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7956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氧化碳从哪些部门排放出来?

从这张图上看。

一个是从能源的消耗、交通运输、建筑、垃圾和废水处理、土地使用和林业、农业、工业排放出来。

另外大气中二氧化碳会存留几十年到几百年(平均来说一百年左右),现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工业革命以后排放的,我们现在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也可能停留一二百年,这变化将是一个长期的影响。

气候变化有什么问题?

看这六张图片。

一个是冰川消融,像喜马拉雅山冰川是长江、黄河的水源,冰川消融以后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二是极端气候。

极端气候就是指50年、100年一遇的不正常的气候,例如冬天过分冷、夏天过分热等,我们这几年经常遇到这种极端性的、50年一遇的大旱或者是低温。

气候变化还会使物种灭绝、粮食减产、空气污染等。

看几个例子。

这张图片是南极一个冰架因为全球变暖了要解体了,甚至要消失。

北方怎么样?

在格林兰,我们看到有两位科学家好像走在是山顶上似的。

实际上这个地方和这条大河本来是平的,是由于气候变化水溶解了,最后十年融化水把它削成了一条河,把冰架分开了,分开了将来会更容易消融。

我们国内在离丽江不远的玉龙雪山,是欧亚大陆离赤道最近的一个海洋型的冰川区。

这个冰川现在成为一个旅游地,但是从1982年—2002年这20年间冰川的舌头,就是前沿已经后退了250多米。

我在2006年到过加拿大的哥伦比亚冰川,也是后退了200多米。

可见不光在西半球的中国还是东半球的加拿大,冰川的退缩是很明显的。

冰川退缩或者北极、南极的冰消融,结果就是海平面上升。

十几年以前世界银行估计,当海平面升高一米的时候会有什么结果呢?

拿孟加拉国为例,孟加拉国毗邻印度,原来的海岸线是在这里,原来的这些湖在这儿,如果海平面升高一米,就会使海岸线往后退了,一直退到这个湖边了。

在这个图上还可以看到有一个小岛,但是这里已经淹没了。

在市区里也可能看到马路上都有水了。

不光是孟加拉一个国家,从媒体上也可以看到马尔代夫,还有一些其他的岛国都感到非常恐慌,觉得有灭顶之灾威胁着自己。

中国会怎么样呢?

中国的低海拔的沿海地区,居住了大约八亿人口,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像天津、大连、青岛、上海、杭州、广州这些城市都面临着危险。

联合国人居中心出版物上把亚洲列为一个海平面上升威胁的一个重点地区,可以看到从日本的沿海岸、朝鲜半岛的沿海岸、中国的沿海岸一直到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这些沿海的城市居住了很多的人口。

像红颜色的地方表示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国同样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我们国家在2006年出版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对近一百年来中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有一个数字,是0.5—0.8摄氏度。

为什么有一个区间呢?

因为不同省份还有一些差别,像辽宁省温度升高的比较高一点。

近50年来,中国的极端性气候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有明显变化,未来的20—100年,预计大旱、大冷、大暖、大涝极端气候会经常出现,可能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江河径流量会下降、海平面上升、疾病传染增加等。

西北地区可能降水量会增加,比如新疆、宁夏,但是这些地方本来就缺水,增加的这点水不会改变它缺水的根本状况。

而华东、华南地区洪涝风险会加大,林业的生产也会有变化,这是中国的大体的估计,所以报告最后明确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这是2006年12月出版的书,可见我们对低碳经济世界潮流的反应在这个国家评估报告上是很明显的。

来看些例子,2008年南方的雪灾影响了贵州省、安徽省、河南省等。

雪灾情况被联合国环境署登载在2008年的年鉴,可以说是载入了世界环境方面的史册,其中记录说2008年中国春节的暴风雪覆盖了中国大地,影响了19个省,把中国的地图一直具体到每个省都列出来了。

