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12年元月调考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831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2012年元月调考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武汉市2012年元月调考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武汉市2012年元月调考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武汉市2012年元月调考语文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武汉市2012年元月调考语文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2012年元月调考语文试卷.doc

《武汉市2012年元月调考语文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2012年元月调考语文试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市2012年元月调考语文试卷.doc

2011-2012学年度

武汉市部分一学校九年级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2012.1.5

说明:

全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Z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共12分,每小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附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这声音和浮动的阳光一起,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像一枝饱蘸着淡彩的毛笔,轻轻地过一张雪白的宣纸,在这白纸上,便出现了永远不会消除的彩晕

(2)他那被风雪吹打得黑红的脸庞,刻满了的皱纹。

(3)疲倦像涨潮一样,从他身体的各处上来,但是他刚强地打起精神,绝不让这种令人窒息的疲倦把他淹没。

A.擦坚强喷B.抹坚毅涌

C.擦坚毅喷D.抹坚强捅

3.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17年来,北京大学保安大队出了300多名大学生,其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

B.以“创意的力量”为主题的2011武汉双年展在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隆重开幕,它反顾了武汉创意领域的最高实力。

C.武汉市拟于2012年2月1日前新增出租车1317辆,此次新增出租车将采用新的运营机制,以从根本上解决服务质量低管理难。

D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数,已经达到全年的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全年的一半左右。

4.将“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技”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A)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B)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C)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D)这是漫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

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

子是,便有人均“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

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

响遏行云。

形容赞美这喻亮的歌声。

“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

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

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

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

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国”、“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

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

“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

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会做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这便是“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

“余音绕粱”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

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域的关而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国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

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

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

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

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

“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

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

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

“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者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

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这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的两大流派。

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

《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

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成语“高山流水”

(见于《列子。

汤问》)记载此事。

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牙善于弹琴。

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

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

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奇,意境表现流水。

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

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几千年前,伯牙国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散方军心。

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

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该下。

一天夜空,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的,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这些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能看到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有删改)

5.本文谈到了与音乐相关的许多成语,下面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说明古代流传下来很多描绘美妙歌声的成语。

B.说明古代成语中存在很多与音乐有关的美丽传说。

C.说明古代成语中展现着古人在音乐上的极高的造诣。

D.说明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6.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讲“响遏行云”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讲究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作者讲“余音绕梁”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

久久难忘。

C.作者讲“阳春白雪”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D.作者讲“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古人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7.下面情境中四个人使用和音乐有关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雪听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不禁赞叹:

“真叫一个“余音绕梁”啊!

妈妈说:

“你听听邓丽君唱的这首歌,那叫一个‘回肠荡气’啊!

B.小军在作文里评价《千里之外》:

“周杰伦特有的含混吟唱和费玉清的字正腔圆的演唱,居然配合得这样完美!

C.小惠在毕业纪念册上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下这一样一句临别赠言:

“世人皆言人生知音难觅,你我相逢共谱高山流水。

D.小明在日记里写下与同学们到东湖郊游的经历:

‘“走在回荡着编钟音乐的小路上,我们都觉得自己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膝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现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呼?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辑推;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明年越:

经过

B.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属于

C.把酒临风临:

面对

D.是进亦忧,退亦忧是:

9·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道德

C.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0.下面对此文的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借为岳阳楼作记的机会,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B.范仲淹受滕子京所托为岳阳楼作记,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

C.范仲淹为岳阳楼作此记,着重记载了重修岳阳楼的意义,盛赞巴陵胜状美景。

D.范仲淹对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是为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四、(14分)。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2.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关语句。

(8分,每空2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两章)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欧阳修虽能寄情山水,但他内心的孤独仍然暴露在这句话里: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

(4)责任,在天下有识之士心中占有最重的份量,无论是孟子所说的“君子有终身之忧,还是杜甫所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都能让我们看到那份深重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只想和你接近

在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那种把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

没错。

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师不得其门。

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时时他不在家。

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地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秋”。

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个搬动、摆正之后,才能有自己可以躺下的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