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8292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0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0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0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0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文档格式.docx

《10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文档格式.docx

阅读补充资料讨论交流

了解发炎

讲解什么是发炎

学习白细胞的作用和正常值

血小板与凝血

巡回演示比较

观察血块周围的液体和使用抗凝剂的血液有什么不同

认识化验单,知道血常规检测内容

展示几张化验单,分发给学生

学生分组阅读,讨论化验单上几项指标的不同

(第二课时)输血和血型

如果你医生,面对失血过多的病人,你如何抢救?

讨论,交流

输血原则

巡视并适时指导

分组活动,模拟“血型鉴定”

我过无偿献血制度

讲解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查找有关无偿献血资料(课逅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

布置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血液和血型

运载血细胞

血浆(功能)运输养料和废物

防御保卫

1、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

运输氧气

血细胞白细胞:

吞噬病菌

血小板:

加快血液凝固

2、输血和血型

(1)血型:

A型、B型、AB型、O型

(2)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好,紧急状况下,O型血的人可以给任何人输血。

AB型血的人可以接受任何人的血

第二节血液循环

(一)、知识:

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协作意识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4课时

讨论法、实验法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

由于心脏的作用。

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进行新课

  【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

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结构展示】把心脏模型解剖开,让学生观看。

  师:

心脏的内部结构到底怎样呢?

引入正文。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

观察连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

有的女生胆子小,不敢用手摸,应鼓励。

对学生的疑问注意引导分析,不要盲目地进行解释。

有异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

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

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

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

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学生体验】:

学生4人一组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设计实验,列表或绘制曲线图表示运动与心率的关系

【讨论】:

为什么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比在平静状态下高?

【活动】:

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教师提示:

血液实际流动方向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一致吗?

 学生开始活动,按课本提示进行,5分钟后大屏幕展示:

动画“三种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

  问题:

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种血管,是怎样区分的?

  学生小组讨论:

血流速度快,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

血流速度慢,逐渐汇合的血管是动脉;

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教师质疑:

血液流动方向呢?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由尾部流向头部,实际是由头部流向尾部的血管是动脉;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由头部流向尾部,实际是由尾部流向头部的血管是静脉。

  提醒学生:

将鱼放回水中,不要损伤鱼。

刚才我们看到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情况,那么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演示实验】:

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变化。

  1.实验材料

  制氧气装置一套,制二氧化碳的装置一套,量筒两个,杯子一个,竹筷一根。

  2.实验方法

  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若干毫升,再制取不凝固的血液。

方法是,取少量鸡血,把血液装入杯子内,立即用竹筷搅拌杯内血液,搅拌6~10分钟后,竹筷上便缠有一团团的丝状物,把竹筷上这些丝状物质去掉,继续搅拌,直到再没有丝状物在血液中出现为止,这样制得的血液就不会凝固了,可以供做实验用。

再将血液分成两份,分别倒入两只量筒内。

  

(1)把制得的氧气通入血液中,可观察到量筒中的血液有气泡生成,紧接着血液呈现出鲜红色。

(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通进去的少量氧气结合生成为氧合血红蛋白。

含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液是鲜红的。

  

(2)向另外一只盛有血液的量筒里通入制好的二氧化碳气体,结果我们发现当二氧化碳气体进入量筒中的血液里后,血液瞬间变成了暗红色了。

(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通入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含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血液呈暗红色。

通过上面两个演示实验,同学们可以加深对动脉血、静脉血的理解。

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

  生:

血红蛋白在氧气浓度高时与氧气结合,而使血液变得鲜红,这样的血叫做动脉血;

在氧气浓度低时与氧气分离,而使血液变得暗红,这样的血叫做静脉血。

【质疑】:

1、什么叫血压?

什么叫舒张压?

什么叫收缩压?

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

2、什么叫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应注意些什么?

【交流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后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知识应用和自我评价:

课本51页

第二节血液循环

一、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心脏的位置:

胸腔形状:

倒置的梨

  心脏的结构:

有个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

  左心房:

连接肺静脉

心脏的四个腔左心室:

连接主动脉

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

肺静脉

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

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

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

瓣膜:

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房室瓣开口向心室方向。

动脉瓣开口向动脉方向

心脏的功能:

象一台水泵,使血液在提内不听地循环

二、心率和脉搏:

1、心率: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

75次/分)

2、脉搏:

动脉随心脏收缩和舒张而搏动

三、人体的血液循环:

1、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

(动脉血)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静脉血)

2、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左心房

(动脉血)

3、动脉血:

含氧气较多,颜色鲜红

4、静脉血:

含氧气少,颜色暗红

5、血压:

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6、收缩压:

心室收缩,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12~18.7kPa)

7、舒张压:

心室舒张,血压下降到最低值(8~12kPa)

8、高血压:

一个人的血压经常超过18.7/12kPa

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一、知识: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3、说出肺活量的概念,尝试使用自制的肺量计测量肺活量

一、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

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实验探究法,引导探究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外界的气体是怎么进入肺的?

肺内的气体又是怎样排出去的?

肺为什么能够扩张和收缩?

人体细胞是怎么获得氧气的?

  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师:

呼吸是通过人体的哪一个系统来完成的呢?

生:

呼吸系统。

活动:

师生深吸气

请同学们接着思考。

我们刚才深吸了一口气,那么外界气体都经过

哪些器官才到达我们体内呢?