另外,据科学家研究温度升高以后主要特征比如洪涝、饥饿、疟疾、水短缺这四个代表性的灾难人数会大大增加。

温度升高小一点,它影响的人数可能少一点,温度升得越高影响的人就会越多。

来看看温度升高是横坐标,纵坐标表示影响的人数,温度增加两度左右饥饿影响的人数会增加几百万,水短缺、疟疾或者海岸线洪涝影响的人数是几十亿。

这是科学家根据历史情况对未来的预测。

关于粮食减产方面,世界银行出的世界发展报告2010有一张图,绿颜色地区颜色越深表示增产越多,红颜色地区颜色越深表示减产越多。

中国的南方是粮食主要产地,过去说湖广熟天下足,这个地方都是红的,说明我们南方的粮食产地会受很大的影响。

西藏或者是新疆这些地方不是粮食的产地,尽管增加了,对我们好处不大。

东北影响不是太大,但是最北边可能略有一点增加。

从这张图上看,对发展中国家影响都是比较大的。

英国的环境经济学家,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他在2006年发布过一个叫斯特恩报告,就是气候变化的经济学。

其中有一段话:

气候变化的经济代价可以比得上一场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应对这场挑战目前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负担上也比较合理,行动越及时花费越少。

如果现在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就有可能避免将来GDP5%—10%的损失。

他讲的还是比较乐观的,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恐怕1%的投入是不够的。

斯特恩报告可能对这个负担的估计还偏低了一点,后来斯特恩本人也承认。

前景会怎么样?

世界银行的报告中说:

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切照常,不采取任何行动,在2000年大概排放40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将来会越来越多,达到1000多亿吨。

如果我们现在采取措施温度可能还会往上升一点,但是到2030年左右就会往下降,降的结果就会避开一场很大的损失。

我们已经看到,危害在温度升高两度的时候已经很严重。

如果采取措施就可以保证温度升高低于两度,这是由欧盟的一些科学家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这是现在人类社会可以接受的最高的温度升高的限度,这个在欧盟已经达成共识。

这个公式在2009年7月意大利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上也认可了,在后来20国高峰会议上也没有提出异议。

所以两度基本上可以说是全球的共识,但是为了达到这个两度目标需要动员一切手段。

再来看这一张,如果要保证两度,就是使温度再往下降(稍微升一点再往下降),而不是像刚才红色标示一样一直往上升,这需要动用哪些手段呢?

首先是节能,还有要大量的使用可再生能源,比如水,还有水力发电、太阳能、风电、地热能,另外要大量的使用核能,要开发和使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就是把发电厂烧煤烧石油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捕集起来,然后封存到海底地下,不放出来,放出来就变成使全球变暖的一些妖魔。

再有就是要增加森林的碳汇,因为森林的光合作用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森林越多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放出的氧气越多。

对其他温室气体,包括甲烷,例如稻田、牛反刍打嗝吐出来的甲烷气;

再有把煤作为清洁煤,把它变成气加上化工的一些过程;

要通过先进技术才能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两度的目标。

全球历史上,工业革命以来的二氧化碳在增加,到底是谁的责任?

这张图也是世界银行最新的世界发展报告上说的,其中提到碳足迹,什么叫碳足迹?

每人每年平均排放的碳叫碳足迹。

高收入国家,就是发达国家平均排放的大概在15吨,而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要低得多。

中国现在属于中等偏下收入的国家,还有一些非洲或者南洋的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超过80%,但是排放的二氧化碳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从人均来说也低于高收入国家。

这张图是联合国开发署在2007年出的人类发展报告上的一张图,可以看到加拿大在1990年平均每人排放的二氧化碳是20吨以上。

本来它应该现在要降低,因为加拿大参加了《京都议定书》,结果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2004年比1990年还多。

美国2004年也比1990年增加了,美国开始参加了《京都议定书》,但后来退出了。

俄罗斯由于经济状况不好,所以下降了。

英国、法国等等也基本上保持,没有明显的下降,他们没有完全履行《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他们要减排的任务。

再看一下这张图,也来源于世界银行报告,高收入国家用的颜色跟它占的比例是一样的颜色,高收入国家过去一直占过高的全球排放的比例,20%左右的人口占64%左右,实际份额它多占,多排多占的份额,这是从1850年产业革命算起它多排放的,低收入国家只排放了图示这一点,包括中国在内的中等收入国家排放了图示这一点。

