插筋插入基础Lae,底部弯折MAX(6d,150)。

2.1.1.3、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板厚《=2m,柱角筋插至基础底部,柱中部插筋插入基础Lae,底部弯折MAX(6d,150)。

2.1.1.4、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板厚》2m,柱角部插筋支在基础中部配筋的上表面,柱中部插筋插至Lae的深度,底部弯折MAX(6d,150)。

2.1.1.5、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板厚〈=2m,柱全部插筋插至基础底部,底部弯折a值(a值查表)。

2.1.2、单柱独基、条基。

2.1.2.1、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柱角筋插至基础底部,柱中部插筋插入基础Lae,底部弯折MAX(6d,150)。

2.1.2.2、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板厚〈=2m,柱全部插筋插至基础底部,底部弯折a值(a值查表)。

2.1.3、设基础梁的双柱独基。

2.1.3.1、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柱角插筋及与基础梁轴线平行布置的柱中部插筋伸至基础底部,柱中部锚入基础梁的横断面的插筋插至Lae,底部弯折MAX(6d,150)。

2.1.3.2、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柱全部插筋伸至基础底部,底部弯折a值(a值查表)。

2.1.4、桩基独立承台

2.1.4.1、基础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且〉=35d,柱角插筋伸至基础底部,柱中部钢筋插至Lae深度,底部弯折MAX(6d,150)。

2.1.4.2、基础容许竖向直锚深度〈Lae且〈=35d,柱全部插筋伸至基础底部,底部弯折a值(a值查表)。

2.1.5、大直径灌注桩。

2.1.5.1、锚入桩〉=35d,〉=Lae。

2.1.6、芯柱。

2.1.6.1、锚入〉=0.7Lae。

2.1.7、伸出基础的高度

2.1.7.1、Hn/3(错开连接)。

2.1.8、箍筋(柱构件)

2.1.8.1、梁板式筏基,梁底与板底一平,间距〈=500,且不小于两道矩形封闭箍。

2.1.8.2、梁板式筏基,梁顶与板顶一平,基础板高度范围内箍筋根数,间距〈=500,且不小于两道矩形封闭箍;

基础梁高度内箍筋根数,同基础以上柱箍筋。

2.1.8.3、板式筏基、独基、条基、桩承台,间距〈=500,且不小于两道矩形封闭箍。

2.1.8.4、芯柱,同基础以上芯柱箍筋。

2.2、地下框架柱钢筋

2.2.1、普通柱

2.2.1.1、普通柱,纵筋,下部非连接区Hn/3,上部非连接区MAX(Hn/6,Hc,500)。

2.2.1.2、普通柱,箍筋加密区,同纵筋非连接区。

2.2.2、短柱

2.2.2.1、〈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中规定,Hn:

Hc〈4的地下框架柱,称为短柱。

2.2.2.2、短柱纵筋,下部非连接区MAX(Hn/3,Hc);

上部非连接区Hc。

2.2.2.3、短柱箍筋加密区,全高加密。

2.3、中间层框架柱的钢筋

2.3.1、中间层框架普通柱

2.3.1.1、普通柱,纵筋,基本计算公式,本层层高-本层非连接区高度+伸入上层非连接区高度。

2.3.1.2、上柱比下柱钢筋多,多出的钢筋伸入下层`1.2Lae;

下柱比上柱钢筋多,多出的钢筋伸入上层1.2Lae。

2.3.1.3、上柱比下柱钢筋直径大,上柱大直径钢筋伸入下柱,在下柱的上部非连接区以下的位置连接。

下柱小直径钢筋由下层直接伸到本层上部,与上层伸下来的大直径钢筋连接。

2.3.1.4、普通柱,箍筋,上部加密区高度,上部非连接区高度+顶梁板高;

下部加密区高度,下部非连接区高度。

2.3.2、中间层框架短柱

2.3.2.1、短柱,纵筋,下部非连接区高度,MAX(Hn/3,Hc);

上部非连接区高度Hc。

2.3.2.2、短柱,箍筋,全高加密。

2.4、顶层框架柱钢筋

2.4.1、顶层框架中柱

2.4.1.1、顶层中柱,直锚,伸至柱顶-保护层。

2.4.1.2、顶层中柱,伸至柱顶-保护层+12d。

2.4.2、顶层边柱、角柱

2.4.2.1、顶层,柱包梁,柱外侧筋,第一层钢筋不少于65%,自梁底起锚固1.5Lae。

剩余第一层筋伸至柱顶,弯至柱内侧边,再下弯8d。

第二层筋,伸至柱内侧边。

2.4.2.2、顶层,柱包梁,柱内侧筋,直锚,伸至柱顶-保护层;

弯锚,伸至柱顶-保护层+12d。

2.4.2.3、顶层,梁包柱,柱外侧筋,伸至柱顶-保护层+12d。

柱内侧筋,直锚,伸至柱顶-保护层;

3、第三节,板构件钢筋计算

3.1、板底钢筋计算

3.1.1、板底筋端支座长度

3.1.1.1、与梁、剪力墙、圈梁连接,》=5d,且到支座中心线。

3.1.1.2、与砖墙,MAX(120,H)。

3.1.2、板中间支座

3.1.2.1、与梁、剪力墙、圈梁连接,》=5d,且到支座中心线。

3.1.2.2、与砖墙,MAX(120,H)。

3.1.3、板洞口边,伸至洞口边弯折,H-2*15。

3.1.4、延伸悬挑板(下部构造筋),伸至悬挑端-保护层;

支座锚固12d。

3.1.5、根数,起步距离=1/2板筋间距。

3.2、板顶钢筋计算

3.2.1、板顶两端支座锚固,梁、剪力墙、圈梁,锚La。

连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