讨论、交流、思考、表达

(总结)通过刚才同学之间的交流,我们知道: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其中呼吸道又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部分组成的。

呼吸道和肺在呼吸过程中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呼吸道是外界气体进入肺内的通道,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完成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

为什么这么说呢?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在刚才的深吸气中,外界气体是经过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呼气时肺内的气体反向排出,所以说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师:

我们先来认识肺,请看课本54页图10—13肺的结构示意图

观察,思考肺的位置、结构和肺部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师生交流:

位置――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

结构――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

肺部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

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仅由单层细胞组成。

(教师板书:

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尝试。

首先呼吸,接着吞咽,然后再试一试两个动作能否同时进行?

尝试吞咽和呼吸。

(结论是两个动作不能同时进行)

有的同学在吃饭时喜欢大声说笑,爸爸妈妈对此是什么态度?

易发生什么状况?

你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吗?

爸爸妈妈不让大声谈笑,我有过类似的经历,结果呛着了,

引起剧烈地咳嗽。

为什么会这样呢?

思考、讨论。

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

呼吸时,会厌软骨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

吞咽时,又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所以我们在吃饭时不能大声谈笑。

否则,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就会引起剧烈的咳嗽。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请大家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吗?

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53页和54页的“鼻”和“气管”部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的思考题,看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

(阅读。

  展示思考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2.在灰尘较多的地方停留久了,鼻腔前部的鼻毛及黏液中都粘有许多灰尘。

这说明鼻腔对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作用?

  3.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我们相比鼻子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4.患重感冒时,往往要用嘴呼吸。

在这种情况下,早上醒来时会觉得嗓子非常干,为什么平时用鼻呼吸时,没有这种现象?

  5.痰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6.根据以上问题,你认为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畅通外,还有哪些作用?

  7.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8.你知道哪些呼吸系统疾病?

你认为应如何预防?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教师巡回指导。

师生交流

(第二课时):

问:

观察肺的结构图讨论:

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什么?

(生答:

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没有肌肉呢?

没有。

)既然没有肌肉,肺泡能不能主动地扩大?

不能。

  出示:

一只未吹的气球。

就像这个气球一样,气球自己能不能从外面主动地吸入气体,把自己吹大呢?

请一学生来吹一下,吹大后,再把气放掉。

)那到底是什么外部力量让肺泡扩大的呢?

  学生体验:

请每位同学把双手放在胸部的两侧,先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仔细体验自己的胸廓的变化。

请大家思考:

外界气体到底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呢?

动力是什么?

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胸廓(模型)(胸廓由胸骨、肋骨、脊柱的胸段、肋间肌和膈肌组成)。

现在请同学们把手放在胸部两侧的肋骨上,深吸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

深呼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

结论:

深吸气时肋骨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深呼气时,肋骨向里运动,胸廓缩小。

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就是呼吸运动。

(进一步启发同学们思考)呼吸运动是怎样完成的?

为什么通过呼吸运动会实现肺的通气呢?

讨论,交流,表达

师生交流:

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体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

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呼出体外。

所以说,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了肺通气。

如果要反映肺在一次呼吸运动中最大的通气能力,用什么表示呢?

肺活量

实验探究:

学生4人一组,用自制的肺量计测量肺活量

(三)、学生谈收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感想或触动?

(四)、自我评价1、2、3

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1、呼吸系统(呼吸道不仅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而且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

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肺:

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呼吸运动:

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吸气:

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外界空气进入肺内

呼气:

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呼出体外

2、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

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1、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出组织内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气体交换的原理

1课时

实验探究法、引导探究法

(一)引入:

人体吸收的空气是怎样在体内进行交换呢?

(二)学习新课:

探究实验:

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学生4人一组,设计实验探究,最后全班交流实验结果,相互评价各小组探究计划中的创新之处

讨论:

呼吸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

氧气被吸入肺泡内以后接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经气体交换进入肺泡外的毛细血管里。

(启发思考)氧气为什么会由肺泡交换到血液中?

交换的方式怎样?

(教师拿出一瓶空气清新剂喷洒了几下)大家闻到香气了吗?

教室后排的同学呢?

点点头。

这就是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或者说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气体扩散现象?

肺的换气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

小组讨论气体交换的方向和结果。

观察课本图10—7,分组讨论。

交流:

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

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

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结果,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氧气进入血液后,是怎样被血液运输的吗?

与血红蛋白相结合。

对,氧气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板书:

氧合血红蛋白);

大部分二氧化碳则在血浆中运输。

这些氧气最终会被运到哪里去呢?

4.组织气体交换

组织细胞。

因为人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够利用氧气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在组织细胞处,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又要进行气体交换,我们称为组织气体交换。

同肺泡气体交换一样,组织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

因此,氧气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

经过组织气体交换,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三)学生谈收获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在知识、能力和等方面有哪些收获或感想?

(四)自我评价1、2思维拓展

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人体内的交换:

1、肺泡 

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肺泡氧气 

毛细血管

二氧化碳

2、组织细胞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毛细血管

氧气

第五节人体能量的供给

1、说出人体内能量的供给的过程

2、说出体温的概念及体温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说出人体内能量的供给的过程

引导探究法

(一)引入:

问题情境引入

(二)探究:

人体能量的供给

学生4人一组,讨论和交流课本表10—5和10—6的相关资料,计算自己

每日能量供给情况,并重新设计“一日食谱”

(三)实践:

测量体温

学生4人一组,有温度计测量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

讨论:

1、当你为亲人或邻居量体温时,如何确认他们是否发烧?

2、为什么SARS流行期间,机场、车站等场所要使用体温计探测仪检查旅客的体温?

(四)师生交流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感想?

(六)自我评价1、2思维拓展

第五节人体能量的供给

一、人体能量的供给:

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在氧气的参与下被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二、体温:

(用温度计测量)

1、体温测量的部位:

腋窝、口腔、直肠

2、发热:

人体被某些病菌、病毒感染时,体温升高,即为发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