这张图也是世界银行提供的,假定把美国的SUV轿车都换成了低耗油的车,就这一项,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相当于为16亿人供电产生的排放。

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电的供应,中国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在西部地区还有几千万人享受不到电的供应,所以耗油高的轿车换一个,它就可以少排好多。

所以在联合国辩论的时候,中国代表指出你们是奢侈的排放,我们发展中国家是生存性排放,你逼着我们生存性排放还要降低,而不从自己的奢侈性排放上下工夫,而且答应了也没有兑现,这是很不合理的现状。

所以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京都议定书》都明确写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个原则。

它的意思是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责任,但是又有区别,发达国家历史上欠账多,现在排得多,所以有更大的责任,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而不应该把眼睛盯在发展中国家头上。

还有一个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开发署的报告,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04年,英国、美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是1100吨,是四位数,而中国排放只有66吨,是两位数,从工业革命到现在10吨二氧化碳里头有7吨是他们排放的,3吨才是我们排放的,这个是历史的责任,包括现在他们还继续大量排放,所以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这个原则已经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上,各国也都签了字。

看一下这张表格。

现在七国集团,包括英国、美国、日本这些国家,假如拿他们的收入做一个对比线,中国实际上是这条线,我们虽然从总量上已经陆续超过了德国,眼看超过日本,但是在人均收入上差距还在拉大,这是1984年的,这是到2007年的,一年一年来,总量是追上去了,但是人均收入差距还在拉大。

所以我展示这个图片是为说明我们气候变化对它有什么影响,它的来龙去脉和现在的责任,包括现在贫富的差距。

哥本哈根的谈判,还需要继续进行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一条线,还有《京都议定书》为一条线这样双轨的谈判。

2010年,新年开始要在墨西哥开始新的谈判。

再来说说低碳经济是怎么回事。

什么叫低碳经济?

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根据一些专家发表的论文等,归纳一下可以这样说: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它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等一系列新内容。

它是人类社会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大进步。

低碳经济的目标有三个:

应对气候变化、确保农业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大规模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研发应用减碳技术,来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我们现在在全球经济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不得不经过的一个必经阶段。

低碳经济我们也可以很简单的理解成要提高能效、采用低碳能源和去碳技术的经济。

它最早是英国能源白皮书中在2003年提出来的,低碳经济在英国提出来的起因就是气候变化、能源安全(英国的能源安全白皮书说到2020年,英国的能源80%都要靠进口,进口依存度80%是相当不安全的,中国90%是靠自己的能源,但是进口石油也影响我们能源安全),第三个就是国际竞争,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或者是美国、日本,都觉得他们的低碳技术要比发展中国家高一层,所以利用这个气候变化的机会,又要保障能源安全,将来它的低碳技术可以卖钱,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得到一个更好的竞争力,低碳经济三个起因可以这么看。

低碳经济的两个关键,第一个就是要搞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

节能技术需要创新,创新以后要大规模使用,不管是节能技术、新能源还是去碳技术,虽然去碳技术现在专家认为目前的成本很高,不能大规模使用。

低碳技术的另一个关键就是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调整,这方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

现在像欧洲和美国都提出来要总量控制和进行碳交易,就是把碳作为一种特殊的污染物,它的排放量要总量控制,而且可以进行交易,一吨碳合二氧化碳多少钱,合理的价钱应该是上百元的欧元或者是美元,现在定的比较低是20欧元,甚至有一段时间比这个还要低,但是它总有一个交易的价格。

第二个征收碳税。

按照产品消耗了多少碳或者飞机从这里飞到那儿消耗了多少碳收碳税。

第三个要强调提高环境监管的标准,以此来督促提高能源效率。

第四个要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第五个要加大研究开发费用,比如刚才提到的去碳技术目前的成本比较高。

成本高我们要改进技术,或者是能够让它大规模使用降低成本。

还有智能电网,像风能,有风的时候它发电,没有风的时候没有电,太阳能白天有、晚上没有,这种间歇式的能源怎么被电网能够安全的收纳,被用户使用,这就不是我们传统的电网能解决的问题,要开发自然电网,这些都要加大开发投入。

