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7351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3、了解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发现和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P10P29

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了解世界观和哲学的含义P27

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5、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意义。

P28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第一,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它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常碰到的基本问题。

6、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与斗争焦点。

P29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7、了解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及其基本观点。

(补充)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包括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某种主观精神(感觉、心灵、意志、意识、观念)作为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变成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源和万物创造者

8、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P30-32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9、掌握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和特点。

P34-35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0、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P32

基本内容: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理论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实践意义:

它是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1、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P43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12、了解发展的实质及新旧事物的区分P41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3、了解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P43-45

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的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14、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P45-46

辩证关系:

对立:

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统一:

第一,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和体现普遍性。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这一原理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

这一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5、掌握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P46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量变是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

16、掌握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P47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一,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在肯定中看到否定,从而把握事物的发展和未来;

从否定中看到肯定,从而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和状态。

第二,辩证否定观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

17、掌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第一,事物在高级阶段出现向出发点的回复,这种事物发展中的周期性,使事物发展呈现出曲折性。

第二,在新旧事物斗争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这也会使事物发展出现曲折性。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8、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P30P56-57P54

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本身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

客观性和普遍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

19、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P64-65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0、了解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P66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

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论的先验论

21、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统一关系。

P68-69

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理性认识:

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2、掌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和重要意义。

P73-75

真理的绝对性:

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包括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

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近似的不完整的认识。

它表明认识在广度上有待于扩展,在深度上有待于深化。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绝对真理表现出来。

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相互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1.可以知道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

2.为我们提供了批判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23、了解真理和谬误的区分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P75-76P77

区分: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真确与否

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世界;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实践)

24、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P79

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

“两个尺度”思想蕴含着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以及深刻的和谐理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5、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5P97-98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宗教、文学、艺术等,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26、掌握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原理及其意义。

P98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产生,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与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7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P102-104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8、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与构成。

P105

经济基础: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29、了解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的含义。

P95P109

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30、掌握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P113-131P113-115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四、改革是推动同一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1、掌握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P127-130

唯心史观:

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唯物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2、掌握人民群众及其历史作用,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及其意义。

P130-132

人民群众:

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点

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第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33、了解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及二者关系。

P144-145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34、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P145-14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价值量

35、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P147

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6、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及后果。

P147-149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略(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7、了解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P149-150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的需要,不能销售出去,它的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38、了解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P154-155P157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

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特殊性: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39、掌握资本的本质、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

P158-159

资本的本质是体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来源;

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40、了解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利润等概念的含义。

P157P159P160P168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41、掌握资本积累的源泉、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

P162-163

资本积累的源泉:

剩余价值

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通知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距、预付资本的大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42、了解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P163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

43、了解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周转的时间、次数及与周转速度的关系。

P165

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资本的职能和商品资本的职能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44、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根源及后果。

P170-171

周期性爆发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后果:

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力大大下降等

第五章资本主义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

45、了解垄断和竞争的关系以及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P183-184

关系:

垄断是对竞争的限制,但是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新的特点

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垄断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而垄断竞争除了采取经济手段外,还运用非经济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复杂、更激烈。

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并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而垄断竞争不仅在经济领域,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并且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46、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与本质。

P186P189-19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本质:

资本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47、掌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P198-205

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新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原因: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影响;

工人阶级争取权力和利益的斗争;

主张改良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实质:

资本主义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资本主义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48、掌握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的表现。

P205-206

从经济基础角度看,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

从经济体制角度看,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

从上层建筑角度看,资产阶级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将自由、民主和平等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9、了解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贡献。

P216-217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也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

50、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P228-230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51、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P226P246

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大家做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2、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55-262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