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书Word文档格式.docx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书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申报项目为与教改无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项目;
(2)申报的项目已获同一级别省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
(3)本人主持的省高职教改项目尚未结题。
6.同意广东省教育厅或其授权(委托)单位有权基于公益需要公布、使用、宣传《项目申请·
评审书》内容及相关成果。
项目主持人(签章):
肖建峰
2020年3月24日
一、简表
项
目
简
况
项目名称
基于指标体系的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方法研究
项目主持人身份
□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普通教师□其他人员
起止年月
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
主持人
姓名
肖建峰
性别
男
学历
研究生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副教授
学位
博士
所在学校
学校名称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邮政编码
516023
电话
通讯地址
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工学系电子教研室
主要教学工作简历
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学时
所在单位
2019.9-2020.1
数字电子技术
应用电子专业高职二年级
90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工学系
2020.2-2020.6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
144
与项目有关的研究与实践基础
立项时间
立项单位
2014.03
####作战效能评估技术研究
部队
2015.05
航天测控系统参试可靠性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
组成员
总人数
职称
参加单位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5
3
2
1
4
成员情况
(含主持人)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分工
签名
1971.09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方案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张昆
1981.06
讲师
指标体系设计,技术协调
刘艳竹
1979.01
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刘琪
1991.10
助讲
数据统计,模型验证
许震宇
1974.10
数学建模,软件架构设计
杨晓宇
1968.01
教授
可靠性设计、分析
罗逸苇
1977.03
软件设计与调试
沈宗明
1993.07
数据获取与应用分析
程行军
1976.07
武汉大学惠州研究院
技术指导
李继先
1958.03
研究员
广东立沃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评估方法、软件设计
二、立项依据
一)项目意义
2019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
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承载了国家稳定就业、打造工业大国、工业强国的宏伟目标,让中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顺利过渡到普及化阶段,同时也促使高职教育上升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高职教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
高职院校扩招对象包括应届高中毕业生,但更多的是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这三个特定群体。
将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纳入高职院校招生对象,根本目标就是提升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生源的技能素养,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上述三类人员与高中应届毕业生或职业中专院校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差异,对象不同,只有采取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基本思路、教育模式、课程安排、实训实践等方面的方案及措施,才能通过高职专业教育,最优化地助推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入学后顺利成为社会认可的人才,个人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实现高职教育效益最大化,国家扩招政策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每个学生的成才之路肯定不尽相同,但对于特定群体肯定具有普适性的共同点和可遵循的内在规律。
项目研究的意义在于:
分析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这三个特定生源群体的特点,建立扩招生源人才培养效果评估的数学模型,实现基于指标体系的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为高职院校在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最优的教育培养模式提供信息支持,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履行扩招生源教育职能。
二)研究综述
指标体系是指由若干个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扩招生源人才培养效果评估中,要科学掌握学生、学校、社会因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从而学校采取针对性的主观能动应对措施,或者对特定个体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生源的人才培养教育,那么使用单一指标或有限几项指标往往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同时使用多个相关指标。
扩招生源人才培养效果评估中确立的多个相关的又相互独立的指标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即为该项评估的指标体系。
基于指标体系的高职院校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方法研究,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研究基础的主要内容有:
高校人才培养评估方法研究、扩招生源特性分析与研究、指标体系构建技术研究等。
(1)高校人才培养评估
人才培养评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隋朝初期即开始的封建科举制是我国人才评估的最初萌芽。
20世纪初,我国科举制度废止,西方教育测量理论传入中国。
学者王书林、陈选善分别撰写出版了《教育与心理测量》、《教育测验》。
三十年代后,日本的侵略和国内解放战争,使教育评估的理论研究中断。
新中国成立至我国开始改革开放的较长时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育评估学的研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八十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理论研究开始迈出新的步子。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