最后一个就是要引导绿色消费,我们前面也提到观念要转变。

你生活好不是光靠物质,也不是光靠消耗能源,而是要合理的消费,绿色的消费。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它的低碳经济方面的动向。

首先看英国。

英国可以说对低碳经济最积极,它2003年发表了《白皮书》,2006年发布了《斯特恩报告》,2008年它把气候变化立了法,规定了2005年英国二氧化碳要减排80%,把减排指标规定到法律里,英国是第一家。

在2009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了《低碳转型计划》,还有其他的报告,包括能源、工业、交通的一些部门的计划。

这些计划中提到到2020年,就是10年以后,英国40%的电力要来自低碳领域,其中31%来自风能、潮汐能、8%来自核能。

另外他们的能源项目投资计划要投入一千亿英镑,还有要求或者是规定所有的政府机构都必须建立碳预算,过去财务预算是多少钱的预算,现在碳也作为预算的指标,不能超过这个碳的预算指标,这样来控制碳排放。

英国预计全球的低碳产业市场现在已经达到了三万亿英镑,还会不断的增长。

英国计划要成为世界绿色制造业中心,在2020年为他们国内提供120万的绿色产业就业岗位。

再看日本。

日本很善于在衰退的时候去投资,到复苏的时候抢占市场。

日本在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机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以重化工为中心的增长是不能持久的,所以要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中心的灵活路线。

现在中国有很多地区还是以重化工为中心,日本它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考虑转型了,日本的《节能法》比中国早了将近20年。

在1998年日本修订了《节能法》,对企业的责任和政府的职能进行了修改提出了新的目标,对工业、建筑、交通等等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实行强制性的设计目标。

2006年,日本发布了《新国家能源战略》,它提出来到2030年能源效率提高30%,石油供应量要从50%降到40%,交通的能耗依靠石油的依存度要从现在100%降到80%,另外日本极力在海外投资自主开发油田,海外开发的比例要从8%提高到40%,日本的新能源开发战略雄心勃勃。

2007年日本提出《美丽星球50》,目标是2050年日本要进入低碳社会。

2008年,前首相福田提出要充分利用能源与环境、高新技术来引领全球,要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

2009年,日本的文部科学省发布了《建设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日本一步一步朝着这个目标在前进。

美国的路走的比较曲折,美国历来是耗能大国,一直是二氧化碳排放冠军。

美国称为做“在轮子上的国家”,汽车拥有量达每千人几百辆,一家两辆、三辆是平常的事情,而且讲究大排量的车,很耗油。

所以美国在1997年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以后,但是小布什上台又退出来了。

一直到2007年在议员选举民主党占了议会(众议院、参议院)的优势以后才有一些气候法案,包括低碳经济法案等等提交审议,但是也没有一个完全被通过。

去年的6月份,美国的众议院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它在法案中提出了一些指标,譬如到2020年削减17%,这个是跟2005年相比较的,如果跟1990年比,它只是削减4%,而原来《京都议定书》规定它要削减6%。

美国这个法案还提到2050年要削减83%,这个目标是比较高一些。

另外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提出来2012年要达到6%,2020年要达到20%。

特别是2020年以后新建的燃煤电厂(现在世界上烧煤电厂比较多的是中国、美国、印度、南非等等)要减排二氧化碳65%,另外新的电厂要采用去碳技术,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碳捕集和封存技术。

还有新建的住宅和商业建筑也要根据所建的年代要减少30%到50%。

但是这个法案还要通过参议院审议,参议院审议通过以后,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本子将来还要统一起来,通过总统签署,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另外美国的绿色经济复兴计划8000亿美元,它是把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短期政策同美国的长期繁荣结合起来。

黏合剂就是要发展清洁能源,叫绿色能源简略。

奥巴马说过一段话,他说美国要么继续做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要么就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出口国,对国际竞争和能源安全是结合起来考虑的。

