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最新教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783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桥边》最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桥边》最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桥边》最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桥边》最新教案.doc

《《在桥边》最新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桥边》最新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桥边》最新教案.doc

《在桥边》最新教案

2016-1-4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清兵卫与葫芦》,从“小说情节的摇摆”中感受到了人物形象、思想主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在桥边》,看看小说借助“情节的摇摆”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主题。

二、相关介绍:

1、作者其人

伯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一位与军国主义格格不入的作家,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

六年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等,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

但也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伯尔的小说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手法,情节集中、紧凑。

代表作:

短篇《在桥边》,中篇《列车正点到达》(成名作),长篇《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巅峰之作)。

2、关于背景

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二战之后,表现的是一个小人物在国家重建的大背景下的悲欢情绪。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悲欢?

为什么有这种悲欢?

这种悲欢中隐寓着一个怎样的思想主题呢?

三、内容探究:

(学生朗读全文,概括小说情节)

问1:

小说由哪几个情节构成?

试作简括。

(10字以内)

明确:

【开端】(1-3)空洞乏味的工作

【发展】(4-5)心悸忘我的暗恋

【高潮】(6)突然到来的检查

【结局】(7-9)出乎意料的鸿运

问2:

“我”可能是个什么人?

“我”的工作是什么?

明确: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一句表明,“我”的身份有可能是一位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或百姓。

“我”的工作是数有多少行人从桥上经过。

问3:

文中哪些句子是写“我”的工作状态?

明确: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

”这几句写我工作时的情形。

问4:

你能不能从这几句话中读出这个工作的特点?

明确:

两个“整天”、“计时器”的比喻,这些都表明了这种工作机械、单调、枯燥、乏味。

整天像计时器一样的工作,让人感到很无聊。

问5:

“我”的工作态度认真吗?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你能读出“我”的心情吗?

明确: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句子表明,“我”的工作态度并不认真,因为“我”在故意的制造不准确。

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笔调的句子,流露了“我”对这个工作的不满和反抗。

【补充】为什么要数从桥上经过的人数?

战后重建,既验证这座新桥的通行价值,又为恢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数据。

问6:

是什么改变了“我”的生活?

明确:

从桥上经过的一位姑娘,是她的到来改变了“我”的生活。

问7:

从哪里看得出来?

“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我又停止了心跳”“我一个也没有数。

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作者的心情变得兴奋、幸福起来。

问8:

遭遇检查时,“我”的心情又怎样?

明确:

接受检查时,“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小心、紧张”起来,“我像发疯似的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

问9:

“我”少算的一个人是谁?

为什么要少算她?

明确:

“我”少算的一个人是“我”心中暗恋的那个姑娘。

因为“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问10:

当被安排去数马车时,“我”的心情怎样?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明确:

从“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这简直是交了鸿运”“数马车该多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心情是“惊喜”。

数马车的间隙,“我”可以去冷饮店长久地看她一番,并想着在她回家的时候能送她一程,这里写出了“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问11:

小说中一共有几次情节上的摇摆?

明确:

三次摇摆。

“我”整天坐在桥边数人,心情甚觉无聊,对现状极为不满。

小姑娘的出现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享受着暗恋她的兴奋和幸福,也因此漏数了一些与她同时过桥的人。

主任统计员的突然检查,让“我”变得异常小心和紧张,此时生计和爱情发生了严重的、近乎惨烈的冲突(“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整个故事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

结果,“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说成“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还被调去数马车。

这是一个美差,让“我”感到无比惊喜,也憧憬着未来——那样就能更好地接近那个姑娘。

【补充】

倘若只看开头和结尾,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很简单的,甚至不会引发多少的同情与思考。

但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多姿。

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问12:

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关于“爱情”的;也有人说,“姑娘”只是一种象征。

你怎么看?

明确:

小说表面上写的是“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的强大吸引力,深层的更在于表现对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精神状态的关注。

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我”的不满情绪主要源于工作的枯燥、精神的空虚。

尽管后来工作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只是工种,“我”的处境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他们”(政府官员们)只关注那些“不准确的”数字,并不关注“我”的精神需求。

这就是战后德国重建时“关注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需求”的社会现实。

这样看来,“小姑娘”可看作“某种美好事物”的象征,小说要表现的是精神需求被忽视的小人物对“美好事物”的守望。

四、主题归纳:

《在桥边》通过叙写精神空虚的“我”暗恋过桥姑娘的故事,表达了对战后德国“过分注重物质需求、忽视个人精神需求”这种现实的不满,流露出对小人物精神需求的关注和同情。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