1985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育评价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
1990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普通高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
相应地,全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研究会成立,并出版了教育评估专业性杂志—《教育评估》和一批有关教育评估的书籍。
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
“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我国各地高等学校已经在改革传统考试评价制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如:
推行“等级分”和“综合素质报告单”,进行考评制度改革等等。
2004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2004年起分期分批开展对本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逐步建立起五年一轮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
评估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是教育部2004年4月所制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这个方案吸收了本科院校长期开展教学工作评估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借鉴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基本精神,并在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试点评估的基础上作了修订。
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个体素质的评估指标体系。
国内有关教育质量,教学管理评估研究的比较多,而有关学生学习、素质评价研究的不多;
而且在不多的研究中,又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学生的学习成绩或素质教育评估,涉及高等教育、特别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学生素质评估是少之又少,更不必说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这三类生源的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了。
因此,如何建立适应高职教育中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及其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目前,西方有关教育评价的理论模式有几十种。
针对我国教育及教育评价的实际,影响较大的有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模式、斯克里文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塔克的应答式评价模型等。
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全面发展人的才能为其主要目标,主张教育评价反映学生的学习实质,以便了解学生正在学什么,还没有学到什么,对知识的遗忘程度等,从而改进教育过程。
它是以目标为中心的评价模式,把目标、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循环图。
预定的目标决定了教育过程,同时也决定了评价就是找出实际活动中偏离的程度,从而通过信息反馈,促进实际工作尽可能达到目标。
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容易实施,在教育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确定的教育目标具有良好的评价功能。
但是,在教育实际中,有时会有一些目标不可以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在这一模式中,斯塔弗尔比姆把评价过程分为四类:
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duct)评价。
它以决策为中心,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
背景评价形成计划决策,输入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过程评价指导实施决策,成果评价为再循环评价效力。
CIPP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综合加以评判,突出了评价的“改进功能”。
(2)生源差异分析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方小斌研究指出,与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应届高中生相比,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这三类人员(以下简单“三类人员”)具有纪律性强、执行力强和吃苦耐劳等优良习惯和作风,同时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心智也更加独立成熟,不会像大多数在校生一样有着“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但不可否认,在知识结构和自身素质等方面,他们尚与时代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方面,是过去不想学、学习不得法、家庭条件受限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他们在文化水平上,每个人的层次参差不齐。
如今,他们都已成人,肩负着家庭经济重担,为了能够拥有一技之长寻找更好的工作,他们对实践技能有着更迫切的需求,对知识的渴求度远远大于高考学生。
另一方面,在没有良好文化环境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因长时间在外漂泊,身上或多或少地沾染或滋养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整体综合素质与在校生的“雅”相比显得更加“粗”。
在这样技能零门槛起步,心“向”学校学习,且综合素质与校园环境有隔阂的矛盾形势下,传统的精英教育、以班级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等方式,均不太适合这“三类人员”。
同样,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理论化的教学内容,也不完全适应这三类人。
(3)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是指标体系的基本元素。
国内对高校人才教育评估指标的理解大致归为三类,虽然研究出发点不同,但对指标的理解多与目标分解说一致。
目标分解说认为指标是评估目标的某一方面,体现评估目标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能实践观察与测定;
评估准则说意在说明指标是评价准则的变现形式,指标是特殊形式的评估准则,也能够实践观察与测定;
特征概念与统计数值说则站在统计学角度,认为指标是反映无法直接测量现象的总体特征概念并可用统计数值表示。
结合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以及指标体系的概念,采用的操作性定义表述为: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指由能够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各项指标构成的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有机系统或集合,是对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实现程度进行测量和判定的指标体系。