关于碳减排到底有多大的潜力,这是世界银行报告中的一张图。

可以看到发电能源供应或者建筑或者工业、农业、林业,还有包括垃圾废物处理都有潜力,其中可以看到建筑能源供应潜力是比较大的,另外也不能小看农业和林业的减排的潜力,因为它两个如果加起来是可以超过任何其他另外一项。

这张表提供的是现在一些主要的大国,在经济刺激计划当中的绿色投资的比例和投资的领域。

很多国家都相当重视,在其中能源方面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比例。

我们中国四万亿元的投资也有很多提到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

第三部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内在需求。

第一个内在需求就是我们中国的能源禀赋约束了我们。

因为中国人均能源资源的探有量,就是我们已经探明的只是世界人均量的51%。

其中煤、石油、天然气分别是世界人均的70%、11%和9%,我们都没有达到跟人家人均量一样。

中国的人均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一半,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是20%,能源探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一半,这是我们天然的约束。

我们不重视低碳能源,不及早走低碳经济道路是很困难的。

特别是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排放碳方面是特别不利的,因为煤的燃烧以后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比石油要多,比天然气更多,粗略的说大概是5:

4:

3的比例。

其他国家同样发出来一样的电,如果用天然气就可以比我们少百分之三四十,用石油可以少20%,我们用煤就100%,这是我们天然的禀赋。

这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可采能源的保证度,蓝色的是世界、红色的是中国。

煤炭:

世界平均可以烧200多年,中国是80年;

石油:

世界平均可用45年,中国是15年;

天然气:

世界平均可用60年,中国是30年,几乎都是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水平。

第二个是我们目前的发展水平比较低,我们经常讲我们现在还处在工业化初期或者中期,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水平不光是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也相对落后。

我们单位GDP的能耗和一些产品的能耗都比一些主要能源消费国家水平低。

而且我们还有一些老百姓还没有用上电,我们能源消费还是属于生存型的消费,今后我们必然还要增长,所以为什么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不管那些西方国家怎么施加压力,我们不能够承诺要减排,我们能够适当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就很不错了,也就是现在的碳排放强度。

这张表是中国科学院分析的我们中国各个地区的工业化阶段,假如把它分成五段来说,西藏没有进入工业化,上海、北京算是后工业化阶段。

我们大量的还在第二个阶段,就是工业化的后半阶段,一少部分是在中期和后期,所以我们说是初期和中期的阶段。

由于这个阶段我们的能耗跟领先水平的对比,平均来说要差30%左右。

第三个现在总量突出。

现在我们中国的碳排放量已经是世界冠军了,过去是美国,现在我们已经超过它。

超过它应该说也有合理性,为什么?

中国是13亿人,美国才3亿人口,13亿的人口要生产要生活要比3亿人口要排放的多,人口是个重要的因素。

另外据中国国内的科学家和国外的科学家,包括一些非政府组织像WWF支持挪威、英国开展了研究,研究的结论发现中国在2004年出口产品当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占了11亿吨,相当于四分之一的量,最近看到报告有的还说达到三分之一。

保守地说其中20%、30%是中国生产外国享受,但是二氧化碳的帐算在中国的头上。

我们某种意义是背了黑锅,冠军里面有一部分不是我们自产自销,不是中国人消耗的或者是中国人排放的,只是我们为外国生产记在中国的帐上。

这张表上就可以看的比较清楚,名次前五名,在2005年美国是第一名,中国是第二名。

2015年,据国际能源署估计中国可能是第一名。

到2030年,中国肯定也是冠军。

第四个内在需求是锁定效应。

先解释一下什么叫锁定效应。

举一个家庭的例子来说,你比如买一个大件,一个冰箱或者电视机、空调,钱比较多,而且它使用的期限也比较长,像一个电视大概十年左右,冰箱20年、空调20年都可以用,你买了以后过两天又出来新的,你说不太好,就把刚买没几年还能用的扔了,再去买新的?

这就好像被那个原来虽然是落后一点,但是还能用锁定了。

而早买的冰箱、早买的电视耗电比较大,这是举个例子,叫大件物品锁定。

作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有一个锁定状态,比如我们对石化能源的依赖。

我们历来是烧煤比较多,而且煤目前也产的比较多,价钱也比较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