完整的指标体系主要有评估指标、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构成,各项指标之间通过指标权重而发生一定的内在关系。
指标体系不仅是制定高职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评估方案的核心,也是评估活动的依据,是扩招生源人才培养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机制研究重要的逻辑基点和依据。
三)现状分析
首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育评估并未真正扣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最主要指标。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到有些文章戴上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帽子,但因为对毕业学生的质量难以客观界定、准确量化这一根本原因,往往加入人均经费、师资队伍、科研项目、生均设施设备、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来综合评定,但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高低也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当前主要沿袭普通高校的教育质量评定方法不太科学。
高等教育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而高职院校应该侧重于人才培养,兼顾社会服务,知识创新则应该主要聚焦到技能实践创新等局部。
鉴于少有研究从高职院校教育主要任务、功能出发来构建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评估及其指标体系,本研究尝试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基本维度——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全面的、基本的、科学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
其次,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零散、不成体系且思辨性差,对扩招生源教育这一新鲜事物,更是鲜有触及。
就现有文献而言,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及其评估体系的关注度在逐步升温,但对作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估核心的指标体系的研究大都沿袭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研究成果,比较零碎和分散,不成逻辑体系,还偏重于对理论的总结以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扩招生源的人才培养评估更是处于萌芽状态。
尽管有的学者对自己所认为的评估高职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要如何优化评估指标体系,但对此缺乏在理论基础上创新性的思考。
严格的讲,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只是初步探讨阶段,对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方法研究更是空白。
最后,有效性、适应性方面的研究需要更多关注。
在现有的对高职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中,除了少数学者对指标体系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做过问卷调查分析之外,其他研究大多为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的概括性描述,或个人经验的总结。
但是对扩招生源人才培养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没有可供总结的经验,必须借他山之石,在科学分析基础上,构建基于指标体系的评估方法,在实践中修正、完善,同时改进对扩招生源的教育培养途径,为搞好扩招生源的人才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项目方案
1.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
项目研究的目标:
借鉴常规高职院校学生成才成长历程和教育培养评估方法基础上,分析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这三个特定生源群体的特点,设计包含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复杂因素的量化指标体系,建立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的数学模型,实现基于指标体系的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获取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的数字量化结果。
解决的问题:
1)合理选择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各型参数及其在数学模型中的比例系数,并用实践、事例对数学模型进行验证、修正,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用性;
2)解决纵向评估的数学模型中指标、参数的适应性问题,设计合理的自适应系数调整方案,保证前后不同时期、不同特性条件下,评估结果具有可比性、一致性,如就业率、薪酬水平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直观指标,但社会经济活跃时期和衰退时期的学生就业和薪酬肯定会明显不同,此时就需要合理利用就业率、薪酬水平开展评估;
3)相应地,解决横向评估时的数学模型中参数、系数自适应调整问题,也是项目研究需要面临的挑战,如对不同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进行量化评估时,可能因为地域、环境、领域等方面的差异,得到偏离正确预期的结果,因而也需要设计参数、系数自适应调整方案;
4)构建指标体系、建立数学模型后,需要提出合理方案和有效算法,解决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的科学性、有效性分析和验证问题。
2.研究与实践内容
研究内容:
1)扩招生源人才培养特点分析
在学生、学校、社会环境三个大类因素中,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共性因素,相关因素及其建模、指标参数选择等也有可供借鉴和经过验证的研究成果,因此分析研究扩招生源的特点,并合理构建与扩招生源相关的数字化参数模型,如文化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适应能力、学习习惯等,都需要准确分析、合理定性、区分层级,并通过调查、测试等途径进行结果验证;
2)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的数学模型设计
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的数学模型,需要研究解决学生、学校、社会三大类的细化参数选择、各项参数在数字化评估中的系数或权重占比等问题,确定不同方面的参数化方法和在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以及相互影响参数在数学模型中的关联方式等;
3)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学生、学校、社会各项因素中,可供选择的量化参数是复杂多样的,如何选择与人才培养的结果评估相关性较强的参数作为指标,是需要逐一甄别和合理选择的,而对选择后的各项指标,还需要对其影响方式、占比权重等进行分析,通过模型仿真、实践验证等途径,对指标体系的正确性进行分析,不断修正、完善;
影响因素的数字量化、主观因素的层级设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只有不断改进和优化,才能保证最终研究成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4)指标体系的参数自适应调整方法设计
设计纵向评估时数学模型中各参数、系数的自适应调整方案,使得前后不同时期、不同特性条件下,评估结果具有可比性、一致性;
同理,设计横向评估时的参数、系数自适应调整方案,使得不同生源、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评估结果具有对比、参考意义;
5)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方法的可靠性研究与验证
基于指标体系的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方法设计完成后,需要研究合适的可靠性分析和验证方法,以充分的依据和实践检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评估方法是正确有效的,评估结果是可信的。
实践内容:
1)研究前期,设计调查问卷或信息表格,通过大量获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当事对象对人才培养效果相关因素的认知信息,确定用于评估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
2)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指标体系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仿真途径,不断优化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利用大范围的实际数据对模型、指标进行验证;
3)为了保证评估方法的可靠、可信,需要利用大量的实际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获取有效样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保证项目研究成果科学性、可推广性的必然要求。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重点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及质量评估方面的内容,确定可实现的研究目标、针对性的研究内容、可突破的关键技术,为开展并高质量完成针对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的项目研究奠定基础,提供理论支持;
2)实证研究
国内外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领域具有大量的、公开的研究成果,只不过评估的侧重点、面向对象和评估方式不同,但研究方法、实现途径、指标体系等方面是相通的,研究成果、成功经验可以很好地指导本项目的研究工作;
3)仿真模拟
初步确立数学模型和量化指标体系之后,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这一方便、经济、高效的手段,通过实际和模拟数据,不断优化数学模型;
4)实验验证
虽然高职院校扩招生源的教育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本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是通用性的,只要将与学生因素相关的指标参数设定为普通应届高中生的信息,就可以得到普通高职学生的评估结果,因此可以利用长期积累的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和数据信息,验证、修正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既为项目的针对性研究提供验证途径,也为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5)功能分析
伴随扩招生源人才培养不断推进、完善,系统分析本项目评估方法的功能完善性,既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信度,也能促进扩招生源教育方式的完善和提升,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4.实施计划
1)2020.01—2020.04项目论证阶段
成立项目研究团队,确定任务分工;
查阅、消化文献资料,项目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研究可行性分析;
确定关键技术研究途径,开展技术调研,制订项目研究详细计划;
2)2020.05—2020.10数学建模阶段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确定高职院校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数学模型的维度和结构;
建立高职院校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分析;
采集高职院校及普通高校教育实践数据信息,对数学模型进行检验、验证,不断完善数学模型;
3)2020.11—2021.03建立评估指标体系阶段
在不断完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确定高职院校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的指标体系;
解决指标体系中参数的数字量化和层级设定问题;
确定相互影响因素的融合、关联处理问题;
解决横向、纵向评估结果一致性、可比较的参数自适应调整问题;
利用实际数据信息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完善。
4)2021.04—2021.08验证完善阶段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特别是惠州工程职业学院长期从事职业教育,以及近期开展扩招生源人才培养教育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在校学生、毕业生的信息,转换为可供数学模型校模、评估方法优化的验证数据,不断完善数学模型,优化指标体系,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可信度;
5)2021.09—2021.12项目验收准备阶段
撰写技术报告,研究成果检测验证,准备项目验收答辩。
5.经费筹措方案
项目预算经费3.5万元,其中申请项目支持经费0.5万元,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承诺配套支持经费3.0万元。
6.预期成果和效果
预期成果:
1)软件:
基于指标体系的高职院校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专用软件;
2)研究报告:
《基于指标体系的高职院校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方法研究》;
3)论文:
公开发表与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技术论文1~2篇。
预期效果:
1)评估专用软件采用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使用者通过计算机界面输入定性或量化的指标参数,评估软件实时获取高职教育对象群体或特定个人在确定院校、特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的预期技能素养及社会认可度信息(核心竞争力评估结果),改变相关信息,评估结果相应改变;
2)通过纳入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科学建立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的指标体系,得到量化的扩招生源人才培养教育预估结果,为高职院校在扩招生源教育过程中,优化教育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效益,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3)指标体系评估过程中,选取不同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